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研发

搜索文档
新开源张军政:打造生物医药技术矩阵
上海证券报· 2025-09-26 18:27
投资策略与布局 - 公司通过精准股权投资构建生物医药技术矩阵 投资逻辑聚焦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前瞻性 例如投资华道生物 良远生物 杭州纽安津等企业[2] - 采用组合多元化+分阶段动态增资策略控制风险 覆盖CAR-T细胞治疗 溶瘤病毒等不同技术路径 例如以5000万元增持华道生物[3] - 投资回报逐步显现 十余款管线进入临床阶段 包括永泰生物EAL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华道生物淋巴瘤CAR-T疗法完成临床二期患者入组 预计2026年申报上市 广州威溶特和良远生物管线预计3年至5年内获批[4] 业务转型与发展 - 公司形成精细化工+精准医疗双主业格局 从PVP药用辅料业务起步 跨界精准医疗领域 PVP业务保持15%至20%年均增长[5] - 以设备端 试剂端 服务端三项技术为支点 搭建精准医疗和妇女健康两大医疗服务平台 实施三步走策略包括市场调研 能力迁移和打造拳头产品[6] - 通过渠道+产品差异化策略深耕三甲医院 聚焦优势产品领域实现细分市场突破 不追求全面开花[6] 产业基地与生态整合 - 松江基地于2025年6月正式启用 定位为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 重点聚焦生物制药耗材与设备 高端医疗装备 精准诊断等领域[7] - 基地嵌入长三角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享受G60科创走廊人才政策和产学研合作利好 实现研发-转化-制造全链条生态[7] - 与华道生物签署CAR-T细胞药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协议 实现关键设备 核心耗材到生产工艺的全面自主可控[8] 战略愿景 - 公司以松江基地为枢纽 双主业为支撑 通过投资孵化完善产业生态 目标打造技术协同 资源共享的生物医药产业矩阵[8]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顾臻团队发明“声控胶囊”,巧用共振原理,实现药物受控释放
生物世界· 2025-09-26 08:3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从桥梁结构在特定频率风载下显著振动,到歌手飙出高音使玻璃杯微微震颤;从老式收音机调台时捕捉到 清晰信号,到微波炉使食物中的水分子高效发热 ——这些现象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物理原理—— 共振 。 当外界激励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匹配时,能量高效传递,振动幅度急剧放大。这一原理不仅广泛存在 于声学、机械、电磁等工程领域,也为生物医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 年 9 月 24 日,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和先进药物 递释 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顾臻 教授 、 王 金强 研究员团队 ( 魏鑫伟 研究员为第一作者 ) 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 了题为 : An artificial cilia-based array system for sound frequency decoding and resonance- responsive drug release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受 耳蜗 中 毛细胞 感知声波振动 的 启发 ,开发了一种 仿生纤毛阵列 , 通过 声学共振 机制 实 现 对钢琴音乐和语音等声音信号的 ...
乐摩等5家企业完成境外上市备案
搜狐财经· 2025-09-26 05:53
证监会备案确认 - 中国证监会于9月25日对乐摩、滴普、红星冷链、赛力斯、亿腾医药5家企业境外发行上市予以确认 均为赴港上市备案 [1] 乐摩上市详情 - 拟发行不超过19,166,700股普通股于香港联交所上市 [1] - 公司为机器按摩服务供应商 在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等场景设超过4.8万个服务网点 投放53.5万张按摩设备 [3]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3.30亿元增至7.98亿元 2025年前三个月营收达2.21亿元 [3] - 同期净利润从648万元增长至8581万元 2025年前三个月净利润为2333.8万元 [3] 滴普科技上市详情 - 拟发行不超过115,000,000股普通股于香港联交所上市 [3] - 公司专注于企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覆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等领域 [5]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1亿元增至2.43亿元 但净亏损从6.55亿元扩大至12.55亿元 [5] 红星冷链上市详情 - 拟发行不超过26,752,000股普通股于香港联交所上市 [5] - 公司提供冷冻食品交易与仓储服务 连接生产商与零售商 [8] - 2022至2024年营收介于2.02-2.37亿元 净利润稳定在0.75-0.83亿元 [8] 赛力斯上市详情 - 拟发行不超过331,477,235股普通股于香港联交所上市 [7] - 公司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已推出问界M5/M7/M8/M9四款车型 [9]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341亿元跃升至1451亿元 净利润从亏损52亿元转为盈利47亿元 [9] 亿腾医药上市详情 - 拟通过与Genor Biopharma合并上市 Genor将发行不超过1,883,972,094股普通股 [9] - 公司专注于生物医药研发与商业化 拥有五款主要产品包括稳可信、希刻劳等 [11]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20.73亿元增至25.46亿元 净利润从3.06亿元提升至3.88亿元 [11]
百奥赛图上市存多方面争议,仍需时间检验
环球网· 2025-09-26 02:22
