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经营

搜索文档
金字火腿再度易主:主力产品火腿毛利率下滑,频繁跨界收效甚微
贝壳财经· 2025-06-04 13:40
股权变动 - 股东任贵龙将持有的1.45亿股转让给郑庆昇,并将剩余8297.47万股表决权委托给郑庆昇18个月 [1] - 股权转让后,郑庆昇拥有公司11.98%的股份及18.83%的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1][5] - 郑庆昇斥资8.7亿元获得公司近12%股份,股份过户于2025年5月30日完成 [4][6] 新实控人背景 - 郑庆昇出生于1956年,涉猎房地产、汽车等领域,生意轨迹遍及福建、浙江、上海等地 [7] - 郑庆昇关联企业有18家,其中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有8家 [8] - 郑庆昇旗下仙游兆挺置业有限公司2024年纳税金额为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约3.44亿元,同比增长9.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217.30万元,同比增长55.19% [13] - 2024年火腿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02%,但毛利率同比下滑1.51%至26.14% [14] - 公司2021年至2024年营收整体处于下滑态势,2024年净利润与2020年基本持平 [12] 战略与挑战 - 公司计划2025年重点围绕"降成本、拓销售、调结构"三大核心任务展开工作 [16] - 年产5万吨肉制品智能化工厂项目已进入附属工程和装修阶段,计划6月开始分步实施搬迁 [16] - 专家指出公司需通过产品创新、营销升级来突破增长瓶颈 [15] 跨界业务 - 自2013年起公司频繁跨界,涉足矿业、银行、电商、医药、新能源汽车、算力等多个领域 [3][19] - 2023年出资4.011亿元认购浙江银盾云科技12.2807%股权进入算力领域,2024年以4.280232亿元转让该股权 [21][22] - 专家认为频繁跨界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22] 市值变化 - 公司2015年6月总市值曾超过150亿元,截至2025年6月4日收盘总市值仅为73.61亿元 [18] - 当前股价为6.08元/股,较2010年上市发行价34元/股大幅下跌 [18]
观酒|主业增长乏力布局饮料等外业,啤酒公司能做好副业吗?
南方都市报· 2025-05-13 09:23
行业趋势 - 啤酒行业增长承压,跨界成为提振业绩的重要选项,国内啤酒巨头如重庆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等均布局跨界业务 [1][2] - 啤酒跨界既是多元化经营趋势,也是搭建企业增长护城河和吸引资金的重要方式,但跨界业务对业绩产生影响至少需要5年左右时间 [1][6] - 啤酒行业销量普遍回落,2024年华润啤酒下滑2.5%、青岛啤酒下滑5.86%、重庆啤酒下滑0.75%、百威亚太中国区下滑11.8%,仅燕京啤酒增长1.6% [4][5] 公司跨界策略 - 重庆啤酒涉足饮料赛道,推出大理苍洱汽水和橙味汽水,利用现有分销渠道在新疆、重庆等强势市场推广 [2][3] - 青岛啤酒全资并购即墨黄酒厂跨界黄酒品类,并整合青岛饮料集团获得崂山白花蛇草水、葡萄酒及威士忌等业务 [2][6] - 燕京啤酒推出独立汽水品牌倍斯特,计划按照燕京U8的路径实现全国化推广,优先打入餐饮终端打造"啤酒+汽水"消费组合 [2][3] - 华润啤酒拓展白酒业务,通过并购品牌后依托啤酒经销商和渠道实现"啤白双赋能" [3][5] 跨界业务表现 - 华润啤酒控股的白酒企业业绩不佳,金种子酒2024年营收下跌超三成,归母净亏损2.58亿元,金沙酒业营收21.49亿元同比增长4%,远低于40%增长目标,占华润啤酒总营收约5.56% [5] - 燕京啤酒2024年茶饮料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48.4%,仅占营业总收入的0.7% [5] - 农夫山泉茶饮料业务2023年收入167.45亿元首次高于饮用水业务,贵州茅台酱香系列酒达246.83亿元,均为布局超过10年的结果 [6] 行业前景与挑战 - 啤酒行业面临"天花板"问题,跨界寻找"第二曲线"是必然之举,但需长期投入品牌和渠道建设 [5][6] - 国际啤酒巨头发展模式分为全球化(如百威、嘉士伯)和业务多元化(如日本朝日、麒麟),国内啤酒巨头多元化框架初现雏形 [6] - 2024年一季度部分啤酒上市公司业绩好转,青岛啤酒、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均录得增收又增利 [7]
