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最低仅需23元,星巴克中国官宣降价,先从非咖啡饮品入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09:01
星巴克中国战略调整 - 公司宣布发力非咖啡饮品市场,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全天候服务场景 [1] - 三大王牌品类(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数十款产品推出夏日"心动价",大杯平均降价5元,最低23元起 [1] - 6月17日将联动迪士尼"疯狂动物城"推出3款联名冰摇茶,定价23-29元 [1] 价格策略与市场竞争 - 茶饮市场中端价格带(10-20元)占比46.2%,咖啡市场瑞幸、库迪采用"9.9元常态化"策略 [2] - 公司通过京东外卖将部分产品价格降至20多元,如大杯巧克力风味星冰乐补贴后25元(原价低9元) [2] - 京东618期间大杯咖啡兑换券从40元降至26.8元 [3] - 此次降价为官方渠道首次直接调价,非线上平台补贴 [6] 营销与产品创新 - 3月推出史努比联名系列饮品及周边引发抢购 [7] - 4月与五月天主唱阿信品牌STAYREAL联名,结合歌词印刷强化情感联结 [7] - 非咖产品中抹茶星冰乐、冰摇红莓黑加仑茶、红茶拿铁为三大畅销单品 [8] 财务表现与市场布局 - 2025财年Q2中国区营收7.4亿美元(同比+5%),同店交易量+4%,门店总数达7758家覆盖超1000个县级市场 [10] - 管理层强调中国供应链本地化优势,认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并将持续投入 [10]
汽车业再掀新一轮价格战?平价车市场也要参战了吗?
36氪· 2025-06-09 07:51
汽车行业新一轮价格战 - 比亚迪于5月23日宣布22款车型降价,覆盖海洋网和王朝网车型,最低价格至5.58万元,现金直降幅度在5000元至2万元左右 [3] - 此次降价促销针对智驾版车型,此前3月降价主要针对非智驾版车型,目前非智驾版库存已基本消化 [3] - 比亚迪降价引发羊群效应,零跑、吉利、上汽通用别克、奇瑞等品牌跟进降价,奇瑞部分车型价格低至5万元级别 [4] 价格战延伸至平价车市场 - 汽车行业价格战从早期中高端车型竞争逐渐向中低端市场延伸,符合市场发展逻辑 [7] - 中高端市场饱和度增加、利润空间压缩,车企转向平价车市场寻求新增长点 [7] - 比亚迪通过全产业链控制能力(电池、电机等)实现成本优势,支撑其价格战策略 [9] 新能源汽车成本下降推动价格战 -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机)技术成熟,进入边际成本递减区间 [10] -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成本持续下降,电机技术革新进一步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10] - 成本下降为车企定价提供灵活性,成为价格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10] 价格战的长期影响 - 价格战是短期竞争策略,过度依赖可能压缩利润空间并影响研发投入 [12] - 历史经验表明过度价格战可能导致市场恶性循环,损害行业健康发展 [12]
用技术创新反馈用户!比亚迪:我们不打价格战,任何人掀起价格战我们都玩得起
前瞻网· 2025-06-09 03:10
公司战略与市场地位 - 比亚迪将高端化与智能化列为未来三年核心战略 并已找到高端化进程中的问题 [2] - 公司强调不打价格战 而是用技术战应对市场竞争 并宣称对价格战"玩得起" [2] - 2022年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31.7% 位居榜首 [2] 国际市场表现与技术成果 - 比亚迪5月在巴西汽车销量超过丰田 位居品牌第四 市场份额达8.67% [4] - 比亚迪纯电车型在巴西今年累计售出18874辆 [4] - 公司集成式热管理系统专利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 腾势D9外观设计获专利银奖 [4]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市场潜力巨大 [4] - 截至2024年上半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 上半年新注册登记439.7万辆 [4] - 行业专家指出无底线价格战和盲目技术狂飙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6]
“上班不在工位的,吃东西的,下班不关电脑,罚款”,一知名企业高管,惹争议
新浪财经· 2025-06-09 00:54
高管罚款言论事件 - 敏华控股高管因发布"员工上班照镜子要罚钱""下班不关电脑罚款"等言论引发网络热议[1] - 该高管被曝要求员工一天打卡6次、强制加班,相关行为被质疑违反劳动法[4] - 公司内部文件显示违反办公环境规定将处以50-100元罚款,罚金纳入"8S激励基金"[8][9] - 敏华控股回应已关注此事并启动调查,但截至发稿未公布调查结果[1][9] 公司经营状况 - 敏华控股2024财年营收169.03亿港元同比下滑8.2%,净利润20.63亿港元同比下跌10.4%[11] - 国内销售收入锐减17.2%至99.27亿港元,占总收入比重从65%降至58.7%[11] - 核心业务沙发销售收入下降7.2%至117.43亿港元,床具收入下降19.4%至24.08亿港元[11] - 公司裁员超3700人减员逾10%,但董事酬金反增20%[11] - 逆势扩张国内门店至7367家,试图通过下沉市场和"以旧换新"政策提振需求[11]
人民日报:打“价格战”没出路更没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6-08 21:54
近日,某车企率先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多家企业跟进效仿,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恐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继发声,明确反对这场无序的"价格战"。 有人不解:降价是企业自愿的,消费者还能得实惠,为何要反对? 当然,车企通过创新提质、降本增效带来价格下降是正常市场现象,也让消费者受益,应当鼓励支持。 但无序的"价格战",不利于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终将损害消费者权益。 从产业端看,汽车行业经不起"价格战"折腾。 汽车产业链条长,围绕整车制造,向上是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技术研发等环节,向下延伸至销 售、维修等领域。整个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无序"价格战"挤压链上各环节利润空间,给整条产业链带 来冲击,广大从业者面临收入下降的风险。 从消费端看,无序"价格战"也会让消费者受损。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当利润被一再压减,不排除个别企业经营困难时,可能铤而走险:板材、 零部件的标准放低,售后服务开始敷衍,维修保养逐渐糊弄……这样做,将对产品的安全、质量、服务 产生恶劣影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然而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不及2023年同期水平, 也低于整 ...
