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育人

搜索文档
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9-28 21:50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融合育人成效显著,在联合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研究院,打造大飞机前沿探索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基 地;浙江新昌县联合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累计培养研究生252名,参与省部级课题及企业项 目102项,申请专利153项,实现经济效益超12亿元。 强化目标导向。政府应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商讨合作 目标与战略规划,确保区域内产教融合项目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提升。学校需牢牢把握人才培养主阵 地,科学设定育人目标与科研方向,既注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岗位适配度,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与应用,通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企业则要围绕 自身发展目标,明确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在积极接收实习生、提供实践岗位的同时承担技术研发 和产业创新任务,推动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的双向赋能。 促进资源有效流通。政府牵头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组织学校与企业定期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师与企 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培训与实践活动,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高效对接。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作 ...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5-14 22:08
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 - 核心观点: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关键[1] - 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1] - 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1] 师资队伍建设 -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管加入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2] -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双聘机制,促进跨机构任职[2] - 打破户籍、学历等限制,允许人才通过弹性考核方式流动[2] - 采用"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2] 保障体系构建 - 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需求纳入高校学科规划[3] - 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定向培养前沿科技领域人才[3] -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支持[3]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平台[3] 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 依据新兴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4] - 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构建产业匹配的教学体系[4] - 推广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4] - 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