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老龄化
icon
搜索文档
林园最新发声:当前A股没有过热 头部公司风险更小 港股已进入牛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8-21 23:25
投资哲学 - 核心投资策略为买入并长期持有 不进行卖出操作 [1][7] - 投资视角具有前瞻性 通常提前15年进行布局 [5][11] - 不参与短期炒作 因无法理解其逻辑 [16][17] 中药行业观点 - 中药创新主要体现在古老方子的新应用场景 属于应用层面创新 [9] - 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表现优异 部分企业达到接近17% [8][9] - 疫情期间的高增长属于异常现象 当前业绩回撤属于正常化过程 [9] - 未来20年用药需求预计增长10倍 受益人群将显著扩大 [10] - 78岁以上人群在未来10-20年可能增长至数亿规模 [10] 创新药领域看法 - 创新药研发失败率极高 超过90%的项目无法成功 [5] - 创新依赖人力因素 与老龄化自然规律存在本质差异 [5][13] - 创新能力与学术成绩关联性不强 更多依赖综合能力与创造力 [8][13] 白酒板块评估 - 白酒板块目前处于相对低估状态 [8][14] - 酒文化具有千年历史根基 能够提供精神愉悦不可替代 [8][15] - 人口下降对白酒销量的影响属于行业共同挑战 并非白酒独有 [15] - 年轻人白酒消费减少的担忧长期存在 但随年龄增长消费习惯会转变 [15] 科创板投资立场 - 认可科创板代表新兴生产力方向 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 [11] - 因无法把握龙头企业而选择不投资 创新领域不确定性过高 [12][13] - 投资方法论与科创板企业特性存在冲突 长期持有策略可能面临归零风险 [13] 当前市场环境判断 - A股市场目前处于偏冷状态 属于周期性正常现象 [16][17] - 港股市场已进入牛市阶段 短期回调不值得过度解读 [18] - 机构资金正在逐步入场 采取趋势跟随策略 [17] - 大市值头部公司风险相对较小 小规模公司风险更高 [19] 资产配置建议 - 投资决策应基于价值判断 选择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 [19] - 避免参与不理解的投资项目 警惕题材炒作风险 [20][22] - 持有有价值公司时应保持坚决持有的心态 [21]
林园最新发声:当前A股没有过热,头部公司风险更小,港股已进入牛市
36氪· 2025-08-21 11:35
投资哲学 - 采用"买入并永久持有"策略 强调长期投资而非短期交易 [1][7] - 所有观点基于至少15年的前瞻性判断 关注确定性趋势而非短期波动 [5][11] - 投资方法论与高波动性行业存在根本冲突 拒绝参与无法把握的领域 [13][14] 中药行业 - 中药创新主要体现在古老方剂的新应用场景 并非完全重新研发 [9] - 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表现强劲 部分企业过去十年接近17% [8][9] - 疫情期间的高增长属于异常状态 当前业绩回调属于正常化过程 [9] - 未来20年中成药需求预计增长10倍 受益于78岁以上人口基数扩大至数亿 [10] - 慢性病用药消费量将随老龄化大幅增加 心血管及肾脏疾病需求显著上升 [11] 创新药领域 - 创新药研发失败率超过90% 认为创新依赖人力而非自然规律 [5] - 创新能力的判断与学历无直接关联 更强调综合能力与创造力 [8][13] - 行业龙头更替风险较高 与长期持有策略存在根本性冲突 [13] 白酒板块 - 当前板块处于相对低估状态 千年酒文化具有持续生命力 [8][15] - 白酒满足精神愉悦需求 消费群体随年龄增长自然转化 [15] - 人口下降对全行业构成压力 但行业不会消亡 [15] 科创板投资 - 认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方向代表新兴生产力 [11] - 因无法预测行业最终龙头 拒绝参与投资 [12][13] - 企业技术迭代速度与永久持有策略存在根本矛盾 [13] 市场环境判断 - A股市场当前处于偏冷状态 缺乏系统性风险 [16][17] - 外资及险资正逐步入场 采用趋势跟随策略 [17] - 港股已进入牛市阶段 短期回调不影响长期趋势 [18] - 头部大市值公司风险较低 小规模公司风险较高 [18] - 警惕题材炒作现象 全球市场均存在类似风险 [18]
坚林园最新发声:4500点才是牛市起点,当下A股仍是“地板价”!看好“嘴巴”产业链,警惕概念炒作
新浪基金· 2025-08-21 10:06
市场整体观点 - 沪指逼近3800点 但4500点才是牛市真正启动的标志[1][3] - 当前市场仍处于低位 从个股数量和总市值看目前3700多点并不高[1][3] - 市场正朝牛市方向发展且呈现加速趋势 长远看当前位置堪称地板价[1][3][4] - 中国需要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 整体系统性风险较低[1][4][5] 投资策略 - 投资者应在认知范围内选择确定性高的标的 通过长期持有抵御市场波动[1] - 坚持价值导向 重点评估企业是否具备与股价相匹配的内在价值[7][8] - 头部及大市值公司相对风险较低 需警惕炒作概念和热点股的行为[7][8] - 强调不卖策略 认为目前更是入场时机尤其是有价值的公司[4][12] 消费行业 - 消费头部企业完全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2][12] - A股消费龙头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 与国外同类公司相比还很便宜[2][12] - 继续看好与嘴巴相关的消费主线 包括食品饮料等基础消费[2][4] - 食品饮料库存可控 因存在保质期企业不会盲目扩产[2] - 