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机制

搜索文档
港交所CEO陈翊庭:多项互联互通优化措施在筹备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08:53
香港交易所推动大湾区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作为大湾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 [1] 上市规则改革与新股市场表现 - 香港交易所通过多次上市规则改革 为新经济公司提供多元化上市渠道 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和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 - 特专科技公司拥有定制化上市规则 [1] - 新经济公司成为香港新股市场融资主力军 医疗健康、新能源和TMT等行业贡献至少60%新股融资额 [1] - 2024年1-7月香港新股市场融资1279亿港元 全球排名第一 [1] - 目前超过200家公司正在处理上市申请 包括众多大湾区高科技企业 [1] 互联互通机制深化与资本市场开放 - 香港交易所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 深化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2] - 过去十年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机制 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便捷渠道 为内地资金配置海外资产提供便利 [2] - 正与沪深交易所合作优化沪深港通 研究纳入REITs、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交易 [2] 金融科技合作与创新发展 - 香港交易所与深交所合作建设综合基金平台 拓宽香港基金分销网络 提高市场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 [2] - 港交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拥有200多名员工 技术实力持续提升 为集团提供IT技术服务 [2] - 深化两地金融合作 共同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2] 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建设 - 香港交易所顺应全球低碳转型趋势 与内地金融机构携手发展绿色金融 [2] - 未来将探索与大湾区金融机构合作两地碳市场 共建大湾区自愿碳市场 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2]
港交所 CEO陈翊庭:多项互联互通优化措施在筹备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08:40
香港交易所推动大湾区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作为大湾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1] - 通过多次上市规则改革 为新经济公司提供多元化上市渠道 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和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 - 新经济公司成为香港新股市场融资主力军 至少60%以上新股融资额来自医疗健康 新能源和TMT行业[1] - 2024年1-7月香港新股市场融资1279亿港元 全球排名第一 目前处理超过200家上市申请 含大量大湾区高科技企业[1] 互联互通机制深化 - 香港交易所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 推出沪港通 深港通 债券通 互换通等机制 促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2] - 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便捷渠道 为内地资金配置海外资产提供便利 提升内地市场国际化水平[2] - 正与沪深交易所合作优化沪深港通 研究纳入REITs 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2] 金融科技合作创新 - 与深交所合作建设香港交易所综合基金平台 拓宽香港基金分销网络 提高市场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2] - 通过深圳技术子公司港交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提供IT技术服务 该公司拥有200多名员工且技术实力持续提升[2] - 深化两地金融合作 共同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2] 绿色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顺应全球低碳转型趋势 与内地金融机构携手发展绿色金融[2] - 未来将与大湾区更多金融机构探索两地碳市场合作机遇 共建大湾区自愿碳市场[2] - 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2]
港交所CEO陈翊庭:新经济公司已经成为香港新股市场融资主力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7:18
香港金融市场表现 - 2024年1至7月香港金融市场融资1279亿港元 全球排名第一 [1] - 目前处理超过200家公司上市申请 包括大量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企业 [1] 上市制度优化 - 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及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企业上市 [1] - 定制高科技企业上市规则 新经济行业(医药/新能源/TMT)贡献至少六成融资额 [1] - 2024年10月优化A股上市公司赴港快速审批流程 [1] - 2025年5月推出科技专线优化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 [1] - 2025年8月初优化新股定价与公众持股量规则 提升定价效率与国际竞争力 [1] 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深港通累计交易116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深股通91万亿元 港股通27.6万亿港元 [2] - 推进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优化措施 [2] - 与深交所合作建设香港交易所综合基金平台 拓宽基金分销网络并降低交易成本 [2] 科技与区域合作 - 港交所深圳子公司拥有200多名员工 为集团提供技术服务 [2] - 利用大湾区科技与人才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2]
港交所多项市场数据创新高
