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型人才培养
icon
搜索文档
“回炉”打磨带来的启示(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8-26 22:22
职业培训趋势 - 年轻人通过5个月脱产学习机器人系统运维等技能实现职业转型 例如健身教练转行工业机器人领域 [1] - 参加企业定向培训班或重返职校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形成"反向镀金"现象 [1] - 重庆交通大学毕业生通过机器人系统运维培训弥补实操经验不足 实现培训后直接入职合作企业 [1] 技能价值认知 - 市场对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等前沿实用技能需求显著上升 推动职业价值重估 [1] - 技能培训可提供明确岗位定位和清晰上升通道 带来可预期收入增长 [1] - 文凭代表系统学习能力基础 特定技能则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工具 二者形成互补关系 [2] 人才培养体系 - 短期培训尚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长期需求 [2] - 高等教育需与产业前沿深度融合 探索更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 [2] - 终身学习理念正被广泛实践 学习从获得文凭延伸为持续能力投资 [1]
教育数字化: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8-25 06:28
教育数字化战略地位 - 教育数字化是国家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1] - 教育数字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以来 [1] -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系统重构职业院校的教育生态 [1] 职业教育生态重塑 - 教育数字化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及人才目标深度重塑 [2] - 教育数字化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动力 [2] - 打破传统限制 为培养数字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新机遇 [2] 创新型人才特征 - 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需兼具专业知识 数字感知力 跨界融合能力及探索勇气 [3] - 核心特质包括数字素养与跨界整合能力 [3] - 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复杂问题 整合多元资源以实现创新 [3] 数字化赋能机制 - 通过数据驱动-场景重构-生态协同三重关键机制实现系统化进程 [4] - 数据驱动层面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精准学习画像 实现个性化培养转型 [4] - 场景重构方面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打破物理时空限制 [4] - 生态协同维度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 行业深度融合 构建开放联动协同的创新教育生态 [5] 数字化转型核心要素 - 核心要素归纳为基础设施-师资能力-课程生态-评价体系 [6] - 基础设施遵循业务驱动 适度超前原则建设高速网络和虚拟仿真实训室 [6] - 师资能力需掌握数字技术设计教学 实施混合教学 利用数据优化课堂等新技能 [6] - 课程生态应构建数字化 模块化 个性化课程体系 开发在线课和虚拟实验 [6] - 评价体系需建立基于数据的多元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习过程与实践创新成果 [6] 实施路径规划 - 基础夯实阶段(0-1年)重点突破数字基础设施瓶颈 提升校园网络带宽 [7] - 深度融合阶段(1-3年)实现数字技术+教育教学全流程再造 [8] - 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9] - 生态重构阶段(3-5年)构建数字化创新人才生态系统 [10] - 加强与企业和行业深度合作 共建产业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 [10] 现实发展挑战 - 数字鸿沟问题突出 中西部地区院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1] - 部分院校存在设备闲置率高 应用效能低下现象 实际利用率较低 [11] -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达标率仍有待提升 [11] - 评价体系滞后 多数院校仍主要依赖考试成绩评价学生 [11] 应对发展策略 - 政府应设立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专项基金 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12] - 通过税收优惠和项目补贴激励企业参与院校数字化建设 [12] - 建立常态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机制 定期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培训 [12] - 构建多元过程性评价机制 将实践操作 项目成果及创新活动纳入评价范围 [12] 未来发展趋势 - 教育数字化将根本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形式与治理体系 [13] - 更注重创新能力 数字素养与终身学习 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13] - 混合教学成为常态 虚拟仿真 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13] - 教育治理借助数字化全面升级 提升管理精细化与科学化水平 [13]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5-14 22:08
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 - 核心观点: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关键[1] - 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1] - 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1] 师资队伍建设 -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管加入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2] -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双聘机制,促进跨机构任职[2] - 打破户籍、学历等限制,允许人才通过弹性考核方式流动[2] - 采用"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2] 保障体系构建 - 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需求纳入高校学科规划[3] - 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定向培养前沿科技领域人才[3] -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支持[3]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平台[3] 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 依据新兴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4] - 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构建产业匹配的教学体系[4] - 推广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4] - 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