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制药
icon
搜索文档
从资本热捧到临床突破:AI 制药商业化如何突围?|AI医疗浪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08:33
全球AI制药融资与市场发展 - 2024年全球AI+制药研发相关融资事件达128起,总金额为57.95亿美元,同比2023年分别上涨23.08%、60.93%,资金规模接近2022年巅峰水平 [1] - 2025年一季度国内创新药领域发生19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20亿元,涵盖AI制药、免疫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等前沿技术 [1] - 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从2021年7.92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17.58亿美元,CAGR约30.45%,预计2026年达29.94亿美元 [4] - 国内AI制药市场规模从2019年0.67亿元增长至2024年5.62亿元,CAGR高达53.01% [4] 中国AI制药产业聚集与临床进展 - 上海张江聚集近50家AI新药企业,AI新药研发联盟推动5款AI药物进入临床二期 [1] - 张江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强化"AI+生物医药"协同效应,从人工智能岛到模力社区 [1] -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处于黄金发展期,AI与政策双重驱动下行业更聚焦临床价值与原研药商业化 [1] AI技术对药物研发效率的变革 - AI生成药物分子在I期临床试验成功率高达80%~90%,高于50%历史平均水平 [2] - AI技术每年可为制药行业节约高达260亿美元研发成本 [2] - 英矽智能案例显示AI将分子发现时间从2年降至11个月,总费用从4.14亿美元降至20万美元 [2] - AlphaFold等技术推动首创新药研发突破,提高靶点筛选与化合物设计准确率 [3] AI制药商业模式与商业合作 - AI制药涵盖AI+SaaS、AI+CXO、AI+Biotech三大商业模式 [6] - 英矽智能与美纳里尼集团达成超5亿美元授权合作,包括1200万美元首付款 [6] - 2025年英矽智能再达成5.5亿美元授权协议,首付款提升至2000万美元 [7] - CRO企业通过AI技术赋能药物合成路线设计、工艺优化等环节 [7] 数据合规与政策支持 - 医疗数据存在格式不统一、治理成本高困境,同时面临个人信息保护监管趋严挑战 [5] - 《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提出建设医疗健康数据新型基础设施等支撑平台 [5] 药企出海与国际合作 - 药企出海面临临床数据认可障碍及各国审批政策差异等挑战 [8] - 破局关键在于国家间监管合作强化临床数据互认,推进审批便利化 [8]
四年走出“冷宫”:多只医药股翻倍涨,创新药基金收益霸榜
贝壳财经· 2025-05-28 12:21
X ► the works of the state of the control of the country of 图/IC 曾经被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医药板块,在历经多年调整后正逐渐走出低谷。 今年一季度,创新药领域和AI医疗领域表现活跃,相关基金产品收益亮眼。年初至今,涨幅靠前的ETF基金当中,港股创新药、生物科技等ETF强势占据前 八位,涨幅均超过32%。与此同时,医药类主题基金也不甘落后,九成年内业绩呈现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创新药的火热,部分医药类主题基金仍为亏损。有投资者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其在2021年4月买入一只生物科技主题指数,今年业绩有 所好转,但目前仍亏损50%;同时,于2022年2月买入的一只医疗主题基金亏了近30%。 今年涨幅已超30%,创新药ETF霸榜 自2021年中以来,医药板块经历了长达四年的调整。此前,一些投资者甚至戏称,"医药就是个坑!谁进谁后悔"。 / R 进入2025年,医药板块整体呈现结构性行情,其中,创新药更是在近日成为市场里"最靓的仔"。 贝壳财经记者据Wind数据梳理,截至目前,14只ETF基金今年以来涨幅超过30%,其中,和创新药有关的ETF几乎霸 ...