金融时报· 2025-08-26 01:28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创新高达140.76亿港元 同比增长33% [3] - 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达49.06亿港元 同比增长49.11% [3] - 结算及交收费31.55亿港元 同比增长48.47% [3] - 中期股息总额约76亿港元 近九成利润用于分红 [3] 市场交易数据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 同比增长118% [2] - 期货及期权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超170万张 同比增长11% [2] - ETF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338亿港元 同比上升184% [2] - 沪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人民币1713亿元 同比上升32% [2] - 债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比上升3% [2] 新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新增44家上市公司 同比增长716% 为2021年以来最强劲半年度表现 [4] - 宁德时代上市筹资410亿港元 为2021年2月以来最大规模新股 [4] - 排队等待上市企业达207家 再融资发行总额2448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最高纪录 [4] - 重夺全球交易所融资额榜首地位 [4] 战略举措推进 - 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期限延长至30年 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效率 [5] - 计划将人民币计价股票纳入港股通 深化互联互通机制 [5] - 与迅清结算合作探索发展亚洲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 [5] - 推出"科企专线"新增50家18A和18C申请 [6] - 新增6只股票期权类别及全球首只纳指100ETF互挂上市 [6] 市场结构特征 - 二级市场散户占比约10% 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占比约23% [2] - 机构投资者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东南亚、欧美及中东等地区 [2] - 国际发行人上市热情增加 多家东南亚公司选择在港上市 [4]
香港财库局许正宇:香港对稳定币定位清晰 不存在炒作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8-25 02:57
香港稳定币政策 - 香港《稳定币条例》本月生效 定位为法定货币的交付工具而非炒作标的 [1] - 稳定币支付成本有望从银行体系3%降至1% 显著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并提升经济效率 [1] - 政策明确稳定币作为法定货币另一种体现形式 聚焦支付功能而非投资属性 [1] 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建设 - 香港召开两次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建设会议 从仓储环节开始推进顶层设计 [1] - 顶层设计涵盖交易与结算系统的新建设 全力规划贵金属商品发展方向 [1] - 政府主导商品领域尤其贵金属发展 明确仓储-交易-结算全链条建设路径 [1] 互联互通机制发展 - 互联互通机制将满11周年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持续丰富产品种类为大方向 [1] - 推进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纳入互联互通 需与内地监管部门进一步商讨 [1] - 通过安全管道持续扩充跨境投资品种类 提升两地市场联通深度 [1]
港交所最新业绩公布:大增逾三成
证券时报· 2025-08-20 09:2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同比增长33%,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同比增长39% [1][2] - 基本每股盈利6.74港元,同比增长39%,中期股息每股6.00港元,同比增长38% [2] - EBITDA(非HKFRS计量项目)109.39亿港元,同比增长43% [2] 市场交易数据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期货及期权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张数超170万张,同比增长11% [8] - 联交所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228.4亿港元,同比增长122% [7] - 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110.4亿港元,同比增长196%,占现货市场成交量23% [7][9] 新股与再融资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共44家公司新上市,总集资额1094亿港元,同比增长超7倍,重回全球新股市场榜首 [8] - 宁德时代上市集资410亿港元,为2021年2月以来香港最大规模新股 [8] - 后续发行总额2448亿港元,为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 [9] 沪深港通与互联互通 - 沪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71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110亿港元,同比增长196% [7][9] - 债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459.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 [7] - 沪深港通收入及其他收益18.13亿港元,创同期新高,其中14.45亿港元来自交易及结算活动 [10] 战略举措与产品创新 - 推出"科企专线"协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优化上市制度 [13] - 延长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效率 [13] - 推出首只恒生科技指数备兑认购期权ETF及亚洲首批个股杠杆及反向产品 [13] 基础设施与合作进展 - 与迅清结算公司合作探索发展亚洲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ICSD) [12] - 推出证券市场股份交收费结构优化措施,提高市场效率 [14] - 刊发讨论文件研究缩短香港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 [14]
港交所最新业绩公布:大增逾三成!
证券时报· 2025-08-20 09:1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同比增长33%,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同比增长39% [1][2] - 主要业务收入129.54亿港元,同比增长34%,公司资金投资收益净额10.44亿港元,同比增长16% [2] - 基本每股盈利6.74港元,同比增长39%,中期股息每股6.00港元,同比增长38% [2] - 资本开支大幅增加至26.57亿港元,同比增长334%,主要因总部物业投资18.05亿港元 [2] 市场交易数据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衍生权证及牛熊证日均成交174亿港元,同比增长72% [7][8] - 沪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7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港股通日均成交1110亿港元,同比增长196% [7][9] - 期货及期权日均合约成交量超170万张,同比增长11%,ETF日均成交338亿港元,同比增长184% [8] - LME收费金属合约日均成交量71.5万手,同比增长3%,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4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 [7][8] 新股与融资活动 - 上半年44家新上市公司总集资额1094亿港元,为2021年以来最强劲半年度表现,同比增长超7倍 [8] - 宁德时代集资410亿港元,为2021年2月以来香港最大规模IPO,恒瑞医药等大型新股进一步巩固香港集资地位 [8][9] - 后续发行总额达2448亿港元,为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比亚迪和小米配股集资分别达435亿及426亿港元 [9] - 处理中IPO申请增至207宗,较2024年末84宗增长超一倍 [9] 战略举措与产品创新 - 推出"科企专线"协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优化上市制度以发展新经济生态圈 [13] - 与香港金管局合作探索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推动固定收益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2] - 延长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计划将人民币计价股票纳入港股通 [13] - 推出首只恒生科技指数备兑认购期权ETF及亚洲首批个股杠杆反向产品,强化ETP市场地位 [13] 基础设施与效率提升 - 优化证券市场股份交收费结构,提高市场效率及收费与交易金额关联性 [14] - 推出综合基金平台订单传递服务,提升基金分销网络效率 [14] - 刊发讨论文件研究缩短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支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优化 [14]
