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电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电动汽车增速放缓,丰田重仓押注插混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01 15:18
电动汽车市场现状 - 电动汽车销量增速放缓 近年增速不及2020年初水平 [3] - 欧美市场电动汽车普及速度低于预期 导致奔驰 沃尔沃等推迟全面电动化计划 [3] - 丰田采取多元化碳中和策略 未过度投入纯电动领域 现被证明具有前瞻性 [3] 丰田的插混战略 - 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 扩大产品线并提升纯电续航里程 [5][9] - 北美电动化车型(含混动 插混 纯电)销量占比达50.6% [7] - 插混车型销量增速显著 2023年丰田/雷克萨斯品牌同比增长39% 雷克萨斯三款PHEV增长88.6% [13][14] 市场预测与行业分歧 - 美国PHEV渗透率预测存在分歧:标普预计2030年达5% AutoPacific预测4.2% AutoForecast Solutions预计稳定在3.3% [5] - 丰田计划2030年使PHEV占美国销量20% 目前仅2.4% [31] 技术优势与成本挑战 - PHEV具备双重技术优势 短途可纯电行驶 长途可燃油驱动 [11][20] - 制造成本较高 RAV4插混版比燃油版贵15000美元 比混动版贵12000美元 [16] - 需加强消费者教育 历史案例显示认知不足导致雪佛兰Volt停产 [18][20] 产品布局与规划 - 核心车型转向混动/插混 如Camry RAV4取消纯燃油版 [23] - 现有插混车型包括Prius RAV4及雷克萨斯RX/NX/TX 未来或扩展至Grand Highlander [23][25] - 高端车型采用高性能插混系统 如RAV4 GR版纯电续航80公里 [25] 全球市场差异化策略 - 中国市场发力纯电动 铂智3X上市两月交付1万辆 订单1.2万 带动4月销量增21% [29][31] - 日本市场豪华MPV Alphard/Vellfire搭载225kW插混系统 世纪SUV采用V6 PHEV [27][29] - 北美电池工厂将投产 年产能30GWh 可满足80万辆混动+15万辆PHEV+30万辆纯电需求 [31] 战略定位与行业趋势 - PHEV被视为电动化过渡方案 平衡排放合规与消费者需求 [31] - 坚持多技术路线并行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动力系统 [9][11]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高售价制约纯电动发展 强化PHEV现实可行性 [31]
应对美国关税新政影响 跨国零部件巨头一季度加速“甩包袱”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30 04:33
跨国零部件巨头一季度业绩分化 - 2025年一季度跨国零部件厂商业绩呈现分化趋势,部分企业走势向好,部分仍处困境 [2] - 行业加速推进业务剥离与重组以应对汽车产业变革,重构竞争力 [2] - 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新政对全球化运营的汽车行业造成冲击,企业评估影响并启动转嫁条款谈判 [2] 美国关税新政影响及企业应对措施 - 美国对进口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分别加征25%关税,仅墨西哥和加拿大符合豁免条件 [3] - 奥托立夫成功将一季度关税增加成本全部转嫁客户,一季度净营收25.78亿美元(同比-1.4%),净利润1.67亿美元(同比+32%) [3] - 李尔预计2025年承担关税成本2亿美元,明确要求客户100%覆盖,一季度营收55.6亿美元(同比-7%),净利润0.8亿美元(同比-26%) [4] - 博格华纳预计2亿美元关税影响完全由客户承担,一季度净营收35.15亿美元(同比-2%),净利润1.57亿美元(同比-26%) [4] - 法雷奥已要求客户预先支付全部关税费用并获多数同意,一季度营收53.13亿欧元(同比-2%) [5] - 佛瑞亚已应对50%关税影响,正解决剩余问题 [5] 企业结构调整与业务重组进展 - 法雷奥加快重组计划,目标2025年上半年行政销售成本降5%,资本支出较2024年同期降15% [6] - 李尔一季度裁员3600人,2023年以来累计裁员1.9万人,加速自动化改造和AI技术收购 [7] - 麦格纳实施成本削减措施应对关税,一季度营收100.69亿美元(同比-8%),净利润1.46亿美元(去年900万美元) [7] - 佛瑞亚冻结招聘、削减非永久员工、限制参展等控制开支,目标2026年净债务/EBITDA比率降至1.5倍以下 [8] - 安波福剥离低利润业务专注ADAS等高利润领域,一季度净营收48.25亿美元(同比-1.6%),净亏损0.11亿美元 [8] 电动化业务发展现状 - 舍弗勒电驱动业务一季度营收同比+7.8%,但息税前亏损2.67亿欧元(利润率-22.9%),预计2025年全年利润率-14%至-17% [9][10] - LG新能源一季度营业利润3750亿韩元(扭亏为盈),营收6.265万亿韩元(同比+2.2%),净利润2270亿韩元(同比+7%),但剔除美国税收抵免后实际营业亏损830亿韩元 [10] - 博格华纳获北美混合动力电机和高压加热器订单,反映车企回归混动趋势 [11] 中国市场表现与机遇 - 佛瑞亚中国车企相关业务占比近50%,一季度中国营收13亿欧元(同比+4.6%),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超额增长 [12] - 博格华纳获3家中国车企电机订单,应用于混动和纯电车型 [12] - 博世2024年中国营收1427亿元(同比+2.7%),2025年将有50个电动出行新项目量产,主要在欧洲和中国 [13] - 安森美碳化硅芯片订单受中国和欧洲电动车销量增长推动 [13]
