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教兴国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来豫调研
河南日报· 2025-09-18 10:35
9月16日至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率调研组在河南调研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分配使用、企业 国有资产管理和金融工作情况。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听取省有关方面情况介绍,并到郑州、洛阳进行实地 调研。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在郑州拜会肖捷一行,就提升财政资金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国 资国企改革、推动地方金融高质量发展等进行交流。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 许宏才,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何成军、财经委委员庄毓敏陪同调研。 在豫期间,调研组到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中铁工 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银行、河南国鑫融资担保有 限公司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许宏才同志主持召开相关专题座谈会,听取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情况 介绍和意见建议。 调研组充分肯定河南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发展、国资国企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肖 捷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和分配使用机制,有力支持和保障高等 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不断提升国 ...
南财快评|广东攀登科技高峰 “科普月”展现“创新策源地”魅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3:53
活动概述 - 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于9月启动 启动仪式主会场活动于9月4日至7日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 成果汇展于9月26日至2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1] - 活动采用1+1+5+N创新模式 包括启动仪式现场服务活动 科普月成果汇展活动 5个分会场分别设立在广州 深圳 东莞 惠州 湛江 以及N个区域和N个领域覆盖全省各地市县镇村区域和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不同领域 [1] 国家战略背景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 科技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1] 广东省科技发展 - 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构建以广深港 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创新格局 [2] -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深入实施十年卓粤计划 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3] - 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健全光明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 南沙科学城等联动发展机制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 [3] - 发挥鹏城 广州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 分类别推动省实验室建设 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3] - 持续深化省部院科技合作 开工建设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 人类细胞谱系 冷泉生态系统 建成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 推动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 [3] - 聚焦卡脖子技术 产业补短板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 新布局一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3]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3] 企业创新与民营经济 - 广东科技类企业数量众多 包括行业翘楚和许多民营企业 创新氛围和应用处处可见 [4] - 全国工商联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广东共有51家企业上榜 数量位居前列 [4] - 华为在研发投入上位居榜首 广东德赛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点金贵金属有限公司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盈峰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美涂士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达道工业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首次上榜 [4] 科普活动内容 - 科普月主会场整合各单位优质科普资源 围绕智能出行 科技与健康 AI应用和科技研学等前沿热点 集中展现智能新能源汽车科技体验 前沿科技与生活健康的沉浸式体验 AI+空间设计 AI+光谱科普等生活化应用场景 [4][5] - 正佳广场日常经常举办面向市民的科普活动 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 [4]
广东攀登科技高峰,“科普月”展现“创新策源地”魅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1:08
活动概览 - 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于9月启动 主会场启动仪式于9月4日至7日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 成果汇展于9月26日至2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2] - 活动采用"1+1+5+N"创新模式 包括1个启动仪式现场服务活动(广州正佳广场) 1个科普月成果汇展活动(广东科学中心) 5个分会场(广州 深圳 东莞 惠州 湛江)以及N个区域和领域覆盖全省各地市县镇村区域及多个厅局单位代表的不同领域 [2] 政策背景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教育 科技 人才被定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3] -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近十年中国在载人航天 探月探火 超级计算机和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 区域发展 - 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构建以广深港 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创新格局 [3]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4] 科研投入 -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实施十年"卓粤"计划 将三分之一以上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4] - 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健全光明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 南沙科学城联动发展机制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 [4] 企业创新 - 广东科技类企业数量众多 包括行业翘楚和民营企业 全国工商联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广东共有51家企业上榜 数量位居前列 [5] - 华为在研发投入上位居榜首 广东德赛集团 深圳市点金贵金属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等一批企业首次上榜 展现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5] 活动内容 - 主会场正佳广场整合优质科普资源 围绕智能出行 科技与健康 AI应用和科技研学等前沿热点 集中展现智能新能源汽车科技体验 AI+空间设计 AI+光谱科普等生活化应用场景 [6] - 活动旨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广东作为创新策源地的巨大魅力 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前沿科技展示提升科普影响力 [6]
第十二届民盟教育论坛在兰州举办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38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第十二届民盟教育论坛于8月28日在甘肃兰州举办 主题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1] - 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王光谦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1] 民盟教育领域贡献 - 文化教育及相关科技领域是民盟的界别特色和优势所在 [1] - 民盟长期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 通过意见建议及"烛光行动"等活动产生良好效果 [1] 未来发展方向 - 面向"十五五"时期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 科技 人才的需求 [1] - 需充分认识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积极探索激发教育支撑动能的路径 [1] - 论坛旨在集思广益提出务实对策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参考 [1] 战略意义 - 论坛成果将助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学习笔记|上半年财政运行:强化民生导向与经济发展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13:47
