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输电技术

搜索文档
干春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9-18 00:06
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 被视为大国经济的压舱石 [1]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 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但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1] - 肩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任 通过稳就业促就业筑牢民生保障基础 [1] 转型升级方向 -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以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垄断 [2] - 通过价值跃升打破低端锁定 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 [2] - 探索兼顾效率与公平 协同技术进步与文明演进的新路径 [2] 思想理论引领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 - 通过促进充分就业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以建设绿色工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3] -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则 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筑牢产业安全根基 [4] 科技创新驱动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4] - 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包括高端芯片和工业软件 [4][12] -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融合化发展 [4] 发展历程与成就 - 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首位 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 [7] - C919大飞机 复兴号高铁 特高压输电技术领跑全球 [7] -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历程 [8] 并联式发展模式 - 工业化 信息化 智能化三重变革叠加推进 [8]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 [8] - 通过超大规模市场加速技术迭代 [8] 全球合作与实践 - 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实现专业知识与技术留在当地 助力人才培养 [9] - 特高压输电技术解决巴西北电南送难题 输送容量大距离远造价低损耗小 [9] - 蒙内铁路采用中国标准打造建营一体化体系 [9] 绿色转型成果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 [13] - 工厂实现用地集约化 原料无害化 生产清洁化 废物资源化 能源低碳化 [13] - 宁德时代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水电 年减少约40万吨碳排放 [10] 三化协同实践 - 高端化是方向引领 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攻克核心技术壁垒 [12] - 智能化通过数字技术重塑制造业 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万家工厂 [13] - 绿色化转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证明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 [13]
激活绿色动能 共筑能源未来——2025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观察
新华社· 2025-09-10 11:01
全球能源转型趋势 - 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 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 全球能源互联网代表清洁主导 电为中心 互联互通 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趋势 [1] - 协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需大力推进水电 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以清洁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并探索发展数智能源与智慧能源 [1] 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成就 - 三峡集团总装机容量超1.6亿千瓦 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达96% [1] - 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跨越1800公里 装机容量7200万千瓦 年均生产清洁电能3000亿千瓦时 可满足3亿人年度用电需求 [1]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 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 [1] - 在特高压输电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 - 与周边多个国家实现电力互联跨国贸易 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样板 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工程等标志性项目落地 [2] 能源消费电气化进程 - 全球能源消费正由煤油气等向以电为中心转变 电制氢等电能替代技术加快发展 [3] - 2024年全球电气化率达约20% 增长2% 