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科八条”后首家!过会!用时不到9个月
证券时报· 2025-08-14 11:14
科创板IPO过会情况 -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安奕材")科创板IPO于2025年8月14日成功过会 [2] - 从2024年11月29日受理至过会用时不到9个月,审核节奏显著加快 [4] - 公司成为"科创板八条"公布后首家受理并过会的未盈利企业 [4] 公司财务与融资 - 本次IPO融资总额达49亿元人民币 [3] - 由于12英寸硅片行业投资强度大、技术门槛高、客户认证周期长,报告期内公司尚未实现盈利 [4] 行业地位与市场表现 - 公司是中国内地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基于2024年月均出货量及年末产能统计) [5] - 截至2024年末已通过144家客户验证,测试片超390款,量产正片超90款 [5] - 2024年量产正片贡献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超过55% [5] 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 第二工厂投产后产能将实现翻倍增长 [5] - 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上游供应链本土化 [5] - 晶体生长、硅片抛光等核心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已实现本土供应商配套 [5]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到2035年建设2-3个核心制造基地及多座智能工厂 [6] - 目标成为半导体硅材料领域全球头部企业 [6]
中国大陆最大12英寸硅片厂,IPO过会!
半导体芯闻· 2025-08-14 10:41
公司概况 - 西安奕材专注于12英寸硅片研发生产,产品覆盖存储芯片、逻辑芯片、图像传感器及功率器件等关键领域,12英寸硅片占全球硅片出货面积75%以上[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仅用九年时间实现技术突破,2024年末月均出货量达52.12万片,位居中国大陆厂商第一、全球第六[2] - 客户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国际一线晶圆厂,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数据中心、智能汽车及机器人等终端场景[2] 技术实力与产能布局 - 已掌握拉晶、成型、抛光、清洗和外延五大工艺环节核心技术,核心指标与全球前五大厂商持平,产品量产用于2YY层NAND Flash、先进DRAM及逻辑芯片[3] - 首个西安制造基地第一工厂2023年达产,第二工厂2024年投产,预计2026年全面达产后两厂合计产能达120万片/月,可满足中国大陆40%的12英寸硅片需求[3] - 2024年末合并产能71万片/月,通过技术革新将第一工厂产能从50万片/月提升至60万片/月以上[3] 产品结构与市场地位 - 12英寸硅片分为正片(P型占全球市场90%)和测试片,正片包括抛光片(用于DRAM/NAND Flash)和外延片(用于逻辑芯片),抛光片供货量居国内存储IDM厂商前二[4] - 测试片已供应全球主力晶圆厂并出口境外一线客户[5] - 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80%份额被前五大外国厂商垄断,西安奕材全球占比6-7%[7] 财务表现与融资情况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41.83%,从10.55亿元增至21.21亿元,2025上半年营收13.02亿元(同比+45.99%)[5] - 同期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17.28亿元,2025上半年亏损3.4亿元,主要因两座工厂累计投资超235亿元导致折旧摊销费用高企(2024年折旧摊销占成本46.7%)[6] - 成立以来完成7轮融资超100亿元,C轮投前估值140亿元,2024年股权转让估值溢价至240亿元[7] 战略规划与IPO进展 - 制定2020-2035年15年战略规划,计划建设2-3个核心制造基地及若干智能工厂[3] - 科创板IPO拟募资49亿元用于西安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2024年11月29日受理,12月24日进入问询阶段[5] - 上市委重点关注治理结构(实际控制人认定)及盈利前景(行业趋势与产品市场导入合理性)[5]
“科八条”后首单未盈利企业IPO今日过会
证券时报网· 2025-08-14 10:00
人民财讯8月14日电,记者从上交所官网获悉,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安奕材")科 创板首发申请今日获得上交所上市委审议通过。市场对此次上会颇为关注,因西安奕财是"新国九 条""科八条"发布后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此次过会体现了上交所对"硬科技"未盈利企业包容 性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西安奕材专注12英寸硅片研发、生产和销售, 已成为全球12英寸硅片领域的重要供应商。 ...