比亚迪紧急回应“常压油箱”“车圈恒大”两大争议,车企高管密集发声:反对 “内卷式”竞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8 11:16
比亚迪回应争议 - 中国PHEV技术及标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亚迪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1] - 对于长期纯电行驶的PHEV车型,建议每隔一周左右启动发动机运转3~5分钟以满足排放合规要求[1] - 基于客户反馈,比亚迪已全部切换为高压油箱方案[1] - 浙江某头部车企也采用了常压油箱方案,并相信他们有符合环保及法规要求的解决方案[1] - 河北某车企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发起关于汽车行业"高负债率"、"财务造假"等话题,并向监管机构恶意举报比亚迪[1] - 监管部门确认比亚迪没有问题,公司保留追究恶意举报法律责任的权利[1] 行业价格战现状 - 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有4.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到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6] - 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已达60多款[6] - 5月"价格战"加剧,降价车型达百余款,降价幅度最高超5万元[6] - 适度降价是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但无底线价格战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6] 车企高管观点 -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称"常压油箱和排放严重不达标事件"是典型的违法犯罪案件,要有公开结论[1] -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表示降价是最无奈的一招,是饮鸩止渴的手段[2]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称当前竞争让经销商、供应商链条上的100多万职工感受到巨大压力[4] - 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提到"内卷式"竞争会影响供应链稳定,降低零部件质量和安全标准[4] - 吉利决定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要充分利用全球过剩产能[8] - 比亚迪未来资本开支将重点投向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建设[8] 行业破局之道 - 企业需要回到技术创新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差异化产品[9] - 车企应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研发、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改善制造成本[12] - 中国汽车企业应通过原生和原创路线,基于用户全程体验的服务能力布局实现差异化竞争[12] - 汽车行业兼并整合是"内卷"的必然结果,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12] - 未来1~2年,中国汽车行业有望回归到理性竞争和健康可持续的价值回归线上来[13] 行业底线共识 - 坚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动摇,守住法律法规底线[12] - 坚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维护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关系[12] - 坚持长期主义,以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构筑价值高地[12] - 拒绝夸大式宣传,反对"拉踩式"营销[12] - 不能把"价格战"卷向海外,更不能相互诋毁拆台[8]
突然宣布:不再建厂
中国基金报· 2025-06-07 16:14
吉利汽车战略调整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宣布公司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或扩大现有工厂产能 因全球汽车工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3] - 吉利计划通过全球产能合作与资源重组 利用成熟质量保证体系和熟练技术工人 提高行业过剩产能利用率 [3] - 李书福以马拉松比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指出当前主要赛场在国内 出口占比极低 并批评部分企业不当竞争方式 [3] 政府监管政策动向 - 商务部表示汽车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 将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研究破除流通消费堵点 加强整治内卷式竞争 [5]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加强产品抽查 配合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6] - 主管部门指出无序价格战是内卷典型表现 影响产品质量与服务 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6] 行业竞争现状 - 中汽协披露某车企5月23日发起大幅降价引发连锁反应 新一轮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 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6] - 行业价格战被认为将影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 阻碍健康发展并危害消费者权益 存在安全隐患 [6]