人员变动与研发规模 - 研发人员数量从2022年8月的904人减少至2024年末的337人 两年半内减少63% [2] - 员工总数从2021年末的1392人降至2024年末的1095人 其中2022年至2023年从1334人骤减至1047人 一年内减少287人 [2][5] - 2024年末员工构成包括管理人员125人 研发人员337人 生产人员530人 销售人员103人 [3] 关联交易问题 - 2022年与关联方思道医药签订合同获得7000万元收入 占当年抗体开发业务收入的55.1% [6] - 2023年与多玛医药签订合同取得3000万元收入 两家关联方2022至2024年常年位列前五大客户 [6] - 核心研发人员参与关联企业专利研发 包括尚诚彰 张译夫 韩雁飞 刘柏宏 杨毅等人员 [6] - 关联交易定价未提供与非关联第三方可比案例 缺乏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验证 [7] 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 - 未披露前监事黄蕤在同业企业荟格医药科技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关键信息 [8] - 多玛医药与荟格医药经营地址高度重合 均为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生物医药产业园C29楼 联系电话与邮箱完全相同 [9][11] - 多玛医药成立于2021年9月16日 注册资本118,750万元 注册地址与主要生产经营地一致 [9] 业务运营与采购变动 - 2024年实验耗材采购金额6.7338百万元 较2022年的16.38045百万元下降59% [14] - 2024年饲养物料采购金额1.02593百万元 较2022年的1.1774百万元下降13% [14] - 2024年原材料采购总额8.92811百万元 较2022年的19.22275百万元下降54% [14] - 实验耗材与饲养物料采购量大幅减少 与公司推进药物研发及维持模式动物业务的战略表述存在矛盾 [12][13]
浙大研究团队发明“声控胶囊”控释药物
新华社· 2025-09-25 06:20
受耳蜗毛细胞感知声波振动的启发,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仿生人工纤毛阵列,通过声学共振 机制实现对声音信号的可视化解析,并巧用共振原理实现"声控胶囊"来控释药物。该项研究成果24日发 表于学术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和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顾臻、研究员王金强为该项成果 共同通信作者,研究员魏鑫伟为该工作第一作者。 顾臻说,当外界激励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匹配时,能量高效传递,振动幅度急剧放大,这是"共 振"现象的物理原理。这一原理不仅广泛应用于声学、机械、电磁等工程领域,也为生物医学的创新提 供了重要启示。受此启发,研究团队借助三维建模和高精度3D打印技术,模拟耳蜗毛细胞的纤毛结 构,设计并制备了具有不同长度直径比的仿生人工纤毛阵列。 实验表明,具有不同直径和不同长度直径比的人工纤毛阵列在声波刺激下可基于声学共振原理产生振 动,其共振频率在100-6000赫兹之间,基本涵盖人类听觉常用频率范围。研究团队将不同共振频率组合 的纤毛集成于同一阵列,发现其具备在声音频率可视化解析方面的潜力,并进一步证实共振状态下的纤 毛可显著加快液体流速,有效促进模型药物在液体环境中 ...
上海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
消费日报网· 2025-09-25 03:37
研究院成立背景 - 上海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于2025年9月22日在浦江创新论坛全球健康与发展分论坛上正式启动 [1] - 研究院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成立 [4] - 研究院是中国首家以全球健康为使命的新型研发转化机构 [4] 组织架构与领导团队 - 首任院长由知名专家何如意博士担任 [1] - 启动仪式上进行了理事会、监事会和核心领导团队的聘任环节 [1]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出席仪式并致辞 [1][3] 战略定位与使命 - 研究院将发挥非营利组织独特定位 面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撑 [4] - 聚焦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以及妇女儿童健康等重要问题 [4] - 致力于促进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并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提升全球健康公平 [4] 资金支持与合作网络 - 首期五年研发经费由上海市和盖茨基金会共同提供 [4] - 盖茨基金会提供项目赠款和技术支持 上海市提供相应经费和资源 [4] - 参与方包括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等国际机构 [4]
诺诚健华股价涨5.02%,华宝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127.3万股浮盈赚取179.4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5 01:58
股价表现 - 9月25日股价上涨5.02%至29.49元/股 成交额6342.05万元 换手率0.81% 总市值520.39亿元 [1] - 连续3天上涨累计涨幅6.69% [1] 公司基本情况 - 主营业务为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和商业化 专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1] - 主要产品管线包括ICP-022、ICP-B04、ICP-490、ICP-192、ICP-723等 [1] - 收入构成:药品销售87.67% 技术授权12.04% 检测服务0.15% 研发服务0.15% [1] - 成立日期2015年11月3日 上市日期2022年9月21日 [1] 机构持仓情况 - 华宝医药生物混合A基金二季度增持9.24万股 持有127.3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5.97% [2] - 该基金当日浮盈179.49万元 三日累计浮盈224.04万元 [2] 相关基金表现 - 华宝医药生物混合A基金规模5.1亿元 今年以来收益68.19% 近一年收益83.13% 成立以来收益471.89% [2] - 基金经理张金涛管理规模12.02亿元 任职期间最佳回报62.24% [3]
百奥赛图科创板IPO 弱盈利 虚收入 高投入难获认可
搜狐财经· 2025-09-23 07:25