科创50ETF(588000)强势拉升涨 2.74%,持仓股爆发冲击四连阳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02:53
市场表现 - 8月14日早盘三大股指集体高开,科创50ETF(588000)强势拉升,截至10点05上涨2.74% [1] - 该ETF此前已连续三日收涨,今日有望延续升势实现四连阳 [1] - 持仓股寒武纪-U、海光信息暴涨超10% [1] 行业动态 - 华为8月12日正式发布AI推理创新技术UCM(推理记忆数据管理器),融合多类型缓存加速算法工具,分级管理推理过程中产生的KV Cache记忆数据,可扩大推理上下文窗口,实现高吞吐、低时延的推理体验,降低每Token推理成本 [1] - 全球各大模型厂商正以更快的节奏将具有更强能力的产品推向市场,用户侧token的加速消耗推动算力需求持续提升 [1] - 随着GPT-5问世,全球领先水平大模型有望进入密集发布期,重申对算力产业链相关投资机会的看好 [1] 指数与ETF - 科创50ETF(588000)追踪科创50指数,指数持仓电子行业63.74%,医药生物行业11.78%,合计75.52%,行业分布集中 [2] - 科创50指数涉及医疗器械、软件开发、光伏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硬科技含量高 [2] - 科创50指数仍在基点附近,参照创业板历史走势,未来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2]
安孚科技:南孚电池背后的掌舵者 锚定硬科技开辟新增长极
全景网· 2025-08-14 02:36
公司历史与发展 - 南孚电池工厂前身可追溯至1954年,拥有70年电池研发技术沉淀,1988年成立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打造中国第一条无汞碱性电池生产线,率先打破外资垄断 [2] - 南孚电池控股股权历经合资、外资、回归本土的多轮变动,外资控股期间存在同业竞争关系,限制了海外市场与新业务发展 [2] - 安孚科技前身为安德利百货,2016年主板上市,2019年11月控制权变更,实控人变更为袁永刚、王文娟夫妇,2022年5月通过控股子公司安孚能源合计取得亚锦科技51%股权,间接控制南孚电池82.18%股权 [3] - 2024年7月11日,安孚科技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安孚能源31.00%股权项目获上交所重组委审核通过,重组完成后持有南孚电池权益将提升至46%,未来计划争取实现100%控股 [3]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南孚电池碱锰电池连续32年保持中国市场销量第一,国内碱性电池市场份额达到85% [1][4] - 安孚科技2024年电池制造与销售业务实现营收41.39亿元,同比增长7.5%,南孚电池是业绩增长核心驱动 [4] - 南孚电池是典型"现金奶牛"型公司,盈利能力强,经营性现金流充裕 [4] - 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展现出强劲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4]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每年投入超1亿元且逐年递增,主要用于产品升级换代及生产线改造升级 [5] - 聚能环四代合金钢壳厚度压缩至0.16毫米,承载100牛顿压力不变形,聚能环五代钢壳厚度进一步缩减至0.158毫米 [6] - 拥有高达750只/分钟的高速生产线,年产量超过40亿只 [6] - 电池出厂前需历经415道严苛检测,检测中心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有23个实验室,开展300余项检测项目,同步检测2万颗电池 [7] - 2020年检测中心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具备国际认可检测能力,覆盖116个国家/经济体 [7] 产品与产能布局 - 形成"1+N"品牌矩阵,产品覆盖碱性电池、锂锰纽扣电池、充电锂电池、镍氢充电电池等多品类 [9] -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推出专用产品,包括燃气灶电池"丰蓝1号"、汽车钥匙及医疗设备用锂锰纽扣电池、"TENAVOLTS"充电锂电池等 [9] - 聚能工厂拥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生产线,未来计划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打造新一代智能工厂乃至无人工厂 [8] 发展战略与全球拓展 - 构建"品牌南孚"、"智造南孚"、"科技南孚"和"世界南孚"四大发展战略 [8] - 在全球OEM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自有品牌海外布局加速,成功在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销售业务 [10] - 积极探寻海外建厂、合作、并购等模式,目标成为全球第一大碱性电池制造商和消费电池品牌商 [10] - 覆盖全国超2000个分销商、300万家终端网点的渠道网络,实现品牌与渠道双轮驱动增长 [9] 未来业务规划 - 持续深耕碱性电池市场,同时多元化布局消费电池市场,战略进军锂离子电池市场 [9] - 计划通过新技术满足5G和IoT时代的物联网电池、纸片电池及医疗领域特种电池需求 [9] - 安孚科技将利用控股股东资源优势,关注算力、芯片、半导体等领域,收购具有技术壁垒的硬科技资产,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11]
颜宁团队,又融资了
投资界· 2025-08-13 09:08
科研人才与城市发展 - 科研人才聚集程度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潜力 [2] - VC机构流行在科研人才密集区域寻找项目 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成为投资热点 [3][12] 砺博生物融资案例 - 砺博生物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 由天士力资本和磐霖资本领投 元生创投等跟投 [3] - 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 创始团队包括周耀旗、詹剑、方超三位科学家 成立初期获红杉中国和创新工场天使轮投资 [3] - 专注于RNA领域 通过AI赋能探索RNA稳定三级结构及小分子结合 投资方看好小分子靶向RNA药物和AI在生物医药的应用前景 [6] 深圳科研机构生态 - 深圳湾实验室在职人员超1200人 科研团队百余支 已孵化湾影科技和砺博生物等企业 [8] - 实验室分两条研究路径:攻克生命健康重大科学难题 以及IT+BT融合与多学科交叉 [8] - 深圳医学科学院侧重临床研究 深圳湾实验室侧重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两者形成互补 [8] - 深圳先进院孵化企业超2200家 形成"科研-孵化-产业"路径 吸引达晨、同创伟业等机构 [9][10] VC投资趋势 - 硬科技成为未来十年投资主题 科研院所成为高科技成果重要源头 [12] - 科研院所具备人才、资源与政策三重壁垒 博士以上学历占比通常超70%-80% 更易产出颠覆性创新 [12] - 科研院所研发氛围浓厚 相比高校更利于产品落地 周耀旗提到"需要稳定保障以支持原创性探索" [13]
新华视点|科创板加力服务优质科技企业 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迎来新突破
新华社· 2025-08-13 05:51
