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

搜索文档
周观点:无惧市场波动,慢牛仍在进行-20250922
长城证券· 2025-09-22 01:40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A股市场短期虽现震荡分化,但“慢牛”行情的中长期逻辑未改,当前应无惧波动[1][4][5] - “存款搬家”驱动的资金面依然活跃,居民风险偏好上升,市场“赚钱效应”形成合力,科技成长主线逻辑保持强势[1][4][5] - 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与国内“资产荒”背景共同构成市场流动性支撑,市场成交集中度显示主线仍在,风格切换尚未到来[4][5][35] 市场近期表现与特征 - 2025年9月15日至19日,A股市场呈现震荡分化态势,主要指数涨跌互现,成长风格占优,创业板等科技成长板块表现较强,而大金融、资源类权重板块承压[1][10] - 市场分歧加剧,周内和日内波动加大,部分资金在美联储降息落地后选择获利了结,另一部分资金则继续布局成长主线[1][10] - A股市场成交金额集中度变化显示:7月成交金额前100、前30占比基本稳定;8月占比明显上升,反映交投情绪和主线集中;9月占比出现震荡但未明显下降,表明市场可能进入阶段性盘整,但前期主线仍偏强[5][35] 宏观环境分析:美联储政策 - 美联储于2025年9月17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为2025年首次降息,会议基调偏中性,释放“预防式降息”信号[2][11] - 此次降息被解读为“风险管理式降息”,旨在应对就业市场下行风险增加,点阵图指引隐含2025年内再降息50个基点(10月、12月各25基点),2026年降息幅度预期收窄[2][11] - 相较于6月预测,美联储上调了2025年至2027年的GDP增长预期,分别至1.6%、1.8%和1.9%,并下调了2026年和2027年的失业率预期至4.4%和4.3%[12][13] 宏观环境分析:国内经济数据 - 2025年8月中国经济数据稳中偏弱,结构分化,整体经济动能不足[3][22] - 工业生产增速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月同比增长5.2%,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制造业PMI为49.4%,仍低于荣枯线,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高增速,传统行业增速较低[3][23] - 消费增长结构承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月同比增长3.4%;商品零售同比增速由前月4.0%回落至3.6%,“以旧换新”政策拉动的品类增速明显放缓[3][24] - 固定资产投资延续疲软,1-8月累计同比增长0.5%;房地产投资1-8月累计同比下降13.2%,降幅扩大;基建投资1-8月累计增速回落至5.4%[3][25] - 进出口增速均回落,出口金额8月同比增长4.4%,较上月下降2.7个百分点;进口金额8月同比增长1.3%,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3][26] 重点投资方向 - 成长科技“强者恒强”:AI算力、固态电池、机器人、生物科技等热点不断,行情有望从前期集中的AI硬件板块扩散至成长科技其他细分领域;在自主可控战略下,国内存储芯片自给率提升为产业链带来机遇[6][45] - 港股行情机会:伴随美联储降息周期及国内外资金布局,港股流动性有望持续反弹;本轮港股行情由科技(如AI硬件)与周期(如有色金属)共同领涨;消费板块受十一长假及四季度政策预期提振,可能在市场震荡阶段有所表现[6][45]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新华财经· 2025-09-17 07:02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力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2023年达1.1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6.5%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2023年基础研究投入近1000亿元 [1] - 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研发人员总数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1]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 -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任务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与800多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2]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 202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超50%) [4]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3] - 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激励 [3] - 建立重大技术突破"一票晋级"机制 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3] - 健全科研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3]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空白填补 [4]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十四五"期间形成"顶天立地"科技成果体系 [4]
粤港澳三地工商界齐聚惠州,共探创新与产业协同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2 16:21
粤港澳大湾区工商圆桌会议 - 2025年第三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在惠州举行,主题为"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旨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1] - 会议机制由广东省贸促会联手中国贸促会驻香港、澳门代表处发起,2024年起已在广州、东莞、香港、珠海等地举办 [1] - 2024年广东省赋予惠州4个战略定位: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和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 [1] 惠州产业发展现状 - 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南北联动"格局,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领先 [1] - 电子信息产业汇聚TCL、德赛、亿纬锂能、胜宏科技等龙头企业,联动广深莞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1] - 生命健康产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 [1] 大湾区协同创新路径 - 需构建"政企学研金用"创新共同体,明确协同发展路径:一体化协同平台、创新协同组织模式、创新金融支持工具、场景驱动实践应用 [3] - 建议推动成立粤港澳创新联盟和产业协同创新圈,构建"两廊两点"科技创新极点协作架构 [3] - 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为牵引,开展跨境协同攻关 [3] 产业协同具体措施 - 纺织服装行业需加强科技创新、落实可持续发展、抓住健康与老龄化消费增量 [4] - 建议广东承担生产制造、香港负责设计品牌运营、澳门落地市场推广及跨境合作 [4] - 推动"港澳研发—广东制造—中国应用—全球销售"新范式,善用香港服务链优势 [6] 科研成果转化 - 澳门推出"产学研线上配对平台",将科研成果和产业应用垂直结合 [8] - 中医药行业需构建专利保护网,推行"科研人员持股+成果收益分成"模式 [9] - 建议建立产业需求驱动的研发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9] 人工智能应用 -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制定《人工智能指引》,规范仲裁中使用AI技术 [11] - 指引旨在平衡AI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控,服务当事人降本增效需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