新能源转型

搜索文档
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4-26 01:20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报及相关会议决议展开,介绍行业背景与公司业务,呈现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还提及利润分配、关联交易等重要事项[1][13][41] 行业情况 电力行业 -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发电量99,1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其中火电、风电、水电、太阳能、核电发电量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国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各类型发电装机占比不同;全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442小时,同比降低157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400小时,同比降低76小时[5] - 2024年多项电力政策出台,推动市场化改革、新能源发展、资源配置优化及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划分三阶段实施[6] 煤炭行业 - 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47.8亿吨,同比增长1.2%,进口煤供应量同比大幅增长,煤炭供应总体稳定;受绿色低碳转型等因素影响,煤炭消费增速放缓,市场供需形势改善,价格波动下行,北方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年度均价重心在840 - 860元/吨,同比回落110元/吨左右[7] 公司基本情况 业务简介 - 主营电力热力产品生产销售等,业绩主要源于火力发电及供热业务,是北京市能源投资主体,业务以燃煤发电和供热为主,新增新能源发电业务,涉及综合能源服务、煤矿等项目投资,战略向综合能源型企业转型,经营思路向安全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型[7] - 截至报告期末,主要控股多家燃煤发电、新能源、售电、综合能源公司,参股发电公司和煤矿;业务覆盖多区域,以煤电为主导加速新能源转型,控股运营装机容量2,344.49万千瓦,同比增长323.94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205.49万千瓦,供热业务同步增长[8] 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近3年及报告期分季度有相关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无差异[9] 股东情况 - 报告期末及年报披露前一个月末有普通股股东总数等相关情况,公司与控股股东有产权及控制关系方框图[9] 公司债券情况 - 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有存续债券情况,报告期内有债券付息兑付情况,近2年有相关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10] 重要事项 经营情况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969.34亿元,负债总额617.4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283.0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7.23亿元[10] - 2024年下属控股发电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982.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0%,上网电量909.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4%,新能源发电量和上网电量同比大幅增长[11] 利润分配预案 - 2024年度拟以总股本6,694,621,015股为基数,每10股派息1.20元(含税),分配总金额803,345,521.80元,占母公司当年可供分配利润的86.77%,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53.30%,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4][23][32] 监事会会议决议 - 第八届监事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多项议案,包括2024年度总经理、监事会工作报告,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2024年度财务决算、利润分配预案、年度报告及摘要、ESG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2025年一季度报告等议案,部分议案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13] 董事会会议决议 - 第八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多项议案,包括2024年度总经理、董事会、独立董事述职报告,董事会审计与法律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职报告,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2024年度财务决算等议案,部分议案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58] 关联交易 - 公司拟与京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续签为期三年的《金融服务框架协议》,尚需提交202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协议涵盖存款、贷款、转账结算等金融服务,规定交易金额限制;2025年度预计存款金额不超过116亿元,贷款金额不超过85亿元[41][44][48] 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 因2024年12月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财务报表同期数进行重述;报告包含主要财务数据、股东信息、季度财务报表等内容,财务报表未经审计[78][81]
Phillips 66(PSX.US)一季度亏损超预期 炼厂检修与关税阴云拖累业绩
智通财经· 2025-04-25 13:23
受季节性检修导致产能利用率下滑及成本激增影响,公司股价盘前应声下跌近3%。为迎接夏季出行旺 季,美国炼厂普遍于一季度进行大规模维护——Phillips66产能利用率从上年同期的92%骤降至80%。首 席执行官马克.拉希尔坦言:"这是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春季检修之一,短期业绩承压在所难免。" 竞争对手瓦莱罗能源(VLO.US)同日亦因炼油利润率下降录得季度亏损,凸显行业普遍困境。更令市场 担忧的是,特朗普政府酝酿的对华全面关税及贸易战升级风险,可能进一步抑制汽油、航空燃料等成品 油需求。 尽管拉希尔称"检修完成后将迎来利润率回升",但公司正面临激进投资者埃利奥特投资管理公司的董事 会席位争夺战。后者呼吁拆分炼化与中游业务以释放价值,而Phillips66管理层强调全产业链布局的抗 风险优势。这场博弈结果或将决定公司未来数年的资本配置方向。 美国炼油巨头Phillips66(PSX.US)周五盘前公布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调整后每股亏损0.90美元,远 超分析师预期的0.72美元亏损;炼油部门净亏损9.3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2.16亿美元的盈利形成鲜明对 比。财报显示,公司当季炼油利润率同比骤降38%至每桶 ...
