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清洁能源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不甘心落后中美,想突破发展瓶颈,欧盟报告盘点清洁能源技术家底
环球时报· 2025-08-14 22:53
欧盟清洁能源技术整体竞争力 - 欧盟在15项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包括电网、风能、光伏、电池等)的专利数量、技术进步可能性和制造能力全面落后于美国和中国[1] - 欧盟在清洁能源技术研究方面仍保持领先地位 但优势近年来不断减弱[7] - 欧盟在清洁能源技术的公共研发支出全球领先 但私人研发投资占比不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四分之一[7] 光伏产业现状与挑战 - 欧洲太阳能市场预计2025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下降1.4% 为十多年来首次下滑[2] - 太阳能技术成本自2020年以来上涨34.4% 主要受供应链中断、通胀压力和利率上升影响[2] - 欧盟本土光伏制造成本比中国高约60% 且依赖从中国进口 全球市场竞争力较弱[2] - 中国在太阳能生产领域位居全球第一 优势源于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和高质量产品[2][4] 动力电池产业现状与挑战 - 欧盟2030年动力电池制造产能目标为550GWh 但核心企业北伏(Northvolt)于2024年11月申请破产保护[3] - 欧洲多个电池项目已暂停或取消 目标实现存在不确定性[3] - 欧盟对电动汽车和储能用锂电池需求预计2030年增长12倍 2050年增长21倍[3] 其他清洁能源技术领域表现 - 欧盟在家用/工业热泵、地热能系统集成、电解槽制造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5] - 在沼气和生物甲烷产业链拥有多家全球领军企业[5] -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处于国际前沿 但储存与运输环节存在短板[5] - 德国在风能和电网领域领先 法国在生物燃料领域占优 意大利在热泵和余热回收技术领先[6] - 欧盟在风机技术(尤其海上风电)、建筑节能、分布式能源及户用光伏领域具竞争力[6] 产业链与原材料依赖问题 - 欧盟在热泵等领域依赖从美国、中国和东南亚进口零部件[3] - 对关键原材料需求激增:2030年稀土需求增长5-6倍(风电/电动汽车) 2050年增长6-7倍[3] - 中国凭借全产业链模式(矿产资源-材料加工-产品生产-系统集成)占据显著优势[4] - 欧盟产业链整合滞后 制造业产业链缺失导致局部技术突破难以支撑整体竞争[4][11] 政策与转型挑战 - 欧盟通过《净零工业法案》和《清洁工业协议》 目标2030年实现40%清洁能源技术自给自足[9] - 内部对清洁技术补贴存在分歧 反垄断机构阻止将制造商运营成本纳入国家援助豁免清单[9] - 各国转型进度极不平衡:丹麦、西班牙、荷兰进展显著 法国和瑞典落后[10] - 欧盟绿色转型陷入瓶颈 财政资源集中于传统基建及核能 对氢能、电池等新兴技术投入不足[10] - 政策落地困难、各国协调不力及政策频繁调整是欧盟落后的主要机制原因[10] 未来竞争力展望 - 欧盟在光伏和电池领域翻盘可能性极低 因分散的产业布局难以抗衡中国全链条整合能力[11] - 未来竞争焦点可能集中在电网改造与系统集成(如风光储协同、供电稳定性)领域[11] - 欧盟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如节能技术、纳米材料)保持领先 但商业化应用落后[6]
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能源新变革
搜狐财经· 2025-06-30 08:05
技术突破 - 我国自主研发全球最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单机容量突破20兆瓦 叶轮直径达292米 扫风面积相当于9个标准足球场 [1][3] - 机组搭载低频并网技术 实现电力长距离低损耗输送 解决深远海风电并网技术瓶颈 [3] - 采用主动抗台风设计 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 通过1000余个传感器实现数字化运维 极端天气下保持高效稳定运行 [3] 发电效能 - 在年平均风速8.5米/秒条件下 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达8000万度 满足9.6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 [3] -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万吨 [3] - 通过模块化设计和轻量化材料创新 度电成本降至历史新低 [5] 工程建设 - 项目选址福建北部海域 离岸距离超35公里 水深达40米 施工环境复杂 [3] - 应用第四代风电安装船"白鹤滩"号 7天内连续刷新全球最大单机容量风机吊装纪录 [3] 产业链发展 - 海上风电产业链实现协同创新 主轴承 叶片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 形成覆盖研发 制造 安装 运维的全产业链体系 [5] - 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47万千瓦 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 [5] 行业趋势 - 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连续三年全球首位 [5] - 政策推动深远海开发 新增项目需布局离岸30公里或水深30米以上海域 [5] - 漂浮式风电 海上能源岛等前沿概念逐步落地 推动与海洋牧场 绿氢制备等产业融合发展 [5] 全球影响 - 为全球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5] - 中国海上风电从跟跑到领跑 重塑全球能源版图 [6]
线上研讨会 | 旗舰报告,聚焦亚太:《2025年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报告》
