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

搜索文档
广州正编制无人驾驶装备工作指引
广州日报· 2025-08-03 01:25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成效 - 广州17家企业累计自动驾驶技术测试总时长超130万小时 总里程达2441万公里 2024年测试车辆自动驾驶里程占比高达93 17% [1] - 2024年测试车辆自动驾驶里程占比较2023年上升3 67个百分点 [3] - 广汽集团与小马智行合作开发的自动驾驶车型平均脱离间隔里程近3万公里 [3]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广东省出台《关于支持广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 支持广州发展车规级传感器 [2] - 广州市印发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工作计划表 推进自动驾驶政策出台 项目落地 规模应用等工作 [2] - 广州新增对接汽车产业链招商和增资扩产项目64个 已签约40个 [2] 测试道路与商业化应用 - 广州已开放1340条一般测试道路 单向里程共2601公里 开放10条高快速测试道路 单向里程共263 27公里 [3] - 测试路段覆盖8个行政区及广州空港经济区 构建跨区测试网络 [3] - 全市开展道路测试与示范运营的车辆共508辆 涵盖出行服务 环卫清扫 厢式物流 重卡运输等多种车型 [4] - 广州公交集团联合文远知行投入50辆自动驾驶巴士 开通10余条自动驾驶便民线路 [4] -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环卫车在黄埔 南沙开展公开道路测试 车队规模超50台 [4] - 小马智行 如祺出行 文远知行等共投入75台车辆开展示范运营 [4]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 广州入围国家首批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 5G个人用户普及率105 94% 全国第一 [5] - 广州在黄埔 海珠 花都和番禺四个先行区构建车联网示范应用环境 [5] - 已完成897套感知设备 419台计算单元安装 改造红绿灯205个 [5] - 完成10400台PC5通信和北斗定位车载终端安装 成为国内首个车联网车载终端应用突破1万辆的城市 [5] 未来发展规划 - 广州市正编制无人驾驶装备工作指引 将从全市全域层面推动多种类型 多种场景无人驾驶装备的应用 [1][4]
山东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
大众日报· 2025-08-01 00:57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更新 -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修订决定 新规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2] - 修订聚焦电动车管理 自动驾驶 智能网联汽车 非法改装机动车等社会关切领域 结合国家最新规定和先进地区经验进行制度设计 [2] - 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科研创新 推广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 [2] 新兴交通业态管理 - 对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作出原则性规定 鼓励有条件地区通过政策创新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应用 [3] - 建立低空飞行与道路交通联合管理机制 体现对低空经济的前瞻性布局 [3] - 明确禁止在道路上使用滑板 平衡车等器械 填补新兴交通工具监管空白 [3] 重点领域执法强化 - 针对渣土车违规 大型车辆强行右转等事故高发行为 规定重型车辆右转需停车观察 [3] - 授权地方政府划定三轮车 四轮车限行区域 规范砂石渣土运输车辆行驶标准 [3] - 要求快递外卖企业加强对多次违法从业人员的约束 强化新业态主体责任 [3] 非法改装与柔性执法 - 严禁生产销售不合规非机动车 禁止拼装改装非机动车动力/速度装置 [4] - 设区市政府需建立协作机制打击非法改装行为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4] - 引入"首违不罚"制度 对轻微违法且及时改正行为免予处罚 体现执法温度 [4]
QuestAuto 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半年报:月度活跃量逼近3400万辆
36氪· 2025-07-31 23:41
政策与产业规范 - 上海即将发放智能网联汽车运营牌照,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已开展不同阶段试点,加速行业正规化发展 [1] - 我国牵头制定的自动驾驶测试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填补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评估和测试验证的空白 [1] - 保险公司推出"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判定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责任认定与赔付机制完善 [2] 市场数据与竞争格局 - 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活跃量达3372.31万辆,其中纯电动2262.98万辆、插电混动839.02万辆、增程式270.31万辆 [2] - 比亚迪以971.43万辆活跃量领跑,上汽通用五菱242.62万辆、特斯拉中国236.06万辆分列二三位 [2][12] - 厂商TOP10中6家跻身百万活跃量俱乐部,新势力零跑、小鹏、小米增速显著 [12][10] - 车系活跃量TOP10中比亚迪占6席,Model Y(154.22万辆)、五菱宏光MINIEV(151.24万辆)领先 [14][48] 产品与技术趋势 - 纯电平均续航提升至460KM,增程式车型环比增速突出 [2] - L2级辅助驾驶配置装车量占比达70%,智能化配置渗透率持续提升 [4] - 