建投能源2024年财报亮眼:净利润暴增181.59%,新能源转型加速
搜狐财经· 2025-04-24 15:34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建投能源业绩显著增长,但在新能源转型和电价波动方面仍面临挑战,需保持传统火电业务优势并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 [1][6]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35.17亿元,同比增长20.0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31亿元,同比增长181.59%;扣非净利润3.99亿元,同比增长5401.22% [1] - 2024年公司控股运营发电公司全年完成上网电量503.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79% [4] - 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7.71亿元,同比增长75.25% [6] 利润增长原因 - 2024年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得益于煤炭价格下降,全年采购电煤3401万吨,平均综合标煤单价822.02元/吨,同比降低10.07%,推动毛利率提升 [4] - 收购建投准能发电和建投唐山热电使装机规模扩大,带动上网电量增长 [4] 面临挑战 - 煤炭价格下降非公司可控因素,未来价格波动可能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4] - 2024年平均上网结算电价437.37元/兆瓦时(含税)同比下降2.82%,电价市场化改革对盈利能力有潜在压力 [4][6] - 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例仅为3.74%,仍高度依赖传统火电业务,新能源转型步伐需加快 [5] - 新能源项目大规模投资可能导致未来现金流压力增加,且项目回报周期较长 [6] 新能源转型进展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投产新能源装机45.71万千瓦,在建项目60万千瓦,备案及储备项目容量216万千瓦 [5] - 子公司液态空气储能中试项目和科林产业园用户侧分布式储能项目已投运,临城抽水蓄能项目已取得国家纳规批复 [5]
建投能源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逾54倍 新能源转型引关注
证券日报· 2025-04-24 12:40
核心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35.17亿元 同比增长20.09%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81.59% [3] - 扣非净利润3.99亿元 同比飙涨5401.22% [3] - 控股发电公司完成上网电量503.66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7.79% [3] 成本与价格因素 - 火力发电燃料成本占营业成本71.77% 煤炭价格波动对成本影响显著 [4] - 北方港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均价863元/吨 同比下降11% [5] - 全年采购电煤3401万吨 平均综合标煤单价822.02元/吨 同比降低10.07% [5] - 平均上网结算电价437.37元/兆瓦时(含税) 同比微降2.82% [5] 分红政策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3元(含税)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35亿元 [3] - 现金分红金额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比例达44.28% [3] 业务构成与区域分布 - 火力发电电量及热量销售业务收入占比92.03% [3] - 主要收入来源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 [3] 新能源转型布局 - 参与投资风电、光伏项目 目前规模较小但未来可能通过资产注入或独立开发扩大清洁能源占比 [6] - 河北省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 公司作为省内核心电力平台有望获得更多项目机会 [6] - 2025年计划扩大优质新能源资产规模 并开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布局 [7]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国家保供政策推动煤炭产量适度增长 进口煤量持续攀升使市场供应充裕 [5] - 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供应结构 [6] - 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 风光氢储等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增长点 [6] 未来发展战略 - 推动主业规模扩容与转型升级 高标准推进西柏坡电厂四期和任丘热电二期项目建设 [7] - 积极争取"两个联营"、"供热+新能源"及能源基地项目落地 [7] - 挖掘煤电资产多元价值 做优供热资产并打造临厂经济圈 [7]
五菱工业全球化进程提速 多款核心产品已出口海外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11:51