彭博Bloomberg· 2025-06-11 06:33
核心观点 - 彭博新能源财经将于2025年6月24日举办《2025年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报告》网络研讨会亚太专场 聚焦亚太地区能源转型的独特机遇、政策转变和挑战 [2][3] - 报告深入探讨清洁能源技术的强劲势头 分析在成本竞争力提升和能源需求增长共同作用下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路径 [3] - 研讨会设置嘉宾互动问答环节 提供英语主讲和简体中文实时字幕服务 [3][4] 主讲嘉宾背景 - David Hostert担任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经济与模型研究主管 是该机构首席经济学家 负责领导能源与气候情景分析工作 并担任《2025年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报告》主要作者 [1][4] - David拥有14年新能源领域研究经验 曾担任欧洲、中东及非洲研究主管 领导全球风能研究团队 专业背景涵盖剑桥大学环境政策硕士和拜罗伊特大学哲学与经济学学士 [1] - Matthias Kimmel担任彭博新能源财经能源经济主管 负责领导《2025年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报告》分析工作 专注于全球能源行业长期趋势研究 尤其关注电力和工业领域 [5] - Matthias拥有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专业方向为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 加入BNEF前曾任职于经合组织环境理事会 [5][6] 报告内容 - 报告通过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实际转型案例 制定2050年前全球能源经济发展的独立可靠情景预测 [4] - 研究指出当前投资者和企业面临政策风险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带来的能源转型复杂性 [3]
IEA:中国能源投资额已达美欧总和
环球时报· 2025-06-06 01:43
全球能源投资趋势 - 2025年全球能源投资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3.3万亿美元 比2024年增长2% [1] - 清洁能源技术投资约2.2万亿美元 是化石燃料投资的两倍 其中太阳能领域投资达4500亿美元 为最大单项投资 [1] - 能源安全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投资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1] 中国能源投资表现 - 中国能源投资总额已达到美国和欧盟的总和 巩固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地位 [1] - 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支出份额从10年前的1/4上升至近1/3 [2] - 中国去年批准近100吉瓦新建燃煤电厂项目 主要出于电力安全考量 [2] - 中国对外能源投资和官方融资支持中 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 [2] 其他地区能源投资动态 - 美国可再生能源和低排放燃料支出过去10年几乎翻番 但近期因政策支持缩减增长乏力 [2] - 巴西和印度清洁能源投资增长突出 通过政策支持充分利用低成本太阳能 并加大风能和生物能源投资 [2] - 东南亚清洁能源技术部署相对落后 但太阳能制造业规模仅次于中国 [2] 行业技术投资重点 - 清洁能源投资集中在可再生和核能 储能 低碳燃料 能效提升和电气化等领域 [1] - 中国在太阳能 风能 水电 核能 电池和电动汽车等领域进行战略投资 [2]
国际能源署:中国巩固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地位,能源投资额已达美欧总和
环球时报· 2025-06-05 22:52
全球能源投资趋势 - 2025年全球能源投资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 [1] - 清洁能源技术投资约2.2万亿美元,是化石燃料投资的两倍 [1] - 太阳能领域投资达4500亿美元,成为最大单项投资领域 [1] 中国能源投资地位 - 中国能源投资总额已达到美国和欧盟的总和 [1] - 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支出中的份额从10年前的1/4上升至近1/3 [2] - 中国去年批准近100吉瓦新建燃煤电厂项目,主要出于电力安全考量 [2] 清洁能源技术发展 - 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领域进行战略投资 [2] - 美国可再生能源和低排放燃料支出过去10年翻倍,但近期增长乏力 [2] - 巴西、印度等国在清洁能源投资增长突出,主要得益于低成本太阳能和风能、生物能源投资 [2] 区域能源投资差异 - 东南亚清洁能源供应链发展迅速,太阳能制造业规模仅次于中国 [2] - 中国对外能源投资和官方融资支持中,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 [2]
日本再被暴击,氢能被中国超越
搜狐财经· 2025-06-04 06:03
