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激励创新,助力发展——中国专利法实施40周年
新华社· 2025-05-23 11:36
中国专利法实施40周年发展历程 - 中国专利法于1984年通过,1985年4月1日生效首日即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3455件 [3] - 1992年和2000年两次修正延长了专利保护期限,扩大了专利保护范围,旨在服务市场经济和满足加入世贸组织要求 [3] - 2000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万大关,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 [4] - 2008年第三次修法将"提高创新能力"写入立法宗旨,针对专利质量低、侵权成本低等问题新增多项条款 [6] - 2020年第四次修改引入针对故意侵权的专利惩罚性赔偿制度,最高五倍赔偿,法定赔偿上限提高至500万元人民币 [6] 专利法修订成效 - 从2019年起中国跃居全球专利申请量首位 [6] - 2020年惩罚性赔偿制度首次适用,一起涉外专利侵权案中判决被告承担原告损失三倍的赔偿金额 [6] - 中国已成为全球审理专利案件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外国企业选择到中国法院解决专利纠纷 [7] 专利制度发展方向 - 中国专利制度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转为"自主完善"制度体系 [6] - 专利法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带来的新技术革命挑战 [7] - 国家将继续完善专利法律制度,提高专利工作法治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7]
沈志群:三大动力共同促进创投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0:08
民营经济发展机遇 - 金融赋能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接连出台 首部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1] - 中国创投行业过去近30年从无到有 目前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投市场 支持创新创业 助力实体经济 发展高新产业 [1] 创投行业发展动力 - 创投发展三大动力为政策推动 市场拉动和行业驱动 [1] - 政策推动力度最大时期是去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的重要指示和行动部署 [3] - 市场拉动方面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广阔市场需求 将拉动创投第二轮新发展 [4] - 行业驱动是决定性因素 需解决募投管退各阶段问题 培育优秀投资人队伍和管理人队伍 [5] 政策推动具体措施 - 从国务院"创投国十条"到国办"创投十七条" 今年初国办发布一号文件 [3] - 国家金管局扩大五大银行AIC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 新增三家股份制银行试点 [3] - 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 科技部等七部委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政策 [3] - "航母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即将推出 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和拓宽退出渠道举措将陆续出台 [3] 市场拉动典型案例 - 杭州"六小龙"如DeepSeek 宇树科技及全国各地创投创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4] - 类似20多年前互联网技术兴盛拉动创投第一轮大发展 新科技将拉动以高质量为目标的第二轮新发展 [4] 行业驱动关键任务 - 需改变政府基金与国资创投占绝对比重的结构 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5] - 重点推动民资创投 外资创投和个人创投(天使投资人)发展 [5] - 培育中国特色优秀投资人队伍和优秀管理人队伍是高质量发展基石 [5] 中美科技竞争背景 - 中美科技战将继续并可能愈演愈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自立自强任务艰巨 [6] - 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的资本力量 在科技竞争中大有可为 [6]
加速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转化
人民日报· 2025-05-19 21:58
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定位 - 科技成果转化被定位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 [1] - 加速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赢得全球竞争战略主动的必由之路 [2] - 科技成果转化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 [2] 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意义 -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能将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 -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动能,制造业是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最旺盛的领域 [2] -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先进制造业代表,需要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相互转化 [3]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基础 - 已制定《促进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民用转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推动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阿米检测等成果落地 [4] - 优化重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加速产业转化 [4] - 重组火炬中心强化产业化职能,利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引导社会投资 [4] 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措施 - 建优转化机制:完善市场需求导向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体建设,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7] - 建强转化主体: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科技型链主企业,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8] - 建好转化生态: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平台布局 [9]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机遇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制造业成为科技创新主战场 [5]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6] - 需要把握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5][6]
科创债迎来三周年“生日”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再添澎湃动能
证券日报· 2025-05-19 16:52