面包5.8元起!海底捞要当“烘焙界小米”?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5-05-13 00:35
海底捞跨界烘焙业务 - 公司旗下新烘焙品牌"拾㧚耍"在杭州开业,定位"安心吃、放心耍",主打高性价比面包产品,最低售价5.8元,人均客单价10+元 [1][4][5][6] - 门店SKU包含50余款面包及10款饮品,咖啡面包日销超200个,部分产品常售罄;蛋糕定价68-298元,饮品均价18元 [7] - 门店采用黑金简约风设计,面积50平方米,设置圆形玻璃橱柜、LED抽奖屏及3米长牛角包模型等互动装置引流 [8] 烘焙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快速轮替特征:熊猫不走(2017年创立)、虎头局(2019年创立)等网红品牌均在短期内经历融资高峰后倒闭 [11][12] - 新兴品牌分化为两类: - 平价路线:2元面包店轻森全国门店超300家,二线城市涌现10元以下面包工厂店 [13][15] - 高端路线:石头先生的烤炉客单价40元,覆盖20城50+门店;LadyM重返内地精品市场 [16] - 公司新品牌尝试结合平价与精品模式,产品定价5.8-18元,同时强调门店调性设计 [18]
17家调味品企业年报披露:跨界风潮持续,“零添加”产品需调整
贝壳财经· 2025-05-11 06:41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A股17家调味品上市公司总计实现营收641亿元 净利润77.23亿元 其中7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6家企业双降 [1][2] -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海天味业以63.44亿元净利润占据行业总利润的82.1% [1] - 仅海天味业和梅花生物两家企业营收超200亿元 分别为269.01亿元和250.69亿元 [4] - 营收增速前三为莲花控股25.98% 日辰股份12.59% 宝立食品11.91% 增速最低为雪天盐业-13.9% 加加食品-10.52% 梅花生物-9.69% [4] 企业业绩分化 - 海天味业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9.53%至269.01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12.75%至63.44亿元 产销量超450万吨 [6] - 加加食品是唯一亏损企业 营收13.01亿元同比下滑10.52% 净利润亏损2.43亿元 主要因散装味精和植物油业务下滑 [5] - 净利润增速前三为佳隆股份155.23% 莲花控股55.92% 恒顺醋业46.54% 增速最低为雪天盐业-57.13% 中炬高新-47.37% 加加食品-26.83% [5] 产品结构变化 - 海天味业多品类协同发展 酱油/调味酱/蚝油/其他品类营收分别为137.58亿/26.69亿/46.15亿/40.86亿元 同比增速8.87%/9.97%/8.56%/16.75% [6] - 酱油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人均需求量从2015年28千克降至2023年不足5千克 [8] - 中炬高新酱油收入29.82亿元同比下降1.5% 千禾味业酱油收入19.6亿元同比下降3.8% 加加食品酱油收入7.3亿元仅微增0.86% [8] 战略调整动向 - 海天味业完成管理层更迭 程雪接任董事长 并推进H股上市以拓展全球化业务 [7] - 莲花控股算力业务营收8064.34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10447.11% 成为第三大营收来源 [12] - 多家企业跨界布局 海天味业推出瓶装水 涪陵榨菜开发专用调料和榨菜月饼 [12][13] 政策影响应对 - "零添加"新规GB 7718-2025将于2027年实施 禁止使用相关宣传用语 [10] - 海天味业"零添加"系列销量同比增长超60% 多家企业已布局减盐/零添加产品线 [10] - 企业积极应对新规 转向减盐/高附加值原料等健康化方向 [11]
面包5.8元起,海底捞要当“烘焙界小米”?
