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育率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的生育率“低于”韩国?别被数据误导了
虎嗅· 2025-09-25 05:29
某著名公众号近期推送了一篇以"大涨0.03,韩国生育率超过上海了"为标题的文章。文章将上海市与韩国进行比较,并讨论了韩国2024年生育率较2023年 有所上升的原因。但问题是,上海市和韩国的生育水平真的可比吗? 因此,不宜直接比较上海市和韩国的生育水平,要比较两个地区生育水平的高低,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合理选取指标的口径。若想讨论中国和韩国的生育水 平,可直接比较中国和韩国整体生育水平的大小。而若想讨论中国和韩国(大)城市生育水平的状况,可比较上海市(或北京市)和首尔市的总和生育 率。数据显示,首尔市2024年的生育水平仅为0.58,远低于同时期韩国的0.75,也低于上海市的0.72。因而,仅从(大)城市的视角看,中国的总和生育 率并不低于同时期韩国的水平。 上海市的生育水平低在何处? 2024年上海市的总和生育率非常低,从人口学的视角看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归因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多孩的生育水平低,其二是生育的推迟。 从2024年时期出生人数中的孩次比例看,2024年上海市多孩占比显著低于同时期的首尔市。上海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二孩及以上孩次在总出生人数中的 占比分别为22.5%和29.8%,较首尔市31.1%分别低 ...
希腊生育率居欧洲最低
商务部网站· 2025-09-11 15:44
(原标题:希腊生育率居欧洲最低) 希腊《论坛报》9月3日报道,希腊位列欧洲生育率最低的五个国家之一,数十年间生育率持续低于 1.5(即每位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低于1.5人)——该数值被视为"极低"门槛。除希腊外,西班牙、意大 利、奥地利和德国均经历了超过35年的极低生育率时期。相比之下,法国和冰岛生育率从未跌破1.5, 北欧国家也仅有少数年份出现如此低水平。研究人员强调这种差距并非偶然。在生育率持续较高的国 家,健全的福利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家庭及儿童支持政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南欧地区(尤其希腊), 上述措施的缺失导致1970年后出生的人无法生育理想数量的子女。 ...
3600 元育儿补贴,如何“拯救”生育率?
虎嗅· 2025-09-05 05:55
人口现状与趋势 - 2024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4.08亿人 较上年减少139万人 连续第三年下降[1] - 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50年降至12.7亿 2100年降至6.4亿[2]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 2021年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8] - 2024年政策体系细化为经济、服务、时间和文化四个维度[9] - 各地实施差异化措施:四川攀枝花、湖南长沙等地发放生育津贴 广东中山、湖北武汉设立"生育友好岗" 上海、河北衡水发展普惠托育服务[13] 育儿补贴政策效果 - 2025年起每个3岁以下婴幼儿每年可获得3600元补贴[15] - 按过去三年2800万新生人口测算 年补贴总额约1000亿元[16] - 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5410元)补贴可覆盖全年纸尿裤费用或3个月奶粉支出[21][22] - 对高收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13763元)补贴主要提供情绪价值和社会认同[18][21] 国际政策比较 - 瑞典实行公共政策引导型:提供480天育儿假 托育率达90% 女性劳动参与率超70%[35][36] - 美国实行市场自由调节型:仅针对低收入群体提供援助 如"开端计划"[39][40] - 韩国2010年颁布《职业中断女性再就业促进法》 日本推出免税政策鼓励祖辈照料孙辈[41] 成功案例城市 - 湖北天门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二孩每月补贴800元 三孩每月1000元至3周岁 配合强效执行机制[28] - 上海出生率从4‰回升至4.8‰:拥有近1500家托育机构 提供免费社区临时托育服务[29][32] - 福建厦门自然增长率3.43‰:结合创业扶持政策与传统文化基因维持高生育意愿[32] 政策实施挑战 - 部分家长担忧补贴可能引发母婴产品涨价 但电商平台暂未观察到明显调价[26] - 需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按家庭收入细化补贴标准以提高政策精准性[27]
韩国6月出生人口增幅创纪录
新华社· 2025-08-28 16:25