扬杰科技(300373):内生外延丰富产品矩阵,周期复苏驱动业绩成长
华源证券· 2025-05-29 05: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扬杰科技,给予“增持”评级 [5][7][13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扬杰科技“自建 + 并购”布局 IDM 模式,有望受益于功率景气度企稳回升,传统料号巩固基本盘,自主研发与收购拓宽产品矩阵,重点发力汽车电子板块,受益于汽车产业链本土化,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15、14.74、17.3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1.23%、21.28%、17.50%,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21、17、15 倍,可比公司 2025 - 2027 年平均 PE 分别为 39、31、25 倍 [5][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自研 + 并购拓宽品类,功率行业景气度企稳 - 专注功率半导体,“自建 + 并购”布局 IDM 模式,主营材料、晶圆、封装器件三大板块,产品应用广泛,实行海内外“MCC”+“YJ”双品牌策略,产能扩张奠定业绩增长基础,股权结构集中利于决策执行 [15][18][20] - 汽车电子拉动与海外需求回暖,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公司发展分阶段,2024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毛利率企稳回升,研发费用逐年增加,全球化布局“MCC”海外业务有望优化毛利率 [29][30][32] - 基本盘稳固且积极扩张品类,受益于功率景气度企稳,传统料号巩固基本盘,收购贝特电子拓宽产品矩阵,重点发力汽车电子板块,功率行业逐步企稳,扬杰科技有望受益 [44][51][55] 传统功率器件:筑牢基本盘,汽车业务未来可期 - 全球功率器件市场稳定增长,汽车增速位居首位,功率半导体用于电力转换,IDM 模式有优势,在新能源车、工控、新能源、家电等领域应用广泛,预计 2022 - 2028 年 CAGR 约为 8%,汽车功率器件 2022 - 2028 年 CAGR 为 13% [59][75][82] - 功率器件国产化率稳步提升,海外厂商占优势,国内厂商竞争力增强,MOSFET 和 IGBT 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升 [89][91] - 传统功率二极管国内领先,料号齐全筑牢基本盘,车规二极管获客户认可,受益于汽车本土产业链加速布局 [93][96] 小信号产品料号丰富,MOSFET 加速研发 - 小信号分立器件不可或缺,扬杰料号丰富,用于二次电源供电,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扬杰科技产品类别多、封装类型全,布局汽车电子小信号 [98][100][105] - MOSFET 用于高速开关,适用于中小功率消费产品,全球市场规模预计 2022 - 2028 年 CAGR 约为 10%,国外品牌占主要份额,扬杰科技加速研发高端料号实现进口替代 [106][113][114] IGBT&第三代半导体新品持续推出 - IGBT 市场规模预计 2022 - 2028 年 CAGR 约为 6%,增长主要来自模块,扬杰科技重点布局工控、光伏逆变、新能源车等领域,开发芯片和模块实现进口替代 [118][123] - 第三代半导体在高压、高温、高频领域优势突出,扬杰科技持续推出新品,打造一站式供应平台,碳化硅产品应用广泛,车载 SiC 模块获测试及合作意向 [125][127] 盈利预测与评级 - 预计 2025 - 2027 年半导体器件营收增速分别为 18.10%、17.30%、16.20%,营收分别为 61.45、72.09、83.76 亿元;半导体芯片营收增速均为 3.00%,营收分别为 5.17、5.33、5.49 亿元;半导体硅片营收增速均为 5.00%,营收分别为 1.95、2.05、2.15 亿元;其他业务营收增速均为 10.00%,营收分别为 1.56、1.71、1.89 亿元 [8][130]
新车看点 | 电混SUV添新挑战者,一汽奔腾悦意07不到10万元起售
观察者网· 2025-05-27 03:48