入选ICML 2025,清华/人大/字节提出首个跨分子种类统一生成框架UniMoMo,实现多类型药物分子设计
36氪· 2025-05-28 10:30
跨分子种类统一生成框架UniMoMo - 清华大学刘洋老师组联合人大黄文炳老师组和字节AI制药团队提出UniMoMo框架,基于分子片段对不同种类分子进行统一表示,实现对同一靶点不同结合分子种类(小分子、多肽、抗体)的设计[1][3] - 该框架使用变分自编码器对每个block的全原子构象进行压缩,并在压缩后的隐空间进行几何扩散建模,在多类分子任务基准评测中均实现领先表现[1][8] - 相关成果以《UniMoMo: Unified Generative Modeling of 3D Molecules for De Novo Binder Design》为题入选ICML 2025[2] 不同分子类型的应用场景 - 小分子体积小、易于口服、穿透性强,适合进入细胞内部作用于靶点,广泛应用于慢性病和代谢类疾病[3] - 多肽类分子拥有较高靶向性,能够与蛋白质表面的大而平的区域结合,适合靶向"难成药"的蛋白互作位点,常用于癌症、炎症治疗[3] - 抗体具有极高选择性和亲和力,能够稳定识别特定蛋白标志物,特别适合免疫治疗等精确干预场景[3] 统一建模的技术突破 - UniMoMo采用block形式建模所有分子类型,每个block可以是标准氨基酸或小分子片段,保留原子级别细节和层级结构[8] - 设计全原子几何隐空间扩散模型,通过迭代变分自编码器将block压缩为隐空间表示,在压缩空间进行生成后再解码回完整原子结构[9] - 该框架解决了传统扩散模型无法处理block类型变化导致的原子数量/种类变化问题,实现高效性与原子级准确性的统一[7][9] 性能表现 - 在多肽生成任务中,UniMoMo在结构准确性(RMSD)、结合能(Rosetta ΔG)和几何合理性指标上显著优于RFDiffusion、PepFlow等专域模型[12][13] - 在抗体CDR-H3设计中,UniMoMo在召回天然结合序列/结构(AAR/RMSD)和结合能提升(IMP)等指标上全面超越MEAN、dyMEAN等方法[14] - 在小分子设计中,UniMoMo在子结构分布、化学性质合理性和几何结构质量等方面超越LIGAN、3DSBDD等主流方法,综合评分排名第一[15][16] 应用案例与未来方向 - 在GPCR靶点案例中,UniMoMo生成的多肽、抗体和小分子均展现出良好结合能分布,小分子还自发模拟出类似氨基酸侧链的官能团[20] - 未来可扩展到非天然氨基酸、后修饰多肽/抗体、环状分子等更复杂结构,并探索模型可控性和可解释性研究[21]
减重药的这个生意能玩多久?
虎嗅· 2025-05-26 09:26
减重药物市场发展趋势 - 多靶点药物成为行业竞争焦点,已从单靶点竞争转向系统性干预逻辑的延伸,涉及动力学和构象演化的精准预测能力 [1] - 三靶点药物研发高度依赖AI技术参与结构预测和构象筛选,诺和诺德、礼来等已与AI制药公司展开合作 [1] - 多靶点药物面临毒性波动、构象不稳定、免疫原性提升等系统性副作用挑战,临床验证阶段仍需接受真实世界检验 [1] 技术路径与市场分层 - 减重药物技术路径分化为口服药、长效注射和极致性价比三条互斥方向,对应不同消费人群需求 [2] - 口服药侧重依从性和便利性,长效注射针对慢性病患者,性价比产品面向自费或非医保市场 [2] - 国产仿制药围绕司美格鲁肽改良设计,初代产品如利拉鲁肽占据低价市场,多靶点药物将延续这种分层但起点更高 [2] 企业竞争策略 - 玛仕度肽作为双靶点产品选择性价比路径切入市场,避开替尔泊肽的高端市场 [2] - 恒瑞医药专注双靶点口服化路径改善患者体验,翰森制药采用FC融合蛋白技术降低免疫原性与成本 [3] - 企业竞争核心在于通过可靠性、安全性占领空白人群市场,而非单纯技术先进性 [4] 三靶点药物竞争格局 - 三靶点药物竞争具有首发定锚效应,先发企业将掌握定价权和专利高地 [5] - 三靶点后竞争仍需回归长效、口服、性价比三条主线,四靶点药物当前受限于技术和临床风险 [5] - AI在三靶点药物设计中角色从主导变为支持,企业需具备数据闭环和临床协同能力 [6][7] 行业未来方向 - 三靶点药物是GLP-1类药物下一主战场,要求企业对疾病网络、多维构象变化和商业化节奏有全面把控 [7][8] - 行业进入门槛提高,只有完成技术到商业闭环的企业才能获得定锚权,其余企业只能在空白市场寻找机会 [9][10]
医药板块强势崛起 小微盘股分化
上海证券报· 2025-05-23 19:32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市场5月23日午后主要股指回落 上证指数下跌0.94%收报3348.37点 深证成指下跌0.85%收报10132.41点 创业板指下跌1.18%收报2021.50点 [2] - 全市场成交11826亿元 较前一个交易日放量429亿元 [2] - 领涨板块集中在医药 汽车产业链和可控核聚变等领域 微盘股持续调整 红利股冲高回落 [2] 医药板块 - 创新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登陆港交所 港股股价涨逾25% 推动创新药产业链站上风口 [3] - A股医药板块逆势大涨 海辰药业 众生药业等涨停 华森制药 诚达药业 红日药业等跟涨 港股昭衍新药大涨超7% 泰格医药涨超8% [3] - 多家创新药企业将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展示创新药物研究成果 [3]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双抗新药授权合作 放大市场对国产创新药出海的预期 [3] - 