能源系统加速向以电为中心转型 [3] - 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10年来提高9个百分点 达30%左右 服务新能源汽车增长80倍以上 [3] - 区域绿电消费规模呈倍数级跃升 2024年绿电绿证交易量达2156亿千瓦时 超过前三年的总和 实现港澳台绿证交易全覆盖 [3] - 欧洲和北美洲2050年电能占比预计将分别达69%和67% [3] 数智技术赋能能源转型 - 人工智能在海量新能源并网背景下逐渐成为生存要件 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 [4][5] - 国家电网建成千亿级多模态光明电力大模型 南方电网发布网络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 [5] - 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功率预测 调度求解等场景发挥独特作用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可助力实现分钟级电力交易与千家万户削峰填谷 [6] 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行动 - 提出加快清洁能源可靠替代 加快新型电气化进程 加快能源电力互联互通 加快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能源电力国际合作五项行动 [6] - 促进各国政策沟通协同 深化能源贸易和产能合作 构建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6]
中国电力全球第一?特高压+清洁能源+智能电网,背后是几代人的血汗
搜狐财经· 2025-08-17 00:43
电力行业发展 - 2024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达28.1亿千瓦 年发电量9.4万亿千瓦时 居全球首位 [1] - 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仅185万千瓦 农村普遍使用煤油灯 城市供电稀缺 [3] - 八十年代起大规模建设火电厂和水电站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西电东送工程 [5] 技术突破 - 特高压输电技术全球领先 可实现青海至广州输电损耗低于5% [5] - 202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将突破7300万千瓦 用于电网调峰 [7] - AI算法实现秒级电网调度 虚拟电厂整合空调、充电桩等资源进行削峰填谷 [7] 国际拓展 - 2024年电表出口增长10% 变压器出口暴涨67.94% 德国、巴西为主要买家 [9] - 特高压技术通过一带一路输出 为老挝、巴基斯坦等国供电 [9] -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开工 装机7000万千瓦 年发电量3000亿度 超过三峡 [10] 行业对比 - 俄罗斯对华输电同比下降44% 显示外部依赖风险 [12] - 美国电网私有化导致调度困难 德国风电补贴削减引发企业撤离 [12] - 中国电力系统实现政策、基建、科技全链条协同 形成全国统一调度优势 [12] 历史成就 - 从煤油灯时代发展到全球最大电力系统 实现全民稳定供电 [1][3] - 三峡、白鹤滩等超级水电站成为国家能源名片 [10] - 电力发展体现国家综合实力 涉及科研、工程、调度等多领域突破 [14]
中电建协:我国电网工程投资加速推进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12:11
行业投资表现 - 2024年中国电力建设发展指数从一季度86.5上升至四季度94.58 [1] - 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完成投资1817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3.9% [1] - 电源工程投资12094亿元 同比增长13.2% [1] - 电网工程建设投资6084亿元 同比增长15.3% [1] 电源细分领域投资 - 水电投资1154亿元 同比增长12.2% [1] - 火电投资1879亿元 同比增长38.0% [1] - 核电投资1419亿元 同比增长41.6% [1] - 风电投资3163亿元 同比增长10.9% [1] - 太阳能发电投资4478亿元 同比增长1.9% [1] 电网基础设施发展 - 特高压输电与智能电网技术成为电网工程建设核心驱动力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96.1万千米 同比增长3.5% [1] 未来发展趋势 - "十五五"期间电源与电网建设呈现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并进态势 [2] - 煤电战略地位稳固 向基础性、调节性电源转型 与新能源联营实现清洁降碳 [2] - 水电迎来跨越式发展 常规水电与抽水蓄能建设加速 [2] - 新能源区域布局持续优化 西部形成"沙戈荒"基地和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外送主力 [2]
2024年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加速 特高压输电与智能电网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
中国能源网· 2025-08-15 06:34
行业投资态势 - 电力建设发展指数从一季度86.5上升至四季度94.58 [1] - 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完成投资18178亿元 同比增长13.9% [1] - 电源工程投资12094亿元 同比增长13.2% [1] - 电网工程建设投资6084亿元 同比增长15.3% [1] 电源细分领域投资 - 水电投资1154亿元 同比增长12.2% [1] - 火电投资1879亿元 同比增长38.0% [1] - 核电投资1419亿元 同比增长41.6% [1] - 风电投资3163亿元 同比增长10.9% [1] - 太阳能发电投资4478亿元 同比增长1.9% [1] 电网建设进展 - 特高压输电与智能电网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 [1] - 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96.1万千米 同比增长3.5% [1]
美国电力系统都在用中文?中国行业专家:中国标准就是国际标准