全球氢能专利竞争力排名变化 - 中国氢能综合专利竞争力首次超越日本 跃居世界第一 这是自2011年启动评估以来的首次登顶 [1] 技术领域专利优势 - 制造领域电解槽技术占全球产能60% 绿氢设备成本降至欧洲四分之一水平 [2] - 专利覆盖碱性电解和质子交换膜双技术路线 单堆兆瓦级电解槽已实现商业化运行 [2] - 储存运输领域实现70MPa高压储氢瓶100%国产化 液氢储运日蒸发率0.15%达全球领先水平 [2] - 2024年建成全球首条掺氢长输管道(包头—临河)突破氢能规模化输送瓶颈 [2] - 安全管理专利数量同比增长45% 支撑万吨级氢冶金项目安全运营 [2] 综合竞争力数据表现 - 中国评分较日本领先12.7个百分点 [2] - 近五年年均专利申请量达2.7万件 为日本申请量的2倍 [2] 政策支持体系 - 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氢定位为国家能源体系组成部分 [3] - 2025年绿氢产量目标20万吨 2024年实际产量已达32万吨 [3] - 地方政府配套560项专项政策 试点高速通行费减免和非化工园区制氢机制 [3] 产业生态发展 - 电解槽企业从2021年不足50家激增至2024年200家 [3] - 形成隆基绿能 阳光电源 国电投 重塑能源等头部企业梯队 [2][3] - 日本仅有旭化成 东芝等少数企业参与 [3] 市场需求特征 - 2023年中国氢气消费量2800万吨 占全球消费总量30% [3] - 工业应用贡献超50%需求 宝武钢铁氢基竖炉和河钢集团氢冶金成为主要应用场景 [3] - 与日本聚焦燃料电池车的技术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3]
【环球财经】巴西专家:中国降息释放政策信号 经济韧性来自内需支撑
新华财经· 2025-05-22 06:51
中国货币政策调整 - 中国小幅下调一年期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释放明确政策信号 [1] - 利率调整有助于激发国内需求,为企业融资成本设定参考 [1] - 货币当局主动应对外部压力,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压力 [1] 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 - 中国对欧盟、东盟、金砖国家的出口增长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丰富 [2] - 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约25%,内需市场庞大可消化大部分产能 [2] - 电动车产业发展注重供需平衡和技术升级,全球绿色经济趋势持续释放需求 [2] 中国经济长期韧性 - 多元化市场布局和持续升级的产业体系增强经济韧性 [2] - 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全球减排压力加大将扩大应用 [2]
港媒:中国对非能源投资转向可再生,非洲采用中国技术因其具有“全球竞争力”
环球时报· 2025-05-11 21:39
中国在非洲的可再生能源投资 - 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投资中太阳能和风能占比达59% [1] - 中国能源领域总投资的1/5以及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建设活动的1/5投向非洲 [1] - 2020年至2024年间中国对非洲太阳能和风能相关出口激增153% [1] 中国在非洲的具体项目和市场表现 - 2010年至2024年中国公司参与肯尼亚44个能源项目包括输电线路、变电站、地热、风能、太阳能发电厂 [1] - 中国是肯尼亚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进口来源国2024年出口到肯尼亚的太阳能面板价值4590万美元 [1] - 自2019年以来南非是中国太阳能面板在非洲的最大出口市场2023年出口额达8.55亿美元 [2] - 南非进口的风力发电设备77%来自中国93%的锂离子电池和52%的纯电动汽车进口来自中国 [2] - 莫桑比克在2017年至2023年超半数锂电池从中国进口 [2] 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竞争力 - 非洲采用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技术主要因其具有全球竞争力且成本优势明显 [2] - 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具有竞争力 [2] - 2024年中国近一半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出口额约138亿美元远超美国和欧盟 [2] 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出口趋势 - 非洲贸易壁垒较低可能加速中国向新兴经济体出口清洁能源技术的趋势 [2]
邓正红软实力油价分析模型未来油价走势预测(2025年5月6日)
搜狐财经· 2025-05-06 11:27
油价颓势本质 - 油价颓势本质是硬实力透支下的软价值衰落 传统产油国需通过战略创新、风险共治与技术突破重构软实力生态[1] - 油价波动模式从地缘溢价转向衰退折价 供需主导型均衡成为新常态[2] - 若全球GDP增速骤降且欧佩克全面解除减产 布伦特油价或跌破每桶40美元[3] 供应端压力 - 欧佩克联盟连续两月大幅增产 日增41.1万桶 远超市场吸收能力[1] - 沙特通过降价争夺市场份额 亚洲溢价从每桶2.30美元降至1.20美元[1] - 非欧佩克国家如美国页岩油日供应增量达160万桶[1] - 沙特与俄罗斯在限产保价与争夺份额间矛盾显性化 内部协调机制崩溃[2] - 补偿性减产计划日减19.6万至52万桶 未能重建供应端软实力生态[2] 需求端疲软 - 全球贸易战持续冲击工业用油需求 美国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至49.1[1] - 中国炼厂开工率低于预期仅80% 显示实体经济软实力耗散[1] - 关税政策外溢效应抑制日均石油需求约15至20万桶[1] - 服务业贸易增长对能源依赖度下降 原油需求弹性显著弱化[1] - 国际能源署上调日需求增长预期至85万桶[2] 政策与市场因素 - 特朗普关税政策从硬冲击转向软约束 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但仍抑制需求预期[2] - 美联储鹰派政策推动美元走强 形成库存压力加货币贬值复合利空[2] - 清洁能源技术突破如氢能储运加速需求弱化[2] - 北美页岩油在每桶50美元仍具增产韧性 持续稀释传统产油国定价权[2] - 数字贸易扩张形成服务化-低碳化共生效应 长期压制石油需求弹性[2] 价格预测 - 布伦特油价跌至四年低位每桶65至70美元区间[1] - 2025年12月布伦特油价预计跌至每桶62美元 WTI至每桶58美元[2] - 2026年油价中枢下移至布伦特每桶55美元和WTI每桶51美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