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投资

搜索文档
港股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50ETF年内涨超110%,港股通互联网ETF、港股通创新药ETF 、恒生科技ETF强势吸金
格隆汇· 2025-09-10 08:16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上涨超过30%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超过32% [1] - 港股领涨全球市场 资金投资港股和海外市场热情显著提升 [2] - 港股通资金净流入达10389.94亿元 其中超千亿资金买入阿里巴巴 570亿资金买入美团 490亿资金买入建设银行 超200亿资金分别买入招商银行、腾讯控股、理想汽车和中国人寿 [2] 个股表现与事件 - 阿里巴巴股价创阶段新高 旗下高德地图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行为的"高德扫街榜" [3] - 高德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 通过发放超10亿元补贴措施 目标为线下餐饮及服务业每日增加1000万客流 [3] ETF资金流向 - 年内1892亿元资金涌入跟踪港股的"T+0"ETF [4] - 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吸金463亿元 超200亿资金流入港股通科技30ETF [4] - 超百亿资金净流入港股通非银ETF、香港证券ETF、港股通创新药ETF、港股科技50ETF、恒生科技ETF和恒生科技指数ETF [4] ETF业绩表现 - 港A股强势上涨 ETF表现突出 市场出现多只翻倍ETF [5] - 10只ETF涨幅超100% 主要聚焦港股创新药、恒生创新药、港股通医疗和恒生生物科技指数 [6] - 港股创新药ETF基金、港股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50ETF和港股通创新药ETF年内涨超110% [6] - 恒生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ETF、港股通医疗ETF富国、恒生医药ETF和恒生生物科技ETF年内涨超100% [6] 机构观点 - 港股估值修复至近年高位 短期进一步扩张空间有限 恒生指数26000点存在较强阻力 24000-24500点具备再吸纳价值 [7] - 中国经济呈现温和修复态势 内需逐步筑底 出口结构持续优化 民营企业活力增强 [7] - 美国就业市场走弱强化美联储降息预期 利率期货显示年底前预计降息三次 南向资金持续积极流入 [7] - 盈利层面结构分化显著 除信息科技、材料及金融板块盈利预期上修外 多数行业遭遇下修 [7] - 建议关注业绩确定性高的科技龙头、受益产业升级的半导体及AI算力板块 以及对利率敏感的有色金属方向 [7] - 港股行情中流动性改善和基本面预期回升共同支撑市场 新经济板块在MSCI中国指数中权重达70% [8] - 国内政策力度高于去年 经济和政策稳定性更强 推动企业家扩张意愿 互联网板块业绩下修幅度放缓 AI行情出现新催化 [8] 特定ETF产品 - A50ETF(159601)跟踪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人民币指数 近五日下跌1.20% [10] - 最新份额为27.7亿份 减少130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89.5万元 [10]
南下资金,创纪录!最新研判:牛市行情仍在
中国基金报· 2025-09-07 11:10
南下资金流入规模与纪录 - 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达10002.21亿港元 创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 [2] - 南下资金累计净买入额达46980.12亿港元 [2] - 单日净买入超百亿港元的交易日有43天 其中11个交易日超200亿港元 [2] - 月度净买入额在1月、2月、3月、4月、7月、8月均超过1000亿港元 [2] 资金流入动因与市场吸引力 - 港股科技和消费类资产契合AI、新消费等新兴产业趋势 对资金吸引力强 [2] - 港股个股估值处于低位 投资性价比突出 [3] - 部分板块具有较高股息率 提供稳定现金流和回报率 [3] - 中国资产成为国际资本逃离美元资产的避风港 [3] - 香港IPO市场火热 今年50只新股募资超1280亿港元 同比暴增6倍 [3] 市场结构变化与资金主导力量 - 南向资金从散户主导变为公募、保险、私募等专业机构主导 [4] - 内资逐步成为香港股市的中流砥柱 改变外资主导格局 [4] - 科技和消费产业市值合计占据半壁江山 取代金融地产主导格局 [4] - 南向资金重塑港股估值框架 提升市场成长性 [4] 资金配置方向与板块轮动 - 南向资金投资偏好集中在高股息、低估值及高成长板块 [5] - 