搜狐财经· 2025-07-25 08:03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 中国电力工业起步时依赖美国进口设备,1882年上海首盏电灯依靠美国发电设备 [5]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发电量仅居世界第21位,改革开放后电力需求激增暴露结构性矛盾 [5] - 当前中国已掌握全球电力领域话语权,美西方国家工程师需查阅中文技术手册 [2] 特高压技术发展背景 - 中国能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80%能源在西部北部,70%人口在东部沿海 [7] - 传统500千伏超高压线路输送1000公里电能损耗达10%,效率低下 [7] - 特高压技术容量提升5倍,走廊宽度减半,经济输送距离突破2000公里 [8] 特高压技术突破历程 - 美苏日意等国曾研究特高压但未实现工程化应用,中国2004年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11] - 2009年首个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投运,2010年向家坝—上海工程创世界纪录(±800千伏,满足上海40%用电) [14] - 截至2023年中国建成4万公里特高压线路(相当赤道长度),年送电超2万亿千瓦时,减煤运6亿吨 [16] 技术优势与标准制定 - 特高压GIS设备安装精度要求水平误差小于2毫米,中国开发移动组装厂房技术攻克难题 [21][23] -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特高压电网网络,全套核心技术自主掌握 [18] - 国家电网称中国特高压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 [19] 国内应用与社会效益 - 特高压是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核心支撑,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35] - 青藏高原特高压线路克服高寒缺氧,为牧民提供稳定电力 [19] - 中国是全球唯一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国家 [21] 国际化拓展与影响 - 在巴西建成2条特高压线路(第三条在建),输送容量相当葡萄牙全国用电量 [27] - 菲律宾、葡萄牙等国引入中国技术和管理经验 [27] - 美国学者承认中国特高压技术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先地位 [29] 国际对比与挑战 - 美国2003年大停电暴露电网风险,但联邦制和地理屏障阻碍特高压发展 [30][32] - 美国建设跨州特高压需协调多方利益,难度远超中国 [32][33] 战略意义与全球贡献 - 特高压是连接世界能源未来的金色桥梁,提供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方案 [37][40] - 为全球能源困局、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可操作技术路径 [40] - 被BBC誉为"电力高铁",为能源转型提供宝贵经验 [42]
从“电力驼队”到“能源高铁”: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如何攻克世界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7-18 03:35
特高压技术优势 - 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能力是500千伏超高压的5倍 ±800千伏直流电可跨越2500公里不衰减 [1] - 单条±800千伏直流线路年输电量达600亿度 相当于运输2600万吨煤炭 [1] - 西电东送工程中四川水电通过特高压7毫秒抵达长三角 解决中国80%煤炭在西北与70%用电在东南的结构性矛盾 [1] 核心技术突破 - 醴陵陶瓷企业研发耐受1000千伏电压的釉下彩瓷绝缘子 强度比普通瓷器高3倍 [3] - 采用特殊纸质绝缘材料将变压器重量从数千吨压缩至500吨 解决超大型设备运输难题 [3] -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使2000公里内电网频率偏差不超过0.02赫兹 精度相当于北京广州时钟每秒误差不超过百万分之一秒 [6] 经济与生态效益 - 单条特高压线路造价超30亿元 但每年节省的运力可多跑10万列火车 [7] - 青海-河南线路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60万吨 [7] - 巴西斥资19亿美元引进中国技术 国际电工委员会60%特高压标准由中国制定 [7] 全球技术领先地位 - 中国特高压专利占全球84% 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从30%提升至100% [8] - 美国科罗拉多州换流站需通过中文操作手册调试设备 因核心控制系统无英文版本 [8] 未来技术发展 - 多端柔性直流技术使特高压升级为智能电网 张北基地风电输电效率提升40% [11] - 特高压与高铁 5G并列新基建三驾马车 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底层支柱 [11]
特高压才是真神,中国电力究竟有多强大?
搜狐财经· 2025-07-16 08:57
欧洲高温与电力危机 - 欧洲遭遇极端高温天气 西班牙气温达46度 葡萄牙达47度 意大利路面因高温变形 [1] - 欧洲空调普及率仅20% 安装成本高达7000欧元(约5万人民币) 使用成本高昂 德国100度电费39.5欧元(约300人民币) [3] - 德国1.2千瓦空调运行8小时/天 月电费达935元人民币 中国同等条件下仅需157.5元 [3] - 欧洲电力系统超负荷导致停电和电价暴涨 部分地区呼吁引入中国电力技术 [3] 中国电力系统优势 - 中国实现稳定供电 平均电价0.55元/度 14亿人口用电需求得到保障 [4] -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保障电力供应的核心 正负800千伏直流或1000千伏交流以上才能称为特高压 [6] 特高压技术发展 - 中国能源分布不均 70%煤炭在西北 80%水能在西南 但用电集中在东南沿海 [6] - 传统电网损耗大 新疆至江苏输电损耗达30% 2010年前东部频繁限电 [6] - 特高压将损耗率降至2.8% 突破输电距离限制 新疆电力可输送至3300公里外的安徽 [10] - 中国已建成19条交流特高压线路和20条直流特高压线路 总长度超4万公里 [10] 特高压技术突破 - 前苏联研发30年未成功 日本仅建成190公里试验段 美国变压器未能走出实验室 [10] - 中国科研人员突破1000千伏带电作业技术 2009年建成首条晋东南-荆门特高压线路 [10] 特高压全球化布局 - 2018年为埃及/赞比亚建电站 2019年巴西项目服务1600万人 2020年与东盟达成电力合作 [11] - 计划2030年实现洲内互联 2050年建成全球特高压电网 电力或取代石油成为战略资源 [11]
全球停电潮下的奇迹,中国为何成了外媒口中的“电力帝国”?
