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举国体制

搜索文档
迈向“十五五”:迎接新政策风格
东方证券· 2025-09-28 08:24
宏观经济 | 专题报告 迈向"十五五":迎接新政策风格 研究结论 报告发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28 日 | 陈至奕 |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19090001 | | --- | --- | | | 香港证监会牌照:BUK982 | | | chenzhiyi@orientsec.com.cn | | | 021-63326320 | | 孙金霞 |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15070001 | | | sunjinxia@orientsec.com.cn | | | 021-63326320 | | 王仲尧 |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18050001 | | | 香港证监会牌照:BQJ932 | | | wangzhongyao1@orientsec.com.cn | | | 021-63326320 | | 孙国翔 |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23080009 | | | sunguoxiang@orientsec.com.cn | | | 021-63326320 | 增长放缓背后的原因是积极的:8 月经济 数据点评 2025-09-17 服务消费政策预期升温,获得感提升还在 路上 ...
21社论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成就中国创新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00:28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 中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0位 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 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 [1] - 创新产出排名全球第5位 较2024年上升2位 创新投入排名全球第19位 较2024年上升4位 [1] - 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1] 知识产权与创新指标 - 多项知识产权细分指标位居全球第一 [1] - 单位GDP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 [1] - 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排名全球第二 企业供资研发总支出占比排名全球第二 [1] 创新集群发展 - 创新集群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连续四年领先 [1]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榜首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1] - 北京集群排名第4位 上海—苏州集群排名第6位 均位居全球前十 [1] 研发投入与产出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2497亿元 [2]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2] - 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增长接近1% 占2024年全球申请量的四分之一 [2] 企业研发表现 - 全球1510家企业研发支出达1.3万亿美元 为2010年以来年名义增长最慢的一年 [3] -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3] - 比亚迪研发投入增长34.4% 东方盛虹增长23.9% 美的集团增长11.3% 腾讯增长10.3% [3] 全球创新趋势 - 全球研发支出2024年增长2.9% 低于2023年4.4%的增长率 为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 [2] - 国际专利申请2024年同比增长0.5% 远低于过去十年2.5%的年均增长率 [2] 产业优势领域 - 在机器人 电动汽车 高速铁路等领域具备投资与回报优势 [4] - 在电动化 智能产业与创新药等领域构筑全球优势 [4] - 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速技术迭代进化 [4]
21社论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成就中国创新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2:12
我国创新集群数量排名全球第一,连续四年领先。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首次跃居全球榜首。北京(第4位)、上海—苏州(第6位)集群位居前十,这些集群是全球专利申请、 科技创新及创业投资的热点区域,在高科技出口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持续加强,特别是人工智能、 半导体和绿色技术等战略性行业。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下称《报告》),中国排名 提升至全球第10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 位,显示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 《报告》显示,中国在创新产出方面2025年排名第5位,较2024年上升2位;创新投入排名全球第19位, 较2024年上升4位。在分收入组的排名中,中国作为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我国在诸多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包括多项知识产权相关细分指标位居全球第一,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企业供资研发总支出(GERD)占比等相关细分 指标方面排名全球第二。 中国的成绩还来自于市场创新的澎湃动力。在我国推动市场资源转向实 ...
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硬实力”明显提升
人民网· 2025-09-22 02:16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9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上介绍,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 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强"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汇聚内外 部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明显提升。从研发投入看,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已经连 续三年每年投入超过1万亿元,去年达到1.1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是8.8%,这样去年就有接 近1000亿元投入了基础研究。从科研平台看,累计建设了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了国家技术创新 中心8个,中央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实现重组入列,这占全国的1/6。从科技人才看,中央 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的1/5,中央企业还拥有两院院士219名,人才支撑更加有力。 张玉卓从"强""高""优"三个方面来概括成果: 张玉卓表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 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顶天",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中国赛季”来了!借政策支持“东风” 做大做强网球市场 激活经济新“动”力
央视网· 2025-09-20 08:09
中国网球赛季启动 - 2024年职业网球中国赛季于9月正式启动 横跨3个月 覆盖北京 成都 杭州 九江 香港等城市 包含中国网球公开赛 上海网球大师赛等9站巡回赛 [1][3][5] - 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首次将9站赛事联合打造"中国赛季"品牌 旨在学习四大满贯模式 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 目标打造世界第五级或第五大满贯赛事 [5][7] - 作为年终总决赛前关键积分窗口 中国赛季吸引全球顶尖选手 其中中国网球公开赛吸引14位大满贯冠军参赛 北京作为首任轮值主席城市牵头9城联合推广 [9] 网球人口与市场规模 - 中国网球人口达25188388人 较2021年增长5514891人 增长率28.03% 广东以281万人居首 四川219万 湖北 北京 浙江位列前五 [14][16] - 2024年网球运动市场规模达367.5亿元 较2023年增长14.4% 预计2029年达624.9亿元 [22] - 网球场地数量达53805片 较2021年增长4038片 增长率8.12% [20] 赛事经济效应 - 通过票务联动 整合招商 矩阵传播等合作 预计2025年网球中国赛季9站比赛吸引超100万人次观赛 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超20亿元 [13] - 郑钦文巴黎奥运会女单冠军直接带动赛事门票 周边产品销售 网球培训等行业快速增长 [19] 青少年参与与人才培养 - 青少年成为网球新增人口主力 注册青少年运动员5402人 另有50.6万未注册但参赛记录的青少年选手 [20][22] - 国家将创新打造青少年网球"四大满贯"品牌赛事 通过青训中心网络和星探机制挖掘潜力运动员 [35] - 推行新型举国体制 结合行政管理和市场化运行机制 由国家 省市 社会 家庭及企业形成合力培养人才 [37] 职业化改革进展 - 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 从大众服务 国家争光 经济助力 社会赋能四方面推进改革 [31] - 面向全球公开选拔国家队运动员 优化奖励政策 支持以运动员为核心组建个人团队 建立"大国家队"联合培养体系 [31] - 职业球员认可国家在教练团队 治疗师 陪练等方面的个性化支持体系 [33]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我国不断夯实科技强国根基
央视网· 2025-09-18 12:03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 48%;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 员总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深 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科技在支撑农业强国、健康 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深入,与160多个国家 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牵头发起的"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稳步推进。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全面 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央地协同、部门联 动进一步加强,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9月18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 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 ...