持股比例超20%的个股共81只 集中在医疗保健业、金融业、工业、信息技术等领域 [5] - 资金展现明显板块轮动 从一季度信息技术转向二季度新消费 再转向近期医疗保健和金融板块 [6] 港股市场表现与牛市基础 - 港股近期表现萎靡 恒生指数涨幅仅为沪指一半 恒生科技指数涨幅不及创业板指数同期涨幅1/4 [7] - 业内认为低迷是阶段性盘整而非趋势逆转 牛市基础仍在 [7] - 市场结构分化显著 年初以来跑赢基准指数的个股占比仅35% [8] - 美联储降息可能缓解港币汇率压力 南向及外资资金持续流入 [8] - 港股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处于相对低位 具配置价值 [8] - 香港推出科企专线等制度 提升对科创资产吸引力 [8]
2025港股还能上涨吗?中概股回归与投资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9-07 03:31
港股市场现状与核心矛盾 - 港股市场长期低迷 恒生指数一度跌破万八点关口创近十年新低[1] - 整体市盈率长期处于8-10倍 部分蓝筹股不足6倍 具备全球最低估值市场特征[3] - 南下资金成为最主要增量资金 但市场成交量常年低迷导致股价缺乏持续上涨动力[4] - 蓝筹股普遍具有7%-10%的高股息率 成为资金配置的安全垫[5] - 中概股加速在香港二次上市甚至从美股回流 港股作为中概股集散地的定位强化[6] 驱动2025年港股走势的关键因素 - 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全球流动性改善可能推动资金回流新兴市场包括港股[7] - 中国制造业回暖消费信心修复 A股企稳将提升港股估值[8] - 科技龙头和互联网巨头回流香港将提升港股结构性机会 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关注[9] - 国家层面优化互联互通机制增加金融产品创新 有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11] 中概股回归的意义 - 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小鹏理想等龙头公司相继在港上市 带动新经济板块逐渐成型[12] - 科技互联网新能源消费科技等行业权重提升 有利于吸引全球成长资金[13] - 回归港股有助于降低中美摩擦带来的估值折价 分散监管风险[14] 2025年港股投资机会 - 科技互联网龙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现金流稳健用户规模巨大 若消费复苏将带来业绩改善[15][19]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领域中国企业技术领先 全球新能源趋势不改有望迎来资金追捧[19] - 高股息蓝筹股防御性强现金流稳定 股息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适合长期配置[15][19] - 消费与医药行业受益于居民消费升级和医疗需求增长 存在中长期成长空间[19] 市场前景展望 - 港股正在酝酿慢牛行情 中概股回归既是市场结构优化也是新的投资机遇[18] - 中长期投资价值逐步显现 但不会一蹴而就迎来大牛市[17][18]
西部利得港股通新机遇混合A:2025年上半年利润289.02万元 净值增长率18.93%
搜狐财经· 2025-09-04 03:26
截至9月3日,西部利得港股通新机遇混合A近三个月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5.15%,位于同类可比基金533/880;近半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5.00%,位 于同类可比基金498/880;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37.43%,位于同类可比基金452/880;近三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9.60%,位于同类可比基金 665/872。 AI基金西部利得港股通新机遇混合A(008861)披露2025年中期报告,上半年基金利润289.02万元,加权平均基金份额本期利润0.1元。报告期内,基金净值 增长率为18.93%,截至上半年末,基金规模为1764.93万元。 该基金属于灵活配置型基金。截至9月3日,单位净值为0.684元。基金经理是陶星言和胡超。 基金管理人在中期报告中表示,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港股持续受益于三大利好因素;一、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科创型公司在港股密集递表,其中有二次上市 的 A 股细分龙头企业,也有中概回归的优质公司。港股市场资产质量不断提升;二、今年以来南下资金不断流入,持续增量资金的流入给市场注入流动性 的同时带来了整体估值水平的提升和优质标的价值发现机会;三、我们认为港股优质标的占比不断提升、 ...