消费股股息率已达历史最高水平 甚至超过一些银行股[11] - 白酒板块相对低估 千年酒文化带来的快乐价值不会消失[13] 医药行业 - 看好创新药和中医药板块 认为目前仍是入场时机[9][10] - 创新药核心优势在于中国工程师和人力资源成本效益以及国内研发环境发展[9] - 预计未来中国在全球创新药领域将占据重要地位 十大医药公司中会有中国企业[9] - 中医药持续创新特别是应用层面创新 总市值与国外公司相比仍然较小[9] - 老龄化将导致慢性病用药需求持续增长 医药市场扩大是必然趋势[9][10] - 预测二十年后慢性病用药需求及对应人群规模将至少增长十倍[11] - 目前医药板块仍被低估 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认知尚不充分[10][11] 港股与A股 - 港股和A股同步 过去一年港股表现比A股更强劲[14] - 港股已经进入牛市 正在朝着牛市方向发展[14] 科技创新板块 - 看好科创板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和未来发展趋势 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14][15] - 认为科技创新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市场潜力非常大[14][15] - 但不进行投资布局 因创新领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现有公司成为未来龙头的概率不高[15] - 创新行业变化太快 与长期持有不卖出的投资方法论相矛盾[15]
林园:坚守“嘴巴”赛道 老龄化将催生医药需求十倍扩容,我们提前市场15年布局
新浪基金· 2025-08-21 07:19
消费行业投资观点 - 消费头部企业完全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1] - A股消费龙头估值仍低于国外同类公司 [1] - 重点关注与"嘴巴"相关的消费主线包括食品饮料和医药 [1] - 消费品行业具备库存可控特征 因存在保质期企业不会盲目扩产 [1] 医药板块细分方向 - 创新药领域依托国内工程师红利 研发人才素质高且成本较低 [2] - 国内化药企业总市值较全球巨头偏小 当前估值不高且成长空间广阔 [2] - 中成药通过新用途发掘实现价值重估 过去十年相关企业保持营收增长 [2] - 疫情期间集采和产能扩张导致阶段性高增长 目前行业已回归正常 [2] 老龄化带来的医药需求 - 二十年后慢性病用药需求及对应人群规模将至少增长十倍 [2] - 78岁以上高龄人口数量大幅上升 中药产品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2] - 心血管疾病和肾脏问题等年龄相关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2] - 医院心内科和透析室人满为患 发病主体仍是老年群体 [2]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医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认知尚不充分 [3] - 行业未来将涌现一批全球市值领先的企业 [3] - 当前布局领先市场认知至少15年 [3] - 消费人群基数庞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3]
市场新高下的投资抉择:林园直言医药板块“还没真正开始” 核心逻辑仍是老龄化与“嘴巴”
新浪基金· 2025-08-21 07:16
消费行业投资观点 - 消费头部企业完全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1] - A股消费龙头估值仍低于国外同类公司 [1] - 重点布局"嘴巴"相关消费主线包括食品饮料和医药 [1] - 消费品行业具备库存可控特征因存在保质期限制盲目扩产 [1] 医药板块细分方向 - 创新药领域依托中国工程师红利研发人才素质高成本较低 [2] - 国内化药企业总市值较全球巨头偏小但成长空间广阔 [2] - 中成药通过新用途发掘实现价值重估持续创新发展 [2] - 与老龄化相关中成药企业过去十年始终保持营收增长 [2] 老龄化带来的医药需求 - 二十年后慢性病用药需求及对应人群规模将至少增长十倍 [2] - 78岁以上高龄人口数量大幅上升扩大中药产品市场空间 [2] - 心血管疾病和肾脏问题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 [2] - 医院心内科和透析室人满为患绝对主体为老年群体 [2]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医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认知尚不充分 [3] - 行业未来将涌现一批全球市值领先的企业 [3] - 当前布局领先市场认知至少15年 [3] - 消费人群基数庞大不容置疑 [3]
人口16连降,日本绷不住了
虎嗅APP· 2025-08-14 00:18
人口趋势 - 日本人口连续16年下降,2025年总人口为1.2065亿,较上年减少90.8万,创历史最大降幅[4][6] - 自2008年以来累计减少近700万人,相当于两个大阪市人口规模[6] - 2024年出生人数68.6万创历史新低,死亡人数近160万创历史新高[8] - 人口中位数年龄达49.4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9.6%,为全球最老龄化国家[12][13] 区域分化 - 2024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仅东京都人口增长,其余46个地区均下滑[15] - 东京都人口突破1400万,都市圈超3000万,而鸟取县人口仅剩52万[15] - 年均关闭400多所中小学校,超半数私立大学招生未满员[16][17] 生育政策 - 2024年总和生育率1.15创1947年以来新低,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20][22] - 过去20年累计投入66万亿日元(约3.2万亿人民币)刺激生育[6] - 构建0-18岁全方位补贴体系,平均每个孩子补贴352万日元(约16.4万人民币)[26] - 三孩家庭可享国立大学学费全免,基础教育阶段学费全免[27][28] 国际比较 - 欧盟2024年人口4.504亿创历史新高,净增107万,主要依赖230万移民净流入[33][39] - 日本2024年外国居民数大增35万至377万,创11年最大增幅[44] - 东亚国家普遍面临文化认同障碍,移民政策相对保守[40][45]