2025年一季度中国药企达成41笔海外授权交易 总金额达369亿美元 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3] - 2015年至2024年中国原研创新药累计数量全球第一 [3] - 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达3575个 [4] - 2015年至2024年中国企业开展临床试验数量迅速提升 全球占比逐年提高 [4] 小微盘股 - 微盘股本周初表现亮眼 随后持续调整 高位人气股内部分歧依旧 [5] - 王子新材受可控核聚变概念提振 5月23日再度涨停 收获6天5板 实现翻倍 近3个交易日换手率均在60%以上 位居A股第一 [5] - 小微盘风格占优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鲜明特征之一 小盘风格超额收益呈现均值回归属性 微盘股指数呈现更强超额收益趋势 [5]
5月23日涨停分析
快讯· 2025-05-23 07:15
市场整体表现 - 今日共41股涨停,连板股总数10只,25股封板未遂,封板率为62%(不含ST股、退市股)[1] - 市场高度板为并购重组叠加固态电池概念的滨海能源(5连板)[1] 可控核聚变概念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建造,推动概念股大涨[4] - 中超控股15天9板(机器人+核电)[10],王子新材10天6板(车工+可控核聚变)[5] - 尚纬股份2天2板(核电+高)[5],融发核电首板(可控核聚变)[5] - 中洲特材首板20.01%(核电+军)[6],辰光医疗涨14.96%(可控核聚变)[6] 化工化纤板块 - 近期部分化工产品价格波动引发市场关注[2] - 苏州龙杰11天7板10.03%(化纤+军)[2],永安药业8天6板9.99%(牛磺酸)[2] - 汇得科技3天3板10.00%(化工)[2],阳谷华泰首板19.97%(化工+重组)[2] - 尤夫股份首板9.97%(化纤+深科技)[3],国风新材首板10.00%(光刻胶+化工)[3] 医药行业 - 恒瑞医药港股发行2.25亿股,挂牌首日涨超30%[7] - 海森药业2天2板10.01%(原料药)[7],众生药业首板10.02%(创新药上市)[7] - 多瑞医药首板20.00%(感冒药)[7],新天地首板20.02%(感冒药+CRO)[7] 固态电池概念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8] - 滨海能源5天5板10.03%(固态电池+并购重组)[8] - 金龙羽4天3板9.99%(固态电池)[8],英联股份首板10.02%(固态电池)[8] 机器人概念 - 《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将于5月25日举行,宇树科技参与合作[9] - 中超控股15天9板10.05%(机器人+工+核电)[10] - 雪龙集团首板9.98%(汽车+机器人)[10],东土科技涨13.22%(机器人+智能体)[10] AI医疗领域 - 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预测首批AI构思药物或于2030年上市[11] - 贝瑞基因首板10.02%(AI医疗)[12],阳光诺和涨12.55%(AI医疗)[12] 其他热点 - 丽人丽妆7天6板10.01%(麦角硫因+美妆电商)[14] - 京华激光4天3板10.01%(IP经济+光刻机)[14] - 赛力斯首板10.00%(汽车整车)[15],沃特股份首板10.01%(PEEKTE投产)[15]
AI医疗概念走高 贝瑞基因涨停
快讯· 2025-05-23 02:40
行业动态 - 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首席执行官表示首批完全由人工智能构思的药物或将于2030年上市 [1] 公司表现 - 贝瑞基因封涨停 [1] - 塞力医疗、创业慧康、泰格医药、安必平、美年健康、华大基因等跟涨 [1]
5月17日|财经简报 A股震荡黄金暴跌 国际石油上涨
搜狐财经· 2025-05-17 01:26
金融市场动态 - A股市场震荡调整,沪指跌0.4%,深成指跌0.07%,创业板指跌0.19%,成交额缩量至1.09万亿元,物流、美容护理、保险、白酒板块表现不佳,但超3000只个股上涨,高位股如渝三峡A涨停 [1] - COMEX黄金期货跌破3200美元/盎司,创近四个月新低,技术面支撑位在3140-3150美元 [1] - 纳斯达克指数由涨转跌,中概股如哔哩哔哩、唯品会大幅拉升,桥水基金等机构加仓中国资产 [2] - 美元指数震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加剧,夜盘收报7.2103 [3] - 国内油价大幅下调,92号汽油、0号柴油进入"6元时代",98号汽油进入"8元时代" [4] - 国际油价受中美关税调整影响,中国至美国集装箱运价激增277%,美西海岸40英尺标箱费用涨至3500美元 [4] 政策与经济 - 中国房地产新政显效,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15%,二套25%,多地成交量回升,南京6月新房认购量环比增长29.8%,二手房成交创年内新高 [5] - 美联储计划未来几年裁员10%,以精简机构规模 [7] - 中美关税谈判进展,双方暂停部分加征关税,24%关税在90天内暂停,剩余关税降至10%,中国拒绝取消稀土出口管制 [8] 消费与零售 - 星巴克或出售在华业务,面临瑞幸等本土品牌竞争,正评估出售部分股权 [9] - 