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技术创新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再获理想汽车5年供货协议,累计搭载已超100万辆
巨潮资讯· 2025-09-19 02:57
战略合作协议 - 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签署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 - 双方将在电池安全、超充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2] - 合作范围包括国内外业务拓展和电池技术创新 [2] 电池供应与技术合作 - 宁德时代将为理想汽车全系产品提供高性能动力电池系统 [2] - 供应电池类型包括三元锂电池、M3P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 [2] - 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100万辆 [2] 安全与技术标准 - 理想汽车从未出现因电池自身原因导致的热失控事故 [2] - 宁德时代采用创新的电池技术和严苛的安全标准保障动力电池安全 [2] - 双方共同推动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2]
港股异动 | 宁德时代(03750)涨近3% 与理想汽车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创新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02:47
股价表现 - 宁德时代股价上涨2.97%至520港元 成交额达6.38亿港元 [1] 战略合作 - 宁德时代与理想汽车签署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涵盖电池安全及超充技术合作 [1] - 合作范围包括国内外业务拓展及电池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 [1] - 宁德时代将为理想汽车全系产品提供多元电池系统 包括三元锂/M3P/磷酸铁锂/钠离子电池 [1] 合作成果 - 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100万辆 [1] - 合作期间未发生因电池自身原因导致的热失控事故 [1]
宁德时代涨近3% 与理想汽车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创新
智通财经· 2025-09-19 02:46
公司股价表现 - 宁德时代股价上涨2.97%至520港元 成交额达6.38亿港元 [1] 战略合作内容 - 与理想汽车签署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涵盖电池安全及超充技术领域合作 [1] - 合作范围包括国内外业务拓展及电池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 [1] - 将提供全系列电池产品 包含三元锂电池/M3P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 [1] 合作成果与安全性 - 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100万辆 [1] - 电池产品保持零热失控事故记录 [1]
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签署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电池安全、超充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新浪科技· 2025-09-19 01:31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 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签署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完成授牌仪式[1] - 双方高层管理人员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包括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和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1] - 理想汽车供应链副总裁孟庆鹏与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副总裁王慧代表双方签署协议[1] 合作内容与范围 - 双方将在电池安全和超充技术方面展开深度合作[3] - 合作范围涵盖国内外业务拓展 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3] - 宁德时代将为理想汽车全系产品提供高性能 高安全 高品质的动力电池系统[3] 电池技术供应 - 供应产品包括三元锂电池 M3P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多种电池类型[3] - 电池系统将为理想汽车打造高端智能电动体验提供核心动能[3]