科创板改革核心举措 - 设置科创成长层 将现有和新注册未盈利科技型上市公司全部纳入 并配套企业入层调出条件 信息披露强化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安排 [2] -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并扩大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 [1][5] - 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适用于第五套标准企业 以机构入股年限和比例作为审核参考 [3][4] - 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 减少关键技术企业在发行上市阶段曝光时间 保护信息安全 [3][4] - 统一在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简称后设置特殊标志"U" 提高未盈利企业摘"U"标准 要求加强风险揭示 [5] 市场影响与政策导向 - 改革彰显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导向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聚金融资源 [3][6] - 促进投融资平衡 丰富科创板指数及ETF品类 将科创板ETF纳入基金投顾配置范围 [5] - 截至2025年5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7家 总市值约6.6万亿元 在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等行业形成产业集群 [6] - 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为增量制度改革提供可控试验空间 [1][3] 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 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 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度契合 成为包容性改革排头兵 [6] - 创业板同步推进改革 将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 [7] - 构建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7]
第一只宽基ETF如何选?科创50,一键布局中国“硬科技”核心资产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8-13 03:12
科创板设立与科创50指数概况 - 2018年11月5日中国宣布设立科创板,开启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1] - 科创50指数于2020年7月23日发布,截至2025年7月末全市场跟踪该指数的ETF规模超1800亿元,为最大科技类宽基指数 [1] - 科创50指数成份股仅占科创板股票总数8.5%,但总市值达3.65万亿元(占科创板41%),贡献45.21%营业收入 [4] 指数编制与成份股特征 - 成份股选自科创板上市时间、流动性达标且市值前50的股票,代表科创板核心龙头 [2] - 前十大成份股包括中芯国际(权重10.09%)、寒武纪-U(9.37%)、海光信息(8.19%)等半导体龙头企业 [10] - 半导体行业占比达60.6%,其他重点行业为医疗器械、软件开发、光伏设备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壁垒领域 [9] 硬科技属性与研发投入 - 成份股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如芯片制造(中芯国际)、AI芯片(寒武纪)、芯片设备(中微公司)等 [7][10] -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达8.70%,显著高于创业板指等成长风格指数 [11] 行业周期与配置逻辑 - 半导体行业经历两年下行周期后显现复苏迹象,国际环境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11] - AI应用落地推动算力需求爆发,大模型迭代为成份股注入成长动力 [11] - 美联储降息周期下历史数据显示A股成长风格占优 [11] 投资工具与门槛 - 科创50ETF(如588840)管理费仅0.15%,属全市场最低费率档,降低投资者参与科创板门槛 [12]
并购重组持续升温,产业进阶向实向优
搜狐财经· 2025-08-13 00:06
A股市场并购重组潮 - 近一周超过40家上市公司披露重组进展 包括立讯精密 滨海能源 光库科技等企业 [1] - 今年以来首次披露并购重组事项的上市公司已突破百家 [1] 并购重组驱动因素 - 上市公司通过转让控制权聚焦硬科技领域 [1] - 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通过并购参与产业整合 [1] - 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助力企业转型 [1] 市场特征与趋势 - 估值体系回归理性 遏制高溢价埋雷现象 [1] - 市场各方在政策引导下形成服务实体的共识 [1] - 产业进阶呈现向实向优特征 资本褪去浮躁 [1] 长期影响 - 并购重组推动细分领域深耕及技术升级 [1] -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1]
多元主体纷纷借力并购市场谋发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12 16:40
并购市场活跃度提升 - 自去年9月"并购六条"政策实施以来,并购市场持续活跃,8月已有中国神华、黑芝麻、九鼎投资、芯导科技等A股上市公司披露并购计划或进展 [1] - 政策支持下,并购市场吸引国资、私募、上市公司等各类型主体积极布局,并购成为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1] 国资与上市公司并购案例 - 黑芝麻控股股东拟转让20%股份给广西文旅及大健康行业国企,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变更为广西旅发大健康产业集团,实控人变更为广西国资委 [1] - 广西旅发大健康表示将通过产业资源和管理优势为黑芝麻业务赋能,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 中国神华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国家能源集团持有的煤炭、煤电、煤化工等13家公司股权,推动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汇聚,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能源公司 [3] 私募与科技企业并购动态 - 九鼎投资拟以2.13亿元收购南京神源生53.2897%股权,切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2] - 芯导科技拟收购上海瞬雷科技100%股权,双方同属功率半导体领域,业务协同性强,有望通过技术共享提升核心竞争力 [2] 传统与新兴产业并购趋势 - 传统产业通过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业集中度并推动技术升级,如中国神华案例 [3] - 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通过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拓展市场份额,如芯导科技案例 [4] - "硬科技"企业成为热门并购标的,因其高成长潜力和技术优势,可帮助并购方快速切入新兴赛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