人口出生情况 - 韩国6月新生儿19953人 同比增加9.4% 创1981年有统计以来同期最高增幅纪录 [1] - 单月出生人口连续12个月实现同比增长 但6月新生儿人数为3个月来首次低于2万人 [1] - 第二季度新生儿总数60979人 同比增加7.3% 上半年新生儿总数126001人 同比增加7.4% 均创同期最高增幅纪录 [1] 生育率变化 - 6月总和生育率回升至0.76 较去年同期提升0.06 [1] - 专家预测全年出生人口有望连续两年增长 [1] - 生育率回升得益于结婚登记人数持续增加和个体生育意愿回升等因素 [1] 婚姻状况 - 6月结婚登记人数18487对 同比增加9.1% 连续15个月保持增势 [1] - 结婚登记人数仍低于2019年5月的23045对 [1] - 6月离婚登记人数6777对 同比减少6% [1] 人口结构趋势 - 6月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 总人口自然减少超过7300人 [1] - 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死亡人口持续多于出生人口 总人口呈减少趋势 [2] - 上半年韩国总人口减少超过5.9万人 [2] 政策环境 -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婚育 包括提供孕妇交通补贴 产后护理补贴和体检补贴等 [2] - 地方政府推出集体相亲活动 力图提升结婚率和生育率 [2] - 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 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和房价高企 导致晚婚和不婚现象增多 [2]
人口16连跌!这个亚洲国家,绷不住了
创业邦· 2025-08-14 10:11
人口趋势 - 日本人口连续16年下降,2025年1月1日总人口为1.2065亿,较上年减少90.8万,创有统计以来最大降幅[5][6] - 2024年日本出生人数68.6万(历史新低),死亡人数近160万(历史新高),少子化与老龄化双向夹击[6] - 日本中位数年龄达49.4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9.6%,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7] 区域分化 - 2024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仅东京都人口增长(突破1400万),东京都市圈人口超3000万,其他地区均下滑[9] - 部分区域人口跌破百万(如鸟取县仅52万),年均关闭400多所中小学校,超半数私立大学招生不满[9] 生育政策 - 日本2024年总和生育率1.15(历史最低),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但高于韩国(0.75)[10][11] - 生育补贴体系覆盖0-18岁,平均补贴总额352万日元(约16.4万元),包括一次性生育补助金50万日元、0-3岁每月1.5万日元育儿津贴等[11][12] - 2024年新政:三孩家庭子女国立大学学费全免,高中教育免费(公立全免/私立最高补贴45.7万日元/年)[11][12] 移民影响 - 欧盟通过移民实现人口正增长(2024年增107万至4.504亿),日本居住外国人增35万至377万(11年最大增幅)[13][15] - 日本推出"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向全民征收2400-12000日元/年税费补贴育儿家庭[13]
人口16连降,日本绷不住了
虎嗅APP· 2025-08-14 00:18
人口趋势 - 日本人口连续16年下降,2025年总人口为1.2065亿,较上年减少90.8万,创历史最大降幅[4][6] - 自2008年以来累计减少近700万人,相当于两个大阪市人口规模[6] - 2024年出生人数68.6万创历史新低,死亡人数近160万创历史新高[8] - 人口中位数年龄达49.4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9.6%,为全球最老龄化国家[12][13] 区域分化 - 2024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仅东京都人口增长,其余46个地区均下滑[15] - 东京都人口突破1400万,都市圈超3000万,而鸟取县人口仅剩52万[15] - 年均关闭400多所中小学校,超半数私立大学招生未满员[16][17] 生育政策 - 2024年总和生育率1.15创1947年以来新低,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20][22] - 过去20年累计投入66万亿日元(约3.2万亿人民币)刺激生育[6] - 构建0-18岁全方位补贴体系,平均每个孩子补贴352万日元(约16.4万人民币)[26] - 三孩家庭可享国立大学学费全免,基础教育阶段学费全免[27][28] 国际比较 - 欧盟2024年人口4.504亿创历史新高,净增107万,主要依赖230万移民净流入[33][39] - 日本2024年外国居民数大增35万至377万,创11年最大增幅[44] - 东亚国家普遍面临文化认同障碍,移民政策相对保守[40][45]
生育补贴够吗?
虎嗅· 2025-07-31 05:55
育儿补贴政策内容 -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民生保障现金补贴 [1] - 针对0-3周岁婴幼儿每月补贴300元 初步安排年度预算900亿元 [3] - 补贴政策为长期执行措施 将成为固定财政支出 [3] 补贴政策目标与效果争议 - 部分人口专家认为补贴金额不足 主张提升至1000-2000元/月 [5] - 补贴可覆盖偏低收入家庭婴幼儿固定开销(如奶粉) 实质性降低育养负担 [5] - 对一二线城市家庭补贴意义有限 政策主要针对偏低收入家庭 [5] - 补贴对提升生育意愿效果存疑 难以使"不愿生育"转为"愿意生育" [5] 国际经验与历史背景 - 海外先发国家经验显示生育补贴对生育率改善效果有限 [6] - 1970年代东亚经济奇迹与低抚养比带来的人口红利密切相关 [7] - 工业化推动人均寿命提升 同时导致不可逆的老龄化趋势 [7] - 工业自动化与AI发展为应对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减少而生 [7] 中国大陆生育问题特殊性 - 流动人口规模超过3.85亿 其生育率低于城市及农村人口 [13] - 生育率下降主因并非高学历或社会心理变化 而是本土化特征 [12][13] - 现行人口政策研究对流动人口群体关注度不足 [13] - 经济发展应优先满足现存人口需求 而非将人口视为发展手段 [13]
育儿补贴落地,影响与期待?