国产车从性价比转向技术定义权争夺,如小米YU7越级配置、领克900聚焦家庭安全 [6] 保值率表现 - 增程式车型保值率优于插混和纯电,但3年车龄保值率均低于50% [19] - 国产品牌崛起:坦克品牌3年保值率70%位列TOP3,理想汽车紧随特斯拉(57.1%) [21] - 1年车龄纯电保值率小米SU7超90%,3年车龄保时捷Taycan近60%领先 [23] 营销与用户运营 - 新能源车企广告向高信任度渠道迁移,私域流量快速增长,比亚迪活跃用户突破1200万 [30][33] - 小米YU7发布带动APP日活创新高,汽车资讯类APP流量显著提升 [32] 细分市场竞争 - 中大型纯电SUV市场因小米YU7上市竞争加剧 [35] - 大型SUV市场"大六座厮杀",问界M8、腾势N9 DM等新车型表现突出 [37] 充能设施 - 充电桩市场集中度高,特来电等头部品牌主导,午间时段使用率进一步提升 [41][44] 价值榜单数据 - 纯电车系活跃量TOP3:Model Y(154.22万辆)、五菱宏光MINIEV(151.24万辆)、海鸥(82.38万辆) [48][50] - 插混车系活跃量TOP3:宋PLUS DM(90.52万辆)、秦PLUS DM(89.65万辆)、元Pro DM(62.12万辆) [51] - 增程式车系活跃量TOP3:理想L7(31.10万辆)、问界M7(30.21万辆)、理想L6(28.84万辆) [53]
王忠林会见斯泰兰蒂斯集团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菲洛萨、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杨青 协力合作做大做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搜狐财经· 2025-07-31 14:48
公司合作动态 - 斯泰兰蒂斯集团首席执行官与东风汽车董事长在武汉会见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 [2] - 斯泰兰蒂斯集团是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 东风汽车是中国汽车制造领域龙头企业 [3] - 双方将深化合作加快新能源转型 产出更多优秀产品实现互利共赢 [4] 区域产业优势 - 湖北汽车产业配套能力突出 产业基础厚实 科教资源富集 区位交通优越 市场优势明显 [3] - 湖北正加快打造以汽车制造与服务为代表的"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3] - 湖北将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企业在鄂发展提供更优服务 [3] 战略发展方向 - 企业将打造"神龙造、全球销"模式 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 [3] - 东风汽车将积极抢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 培育产业新优势 [4] - 双方将加大在鄂项目投资和战略布局 助力湖北做大做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3]
56天极限重组!中国长安将砸2000亿元瞄向全球前十,朱华荣:天地广大
华夏时报· 2025-07-31 14:22
央企重组落地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于7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 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第100家央企 由兵装集团汽车业务剥离整合而成[2][3][5] - 重组过程仅耗时56天 涉及117家分子公司 人员分离和资产分离复杂[4][5] - 公司注册资本200亿元 资产总额3087亿元 从业人数约11万人 总部位于重庆[5] 战略目标与规划 - 2030年目标整车产销规模500万辆 新能源销量占比超60% 海外销量占比超30% 进入全球汽车品牌前十[2][9][10] - 加速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 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 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三大战略[6][9] - 未来十年计划投入超2000亿元研发 新增超1万人科技创新团队 布局AI垂域模型 光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11] 品牌与产品布局 - 持续打造阿维塔 深蓝 长安三大整车品牌及辰致汽车零部件品牌[6] - 阿维塔聚焦25万-70万元豪华市场 已完成三年四车战略 累计交付超17万辆 2030年计划推出17款新品[7][9] - 深蓝将于8月1日发布新央企首款产品S05长续航版及全新车型L06 未来5年推出30款新车型[8] - 长安启源2025年上半年销量16万辆 同比增长22.9% 2026-2027年将推出多款新车型[7] 经营业绩与预测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69亿元 整车销量135.5万辆创近8年新高[9] - 新能源销量45.2万辆同比增长49.1% 海外销量29.9万辆同比增长5.1%[9] - 2024年全年预计销量300万辆 其中新能源100万辆 营业收入3550亿元[9] 全球化战略 - 推进全球"152"布局 开拓东南亚 中东非洲 中南美洲 欧洲 欧亚五大区域市场[10] - 2030年海外销量占比目标35% 推出30款新车型 构建"1+4"技术体系和"3纵3横"产品格局[10] - 带动零部件 金融 摩托车 商贸 物流等全产业链出海[10] 技术创新与生态合作 - 打造"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 未来五年推出50余款新能源产品包括7款30万台级全球化大单品[11] - 布局飞行汽车 预计2024年底完成试飞 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12][13] - 加强与斯特兰蒂斯 福特 马自达等整车企业合作 强化与华为 腾讯 ICT企业跨界合作[13]