公司业务与转型进展 - 公司展示动力系统、底盘、车身等核心领域多元化解决方案 [1] - 公司业务涵盖整车、零部件及动力系统研发与制造 具有从设计到工程实现的完整管控能力 [1] - 公司成功从专业微车零部件转型至高价值乘用车零部件领域 并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 [1] - 动力系统终端客户数量突破1000万 其中479发动机自2013年以来终端客户超100万台 [1] - 新能源车桥产销突破150万台 成为国内首家微型整体式车桥产销破百万企业 [2] - 2022年新能源车桥业务占比超20% 新能源动力业务占比约15% 目标新能源业务占比超50% [2] 技术成果与产品创新 - 底盘模块聚焦驱动桥、悬架、制动三大领域 开发皮卡和硬派SUV市场 从微型商用车向轻型商用车延伸 [2] - 车身轻量化通过材料创新、工艺革新与结构优化 实现非承载式车架整体减重12%以上 [2] - 轻量化技术助力燃油车油耗降低8%-10% 新能源车续航增加5%-8% 材料利用率提升10%以上 [2] - 车架强度、刚度及模态表现优秀 故障率降低15%以上 提升车辆全生命周期性能 [2] 市场拓展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建成柳州、青岛、重庆、荆门、南宁5大国内制造基地 形成南北联动发展格局 [3] - 在印尼、印度建立海外零部件制造基地 推动汽车产业出海与全球化进程 [3] - 新能源乘用车后驱动桥总成产品成功销往越南 实现与海外整车企业跨境合作 [3] - 动力产品出口巴西、肯尼亚、伊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多家国际车企达成合作 [3] 行业参展与客户关注 -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吸引26个国家地区近1000家中外企业参展 [1] - 展台吸引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奇瑞商用车、长城精工等主机厂客户参观 [1]
从北京到里约:一辆福田车的十余年品质之路 北汽福田获巴西政府点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4-24 03:18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新能源产品包括液氢重卡和纯电公交 实现智能驾驶技术突破 [1] - 公司在拉美市场拥有400余家网店和服务站 其中巴西经销商达50余家 [1] - 公司一季度拉美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3% 巴西销量同比激增180% [1] - 公司投产巴西首条中国商用车生产线 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 规划年产能5000辆 [2] - 公司推出"超级动力联盟"计划 联合宁德时代/特来电/康明斯/采埃孚等企业开发动力解决方案 [3] - 公司在智利电动公交车队规模达近1400辆 位居当地电动公交市场占有率第一 [3] 市场战略布局 - 公司通过"本地研发 区域制造 全球协同"生态模式覆盖墨西哥/阿根廷等关键市场 [2] - 公司制定2025年拉美销量5万辆目标 2030年目标15万辆 [3] - 公司构建"车-能-路-云"立体生态 提供从新能源整车到智慧补能的整体解决方案 [3] - 公司深度参与南美新能源化转型 涉及新能源供应链整合与属地技术人才培养 [3] 全球业务拓展 - 巴西是中国汽车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地 [1] - 公司7000余辆卡车在巴西市场形成口碑效应 适应安第斯山脉/亚马逊雨林等复杂环境 [2] - 公司通过非洲/欧洲/东南亚区域化布局实现全球化发展 [4] - 公司依托全系列商用车产品矩阵及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创新优势构建全球生态体系 [4]
华能滨州85万千瓦光伏项目:盐碱滩上的“蓝海”
中国能源网· 2025-04-23 08:46
项目规模与技术特征 - 华能滨州85万千瓦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达85万千瓦[1] - 项目占地1.58万亩滩涂,共安装超25万根桩基和169万余块光伏组件[1] - 电缆敷设总长度超8000公里,覆盖大面积盐碱滩涂区域[1] 建设过程与技术创新 - 采用破冰船开道方式解决冰层覆盖难题,完成157个发电单元送电工作[2] - 创新采用1273米跨河输电工程,创山东省内输电工程"第一跨"纪录[4] - 运用旋挖钻机和800吨履带吊车加速施工,19天完成128根桩基施工[5] - 通过钢结构优化提升安装效率,45天完成原需3个月的梁板模板工序[5] - 升压站采用强耐腐蚀型钢结构设计,适应盐碱滩涂特殊环境[5] 发电效能与综合利用 - 项目年发电量达12.86亿千瓦时,属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6] - 首创"水上光伏发电+水下海产养殖"循环经济模式[6] - 实现海水晒盐与提溴等综合利用,推进海域空间立体开发[6] - 作为国家海域立体确权政策颁布后首个获用海批复的光伏项目[6]
海马汽车年报又现困局:营收下滑三成,产销量“腰斩”,新能源转型何去何从
深圳商报· 2025-04-22 09:0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7.8亿元 同比下降30.28% [1] - 归母净利润亏损1.4亿元 较去年亏损2.02亿元有所收窄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4.06亿元 较去年亏损3.23亿元扩大25.74% [1][3]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66亿元 主要包括资产处置损益2.44亿元和政府补助3922万元 [3] - 基本每股收益-0.085元/股 公司不进行利润分配 [1] 产销情况 - 2024年产量仅12,025辆 销量仅15,497辆 [3] - 境内地区产量锐减61.47% 销量下降40.69% [3] - 境外地区产量锐减60.37% 销量下降44.74% [3] - MPV和SUV等主力车型销量出现明显滑坡 [2] 产品与市场 - 主要产品包括海马7X-E纯电动车(续航510km)、海马7X七座家庭车和海马8S紧凑型SUV [2] - 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有所提升 在东南亚市场取得突破 [3] - 产品系列较少 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缺乏足够竞争力 [2] - 公司采取谨慎的海外业务策略 主动控制出口规模以规避风险 [2] 营销与费用 - 销售费用逆势增长26.43% 市场推广投入与销售成效形成错配 [3] - 传统营销模式在新竞争环境下近乎失效 [3] 战略转型 - 氢能汽车项目与丰田汽车合作全面展开 [4] - 两个氢能示范运营项目于2024年投入运营 50台车辆单台平均里程达1.6万公里 [4] - 丰田氢燃料车2024年全球销量不足5万辆 不足其电动车销量十分之一 [4] - 丰田已调整氢能研发预算 重心向固态电池等领域倾斜 [4]