科创债发展概况 - 科创债主要包括科创票据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两大品种,分别于银行间市场和沪深北交易所发行上市 [1] - 自2022年5月20日推出以来,累计发行1190只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规模达1.30万亿元;1579只科创票据,规模达1.38万亿元 [1] - 两项金融工具累计惠及625家科技创新企业 [1] 政策支持体系 - 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从产品体系和配套机制维度支持科创债发行 [2] - 沪深北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跟进细化措施,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科创票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宣布2025-2027年全额减免相关交易手续费 [2] - 2022年5月2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指引,交易商协会升级科创类融资产品为科创票据 [4] 发行主体分类 - 科创企业类: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信科为代表,资金用于主营业务技术创新 [4] - 科创升级类:以河钢集团为代表,资金用于技术升级改造和新技术产业化 [4] - 科创投资类:以上海科创投、深创投、苏州元禾为代表,资金用于投资各阶段科创企业 [4] - 科创孵化类:以合肥海恒、张江高科为代表,资金用于孵化科创企业和建设产业园区 [4][5] 政策升级亮点 - 新增金融机构作为科创债发行主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 [6] - 至少12家券商拟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总额不超过177亿元 [7] - 浦东银行、兴业银行和杭州银行发行300亿元科创债,14家股权投资机构完成发行,11家开展注册,注册发行金额合计约200亿元 [7]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支持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绿色科技企业发展 [8] - 建议统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科创票据发行规则,创新科创企业特色化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10] - 优化一级市场运行机制,畅通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推行合格投资者制度 [11]
宁波银行北京分行助力北京首单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落地
新京报· 2025-05-16 03:48
债券发行概况 - 宁波银行参与主承销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及北京首单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金额5亿元,期限5年,募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相关基金的置换及未来出资 [1] - 债券发行利率1.94%,创亦庄国投同期限债券最低利率纪录,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2] 政策背景与市场动态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公告,引导资金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及硬科技领域 [1] -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同步推出《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正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科技创新债券 [1] 发行主体与行业影响 - 亦庄国投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聚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重点投资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商业银行通过科技创新债券等工具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 [2] 未来规划 - 宁波银行北京分行计划以科技创新债券为抓手,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布局,强化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2]
“江西是适宜台青就业创业的宝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5 22:54
两岸青年交流发展大会 - 2025两岸(庐山)青年交流发展大会在江西九江举行,主题为"同心筑梦、共创未来",吸引近300名两岸与会者,包括180余名台湾嘉宾 [2] - 大会内容包括就业创业主题沙龙、专场招聘会、体育交流活动等,旨在深化赣台合作交流,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 [2] 两岸青年合作机遇 - 大陆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两岸青年提供成长生态 [3] - 两岸青年可通过交流活动增进了解,分享生活经历,传递温暖与善意,推动情感融合 [3] - 台湾青年企业家认为两岸青年可共同探索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模式,尤其在科技创新、社会创业和文化传承领域 [3] 江西惠台政策与产业支持 - 江西全面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较早出台"惠台政策60条",设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基金 [4] - 打造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江西)三大产业园(南昌、赣州、吉安),提供创业孵化、融资对接、市场拓展等全链条服务 [4] - 江西半导体、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与台湾产业高度契合,适宜台青就业创业 [5] 台青在赣就业创业案例 - 台湾青年纪冠安2022年赴景德镇创业,建议台青结合专业与台湾优势产业,利用惠台政策,关注江西传统文化以实现发展 [5] - 台商二代李承谕家族2006年起在抚州投资办厂,获当地政府持续支持,体现大陆对台胞的友善政策 [5] - 台籍教师查太元在九江学院工作期间获多项奖项,并主持江西省人文社科项目 [6] 赣台青年专场招聘会 - 招聘会吸引100余家用人单位(含16家台资企业),提供1600余个岗位,涵盖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等行业 [6] - 活动设置AI面试、政策咨询等专区,南昌市相关部门解读"新人才10条""菁英归巢"等政策 [6] - 台生周姵仪认为AI面试形式创新,有助于了解市场需求与专业匹配度 [7] 江西对台交流平台建设 - 江西连续举办19届赣台会,设立2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家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及12家省级对台交流基地 [7]
协同联动构建创新联合体
经济日报· 2025-05-15 22:09