产品发布 - 一汽奔腾悦意07正式上市,定位为紧凑型插电混动SUV,共推出4款车型,限时优惠售价区间为9.98万—12.99万元 [1] - 新车基于BMP超级电混平台打造,搭载1.5T发动机,热效率为45.21%,额定功率为110kW,峰值扭矩为225N·m,电驱综合效率为92%,最大驱动功率为168kW,峰值扭矩为340N·m,0-100km/h加速时间6.9s [8] - 新车CLTC纯电续航里程为150/210km,百公里电耗为11.9kWh,百公里馈电油耗3.9L,全系标配快充,20分钟可从30%充电至80% [8] 产品设计 - 新车以光影环绕为设计理念,采用棱修饰的曲面设计,镀铬装饰线延展全车,前后灯组均采用贯穿式设计,车身线条流畅,辅以19寸五幅低风阻双拼色铝合金轮毂 [4] - 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745/1880/1710mm,轴距为2772mm,后备箱空间为590L,后排座椅放倒后可扩展至1800L [6] - 内饰采用浅色系全软化家居风设计,配备32色四门氛围灯、1.2㎡全景天窗、12.6英寸中控屏和8英寸液晶仪表,支持HUAWEI HiCar/Carlink,并接入DeepSeek [6] 公司战略 - 一汽奔腾启动"全面向新"行动,计划未来3年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混动等动力形式 [3] - 悦意07是一汽奔腾新能源序列产品,被视为"新"造车势力,未来2年内将推出6款新能源产品,包括已发布的悦意03和亮相的悦意08 [3] -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奔腾在一汽体系内被赋予新任务,但需提高品牌认知度以应对市场竞争 [3] 市场竞争 - 悦意07将与比亚迪宋Pro、吉利银河星舰7 EM-i、奇瑞风云T8等主流混动SUV展开竞争 [3] - 作为全新车型,悦意07凭借新混动平台加持的燃油经济性和产品价格优势展现市场竞争力 [3]
德尔股份:上海固态电池试制线建成,正加速推进中试及量产布局
巨潮资讯· 2025-05-26 10:35
固态电池研发进展 - 公司上海已建成固态电池样品试制线 正在进行各项技术测试 具备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客户需求定制方案的能力 [2] - 2018年设立日本德尔开启固态电池研发 经多轮技术路线论证后锁定"氧化物+有机复合电解质"方案 [2] - 2023年固态电池样品通过第三方针刺 加热及过充测试 202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 - 2025年1月上海试制线建成后生产工艺验证取得突破 2月携最新产品亮相东京国际电池展 [2] 战略合作与产业化推进 - 公司与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 计划搭载验证整车 [2] - 正在积极推进和落实后续中试线及量产线基地建设 根据客户开发验证和市场需求情况 [2] - 将持续深化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把握汽车电动化发展机遇 [3] 业务协同与新能源布局 - 子公司卡酷思作为全球领先汽车声学与热管理方案商 强化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 [2] - 卡酷思电池阻燃防护罩等产品已实现批量供货 为大众等品牌提供安全解决方案 [2] - 依托北美 欧洲及国内生产基地 构建覆盖奔驰 宝马 奥迪等头部车企的客户网络 [2] - 新能源汽车产品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2] 多元化产品线发展 - 液力缓速器产品2024年量产交付规模显著增长 获商用车客户认可 [3] - 2025年一季度经营延续向好态势 期间费用率下降叠加新能源产品收入增长驱动业绩提升 [3]
德尔股份(300473) - 德尔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3
2025-05-26 01:10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是全球化布局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生产销售汽车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产品和电控、汽车电子产品,国内外主要客户包括奔驰、宝马等 [1] - 近70%营业收入来自全资子公司卡酷思,卡酷思是德国企业,在汽车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领域有20余年积累,已形成全球化产研基地布局 [1] 业务进展 固态电池 - 2018年设立日本德尔开始开发,先后研究多种技术路线,选择氧化物为主、复合有机材料的电解质方案 [3] - 2023年日本研发的样品通过第三方机构针刺、加热和过充电实验,202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3] - 2024年8月与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1月在上海建成固态电池试制线,2月携样品参加日本展会 [3] - 目前上海已建成样品试制线并进行技术测试,具备样品试制能力,正推进中试线及量产线基地 [3] 商用车液力缓速器 - 2023年成功开发复合型液力缓速器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承担车辆80%制动需求 [12] - 2024年市场开拓取得成效,量产交付规模上升 [12] 产品优势与应用 固态电池 - 样品通过第三方检测,具有高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成熟涂覆工艺,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批量化,可降低成本 [4] - 计划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电动工具等领域 [4] 卡酷思隔热、降噪和轻量化产品 - 产研基地分布在主流整车厂聚集地,全球化产能布局保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9] - 有20余年与整车厂合作经验,建立标准化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管控体系,满足质量要求 [9] - 研发中心设备配置一流,提供一站式产品开发服务,提升整车厂新产品开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9] 切入固态电池领域原因 - 管理层有敏锐商业意识,董事长2017年接触项目,2018年成立日本德尔开发技术 [5] - 顺应汽车行业电动化趋势,扩张汽车零部件产品品类,提升单车价值量,发挥整车客户资源优势 [5] 经营情况 - 2024年和2025年一季报经营情况向好,因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使期间费用率下降,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收入增速快 [8] - 卡酷思隔热、降噪和轻量化产品是第一大业务,近年来占总体收入近70%,收入稳步增长 [8] 未来增长方向 卡酷思 - 拥抱汽车电动化趋势,优化产品结构,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开发多个产品,部分实现批量供货,未来产品收入占比将提高 [10][11] - 国内头部整车厂出海建厂,卡酷思海外产能布局可匹配其配套需求 [11]
长安汽车闯泰国
经济观察网· 2025-05-25 02:23
泰国工厂投产与本地化布局 - 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规划年产能10万辆,后续将扩展至20万辆 [4] - 工厂采用柔性生产线技术,单条产线可生产多款车型 [6] - 已投入200亿泰铢(约44亿人民币),其中50%用于工厂建设,50%用于研发,计划追加投资300亿泰铢(约66亿人民币) [8] - 工厂定位为全球右舵车生产基地,目标覆盖东南亚6亿人口及其他右舵车市场1亿人口 [8] 政策环境与合资结构 - 泰国EV3.0政策将电动车进口税降至20%-40%,公司享受1:1出口免关税优惠(每出口1辆免税车需本地生产1辆) [3] - 罗勇工厂为独资项目,但配套企业需遵守外资持股不超过49%的限制,物流企业为三方合资 [9] - 泰国政府拟修订《外商经营法》放宽股比限制,商业部正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政策 [9] 供应链与人才本地化 - 工厂建设80%为泰国员工,初期员工流失率超50%,计划2025年本地化率超75%,2027年达90% [10] - 已与70余家供应商达成合作,其中80%为泰资控股,目标2026年供应链本地化率达90% [10][11] - 泰国蓝领月薪约1.2万泰铢(约2630元),但工人普遍不接受加班 [12] - 电池企业赴泰投资意愿不足,公司正协助解决建厂顾虑 [13] 产品与市场策略 - 首款投产车型深蓝S05右舵版售价79.9-99.9万泰铢(约17.28-21.6万人民币),提供纯电/增程双动力 [8] - 泰国燃油车2024年销量同比下降26%,日系品牌仍占78%市场份额但优势减弱 [16] - 公司通过智能驾驶技术(如ACC自适应巡航)差异化竞争,计划建立泰国研发中心优化本地适配 [17] - 强化用户社群运营,建立绿色通道快速响应售后需求 [19]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品牌通过协同效应共同培育泰国电动车市场,部分企业侧重销量,部分侧重品牌建设 [16] - 泰国"3030政策"目标2030年零排放汽车占比达30%,提供个人购车最高10万泰铢(约2.2万人民币)补贴 [18] - 历史教训显示价格战不可持续,日系摩托车曾因中国品牌售后短板重新夺回越南市场 [18]
从“在中国制造” 到“为中国设计” 再到“由中国定义” 合资车企转型开启“加速度”(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5-22 21:47