别克发布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2 01:18
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 - 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 核心理念为"心静 思远 智行千里" [1][3][5] - 依托27年深耕中国市场经验 服务超1400万用户 强调安全、品质、价值三大基因 [5] - 实施"全球底蕴+中国智慧"双轮驱动战略 融合通用汽车百年造车经验与中国本土创新资源 [6] 全新"逍遥"超级融合架构 - 发布合资首款立足中国市场研发的整车架构 支持MPV/SUV/轿车3种车身形式 [1][7][10] - 支持纯电/插混/增程3种能源技术及前驱/后驱/四驱3种驱动方式 [1][10] - 深度融合动力域、底盘域、智驾域、智舱域四大技术集群 [10] - 基于该架构一年内推出6款全新新能源车型 [1] 电池与充电技术突破 - 行业首发6C LFP超快充电池 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 [10][13] - 采用全域900V高压平台 峰值充电功率640kW 充电10分钟续航350公里 [10] - 累计行驶9亿公里0自燃 碰撞事故0起火 [11] - 行业独创多面液冷技术 极端测试下不起火不爆炸 [11] 智能驾驶技术部署 - 2025年全面部署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 与Momenta合作开发 [12][15] - 采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 无需依赖高精地图 [12] - 三重定位安全标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 任一失效自动降级 [12] - 双重检测方向盘脱离 闭眼3秒强制退出 漏检率几乎为0 [12] 智能座舱创新 - 搭载全新高通8775顶配算力芯片 50英寸AR-HUD的8屏数字空间 [14][17] - 行业首创多姿态零重力悬浮座椅 智能选择零重力姿态 [14][19] - 行业首创五恒舒适体感座舱(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 [14] - 端云融合AI大模型中枢 实现多场景主动服务 [14] 底盘系统升级 - 采用RTD可变阻尼减震器 毫秒级动态响应 [20] - 行业首创空悬前后轴同步下降 OTA升级路面预瞄系统 [20] 全新车型规划 - 推出百万级超豪华新能源MPV"世家" 搭载纯电和插混两种动力 [21] - 完成从入门、高端到超豪华的MPV全体系布局 [21] - 全球概念车ELECTRA GS首次亮相 展示未来设计语言和智电技术 [3][21][23] 战略转型规划 - 2025年起中国市场全新车型序列全面新能源化 [5] - 未来两年完成新能源车型在主力消费价位段全覆盖 [5] - 聚焦高端新能源市场 引领合资2.0时代 [3][22]
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光速“分手”吉利“断臂求生”战略收缩
新浪财经· 2025-04-16 09:32
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终止合作 - 极星汽车与吉利旗下星纪魅族宣布终止合资业务,极星收回分销权并独立运营中国市场业务 [1] - 2023年6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极星时代科技",目标打造"智能座舱+销售网络"闭环生态,但合作仅维持一年半 [1] - 市场认为极星在华败退主因包括产品竞争力缺失、渠道与服务短板、管理层动荡 [1] 极星汽车在华市场表现 - 2024年极星在华销量仅3100辆,2025年1-2月跌至119辆,远低于吉利预期 [3] - 2025年一季度极星全球销量12304辆(同比+76%),但70%依赖欧洲市场,中国贡献微乎其微 [3] - 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扩大至5 41亿美元,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股价较上市初期暴跌90% [3] 吉利集团战略调整 - 吉利加速整合旗下品牌,关闭极越、收缩几何,资源向极氪、银河倾斜,极星因定位模糊被边缘化 [3] - 极星中国生产基地从四座缩减至三座(台州、宁波、重庆),成都工厂2024年关闭 [3] - 极星3/4/7分别转至美国、韩国、欧洲生产以规避关税壁垒 [3] 星纪魅族转型动向 - 2024年换帅苏静后重心转向AR眼镜、智能穿戴及中东市场,与极星协同效应减弱 [3] - 搬迁至深圳并引入前小米高管刘毅,显示其与吉利汽车业务绑定意图转向轻量化运营 [3] 极星未来产品规划 - 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800V平台极星5及欧洲产极星7,目标年均销量增长30%-35% [4] - 产品迭代速度落后中国新势力,欧洲以外市场品牌认知度薄弱 [4] - 公司面临本土化失灵、成本控制不力、品牌定位模糊等新能源转型典型挑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