肖勇谈“价格战”:安全是底线,“物美在前,价廉在后”
中国经济网· 2025-06-07 09:34
行业竞争与价格战 - 汽车行业竞争应从价格战转向更高层面的价值战,即智驾比和性价比 [1] - 近期反对价格战在行业内十分火爆,有关部门提出不能内卷式竞争 [1] - 内卷乱象威胁行业健康发展,消费者也将深受其害 [1] 产品质量与安全 - 汽车产品首先要有品质和安全底线,必须是物美在前价廉在后 [1] - 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底线一定要坚守,不能让消费者成为小白鼠 [2] - 车企推广智能辅助驾驶时需保证安全底线,不能只追求使用场景上限 [2] 纯电动车补能痛点 - 续航焦虑和补能不便仍是纯电动车消费者的最大痛点 [1] - 2024年不满意补能体验的纯电动车用户比例达34% [1] - 国内车桩比从2023年的7 1:1下降到2024年的8 4:1,补能越来越困难 [1] 广汽埃安的战略 - 广汽埃安不卷价格,而是卷解决客户补能焦虑,回归客户本质需求 [2] - 在新能源汽车品牌自建充电桩中,广汽埃安的数量排第一 [2]
多家车企高层下场发声,“反内卷”成业内共识
第一财经· 2025-06-06 12:3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多家车企高层在2025中国重庆汽车论坛上谈及"反内卷"共识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指出"内卷式竞争"危及产业链稳定 降低零部件企业安全标准 削弱整车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服务 [1]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提出中国汽车产业四大问题 包括品牌数量过多导致产能过剩 价格混乱蔓延至海外 过度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部分资本缺乏长期健康发展目标 [1] - 比亚迪集团李云飞倡议通过技术创新"反内卷" 提出四大原则 包括拒绝夸大宣传 以量产为准抵制透支式营销 比拼技术产品而非恶意竞争 打击造谣行为 [1] 企业应对策略 - 比亚迪李云飞强调海外市场需遵循"随行就市"定价原则 由供需关系 成本及品牌三因素决定 奇瑞汽车建议加强出口资质审核以规范竞争 [2] - 蔚来汽车李斌反对简单价格战 呼吁行业聚焦技术创新与用户服务 以维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果 [2] - 比亚迪通过差异化内部策略避免自我内卷 2024年3月起对22款车型实施限时优惠补贴 变相降价1 2万~5 3万元 引发近70款车型跟进降价 [2] 政策监管动态 - 中汽协5月31日发布倡议 指出无序价格战挤压企业利润 影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 危害消费者权益及行业健康发展 [3] - 工信部支持中汽协倡议 将整治内卷式竞争 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 配合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3] - 商务部6月5日表态将协同整治汽车行业内卷现象 强调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需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同时推进以旧换新等政策释放消费潜力 [4]
有些MCU,开始一个月降本一次了
芯世相· 2025-06-06 07:15
MCU市场内卷现状 - 8位MCU价格跌至几分钱(如九齐6分、航顺5分、某上市公司1分),32位MCU价格下探至0.38元甚至更低,分销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按厘计算"或亏本出货 [3][4][5][8] - 国产替代逻辑从"进口转国产"演变为"国产替代国产",型号间价格战白热化,32位MCU通过丰富外围资源(ADC精度、定时器等)实现差异化竞争 [5][6] - 封装技术成为降本手段,客户要求从SOP-8转向更紧凑的SOT23-8以降低成本 [3]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厂商如航顺推出1mm²超小尺寸32位MCU(HK32F005),价格≤0.05美元,参数全面超越TI同类型产品(Flash容量64KB vs 16KB,性能翻倍) [9][10] - 兆易创新发布GD32C231系列,定位"平价不低配";普冉等新厂商快速流片切入市场,加剧竞争 [5][10] - 海外大厂(ST、TI、Microchip)推出低成本MCU应战,但消费电子领域国产MCU性价比优势显著 [7][9] 行业业绩分化 - 2025年Q1数据显示:21家本土MCU企业中7家营收同比下滑(国芯科技-51.13%、紫光国微-10.05%),9家净利润环比下降,ROE普遍低于2% [11][12] - 头部企业如兆易创新营收增长17.32%(19.09亿元),士兰微净利润同比增1072.4%,但尾部企业受价格战、库存去化拖累严重 [11][12] - 业绩下滑主因:消费电子复苏慢于预期、车规/工业客户未放量、国际厂商价格战冲击(如杰发科技AC784系列) [12] 市场需求与库存 - ST预计Q2库存周转天数降至150天以内,Microchip库存总额已大幅下滑,但现货市场(如STM32F429系列)需求仍低迷 [14][15] - 台新投顾分析:MCU库存去化进度落后于其他IC领域,需求回暖或延迟至下半年,若电子业景气不明朗则全年难回升 [15] - 消费电子、家电等领域国产MCU份额持续提升,但工业/汽车等高端市场仍由TI、英飞凌等海外IDM主导 [6][16] 技术趋势与厂商策略 - 32位MCU通过性能差异化(如48MHz Cortex-M0内核)向下挤压8位市场,向上挑战进口品牌 [5][10] - 服务与账期内卷:FAE提供实时在线支持甚至上门调试,账期延长至60-120天,拖欠货款现象普遍 [8] - 厂商转向工业/车规等高毛利市场寻求突破,但技术壁垒与品牌认知度仍是挑战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