合资车企转型趋势 - 合资车企正从"在中国制造"转向"由中国定义",深度共创和生态融合成为"汽车合资2.0"时代的关键标签 [1] - 合资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从2014年的61 6%降至2024年的31 5%,4S网络规模同比减少13 5%至7744家,新增网点占比仅3% [2] 营销策略调整 -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车企推出"一口价"策略,提升价格透明度和终端表现 [3] - 2025年上海车展合资与自主新车首发比例接近1∶1,产品设计更符合年轻化审美需求 [3] - 新车型推出后市场反馈积极,4S店客流和销售信心显著提升 [3] 研发模式重构 - 丰田在上海设立雷克萨斯纯电研发生产公司,启动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本土工程师主导研发 [4] - 日产未来两年追加100亿元投资中国电动汽车研发,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并由中国团队主导 [4] - 大众中国团队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广汽本田新建新能源工厂,长安马自达技术反哺日本总部 [4][5] 本土生态融合 - 合资车企供应链从外资主导(外资零部件占比超80%)转向与本土供应商合作 [6] - 宁德时代、华为等本土技术被搭载到合资车型,缩短与自主品牌在智能座舱、智驾等领域的差距 [7] - 丰田和大众高管强调通过本土合作推动技术反哺全球市场,加速融入中国生态链 [7]
【百人会百人谈】对话英飞凌曹彦飞:跨国汽车半导体企业的本土化新样本
新华财经· 2025-05-22 11:57
新华财经北京5月22日电(记者王鹤王钊)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向"智"转型,半导体是驱动这场 变革的核心引擎。作为全球汽车半导体龙头,英飞凌以13.5%的市场份额领跑赛道。 新华财经: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目前提升至约15%左右水平,预计还将不断提升,英飞凌如何看待本土 厂商的崛起?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汽车业务大中华区负责 人曹彦飞发布了英飞凌汽车业务"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并与新华财经记者就英飞凌本土产品 定义、本土化价值链生产、本土化生态圈的思考进行了深度对话。 新华财经:汽车智能化是当下行业的热点和焦点,英飞凌如何看待这样一个趋势? 曹彦飞:汽车行业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行业确实在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汽车产品的卖点 从电动化早期更关注续航里程、电池等动力总成相关的指标逐步转向智能辅助驾驶。 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英飞凌做了多年的产品布局。舱外感知方面,我们的毫米波雷达已经有15年历 史,上一代产品已陆续投放市场3亿多片。未来一年,英飞凌将推出28纳米CMOS工艺的4D毫米波成像 雷达,该技术将有助于未来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需求。舱内感知 ...
【重磅深度】福耀玻璃系列专题报告(五):汽车玻璃在智能化浪潮下的新机遇
汽车玻璃行业升级趋势 - 汽车玻璃从基础遮风挡雨功能向多功能升级,包括隔热、隔音、可加热、憎水、调光、天线、轻量化、HUD前挡及全景天幕等 [2][14] - 福耀玻璃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同比上升5.02个百分点 [20][25] - 福耀汽车玻璃单平米价格从2012年131.06元/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229.11元/平方米,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8% [2][20] 电动化周期下的产品升级 - 全景天幕玻璃逐步替代传统天窗,面积更大且通过镀膜增加隔热功能,价值量显著提升 [3][29] - HUD前挡采用楔形PVB夹层,价值量从200-300元提升至500-1000元 [17][37] - 边窗玻璃通过增加隔音、隔热、隐私等功能,价值量从200元提升至400-800元 [17][42] 智能化周期的创新方向 - 智能调光玻璃技术包括PDLC、SPD和EC三种方案,可应用于天幕和边窗 [50][54] - 玻璃天线将5G天线集成到玻璃中,最高传输速率达800Mbps [56][58] - 玻璃显示通过Micro LED集成或光机投影实现智能座舱交互 [62] 市场渗透率与ASP预测 - 国内乘用车天幕玻璃渗透率从2020年0.5%以下提升至2024年14%以上,新能源车达30% [32][33] - HUD渗透率从2023年10%预计提升至2027年45% [40] - 汽车玻璃单车ASP从2013年593.20元提升至2024年907.80元,预计2027年达1314.00元 [4][64] 福耀玻璃竞争优势 - 公司持续拓展智能玻璃和铝饰件业务,提升单车配套价值量 [5][68] - 全球市场份额保持提升趋势,凭借高质量和高性价比抢占海外市场 [5][68]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8.35亿元、103.88亿元和121.77亿元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