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通创新

搜索文档
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硬实力”明显提升
人民网· 2025-09-22 02:16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9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上介绍,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 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强"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汇聚内外 部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明显提升。从研发投入看,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已经连 续三年每年投入超过1万亿元,去年达到1.1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是8.8%,这样去年就有接 近1000亿元投入了基础研究。从科研平台看,累计建设了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了国家技术创新 中心8个,中央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实现重组入列,这占全国的1/6。从科技人才看,中央 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的1/5,中央企业还拥有两院院士219名,人才支撑更加有力。 张玉卓从"强""高""优"三个方面来概括成果: 张玉卓表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 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顶天",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9-21 21:12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 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 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 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 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 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5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亮眼成绩,重大科技成果加速 涌现。 阴和俊介绍,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不仅突破单月掘进542米的新纪录,更 实现了对地面建筑的无扰动,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应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 式入列,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在先进制造领域,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占比超40%;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 ...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新华财经· 2025-09-17 07:02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力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2023年达1.1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6.5%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2023年基础研究投入近1000亿元 [1] - 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研发人员总数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1]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 -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任务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与800多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2]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 202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超50%) [4]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3] - 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激励 [3] - 建立重大技术突破"一票晋级"机制 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3] - 健全科研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3]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空白填补 [4]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十四五"期间形成"顶天立地"科技成果体系 [4]
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
苏州日报· 2025-08-20 00:06
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 打造站城融合模式 衔接车站功能与城市功能 提高人流物流聚集疏散效率 培育各类业态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2] - 综合交通枢纽需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设计 高质量建设 高标准管理 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 城市更新与存量资源盘活 - 美罗文化创意园由老旧仓库改造而成 坚持修旧如旧 融入园林特色 推动业态焕新 探索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建筑功能合理转换 有效盘活存量资源[3] - 阳澄数谷产业社区形成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商业空间的复合业态 需完善教育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 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3] - 城市更新需保持定力耐心 建立可持续模式 让工业遗产成为城市新富矿 践行人文经济学[3] 科技创新与产学研融合 - 德龙激光与苏州大学设立协同创新中心 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4]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营造无围墙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 -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 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多出科技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4]
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张义珍刘小涛参加
新华日报· 2025-08-19 23:08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 旨在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2] - 项目坚持站城融合 衔接车站功能和城市功能 统筹站场空间和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人流物流聚集和疏散效率 [2] - 项目将助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释放辐射带动效应 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2] 城市更新与存量资源开发 - 美罗文化创意园由老旧仓库改造而成 通过修旧如旧和融入园林特色实现业态焕新 [3] - 探索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建筑功能合理转换 有效盘活存量资源 实现价值重塑 [3] - 阳澄数谷产业社区形成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商业空间的复合业态 配备完善生活配套设施 [3] 产学研协同创新 - 德龙激光与苏州大学设立协同创新中心 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并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4]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营造无围墙创新生态 [4]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
周红波走访慰问科技工作者
南京日报· 2025-05-31 01:4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市委书记周红波强调科技工作者需落实党中央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 两院院士和科技领军人才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需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以支持创新 [1] - 中国科学院院士芮筱亭团队推动机械系统领域科技攻关和产业转化,提升装备设计制造水平 [1] 产学研融合与成果转化 - 中国电科五十五所科研团队通过长期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2] - 科技领军企业需与南京本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协作,面向产业需求凝练科技问题 [2] - 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经济主战场 [2]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勇立潮头竞风流——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上篇)
新华社· 2025-05-28 10:18
科技产业政策支持 -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战略部署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历史性成就与变革 [3]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需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7] - 政策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4] 人工合成糖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现二氧化碳精准合成糖,催化效率提升30% [5] - 团队测试上千种酶组合,筛选7个最适酶元件,糖转化率从10%提升至超40% [7]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未来或实现吨级测试,打破传统农业制糖限制 [8] 高端医疗设备产学研合作 - 联影集团研究院院长胡鹏50%时间深入高校实验室与医院,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 [10][11] - 联影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研发新型光子探测技术,显著降低CT辐射剂量并提升精度 [11] - 联影与瑞金医院共建"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师与医生直接协作优化设备 [13] 纳米材料产业化应用 - 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 [20] - 工程师黄椿森担任"翻译",解决实验室工艺与生产线设备精度差异的衔接痛点 [17][18] - 西南铝业应用梯度纳米技术矫直辊,生产铝卷总长度近两万千米 [22] 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 - 重庆两江新区实施"拨投结合"模式,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孵化后转为股权 [22] -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形成"科研-市场-反哺创新"闭环 [22] - 纳米轧辊测试数据与车间需求适配,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