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 同比下降0.3% 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 [1] - 税收收入9.29万亿元 下降1.2% 非税收入2.27万亿元 增长3.7%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万亿元 下降2.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7万亿元 增长1.6% [1]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 同比增长3.4% [2] 行业税收表现 - 装备制造业税收表现突出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32.2%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2% 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长6.3% [1] - 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显著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13.8% 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增长8.6% [1] - 月度税收收入从4月起连续3个月保持同比增长 [1] 财政支出结构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5万亿元 增长9.2% 为支出增长最多科目 [2][3] - 教育支出2.15万亿元 增长5.9% 科学技术支出4790亿元 增长9.1% [2][4] - 卫生健康支出1.1万亿元 增长4.3% 节能环保支出2556亿元 增长5.9% [2] -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38亿元 增长5% [2] 重点支出领域详情 - 就业补助资金下达667.4亿元 基本养老金按2%比例提高 覆盖超过3亿老年群众 [3]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提高5元至99元 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增加30元至700元 [3] - 下达医疗卫生补助资金5522亿元 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 [3] - 开展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试点 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3] 财政政策导向 - 支出结构强化民生导向 重点保障就业 养老 医疗等基本民生需求 [3][4] - 通过科技和教育支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 - 财政资金安排提高"民生含量"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4] - 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4]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09 22:3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需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1]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1] 高校人才培养 -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 - 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实践,锤炼学生使命担当 [2] - 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2] -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2] - 深化开放协同机制,推动师生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2] 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 推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课题 [3] - 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实施长周期、稳定的支持策略,建设高水平基础学科平台 [3] - 以"人工智能+""数字+""绿色+"等交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学科深度融通,构建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3] - 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4] - 高校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4] - 建立学科—产业双向赋能机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4] - 完善"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定向孵化 [4] - 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精准对接 [4]
《环球时报》锐评:韦东奕“二次出圈”折射出什么
环球网· 2025-06-09 13:30
韦东奕现象级传播 - 北大数学教师韦东奕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户后4秒视频引发轰动,24小时内评论超100万条,3天后粉丝突破2300万[1] - 2021年首次因手持馒头矿泉水的极简形象出圈,此次"二次出圈"焦点转向其牙齿健康问题,校方回应已提供全方位保障[1] - 假冒盗用账号现象频发,平台已对违规账号采取限制封禁措施[3] 社会价值观映射 - 韦东奕事件反映中国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珍视,其流量密码源于国家基础科学发展战略[4] - 高考期间粉丝以在校学生为主,账号下形成"高考许愿池",年轻群体展现对知识的渴求[3] - 与张桂梅、屠呦呦等知识分子形成榜样矩阵,共同特质为专业投入与生活简朴[4] 媒体平台导向作用 - 舆论场主声调强调应关注学者专业贡献而非私生活,维护治学环境同时保障良性互动权利[3] - 中国媒体平台在营造尊重知识氛围方面显现成熟化趋势[3] - 让青年人才成为主流追星对象已成为社会共识,反映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5]
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
人民日报· 2025-06-04 21:48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形成"教育奠基-科技转化-人才驱动"的共生逻辑 [1][3] - 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科技发展为教育创新注入活力,人才是协同作用的核心载体 [3] - 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活跃期使三者耦合效应显著增强,需统筹推进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3] 历史规律与内在逻辑 - 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 [2] - 大国崛起往往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直接相关 [2] - 知识生产、应用与再生产的循环体系构成三者关系的实质 [2] 当前实践与存在问题 - 北京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 [4] - 长沙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政策体系,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4] - 管理体制分割导致协同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制约整体效能 [4] 体制机制改革方向 - 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跨部门统筹机制,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5] - 基础教育需前移创新素养培育,高等教育要强化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布局 [6] - 科研管理需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提升创新活力 [6] - 人才评价体系需分类实施,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导向,应用技术注重成果转化指标 [7] 重点领域布局 - 优化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的职能定位,形成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6] - 强化基础研究、交叉前沿领域及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6] - 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成效纳入高校考核,破除唯论文倾向 [6]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证监会发布· 2025-05-31 08:55
教育强国建设成就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建成世界最大教育体系[2]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2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4亿[2] - 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等输送70%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2] - 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2][9] - 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14亿人次[2] 教育体系构建方向 - 建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4][10] - 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4] - 完善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4] - 发展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4] - 形成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4] 人才培养机制 -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9] - 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机制[9] -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校企科研合作[9] - 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10] - 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6] 教育资源配置 -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10] -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10] - 加强学前教育、专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0] - 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智慧教育平台[11] - 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11] 国际教育合作 - 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12] - 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12] - 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12] - 深化同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12] - 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1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快讯· 2025-05-31 07:03
教育强国建设 - 教育被视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基石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被定位为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 [1]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 - 确立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1] - 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格局性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