中国汽研信息智能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强:车企出海需建设本地化服务能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31 13:57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 辅助驾驶技术落地需要政策和标准的推动 [1] - 自动驾驶标准体系尤其是安全标准需与汽车产业发展协同 [1] 中国车企海外战略 - 产品出口是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必要方向 [1] - 需采取"一国一策"精细化定位 [1] - 根据海外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环境特点和消费偏好差异建设本地化服务能力 [1]
计划三年完成关键调整,中国一汽2030年销量目标500万辆
经济观察网· 2025-07-31 13:31
中国一汽2030年战略目标 - 公司明确"一个定位"为建成世界一流移动出行科技公司 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 [2] - 2030年整车销量目标超过500万辆 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超300万辆 自主品牌销量超200万辆 自主品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50万辆 海外市场销量超70万辆 [2] - 2024年整车销量320万辆 2025年目标345万辆 需保持7.7%年复合增长率 2024年上半年销量157.1万辆 同比增长6.1% [2] 自主品牌发展计划 - 自主品牌2024年销量目标100万辆 2030年目标200万辆 需实现14.9%年复合增长率 [3] - 2024年自主品牌销量81.9万辆 同比增长14.7% 2024年上半年销量44.98万辆 同比增长8.5% [3] 中国长安汽车战略规划 - 中国长安汽车2030年整车销量目标500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60%达300万辆 海外销量占比超30%达150万辆 [3] - 2024年海外销量53.6万辆 同比增长49.6% 显著高于中国一汽的12.5万辆(同比增长36.3%) [3] - 海外布局覆盖100余个国家 全球规划20个海外工厂 目前已建成投产9个 2024年5月泰国新能源整车基地投产 [4] 三大汽车央企竞争格局 - 东风集团2025年销量目标300万辆(冲刺320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 自主新能源90万辆 海外出口50万辆 [4] - 东风集团2024年上半年整车销售111.6万辆 新能源汽车40.2万辆 海外销量11.5万辆 [4] - 东风集团旗下东风柳汽和岚图科技2030年海外销量目标分别为30万辆和50万辆 合计80万辆超过中国一汽70万辆目标 [4] - 行业形成北方(中国一汽)、中部(东风集团)、西南(中国长安)三大汽车央企三足鼎立局面 均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 [4] 海外业务布局对比 - 中国一汽海外业务覆盖102个国家和地区 设立25个海外组装生产基地(包括南非、墨西哥等地) [4] - 中国长安汽车海外销量目前领先 2024年达53.6万辆 同比增速49.6% 高于中国一汽的36.3%增速 [3][4]
新央企新长安:2030年目标销量500万辆 力争全球汽车前十
财经网· 2025-07-31 04:16
公司战略与目标 - 公司目标到2030年整车销量超过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60%,海外销量占比超30%,努力向全球前十汽车集团奋进 [3] - 未来5年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出50多款新能源产品,打造阿维塔、深蓝、长安三大品牌,包括新能源和燃油车 [8] - 未来10年在新汽车领域投入2000亿元,强化前瞻技术和新兴产业布局 [8] 公司成立与背景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三家汽车央企,也是重庆的首家一级央企总部 [4] - 公司基于长安汽车、辰致集团、长安汽车金融等117家分子公司建立,总部位于重庆,注册资本金200亿元,资产总额3087亿元,从业人数约11万人 [5] - 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包括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汽车销售、金融及物流服务、摩托车等 [5] 业绩表现 - 今年1-6月整体营业收入1469亿元,整车销售135.5万辆,创近8年新高 [5] - 新能源汽车销量45.2万辆,同比增长49%,海外销量29.9万辆,同比增长5.1% [5] 品牌规划 - 长安启源面向主流市场,力争2027年全球销量突破100万辆,2030年突破180万辆 [8] - 深蓝聚焦15万-30万元产品,目标为年轻态用户打造成科技、运动潮流品牌,未来5年累计推出30款全新主流车型和差异化车型 [9] - 阿维塔聚焦25万-50万元级市场,力争打造世界级智能豪华电动汽车品牌 [9] 行业影响与资源整合 - 公司成立有利于加快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8] -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公司成立顺应国家推动央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趋势,有助于集中资源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 [12] 市场策略 - 公司下半年重要工作方向之一是抓流量,通过产品变现实现商业价值 [11] - 各品牌结合新央企成立事件进行联动,希望通过流量提升产品、技术、服务的消费者认可度 [11]
经济大省新亮点|聚焦19条标志性产业链 山东塑造工业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 2025-07-31 02:41