36氪· 2025-07-14 09:17
全球电力稳定性对比 - 中国在2023年夏季用电峰值负荷突破12亿千瓦时未发生大规模拉闸限电 而印度首都新德里因45摄氏度高温实施强制性限电 美国得克萨斯州电网运营商发出节约用电警报[1] - 欧洲面临电价高企和供电紧张问题 德国工业巨头为每度电0.4欧元(约3元人民币)买单 法国因核电站老化导致供电紧张[2] - 中国电力系统规模优势显著 2023年全年发电量达9.46万亿千瓦时 是美国的2倍多 欧盟27国总和的3倍[2] 中国电力系统结构特点 - 电源结构多元混合 煤电装机容量13.9亿千瓦(其中煤电11.6亿千瓦) 水电4.2亿千瓦(含抽水蓄能5094万千瓦) 并网风电4.4亿千瓦和太阳能发电6.1亿千瓦[2]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在2023年历史性突破总装机容量的50% 达15.7亿千瓦 同比增长24.1%[2] - 实行超前规划发展道路 2023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7亿千瓦 同比多投产1.7亿千瓦 总装机容量达29.2亿千瓦[3] 电力调度与资源配置能力 - 采用集中统一的调度体系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能够跨区域调配电力资源 2023年完成跨区输送电量8497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9.7%[3] - 电力中长期合同制度确保电煤供应稳定 2023年全国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总量近25亿吨 统调电厂存煤保持2亿吨以上历史高位[4] 能源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应用 - 超超临界燃煤技术实现蒸汽温度1360摄氏度和压力35兆帕以上 使燃煤效率突破50% 较全球平均水平35%大幅提升[6] - 已投运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超过120台 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6] - 建成全球最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安装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轮机组 单机容量相当于中型核电站[7] 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 - ±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输电距离达3324公里 容量1200万千瓦 均为世界之最[7] - 已建成特高压骨干网架 完成跨区输电能力18815万千瓦 超过德国全国装机容量总和[7] - 国家电网公司研发"光擎"智能引擎 将负荷转供方案制定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8] 储能技术与系统灵活性 - 2023年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超过2400万千瓦 涵盖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飞轮等多种技术路线[8] - 青海省建成全球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单次储能容量达400兆瓦时[8] 电力成本与经济竞争力 - 云南电解铝企业享受每度0.25元优惠电价 欧洲同行面临电价超过3元/度 成本相差十余倍[9] - 中国电解铝产量占全球比重突破60% 欧盟原铝产量降至197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9] - 电力成本优势巩固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全球主导地位[9] 绿色产业与产业链优势 - 特斯拉柏林工厂约60%电池来自宁德时代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产能并控制关键矿产加工环节[10] - 沙特红海新城项目采用中国光伏系统 匈牙利德布勒森宝马工厂配套中国光伏电站[10] 科研与人工智能发展支撑 - JF-22风洞单次试验耗电高达541万度 中国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等领域积累优势[10] - 训练GPT-4级别大模型单次耗电2.4亿度 日常运营每天消耗约50万度电[10] - 中国建设第四代核电站并在甘肃、内蒙古规划AI算力园区配套可再生能源基地[10] 全球电力合作与系统输出 - 在东南亚承建电站并帮助规划区域电网 在非洲开发"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中东建设全链条能源系统[10] - 2023年全球无法获得电力的人口降至7.5亿以下 其中中国企业贡献显著[10] - 与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推进跨境电网项目 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11]
当45℃高温炙烤欧洲国家尊严,为何说中国这项独门绝技成了人类最后的救生索?
搜狐财经· 2025-07-14 04:46
欧洲极端高温影响 - 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出现46℃和47℃极端高温,西欧正经历500年来最严重热浪[1] - 伦敦地铁温度超38℃触发停运机制,莱茵河因水位下降导致货轮停运[3] - 法国56座核反应堆因冷却水温度过高被迫停运,造成欧洲大面积停电[3] - 欧盟空调普及率仅48%,德国电价达0.39欧元/度(约3.3元人民币)抑制使用需求[5] 中国特高压技术优势 - 甘肃酒泉±1100千伏特高压实现2500公里输电仅损耗2.7%,3300公里输电损耗率2.7%[6] - 单条特高压线路输送能力相当于8条传统线路,酒泉线路年输送600亿度电[6] - 特高压技术实现跨区域电力调配,如新疆电力输送至广州[6] - 全球42条商业化运营特高压线路中39条位于中国,3条为中国援建项目[11] 国际特高压建设困境 - 美国投入220亿美元的特高压试验线路出现严重故障[6] - 欧盟17国跨境电网建设滞后,仍依赖卡车运输变压器[7] - 日本北海道特高压试验站因技术问题发生爆炸[8] 特高压技术全球价值 - 每万公里特高压相当于减少1.2亿吨煤炭消耗,生态效益等同3个亚马逊雨林[12] - 在建的刚果河-开罗特高压项目将显著改善非洲电力供应[12] - 中国特高压绝缘子可抵御导弹攻击,电网故障自愈时间仅0.12秒[11] - 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世界首条自清洁特高压线路,适应沙暴环境[13] 能源技术代际差异 - 中国特高压被德国能源部长评价为"星际舰队"级技术优势[11] - 传统电力系统被指无法满足现代需求,特高压成为解决全球电力缺口的关键[12] - 特高压技术支撑AI等高耗能产业发展,如GPT-6单日训练耗电量相当于旧金山全市3天用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