恒指牛熊证比例调整,牛证比例降至31%,反映市场谨慎情绪 [10] 科技与医药 - 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第三次递表港交所,其AI生成药物Rentosertib完成二期临床,但累计亏损超4.5亿美元 [11] - 诺和诺德CEO辞职,因肥胖药市场竞争力下降,礼来Zepbound处方量反超其Wegovy [12] 能源与制造 - 匈牙利电池产业遇冷,产量同比暴跌41%,政府推动的绿色转型未能提振经济 [13] - 加拿大石油出口中国激增,日均进口量达20.7万桶,远超历史水平 [13] 公司公告与事件 - 泰凌微减持,国家大基金减持2%股份至6.95% [14] - 大有能源全资子公司孟津煤矿发生事故致1人死亡,停产调查 [15] - 海兴电力参设产业基金,出资4亿元布局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 [16] - 特斯拉任命奇波雷前高管杰克·哈通加入董事会,应对销量下滑压力 [20] 国际事件 - 俄罗斯与乌克兰重启谈判,双方围绕停火条件、安全保障等议题分歧仍存 [17] - 卡塔尔赠送飞机争议,特朗普称拒绝获赠"空军一号"改装机 [18] 其他热点 - 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1,主因债务/GDP比率恶化及财政赤字压力 [21]
康弘药业(002773) - 2025年5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5 09:54
公司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电话会议),于2025年5月15日15:00 - 17:00通过网络远程方式召开 [1] - 参与人员包括投资者网上提问,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柯尊洪等多人 [1] 研发相关 研发费用与布局 - 2024年研发费用增长超30%,金额为604,378,287.33元,同比增长33.57%,研发投入占比降至5.84%,但据2024年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7.48% [3][4][13] - 集中资源在眼科、精神/神经、肿瘤等领域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研发体系,形成梯级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在研产品系列 [3][4][5][10] 在研项目进展 - 基因治疗板块:KH631治疗nAMD,中国已启动Ⅱ期临床、美国处于临床I期阶段;KH658眼用注射液治疗nAMD,中美均处于临床Ⅰ期阶段 [3] - 合成生物技术板块:KH617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处于临床Ⅰ期阶段,已获美国孤儿药资格认定 [3][7][8] - 中成药板块:KH110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处于临床Ⅲ期阶段;KH109舒肝解郁胶囊新增焦虑症,处于临床Ⅲ期阶段 [3] - 小分子创新药板块:KH607治疗抑郁症处于临床Ⅱ期阶段,治疗产后抑郁症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KHN702治疗急性疼痛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3] - 生物药板块:KH917注射液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处于临床Ⅰ期阶段;KH801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瘤处于临床Ⅰ期阶段;KH815注射液治疗多种晚期实体瘤,I期临床试验已获澳大利亚批准,2025年4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KH902 - R10高剂量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DME处于临床Ⅱ期阶段 [3][4] 研发相关问题回复 - KH631和KH658临床试验相关疗效及安全性数据未完全统计,5月ARVO会议已发布部分数据 [2] - 研发支出资本化遵循公司会计政策,新药开发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予以资本化 [2] - KH631Ⅱ期临床数据将在试验完成后按要求报送有关部门,假设单次给药疗效未达预期不影响商业化信心 [13] 业务与市场相关 核心竞争力与增长因素 -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创历史新高,核心竞争力源于战略布局和持续创新能力,体现在上市产品布局、在研产品布局等多方面 [2][3] 产品应对策略 - 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相关专利2025 - 2039年到期,高浓度剂型正在开展Ⅱ期临床试验,公司有信心应对市场竞争,国际化是关注重点,对合作持开放态度 [5] - 康柏西普稳居中国眼科抗VEGF市场领导地位,公司将持续开展市场推广,未来可能考虑AAV疗法和康柏西普的产品组合策略 [6] 中成药业务 - 