正力新能上半年实现营收31.7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巨潮资讯· 2025-09-18 02:5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72亿元 同比增长71.9% 从2024年同期的18.45亿元增长[2][3] - 净利润从2024年上半年亏损1.3亿元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盈利2.2亿元[2][3] - 毛利率从9.9%提升至17.9% 销售净利率从-7%提升至6.9%[2][3] 业务运营 - 动力电池业务销售收入29.85亿元 出货量7.63GWh 同比增长均超80%[2] - 新能源乘用车装机量排名提升 6月份单月排名升至全国第6名[2] - 储能业务受益海外旺盛需求 104Ah标准化电芯成为全球家庭储能主力产品[5] 技术研发 - 在先进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包括高电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高安全高镍材料[5] - 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 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开发稳步推进[6] - 搭建高能磷酸盐体系和高能三元(硅基)体系技术平台[5] 产能规划 - 预计2025年底新增产能10GWh 2026年底再新增15GWh[6] - 规划实现总产能50.5GWh[6] 客户合作 - 与一汽红旗、广汽传祺、零跑汽车等头部车企建立深度合作[5] - 积极参与创新性电动化平台开发项目[5] 产品进展 - 第二代"三高一快"航空动力电池实现量产 成为行业首家固定翼载人飞机量产交付电池供应商[5] - 持续投入研发推动技术创新 保持电池行业领先地位[6]
欣旺达20250907
2025-09-07 16:19
欣旺达电话会议纪要分析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家专注于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的电池制造商[1] * 消费电子行业 特别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电池市场[4][16] * 新能源汽车行业 动力电池供应商[5] * 储能行业 储能电芯及系统供应商[5][28] 核心观点和论据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269.8亿元 同比增长13%[3] * 2025年上半年规模利润8.56亿元 同比增长3.88% 扣非利润5.83亿元[3] * 消费类电池收入100.39亿元 同比增长5.22% 出货量同比增速约6%[2][4] * 消费电池毛利率从去年17.6%提升至今年上半年19.6%[4] * 新能源板块收入76亿元 毛利率接近10% 高于去年同期的8%[2][5] * 上半年存在约四五千万汇兑损失 去年同期有汇兑收益 汇兑差异约一亿元 另有三四千万股份支付费用[3] 业务运营与市场地位 * 消费电池领域连续五年保持全球手机电池市场第一 2024年全年出货量4.6亿只 占全球市场份额34.3%[2][4] * 动力电池出货量17.6GWh 对外出货16GWh 同比增速接近100%[2][5] * 储能系统收入10亿元 同比增速68.8% 出货量78.9GWh 同比增速133%[2][5] * 李威板块自供比例从去年35%提升至今年上半年41% 收入37亿元 全年目标75-80亿元[4] * PAK业务方面 手机出货量增速维持5%-6% 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增速超过20%[16] * 2024年精密结构件收入超过30亿元 智能硬件接近30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两块业务各实现约15亿元收入[22] 技术研发与产品进展 * 已实现6C超充电池量产 具备10-12C研发能力 5分钟可补充450公里电量[3][11] * HEV产品具有60C闪充 70C散放以及10万次循环寿命 能在-30度到60度温域内启动 HEV占比约20%[3][11][17] * 半固态电池技术取得进展 已发布产品 计划采用硅碳负极 下一代产品或采用锂金属负极 预计2026年或2027年实现量产[3][8][21] * 低空飞行器电池能量密度达360-400瓦时/千克 未来可能提升至500瓦时/千克以上[3][9] * 是行业内少数能实现10%以上硅负极含量量产的企业 目标达20% 部分可穿戴产品已实现20%硅负极比例[25][26] * 计划提升体积能量密度 从现在的850瓦时/升提高到1,000瓦时/升[26] 客户与市场拓展 * 消费电芯端积极拓展客户 预计今年或明年有望突破北美A客户 韩国客户和戴尔[2][6] * 动力和储能系统主要客户包括理想 东风日产 阳光电源 中车等[2][6] * 计划进一步扩展国际化客户 如沃尔沃 大众等[2][6] * 笔记本电脑市场与联想 惠普等客户合作密切 份额不断提升[20] * 可穿戴设备主要客户包括小米 三星 Meta等[18] * 储能系统订单充足 远大于产能 尤其在海外市场 现有订单至少覆盖至2026年[3][28] * 海外市场占比约为40%-50% 且增速较快[3][28] 产能与出货目标 * 2025年全年新能源板块出货目标35-40GWh 其中储能电芯目标10GWh 目前看有望超额完成[2][7] * 截至7月份 月出货量在3.5-4GWh之间 其中储能电芯单月出货1-1.5GWh并持续提升[12] * 动力部分上半年稼动率60% 后续可能提升到70%甚至80%[12] * 消费电芯2025年从每天100万只扩到120万只 预计九十月份再扩10万只 第四季度再增加10万只产能[14] * 动力部分2024年建成产能60GWh 2025年底预计达80GWh左右[15] * 储能电芯将在泰国基地和四川德阳基地分别扩产 每条线单独扩展约6GWh[15] 盈利预期与战略 * 目标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动力电池整体盈亏平衡[3][7][32] * 积极扩产 考虑租用友商产能以快速扩大生产能力[2][7] * 储能电芯行业存在产能紧张和涨价现象 公司通过选择定价更高 毛利更高的项目来应对[13] * 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迎来拐点 实现动力电池整体扭亏为盈[3][32] * 随着下半年开始向国际大客户出货 预计产品生命周期更长且毛利更高 对价格产生积极影响[29] 其他新兴业务与细分市场 * 涉足运动相机 服务机器人等新兴消费市场[18][19] * 智能硬件中整机组装类产品如石头扫地机 以及电子笔 电动牙刷等小品类产品表现突出[22][23] * 已进入智能可穿戴设备 机器人和飞行器等多个细分领域[24] * 针对AI眼镜等可穿戴产品 已实现了硅负极含量20%的量产[25] * 正与多个细分领域领先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产品 包括3C消费类电芯和半固态电池[27] * 半固态电池在小型消费级产品中应用速度较快 但大规模应用可能需要两年以上时间[30][31]
中创新航(03931.HK)中期利润同比增长80.4%至7.5亿元
格隆汇· 2025-08-27 14:17