南向资金年内增持前10个股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4:41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趋势 - 截至9月2日收盘,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达10002.21亿港元,创2014年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 [1] - 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市场达4.7万亿港元,2015年至今始终保持净流入状态 [4] - 2024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达8079亿港元,为2015年1277.77亿港元的6.35倍 [4] - 高盛将2025年南向资金预测规模从1100亿美元上调至1600亿美元(约1.25万亿港元) [4] 市场影响力与结构变化 - 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占港股比重从开通初期5%提升至当前36%,月度占比持续维持在30%以上 [5] - 南向资金改变港股投资格局,推动市场关注科技等高成长性板块,优化投资结构与估值逻辑 [8][9] - 内地投资者交易占比持续提升,南向资金成为港股市场的"稳定器" [9] 资金配置方向与偏好 - 今年以来增持前十大个股为阿里巴巴(126.7亿港元)、腾讯控股、美团、中国人寿、理想汽车、友邦保险、中国平安、比亚迪股份、晶泰控股和东阳光药 [8] - 重点配置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高分红价值股及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8] - 行业集中分布于金融(稳定股息与资产质量)、科技(低估值与AI驱动)及生物医药(创新成长潜力) [8] 驱动因素分析 - 港股估值优势显著且拥有大型科技股、新消费股等独特投资标的 [6] - 高股息标的提供稳定现金流回报,央行互换便利政策间接提振高息股表现 [6] - 政策红利与IPO市场升温注入市场活力 [6] - 长期配置价值凸显,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及中概股回归重要平台 [6] 机构行为演变 - 南向资金从散户主导转变为公募、保险、私募等专业机构主导 [10] - 2025年基金半年报显示主动股混基金在港股配置比例达15.59%,较2024年末上升3.99个百分点 [10] - 主动加仓方向集中于医药生物和电子等行业 [10] 市场展望 - 若美元指数进入贬值通道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港股或迎来阶段性表现机会 [11] - 2025年港股迎来科技创新驱动与资金流入共振窗口期,具备估值修复与盈利改善双轮驱动收益空间 [9]
南向资金“扫货”港股 年内净流入超万亿港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2:41
资金正在快速流入港股,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万亿港元。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9月2日收盘,当日南向资金净流入92.81亿港元。至此,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约10002.21亿港元,超 过万亿港元,创2014年港股通开通以来的新高。 南向资金净流入突破1万亿港元 自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以来,互联互通机制持续平稳运行,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市场合计达4.7万亿港元。从2015年至 今,南向资金始终保持净流入状态,表明内地投资者对港股市场有着持续增强的配置需求。 随着资金南下,港股的投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表示,南向资金有望持续涌入港股,改变和优化 港股的投资结构和估值逻辑。"2025年,港股市场迎来科技创新驱动与资金流入的共振窗口期,港股市场在估值中枢修复与盈利 预期改善的双轮驱动下,具备较大的收益空间。科技创新集群效应与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加速融合,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向全球 价值链高端跃迁。南向资金的涌入,是对中国经济未来产业方向进行长期战略配置的体现。"他表示。 互联互通机制开通初期,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相对较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市场的规模为 1 ...
上半年表现惊艳的港股主题私募,最近怎么样?
新浪财经· 2025-09-01 03:54
人民币汇率与港股表现 - 离岸人民币汇率在8月28日晚大幅拉升 大涨超300点 一度涨破7.12 创近9个月新高 [1] - 历史经验显示 港股牛市与离岸人民币快速升值相伴 港股长牛通常建立在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前提下 [3] - 港股处于当前行情中 年初在催化下迎来上涨 港股涨幅大于A股 科技板块表现突出 创新药随后接力 [4] A私募投资策略与业绩 - 专注港股"捡烟蒂"策略 遵循深度价值原则 投资现价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证券 低于清算价值四折时介入 [5] - 分散投资4-5个低相关行业 个股占比不超15% 持有20-30个标的 参考宏观估值情绪指标灵活调整仓位6-9成 [5] - 历史布局创新药标的获得10倍涨幅 24年初至今净值接近翻倍 上半年有色金属贡献收益42% 生物医药35% 煤炭10% [5] - 8月降低仓位并获利了结涨幅过高标的 净值波动小且创新高 当前仓位主要在港股 板块集中在房地产医药生物石油石化煤炭有色金属 [8] - 今年收益近70% 最大回撤仅-5.14% 近一年收益接近翻倍 成立6年年年正收益 [8] B私募投资策略与业绩 - 重视个股阿尔法 市场无极端估值泡沫时保持高仓位 选股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分析 认知定价能力为核心 [9][10] - 择时融入选股框架 极端泡沫时自然降仓 基本不做择时 历史平均仓位70% 单票上限30% 持仓20只以内 年化换手率4倍 [10] - 持仓呈现逆向左侧重仓特征 研究线索包括管理层回购研究员推荐走势异动 宏观关注流动性产业变迁事件影响 [11][12] - 年内收益24% 近一年收益86% 波动大但回修复快 8月涨20多点创新高 一季度曾涨30点创新高 [13] - 重仓板块包括汽车消费信息技术服务石油天然气 8月受益反内卷政策行业景气回暖竞争力复苏净值上涨创新高 [15] - 最新港股仓位近9成 少量A股美股 板块以汽车为主 信息技术服务和消费紧随其后 [15] C私募投资策略与业绩 - 立足价值逆向投资 中观行业出发偏自下而上选股 发掘市场忽视的行业公司业绩改善趋势 规避拥挤交易发现错误定价 [17] - 持股30-40只 单票不超25% 行业分散达10个以上 不择时保持高仓位近满仓 持仓周期长达三年换手率低 [18] - 选股逻辑包括现金超市值或接近市值 利润市值比显示增长空间或高派息预期 现金流折现估值偏低行业乐观 [19] - 股票池大市值占比高策略容量大 行业覆盖传媒装备制造交运公用事业能源传统医药等价值型标的 [20] - 今年收益15% 近一年收益31% 成立6年+年年正收益年化21% 未参与年初港股科技大涨 分散工业电信服务能源等板块 [22] - 2月底至今跑赢恒生指数十几个点 8月震荡期跑赢指数创新高 仓位全在港股 板块分散工业电信服务能源公用事业医疗消费金融 [23]
阿里引爆港股 我坚决“南下”的三个理由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02:57
我并非因阿里这一次的亮眼表现,就断言港股 "好赚钱"。恰恰相反,此前投资腾讯的经历,让我对港 股市场有深刻的体会。2021年,腾讯股价从721港元的高点回落,我在500多港元时进场,本以为抄了个 大底,没曾想2022年10月,腾讯股价一度跌至170港元——要知道,彼时的腾讯,只有9倍PE。下不了 手割肉,选择长期持有,直到今年终于实现盈利。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确信:在港股市场,只要精准锁定 那些业务逻辑清晰、质地优良的公司,长期持有大概率都能赚钱。 阿里,暴涨18%,港股再次沸腾。 去年12月,笔者在大概80多港元的价格买入阿里,目前浮盈约50%。有朋友不解:眼下A股行情明明更 盛,为何我仍执着于布局港股? 我回答他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直白却核心:投资港股就是为了赚钱。 最后一个理由,或许带些个人情怀:早年TVB的《大时代》和《创世纪(300083)》两部经典剧集,让 我对港股市场向往已久。相较于A股,港股的高度国际化与市场化特征更为鲜明,这样的金融生态里, 永远不缺精彩的商业故事,也始终孕育着实现财富增值的可能。 第二个原因,这里拥有你在A股买不到的公司。 如果想买科网赛道,阿里、腾讯,还有美团、京东、小米 ...
港股“子”曰 | 阿里引爆港股 我坚决“南下”的三个理由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02:50
公司股价表现 - 阿里巴巴港股单日暴涨18% [1] - 投资者持仓浮盈约50% 成本约80港元 [1] - 腾讯控股曾从721港元高点回落 2022年10月跌至170港元 [1] 港股市场投资逻辑 - 港股具备业务逻辑清晰且质地优良的公司 长期持有可实现盈利 [1] - 港股提供A股无法直接投资的科网巨头 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京东、小米 [1] - 港股独有金融标的包括汇丰控股及港交所 [1] - 消费类稀缺标的涵盖农夫山泉、泡泡玛特、蜜雪集团 [1] - 博彩板块为特色投资品类 包括银河娱乐、金沙中国、美高梅中国 [1] 市场特征比较 - 港股高度国际化与市场化 区别于A股市场生态 [1] - 港股市场孕育丰富商业故事及财富增值机会 [1]
锚定港股三大方向超1500亿元资金借道ETF入市
上海证券报· 2025-08-31 14:15
资金流入规模 - 6月10日至8月28日港股主题ETF净申购额达1516亿元 [1] - 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净申购234.61亿元 易方达香港证券ETF净申购178.95亿元 广发港股通非银ETF净申购171.08亿元 [1] - 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ETF净申购121.03亿元 另有5只ETF净申购额均超55亿元 [1] 产品规模增长 - 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规模从221.9亿元增至745.57亿元 易方达香港证券ETF从86.83亿元增至293.36亿元 [2] - 广发港股通非银ETF规模从8.23亿元增至205.42亿元 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ETF从6.53亿元增至182.92亿元 [2] - 8月新发港股主题基金中 东方红中证港股通高股息基金规模23亿元 两只科技主题ETF均超14亿元 [2] 机构投资方向 - 当前发行基金聚焦科技与医药领域 包括中欧港股通科技混合基金等6只产品 [3] - 8月25日后新上报7只港股主题基金 主要投向汽车 消费 科技等细分领域 [3] - 恒生科技指数被视为中国科技龙头企业代表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助推估值修复 [3][5] 行业投资逻辑 - 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 港股科技板块有望持续受益 [3] - 互联网厂商在AI浪潮中直接受益 业绩持续增长且估值处于合理水平 [4] - 创新药板块因产业升级加速走出独立行情 行业龙头具备长期持有价值 [4] - 港股优质稀缺资产增加 南向资金持股比例提升促进流动性改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