创新联合体战略定位与价值 - 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 [1] - 创新联合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研动力并贯穿生产全过程 例如浙江省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组建41家创新联合体 整合超100家次高校院所和200家次上下游企业 [1] - 上海市聚焦LNG再液化装置等核心设备国产化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以科大讯飞牵头突破人机交互关键技术 [1] 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方向 - 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突出"体系化 任务型"定位 完善市场化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2] - 需构建大企业引领支撑 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通过重大科技专项联动实施提升组织科研效能 [2] - 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顶尖人才缺乏 企业协同难度大等挑战 需加强政策系统集成 [2] 区域协同与重点领域布局 - 加强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等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 促进科技资金跨区域使用和人才流动 [3] - 根据地区产业基础摸排重点攻关方向 实施"一家主导 多家协同"机制 通过项目群规划实现体系化攻关 [3] - 引导创新联合体采用总体部制科研组织模式 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管理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链式突破 [3] 市场化机制与金融支持 - 探索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 技术共同转化 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共享机制 [4] - 开展PCT等高价值专利布局 实施专利池内部交叉许可和统一对外许可 构建竞争优势专利布局 [4] - 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 吸引产业基金 创投基金支持 探索龙头企业赋能中小企业无担保融资新模式 [4]
长缆科技(002879) - 002879长缆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5
2025-05-15 10:04
公司业绩驱动因素 -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超高压绝缘材料开发等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电缆附件技术体系 [2] - 加大研发投入,扩充高端研发团队,强化核心竞争力 [2] - 与西安交大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 [2] 双江能源优势 - 在天然酯绝缘油领域形成技术与客户优势,产品具有闪点高、可自然降解等优点 [2][3] - 产品成功应用于山东电力、三峡集团等项目 [3] - 2024 年参与智能电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25 年加速技术深化和市场扩展 [3] 行业竞争格局 - 电缆附件行业竞争格局呈“金字塔”结构,中低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多达数百家 [3] - 高压市场竞争相对缓和,主要竞争者有长园集团、日本住友等 [3] - 公司在超高压领域技术领先,是全球少数能自主研发生产 750kV 及以下交直流超高压电缆附件的企业之一 [3] 750kV 电缆附件研发进展 - 2024 年与相关公司联合研制的 750kV 两项创新产品通过国家级新产品技术鉴定,填补国内空白 [3]
威海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5-15 09:25
威海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 威海市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2024年分6批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80家 数量居全省第5 每万家企业法人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全省第1 [1] - 2024年分2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58家 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724家 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全省第2 [1] - 重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 支持其牵头或参与国家 省重大科技任务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1] 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 全市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500个 支持企业参与省重点实验室重组 促进科研与市场创新融合 [2] - 2024年获批省级科技项目100多项 争取资金超3亿元 着力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 [2] - 近三年为2625家企业争取省级研发补助1.54亿元 为218家企业发放市级研发补助2050万元 [2] 人才引进与科技成果转化 - 近三年累计培育国家级人才27名 省级人才108名 为8家创业人才企业争取省级股权投资4960万元 [2] - 首批选派科技副总23人 协同创新工程师83人 推动高校院所人才到企业开展技术转化 [2] - 2024年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809笔 总额31.6亿元 同比增长23.87% 惠及627家企业 贷款规模居全省第3 [2] 科技金融支持措施 - 近三年为91家企业提供贷款贴息881.6万元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0% [2] - 为6家企业争取省科技股权项目支持8160万元 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2] 未来发展规划 - 将优化民营企业服务措施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 [3] - 完善研发投入激励机制 提升科技金融支持力度 持续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3]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5-14 22:08
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 - 核心观点: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关键[1] - 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1] - 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1] 师资队伍建设 -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管加入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2] -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双聘机制,促进跨机构任职[2] - 打破户籍、学历等限制,允许人才通过弹性考核方式流动[2] - 采用"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2] 保障体系构建 - 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需求纳入高校学科规划[3] - 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定向培养前沿科技领域人才[3] -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支持[3]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平台[3] 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 依据新兴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4] - 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构建产业匹配的教学体系[4] - 推广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4] - 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