干春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9-18 00:06
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 被视为大国经济的压舱石 [1]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 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但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1] - 肩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任 通过稳就业促就业筑牢民生保障基础 [1] 转型升级方向 -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以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垄断 [2] - 通过价值跃升打破低端锁定 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 [2] - 探索兼顾效率与公平 协同技术进步与文明演进的新路径 [2] 思想理论引领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 - 通过促进充分就业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以建设绿色工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3] -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则 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筑牢产业安全根基 [4] 科技创新驱动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4] - 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包括高端芯片和工业软件 [4][12] -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融合化发展 [4] 发展历程与成就 - 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首位 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 [7] - C919大飞机 复兴号高铁 特高压输电技术领跑全球 [7] -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历程 [8] 并联式发展模式 - 工业化 信息化 智能化三重变革叠加推进 [8]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 [8] - 通过超大规模市场加速技术迭代 [8] 全球合作与实践 - 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实现专业知识与技术留在当地 助力人才培养 [9] - 特高压输电技术解决巴西北电南送难题 输送容量大距离远造价低损耗小 [9] - 蒙内铁路采用中国标准打造建营一体化体系 [9] 绿色转型成果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 [13] - 工厂实现用地集约化 原料无害化 生产清洁化 废物资源化 能源低碳化 [13] - 宁德时代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水电 年减少约40万吨碳排放 [10] 三化协同实践 - 高端化是方向引领 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攻克核心技术壁垒 [12] - 智能化通过数字技术重塑制造业 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万家工厂 [13] - 绿色化转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证明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 [13]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新华财经· 2025-09-17 07:02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力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2023年达1.1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6.5%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2023年基础研究投入近1000亿元 [1] - 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研发人员总数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1]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 -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任务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与800多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2]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 202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超50%) [4]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3] - 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激励 [3] - 建立重大技术突破"一票晋级"机制 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3] - 健全科研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3]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空白填补 [4]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十四五"期间形成"顶天立地"科技成果体系 [4]
“十四五”以来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05:41
研发投入与实力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年均增长6.5% 去年达1.1万亿元[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去年接近1000亿元投入基础研究[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重组入列占全国1/6[1] - 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1] 创新效能与成果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2] -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开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攻关[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2] -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109项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4]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4]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注资[3]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3] - 对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3]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3] 重大工程与战略成果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4] - 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推动产业安全发展[4]
国资委主任答一财:探索“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
第一财经· 2025-09-17 03:32
央企科技创新投入与政策支持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每年投入超过1万亿元 2023年达到1.1万亿元 年均增长6.5% [3]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70%以上资金用于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任务的企业注资 [1]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政策 [1] 创新资源与平台建设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重组入列(占全国1/6) [3] - 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3]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8.8% [3] 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融合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 [5]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5] -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5] 重大科技成果与产业突破 - 2023年中央企业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 [6]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6]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6] 创新机制与生态优化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 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政策支持 [1]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1]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形成三层联动攻关体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