财务业绩 - 公司中期收入同比增长31.7%至164.19亿元人民币 [1] - 公司期内利润同比增长80.4%至7.5亿元人民币 [1] - 公司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长87.1%至0.2629元人民币 [1] 技术研发 - 公司完成全固态硅基体系电池能量密度达430Wh/kg的技术突破 [1] - 公司完成全固态电池产线建设并实现核心材料自研开发 [1] - 公司全球专利申请总量达4983项覆盖电池全产业链 [1] 市场表现 - 公司2025年6月单月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达7.4% [2] - 公司2025年7月单月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提升至8.25% [2] - 公司实现全球前三大车企集团全面进入及多个国际OEM项目定点 [2]
孚能科技取得大容量电芯专利,容量更高
金融界· 2025-08-16 04:11
专利技术突破 - 孚能科技及其子公司获得"一种大容量电芯"专利授权 授权公告号CN223230365U 申请日期为2024年9月 [1] - 专利采用多卷芯堆叠结构 容量较单卷芯提升 成本较多小电芯方案降低 [1] - 设计通过卷芯间隙优化电解液浸润 极耳布局增加散热面积 多极耳同步焊接提升工艺可靠性 [1] 公司基本面 - 孚能科技(赣州)成立于2009年 注册资本12.22亿元人民币 属研发试验类企业 对外投资17家 拥有647项专利 [2] - 孚能科技(镇江)成立于2018年 注册资本45.14亿元人民币 属制造业企业 对外投资1家 持有277项专利 [2] - 两家子公司合计参与招投标117次(赣州46次+镇江71次) 持有商标67件(赣州65件+镇江2件) 行政许可100项(赣州31项+镇江69项) [2]
宁德时代2025年第二季度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逾四成
新华财经· 2025-08-13 12:2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27%至1788.86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33%至304.85亿元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5.62%至271.97亿元 [2] - 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26%至941.82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73%至165.23亿元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2.21%至153.68亿元 较第一季度增速提升 [2] - 第一季度营收 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6.18% 32.85%及27.92%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乘用车领域发布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骁遥双核电池及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 [3] - 商用车领域推出适用于重卡的钠新启驻一体蓄电池及面向高效物流场景的坤势底盘商用车生态解决方案 [3] 产能建设 - 国内推进中州基地 济宁基地 福鼎基地 溧阳基地等建设 [3] - 海外推进匈牙利工厂 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建设 [3] 股东回报 - 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获董事会通过 A股拟每10股派10.07元(含税) 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8月19日 [2]
“我们找到和中企竞争的法子了”
观察者网· 2025-08-12 05:26
福特电动汽车战略转型 - 公司宣布投资5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生产方式变革,其中20亿美元用于改造肯塔基州工厂,30亿美元用于新建密歇根州电池工厂 [1] - 新计划名为"通用电动汽车平台",旨在打造平价高科技电车生产线,首款产品为中型电动皮卡,计划2027年推出,起售价降至3万美元 [1] - 公司宣称新生产方式将装配时间加快15%,工作站数量减少40%,零部件减少20%,五年拥车成本低于二手特斯拉Model Y [7] 竞争环境与战略定位 - 公司CEO表示需要与中国企业如比亚迪竞争,承认无法在规模和垂直整合上取胜,但强调通过创新和动力系统优势实现差异化 [4] - 公司首席电动汽车官表示与第一代电动汽车相比,能用少三分之一的电池实现相同续航里程,通过缩小电池体积提升竞争力 [5] - 公司CEO将此次转型称为"又一个T型车时刻",是自1908年T型车以来最彻底的变革 [7] 行业动态与挑战 - 美国7月新电动汽车平均价格约为5.6万美元,公司计划推出的新车型起售价将大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 - 过去两年半中公司在电动汽车业务上亏损12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亏损22亿美元,预计今年亏损将进一步扩大 [7] - 高额关税导致美国车企使用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急剧上涨,预计到2025年关税将给"底特律三巨头"造成总计70亿美元利润损失 [10] 供应链与技术发展 - 公司计划采用本土生产、非中国进口的电池,以应对中国企业在电池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1] - 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虽在美国发明,但已在中国实现商业化落地,中国企业在该领域拥有领先专业技术和完整供应链 [9] - 通用汽车决定从中国宁德时代采购电池作为过渡安排,反映出美国在低成本电池制造领域仍落后于中国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