产业链政策与实施 - 山东聚焦19条标志性产业链并推行"链长制" 推动产业链 供应链 创新链深度融合 [1] - 19条产业链涵盖人工智能 新能源装备 现代医药 纺织服装等领域 入链企业数量超3.6万家 占全省企业90%以上 [3] - 围绕产业链出台20余项行业支持政策 包括人工智能赋能 元宇宙创新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医药产业提质等 [3] 产业链增长表现 - 上半年汽车产业链行业增加值增长16.2% 铁路船舶产业链增长21.1% 电子产业链增长21.9% [1] - 工业机器人产量今年1至5月同比增长72.4% [10] -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 工业投资增长13.4% 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 [13] 企业协同与创新成果 - 风电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山东国创精密机械吸引上下游企业落地 基地内风电领域85%以上产品品类可实现生产 [1] - 鲁泰纺织构建"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成衣"全周期纺织业创新链 [6] - 青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 船舶发动机曲轴本地配套率提升50个百分点 发动机本地配套率达89% [6] 技术创新与资源投入 - 围绕19条产业链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762项 累计形成新技术 新产品 新工艺7074项 [7] - 省财政按项目预算金额最高20%的标准 每年支持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鼓励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关 [6] 产业集群建设成效 - 枣庄市锂电产业集群形成正极材料16万吨 负极材料6万吨 电解液26万吨 隔膜21亿平方米 电芯32吉瓦时产能 [12] - 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 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 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12] - 全省建成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3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13] 产业活动与企业融链 - 全年计划举办省级产业链对接活动30场 带动各市举办活动600场左右 服务中小企业10万家以上 [5] - 通过"十链百群万企"融链固链行动推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 [3] - 烟台汽车产业链对接活动中30余家零部件企业现场洽谈合作 [3]
第三家汽车央企落地重庆,世界级汽车集团目标有多大?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31 00:07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于2025年7月27日在重庆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经营范围涵盖汽车销售、零部件批发、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等[4][5][12] - 公司注册地址为重庆市江北区建新东路260号,经营期限为长期,经济类型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经济行业为汽车整车制造[5][12] - 公司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分立而成,旗下业务板块包括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3] 公司股权与业务架构 - 辰致汽车科技集团前身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于2005年,侧重零部件产业链(发动机、变速箱等),2025年6月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以腾出原名称[13]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是整车制造主体,旗下品牌包括长安汽车、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等,辰致汽车科技集团为其第一控股股东(持股18%)[13][14]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独立央企,与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并列为三大央企汽车集团[6][21] 行业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对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目标为打造全球竞争力、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级汽车集团[21] - 2025年6月长安-东风重组计划中止,长安汽车通过兵装集团分立独立为国资委直管央企[23][26][28] - 新央企成立旨在强化资源整合与政策协同,推动新能源领域爆发式增长,支撑央企汽车板块整体发展[32] 经营数据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累计销量135.53万辆(同比+1.59%),其中自主品牌115.06万辆(同比+2.6%),新能源汽车45.17万辆(同比+49%)[31][32] - 公司新能源汽车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销量占比达33.3%,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31][32] 品牌传播与筹备进展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已完成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认证,视频号发布7条预热内容,但尚未发布正式博文[6][10] - 公司成立后迅速启动品牌传播,为后续市场推广奠定基础[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