21书评︱日本的老龄化、不婚化与“8050家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0:48
蛰居现象的社会问题 - 日本存在严重的"8050问题",即80多岁高龄父母与50多岁无业蛰居子女同住的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且日益孤立 [3] - 2016年调查显示15-39岁蛰居人口达54.1万人,2019年首次纳入40-64岁群体调查显示该年龄段蛰居人口达61.3万人,全国蛰居总人口超100万 [3] - 40岁以上蛰居者中29.8%由本人维持生计,21.3%依靠父亲,12.8%依靠母亲,而39岁以下群体仅2%能自主维持生计 [4] 蛰居成因的多维度分析 - 生物学层面:感统失调、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是蛰居的重要诱因,可能先于或产生于蛰居状态 [4] - 心理层面:长期积累的精神压力、对他人评价的过度焦虑(如"优等生的窒息"现象)导致社交恐惧 [4][5] - 社会层面:升学就业等人生节点受挫后,社会单一评价体系(仅认可就学就业)加剧再社会化难度 [5] 家庭与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 老龄化持续至2040年叠加不婚化趋势,导致孤立家庭数量显著增加,亲子关系持续时间延长带来新型家庭矛盾 [3][6] - 传统家庭观念与社会现实脱节,如练马案件显示家庭问题难以对外求助,加剧社会孤立 [1][6] - 厚生劳动省2003年《"蛰居"应对指针》指出,社会对蛰居的污名化使家庭更倾向隐藏问题而非寻求援助 [4][5]
人口16连降,日本绷不住了
虎嗅· 2025-08-13 06:33
人口下降趋势 - 截至2025年1月1日日本国民人口为1.2065亿 较上年减少90.8万 创有统计以来最大降幅[1] - 自2008年以来日本本土人口连续16年下降 累计减少近700万人[3] - 2024年日本出生人数68.6万创历史新低 死亡人数近160万人创历史新高[6] 人口结构特征 - 日本中位数年龄达49.4岁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约29.6%[11] - 日本为全球人口年龄中位数最高国家 德国45.3岁居第二 中国39.6岁居第五[13] - 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仅东京都人口增长 其他地区均下滑 东京都市圈人口超3000万[14][15] 政策干预措施 - 过去20年累计投入66万亿日元(约3.2万亿元)用于生育支持[4] - 构建0~18岁全方位补贴体系 平均补贴总额352万日元(约16.4万元)[31] - 2024年4月出台新政 三孩子女享受国立大学学费全免[32] 补贴政策细节 - 一次性生育补助金50万日元(约2.5万元) 部分地区追加补贴如东京港区加18万日元[34] - 育儿津贴分阶段发放:0~3岁每月1.5万日元 3岁至小学毕业一/二胎1万日元三胎起1.5万日元 初中至18岁每月1万日元[34] - 第三胎全国统一每月补贴3万日元 幼儿园至高中教育学费全免[34] 国际比较视角 - 2024年日本总和生育率1.15 创1947年以来新低 远低于2.1的正常世代更替水平[21][23] - 韩国生育率跌至0.75 日本在东亚地区排名倒数第三[20][24] - 欧盟2024年人口达4.504亿 净流入移民230多万填补自然人口下降损失[37][42] 社会影响表现 - 因人口减少年均关闭400多所中小学校 超半数私立大学招生未满员[17] - 鸟取县人口仅剩52万 跌破百万大关面临"消失"危机[16] - 在日居住外国人大增35万 总数达377万人创11年来最大增幅[48]
服务消费的星辰大海:基于中美服务业的比较
2025-08-11 14:0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中国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 * 对比对象: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 ---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中国服务消费现状与差距** - 中国服务消费占比偏低:2023年人均GDP达12,600美元时,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仅45%,远低于美国1979年(54%)、韩国1995年(53%)和日本1985年(47%)[1][11] - 低物价问题:2008年后中国服务价格涨幅持续低于商品价格涨幅,反映优质供给不足[3][8] - 中美差距: - 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在信息技术、软件传输等领域技术落后,美国通过技术进步使价格指数下降30%且普及率上升470%[5][19] - 生活性服务业:中国依赖价格上涨(如住宿餐饮物价指数涨180%但消费量仅增50%),美国则通过生产率提升传导至工资增长[19] **服务消费提升的驱动因素** 