核心观点 - 百奥赛图面临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实控人高负债及股权稳定性、关联交易真实性三大核心问题,其科创板IPO审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10][17][32] 财务表现与盈利质量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从5.3亿元增长至9.8亿元,归母净利润从-6亿元改善至3354万元,2025年1-9月盈利5799万元 [4][5] - 盈利改善主要依赖费用优化:研发费用从2022年6.99亿元缩减至2024年3.24亿元,研发人员从627人减至337人;管理费用从2.5亿元降至1.8亿元,人工费用从9130万元降至5521万元,合计贡献超8000万元利润 [8][9] - 2024年综合毛利率达77.67%,但净利润率仅3.42%,盈利质量低于同行;2025年上半年财务成本0.36亿元接近净利润0.48亿元,利息负担沉重 [20][33] 偿债能力与资金链风险 - 公司现金覆盖不足:2025年上半年现金4.21亿元,流动负债4.71亿元,流动比率1.53%和速动比率1.32%均低于行业均值(3.69%/3.27%) [19][20] - 实控人沈月雷夫妇背负约1亿元债务,2023-2025年需偿还1.15亿元,还款依赖H股减持;2026-2028年仍有4694万元待偿还 [13][16][17] - IPO募资额从18.93亿元缩水至11.85亿元(降37.4%),通过IPO缓解负债计划受阻 [20] 业务结构与关联交易 - 收入依赖模式动物销售(2024年占比39.71%)和抗体开发业务(占比32.43%),但抗体开发业务境外收入占比仅10%,主要依赖国内关联方 [24][26][28] - 关联交易集中:2022年抗体开发收入55.1%来自思道医药(曾为孙公司),2024年第二大客户多玛医药(思道医药母公司)贡献6101万元收入 [29] - 原始股东杨晓明(原国药总工程师)涉嫌违纪违法,万里明(长生生物前高管)受行政处罚,客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与杨晓明存在历史关联 [30][32] 市场表现与竞争力 - H股股价表现不佳:2022年发行价25.22港元,2024年底跌至5.6港元低位,港股投资者损失严重 [21][22] - 抗体开发业务("千鼠万抗"计划)持续亏损,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盈利依赖模式动物和临床前服务补贴 [34][37] - 境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46.31%骤增至2024年67.97%,但第三方回款从2022年615.64万元激增至2024年3116.50万元,交易真实性存疑 [32] 行业与监管环境 - 科创板IPO审核强调盈利能力、股权稳定性及技术竞争力,2025年已有3家企业因业绩不稳定撤回申请 [2][38] - 注册制下监管通过"撤回/暂缓/否决"屏蔽高风险IPO,即便具备硬科技属性但盈利欠佳的项目难以过会 [1]
张文宏:科技创新不能止于论文,须落地消除全球健康不平等
第一财经· 2025-09-23 05:43
2025.09. 23 本文字数:2166,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钱小岩 封图 | 张文宏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 (来源:浦江创新论坛提供) "我们不能把科学工作停留在论文上面,而是要让它落地,走向全球的各个角落。不仅要越过高山大 海,更要跨越科技与交流的鸿沟,最终打破全球健康不平衡,消除健康不平等",国家传染病医学中 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张文宏如是 说。 他是9月22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健康: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开幕致辞中 作出上述呼吁的。在论坛上,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宣布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首家以全球健康为使命的 新型研发转化机构。 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主要致力于推动面向中低收入国家需求的健康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阶 段。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龚文峰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阶段往往资金需求大、风险 高,因此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对产品转化的投入与支持。 他进一步表示,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不仅仅注重推动产品开发,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整合作用,它致 力于对接国内的原始研发和生产能力,并整合国 ...
张文宏:科技创新不能止于论文,须落地消除全球健康不平等
第一财经· 2025-09-23 04:45
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 "我们不能把科学工作停留在论文上面,而是要让它落地,走向全球的各个角落。不仅要越过高山大 海,更要跨越科技与交流的鸿沟,最终打破全球健康不平衡,消除健康不平等",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 (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张文宏如是说。 他是9月22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健康: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开幕致辞中作 出上述呼吁的。在论坛上,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宣布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首家以全球健康为使命的新型 研发转化机构。 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主要致力于推动面向中低收入国家需求的健康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阶段。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龚文峰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阶段往往资金需求大、风险高,因此当 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对产品转化的投入与支持。 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首期五年研发经费由上海市和盖茨基金会共同提供,其中盖茨基金会提供项目赠款 和技术支持,上海市提供相应经费和资源。 转化落地 张文宏表示,全球仍面临结核病与疟疾等传染病的巨大挑战,当前核心任务在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真正 走向应用。 中国是结核病的高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