一文搞懂港股A股差异:从市场特征到风险模型
民生证券· 2025-08-15 10:53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港股风险模型(基于Barra框架) - **模型构建思路**:针对港股通、高流动性港股和全市场三个股票池分别构建风险模型,通过10个大类风格因子和行业因子解释市场收益来源[3]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底层数据处理**:清洗港股市场数据,剔除仙股等异常标的[3] 2. **因子构建**:包含贝塔、动量、流动性、BP(账面市值比)、盈利、市值、成长、非线性市值、波动率、杠杆等10类风格因子[3] 3. **行业因子**:采用恒生行业分类标准,覆盖金融、资讯科技等主要板块[3] 4. **模型拟合**:通过横截面回归计算因子暴露和收益贡献,2014年以来港股通池内模型平均R²为36.7%[3] - **模型评价**:有效捕捉港股市场异质性,但全市场模型受低流动性股票影响较大[3]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贝塔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个股对市场整体波动的敏感性[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个股日收益率与恒生指数收益率的协方差,除以市场方差: $$\beta_i = \frac{Cov(r_i,r_m)}{Var(r_m)}$$ - 滚动60个交易日估计,港股通池内因子累计收益为正[3] 2. **因子名称**:动量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捕捉股票价格趋势效应[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过去12个月收益率剔除最近1个月(11M-1M策略)[3] - 标准化处理后在港股通池内表现显著 3. **因子名称**:流动性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股票交易活跃度差异[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过去20个交易日日均换手率对数: $$Liquidity_i = \ln(\frac{1}{20}\sum_{t=1}^{20}Turnover_{it})$$ - 港股通池内因子收益为正,全市场因子受仙股干扰[3] 4. **因子名称**:BP因子(账面市值比)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价值效应[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使用最新财报股东权益除以市值: $$BP_i = \frac{Book\ Equity_i}{Market\ Cap_i}$$ - 需调整港股会计准则差异(如IFRS与CAS处理差异)[2][3] 5. **因子名称**:波动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识别个股特异性风险[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过去60个交易日残差收益率标准差: $$\sigma_i = \sqrt{\frac{1}{59}\sum_{t=1}^{60}(r_{it}-\hat{r}_i)^2}$$ - 全市场池内累计收益为正,与A股表现分化[3] 模型与因子回测效果 1. **港股通池内因子表现**: - 贝塔因子:年化IR 0.85[3] - 动量因子:年化IR 1.12[3] - 流动性因子:年化IR 0.73[3] - BP因子:年化IR 0.68[3] 2. **全市场因子表现**: - 波动率因子:年化IR 0.92(剔除仙股后降至0.45)[3] - 杠杆因子:年化IR 0.57(与A股负相关)[3] 3. **行业因子解释力**: - 金融行业因子:年化收益贡献4.2%[3] - 资讯科技因子:年化收益贡献3.8%[3] 注:所有测试结果基于2014-2025年历史数据,港股通池采用550只标的股票[3][27]
恒生创新药指数成分股调整今日生效,CXO企业被剔除
中证网· 2025-08-11 05:01
恒生创新药指数调整 - 恒生创新药指数及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成分股调整于8月11日生效,新编算方法明确剔除主营业务在CXO行业(包括CRO、CMO、CDMO)的公司 [1] - 指数新增南向互联互通交易资格要求,仅符合港股通条件的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可纳入选股范畴,提升投资便利性 [1] - 恒生创新药指数维持40只成分股固定数量,合资格证券按创新药业务关联性评分,得分最高的40只入选 [1] 行业影响 - 调整反映港股创新药板块最新发展态势,为投资者提供更精准的市场参考基准 [1] - 指数调整体现两地资本市场深度融合趋势,与互联互通机制完善相关 [1]
债券通开通七周年 “北向通”日均成交量增长超30倍
证券日报· 2025-08-08 07:28
债券通发展成果 - 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量从最初1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5月的466亿元人民币,增长超过30倍[1] - 截至2024年5月末,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100家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持债总规模达4.3万亿元人民币[3] - 2024年1-5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8.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3] 互换通优化措施 - 启动境外机构使用债券通北向债券缴纳互换通保证金业务,拓展人民币债券作为离岸合格担保品应用场景[1] - 北向互换通累计达成4300多笔交易,名义本金总额约2.2万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规模实现数倍增长[3] - 61家境外机构已参与北向互换通交易[3] 香港金融市场角色 - 债券通成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债券市场的重要桥梁,香港作为亚太区FICC中心的地位得到强化[1][2] - 香港交易所集团指出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比例仍较低,未来将优化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2] - 香港金管局支持使用债券通下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互换通业务履约抵押品[2] 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放 - 中国人民银行将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1] - 人民币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被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名单[3] - 过去5年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持债规模年均增速近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