新浪财经· 2025-05-09 03:20
公司动态 - 海底捞旗下烘焙品牌"拾耍·SCHWASUA"在杭州西湖银泰百货1楼正式开业 主打"安心吃、放心耍"品牌理念 [1] - 门店产品定价亲民 面包最低5 8元起 客单价10+元 10元以下产品占比高 如5 8元黑麦蔓越莓 6 8元白芝麻海盐卷 8 8元小熊面包 [1] - 产品线覆盖50余款面包 包括欧包 可颂 法棍等常规品类及西湖龙井特色口味 咖啡面包日销超200个 [3] - 蛋糕价格较高 3 5英寸太妃榛子奶油蛋糕68元 6英寸228元 8英寸298元 小蛋糕如无花果塔定价30元左右 [4] - 饮品SKU含10款蔬果汁和咖啡 如羽衣甘蓝牛油果汁 胡萝卜橙子活力汁 价格集中在18元 [4] 门店运营 - 门店面积约50平方米 采用黑金色调简约风格 中央设置圆形玻璃橱柜 内置2000根镀金麦穗模型 [4] - 设置LED抽奖屏互动装置 满50元可抽奖 店外放置3米长牛角包模型面包车吸引打卡 [6] - 开业前通过烤箱造型扭蛋机发放代金券预热 沿街设10张外摆餐桌 容纳30-40人堂食 [6] 行业竞争格局 - 烘焙行业新旧品牌轮替快 熊猫不走(2017年创立) 虎头局(2019年创立) 勿理堂(2021年创立)等网红品牌均出现资金链断裂或闭店 [9][10] - 新兴品牌分化为两类 一类是2元面包店等社区平价店 如轻森2元面包全国超300家 另一类是客单价40元的高端品牌如石头先生的烤炉全国50+门店 [11][13] - 拾耍采取差异化策略 结合精品装修与平价定位 产品调性介于网红与性价比之间 [13]
朗姿股份:跨界医美,未能挽救业绩颓势
虎嗅APP· 2025-05-02 14:06
行业现状 - 医美行业整体面临困境,"难做"成为行业共识 [1] - 大型连锁医美集团朗姿医美也深陷业绩增长难题,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3.99亿元,同比下降7.77%,扣非净利润7327.55万元,同比下降6.89% [2] 公司发展历程 - 朗姿股份最初专注于中高端女装,2000年创立主品牌"朗姿",2006年成立公司并于2011年A股上市 [4] - 受电商冲击和国外品牌进入影响,女装业务下滑,2013-2015年营收从13.79亿元下滑至11.44亿元,扣非净利润从2.04亿元降至0.33亿元 [5] - 2016年通过收购韩国DMG及国内医美品牌正式进入医美市场,开启"买买买"模式,2017-2024年持续收购多家医美机构 [5][6] 业务结构 - 2024年医美业务收入贡献49%,毛利贡献45%,超越女装(34%收入,36%毛利)和婴童业务(16%收入,17%毛利) [8] - 医美业务成为公司新业绩支撑,但2024年营收仅增长3.47%至27.84亿元,毛利率54.42%,低于女装(63.45%)和婴童业务(61.76%) [9] - 2024年扣非净利润2.18亿元,与2013年女装业务时期(2.04亿元)相比增长有限 [9] 财务风险 - 商誉资产达17.81亿元,占净资产64%,若计提12%将拖累净利润约2.14亿元 [13][14] - 短期债务13.23亿元,在手现金仅5.56亿元,现金短债比0.42,偿债能力弱 [14][15] 业绩压力 - 医美行业竞争加剧且增速放缓,女装及婴童业务营业成本分别同比下降10.96%和8.15%,但医美业务成本同比增长2.01% [9] - 经济疲软及消费复苏不及预期下,三条业务线均面临增长压力 [17]
“魏家宇宙”狂飙:靠供应链造快餐帝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3-25 12:00
核心观点 - 魏家餐饮通过自建供应链和跨界多元化经营,构建了涵盖凉皮、汉堡、湘菜、日料、便利店等多种业态的"魏家宇宙",目前拥有近400家门店和十余家产业链公司 [1][2][16] - 公司以"高质低价"策略打造高性价比产品,如15元凉皮套餐、20元汉堡等,被网友称为本土"萨莉亚",成为西安餐饮现象级IP [1][17] - 供应链优势是核心竞争力,包括2万平米中央厨房、自建物流车队和原料种植基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控制 [21][23] 发展历程 - 1999年从西安大学门口凉皮摊起步,2005年已在陕西开出数十家门店 [3] - 2008年自主研发自动化凉皮生产线并建立首个加工中心 [6] - 2012年注册公司启动全国化战略,2016年投资2万平米中央厨房 [6] - 2018年起陆续推出咖啡厅、汉堡店、日料店等新业态 [8][12][15] 业务布局 - 餐饮业态:魏家凉皮(主力)、魏斯理汉堡(28家)、魏客咖啡、湘魏儿(湘菜)、魏本道(日料) [12][15] - 非餐饮业态:魏家便利(46家)、魏知足(足咖)、魏芯堂(中医馆)等 [8][15] - 供应链布局:汉中生态种植园、南郑食品公司、自建物流车队 [21][23] 运营数据 - 总门店数近400家,其中魏斯理汉堡28家(陕西20家),魏家便利46家 [12][8][16] - 中央厨房面积超2万平米,每日三次配送 [21] - 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近8000万次,讨论度30多万 [23][25] 商业模式 - "基地+农户"模式降低采购成本,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生产 [23] - 垂直整合模式涵盖食品制造、建筑工程、实业投资等30多家关联企业 [26][28] - 全部自有资金运营,创始人100%控股,无外部资本介入 [33] 市场反响 - 各业态均为当地"排队王",如魏客咖啡非饭点仍需排队 [8] - 社交平台形成自发传播,网友创作大量玩梗内容 [25] - 平价策略受追捧,如汉堡价格仅为其他品牌一半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