1. **城镇化**: - 带动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需求,就业岗位向第三产业转移[12][13] - 但中国城镇化率增速快于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增长,导致高质量岗位不足[6] 2. **老龄化**: - 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直接推动养老、医疗等需求[14] 3. **投资于人(瓦格纳加速器效应)**: - 人均GDP超1万美元后,政府民生支出占比快速上升(如2025年中国赤字率4%+长期特别国债投向教育、卫生社保)[4][15] **挑战与内卷问题** - 制造业转型升级导致蓝领工人涌入服务业,但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足,加剧内卷[7] - 内卷根源:消费力不足,企业被迫通过价格战竞争(如外卖、快递行业)[23] - 分配机制失衡:服务业从业人员工资增长滞后,影响整体消费循环[20] **政策与未来方向** - 未来五年重点: -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如数字产业化)[24][21] - 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分配改革提高工资水平[24] - 潜力细分领域: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批发零售、卫生和社会工作(需求收入弹性高)[25][26] --- 其他重要内容 **国际比较与参考** - 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6%(2009年),中国仍处低阶段,需参考美国1980年代发展路径[16] - 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异常高(接近当前美国水平),反映其他服务业发展滞后[18] **产业链视角** -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感应系数高(嵌入各行业深),中国需提升技术融合与分配机制[21][22] - 市场格局差异:美国服务业集中度与ROE关系多元,中国仅高集中度行业盈利强[22] **数据与单位换算** - 美国信息技术服务价格指数下降30%,普及率上升470%[19] - 中国住宿餐饮物价指数涨180%,消费量仅增50%[19] - 2025年中国财政赤字率目标4%[15] --- 总结 中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低占比、内卷、技术差距),但城镇化、老龄化、政策驱动(如财政民生支出)将释放长期潜力,需重点关注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升级与生活性服务业分配改革[1][5][24][27]
想想都可怕,2050年,谁来给我们养老呢?
36氪· 2025-08-11 00:10
人口老龄化趋势 - 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 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1] 社保缴纳政策变化 - 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协议无效[3] - 从9月1日起任何协商不交社保的协议均属无效[5] - 社会保险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法定性 2008年《劳动合同法》已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7] 社保缴费机制 - 社保缴费计算公式为:社保缴费基数×(单位缴费比例+个人缴费比例)[16] - 北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3613元上限23565元 单位缴费比例16%个人8%[16] - 潍坊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3269元上限16346元 单位缴费比例16%个人8%[17] - 缴费基数范围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相关 各公司可自定员工缴费基数[17] 养老金构成与计算 - 养老金由基础账户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21] - 个人账户养老金记账利率2019年达7.61% 2016-2018年分别为8.31%/7.12%/8.29% 2024年为2.62%[23] -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余额÷计发月数 余额未领完可继承[25][27] - 基础账户养老金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缴费年限/缴费金额挂钩[29] 社保基金可持续性 - 社保基金采用代际转移制度 面临交钱人减少领钱人增多的压力[31] - 2019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33.9万亿元 国有资本权益64.9万亿元[32] - 国务院2017年要求将大中型国企和金融机构10%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32] - 人社部明确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当前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