2025-07-30 02:32
行业与公司 * 行业:全球人口发展、生育政策、老龄化问题 * 公司:无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全球生育率现状**:全球处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后工业化时期,欧美和部分东亚地区生育率持续下降[2] * **低生育率警戒线**:总和生育率1.5是敏感警戒线,可能触发自我强化机制,导致人口结构恶化[3] * **东亚及东南亚人口趋势**:未来几十年将快速人口下滑,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4][5] * **中国老龄化现状**:处于中度老龄化,2015年后老龄化加速,未来可能进一步恶化[6] * **OECD国家政策效果**:现金福利、育儿假期和托育服务等政策有效提升生育率,瑞典、日本、韩国经验显著[7][8] * 瑞典:补贴+父亲专属90天假期,总和生育率修复至2.2[8] * 日本:保教服务+儿童补贴,2005-2012年生育率持续修复[8] * 韩国:现金补贴占GDP 0.3%,2025年生育率反弹[9] * **中国低生育率原因**:晚婚晚育、经济压力、农民工群体生育意愿受抑制[11] * **中国鼓励生育政策**: * 地方政策:呼和浩特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每年1万至5岁,三孩每年1万至10岁[12] * 全国政策:2025年起三岁以下婴幼儿每月300元补贴[12] * **经济影响**:全国婴幼儿补贴约1,200亿元,地方补贴或达1,000-4,000亿元,预计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个百分点[13] * **系统性政策**:教育免费化、友好型岗位、延长产假等,与现金补贴互补[14][15]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生育率变化**:2016年后迅速回落,韩国2025年因现金补贴反弹[10] * **政策建议**:中国需借鉴OECD综合政策,确保力度足够大(如韩国GDP 0.3%的现金补贴)[9] * **行业受益**:中西部地区及母婴医疗保健行业受政策积极影响更显著[13]
尹烨:我们正在跟韩国pk谁生的最少
凤凰网财经· 2025-07-21 06:31
中国生育率现状 - 中国总生育率排名全球倒数第二 正在与韩国竞争最低生育率 且已低于日本水平 [1] - 生育率低迷是多重社会矛盾交织的综合结果 未来将面临三个60岁老人抚养一个0岁孩子的养老困局 [1] 生育率低迷成因分析 - 不孕不育率高达15%至20%甚至更高 存在想生不能生的生理障碍 [2] - 教育成本压力成为生育负担 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教育模式变革 [2] - 家庭生育决策本质是投入产出比计算 缺乏确定性回报预期影响生育意愿 [1][2] 政策干预效果 - 全球范围内靠补贴提升生育率的成功案例极少 法国和匈牙利仅有短暂效果 [1][2] - 长期来看生育率仍会回落 并非简单通过资金补贴就能解决 [1][2]
李迅雷专栏 |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2025年简洁版)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02 09:42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表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取决于20年前的出生人口数量,中国1962-1974年婴儿潮带来1980-2010年人口红利,抚养比从10:7降至10:3.4,同期GDP年均增速10%,累计增长20倍[3] - 2010年后抚养比上升至10:4.8,GDP增速降至5%,预计2050年抚养比达10:6.8,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加剧将增加家庭及财政负担[4] - 人口趋势具有确定性,出生人口变化对短期影响小但长期影响显著,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7] 出生人口预测模型调整 - 2024年新出生人口954万低于预期,需修正生育率起点值,下修模型假设,参考日韩生育率下降速度调整分年龄段生育率下降速率[9] - 预测2027年总人口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10] - 2025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2024年结婚登记数下降20%或导致2025年出生人口超预期下滑[11][13] 生育率下降原因分析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英,但30岁以上明显偏低,二孩及多孩比率较低[15] - 移民政策对成熟经济体生育率至关重要,美国因年轻移民流入生育率较高,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率加速上行而美国趋平[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6年男性多15%-20%)、高学历女性占比提升、收入压力及育儿成本高企导致结婚率下降,短视频普及或加剧此现象[17] 人口流动趋势 - 城镇化增速放缓表现为农民工增量减少(2023年增191万 vs 2010年代年均500万+)、跨省流动比例下降、中西部人口回流[20]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因新经济(电商等)成为净流入第一大省,上海净流入率0.6%[2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显著,欠发达省份60%以上净流入集中于省会,"双子星"城市(如杭州+宁波)占全省流入近50%[21] 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化 -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从2012年2.32亿降至2024年2.13亿,服务业就业上升2.1%,规上工业企业用工较2022年减少260万[25] -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9%低于GDP占比57%,日德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近70%,美国达83.4%[25] - 高新技术制造(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服务业发展(杭州综合优势)是人口流入核心动力[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