公司坚持创新药、中成药、化学仿制药共同发展,积极响应集采政策,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已累计进行全国23个省集采目录并中选 [7] - 舒肝解郁胶囊2024年同比两位数以上增长,超过抗抑郁整体市场增长,焦虑症临床研究稳步推进,2025年4月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入组 [10]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2024年审计后数据增长5% - 15%,该指标为内部管理控制指标,存在不确定性 [4][9] 其他问题回复 - 公司密切关注AI在医疗行业动向,将从内控管理、基建建设、品牌推广、资金使用、财务管理等方面提高产值和利润率 [2] - 公司使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包括结构性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为26亿 [11][12] - 截至2025年5月9日,公司股东总户数为26969 [16] - 公司所处医药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13] - 截至目前,公司未收到回购、股东增持、资本市场融资或私有化退市相关股东动议,如有将按原则披露 [13][14][16] - 公司秉持开放合作战略,积极探索创新药管线的BD机会 [15][16]
拉脱维亚人,20多岁实现财务自由,又在中国干出一个IPO
创业邦· 2025-05-15 03:11
公司概况 - 英矽智能是一家生成式AI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通过自建AI药物发现平台Pharma.AI加速药物研发进程,已产生超过20个IND阶段及临床阶段的管线 [2] -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在中国上海浦东设有药物研发中心,并在波士顿设立业务中心进行全球化布局 [8][10][11] - 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拥有生物技术和AI交叉背景,2014年在美国创立公司,2019年将总部迁至香港并转型为AI驱动的创新药企 [5][7][8] 商业模式与技术优势 - 采用AI+Biotech模式,通过Pharma.AI平台识别新药物靶点、设计候选药物并优化临床开发,实现药物发现节省70%-90%时间,临床前研究节省50%-80%时间,临床研究节省50%-60%时间 [13] - 已对外授权3条管线(ISM3091、ISM5043和一条未公开管线),合约总价值超20亿美元 [18] - 正在拓展Pharma.AI平台应用场景至新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和兽医药物等领域 [18] 融资与资本支持 - 2025年完成1亿美元E轮融资后估值超13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2][10] - 获得多元化资本支持,包括华平投资(持股10.03%)、淡马锡(持股5.42%)、启明创投(持股5%)等机构,其中淡马锡累计投资4次,华平投资和启明创投各投资3次 [13][16][17] - 产业资本如药明康德、复星医药不仅提供资金,还带来业务合作,例如与复星医药合作开发4个药物发现项目 [1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015万、5118万和8583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8%,毛利率从63%提升至90% [17] - 收入超90%来自管线药物开发授权,软件解决方案收入占比约5% [17] - 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7818万、9734万和9190万美元,2024年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达107% [18]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与晶泰科技形成差异化竞争:英矽智能采用AI+Biotech重资产模式自研管线,晶泰科技采用AI+CRO轻资产模式提供服务 [22] - 中国AI制药赛道持续升温,2023-2024年融资额从24亿元增至58亿元,2025年前期已发生15起融资总额近20亿元 [21] - 公司13条管线中8条进入临床阶段,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ISM001-055进展最快,已完成中国2a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全球首款AI全程参与的上市药物 [10][13] 发展挑战 - 行业仍处早期阶段,临床成功率需进一步验证,同时多条管线并行开发可能导致资源分散 [3][23]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90%,最大客户收入占比超50% [18] - 尚未实现盈利,2022-2024年经调整亏损分别为8373万、8551万和2610万美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