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通胀目标

搜索文档
美联储三步走,亲手斩断美元霸权命脉,美国经济加速坠落深渊!
搜狐财经· 2025-09-01 14:02
美联储政策误判背景 - 美联储决策牵动全球投资者和经济体情绪 近期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暗示降息引发市场积极反应 但两天前公布的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又导致市场情绪转向消极[3][4] - 疫情五年周期彻底打乱经济节奏 劳动参与率下降 供应链紊乱 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作用改变 但美联储仍按以往思维惯性决策 未能认识特殊性[6] - 决策过程中过度追求理想化目标 依赖过去经验 死板遵循理论模型 导致应对通胀和就业出现偏差[7] 货币政策理想主义缺陷 - 2020年8月制定平均通胀目标 允许通胀适度高于2%以实现长期平均水平达2% 但通胀具有粘性特征 价格上涨后难以回落[9][10] - 美国通胀高于2%目标已持续四年有余 历史上高通胀极少能自行消退 政策干预还存在传导过程和滞后效应[11] - 2%通胀目标属理想化状态 实际经济运行中略高或略低在合理范围内均可接受 但美联储未考虑现实复杂性导致目标实践受阻[13] 经验主义误区及后果 - 疫情前发达经济体处于低通胀 低失业 低利率 低增长常态 美联储对2021年春夏通胀苗头未重视 认为属暂时现象 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14] - 美国先后推出3轮共计5万亿美元财政纾困救助 大量资金涌入市场 叠加供应停滞和劳动参与率下降 导致通胀大幅上涨[14] - 2020年疫情爆发时狂印钞票推升通胀 通胀上升初期反应滞后 2022年又极端化连续加息10次 当前利率4.3%但恢复盈利需降至2.6%以下 压缩未来降息空间[15][17]
2025年8月杰克逊霍尔会议点评:左右互搏的美联储新框架
光大证券· 2025-08-25 09:58
美联储政策转向 - 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会议释放鸽派信号,主动提示就业下行风险,降息预期走在市场曲线之前[3][7] - 若8月非农就业数据不超预期反弹,9月降息是大概率事件[3] - 美联储放弃"平均通胀目标"框架,降低对高通胀容忍度,提升对低失业率容忍度[3][33][34] - 新政策框架对长期利率影响趋中性,不直接定义为更鸽或更鹰[3][34] 市场反应 - 美股三大指数单日涨幅达1.5%-1.9%,美债收益率下行7-11bp,美元指数收于97.7[4] - 黄金期货价格单日大涨0.9%[4] 历史政策对比 - 2020年"平均通胀目标"框架导致加息滞后通胀13个月[3][5][21] - 2024年8月鲍威尔释放降息信号后,9月降息50bp[10][22] - 2025年1-7月因通胀压力连续五次暂停降息[22] 经济环境变化 - 劳动力参与率62.5%较疫情前63.1%存在0.6个百分点缺口[24][29] - 移民总量半年减少140万人(从5330万降至5190万)加剧劳动力紧张[24] - 逆全球化推升进口价格,墨西哥进口价格指数25年累计涨幅超40%[23][26] 风险提示 - 四季度若通胀超预期,可能降息一次后再度暂停[3][33] - 政治压力威胁美联储独立性,特朗普施压降息并要求官员辞职[30][31]
全球牛市有望延续
第一财经· 2025-08-24 23:53
全球央行政策转向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释放降息信号 称基准前景和风险平衡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政策立场 [3][6] - 高盛认为9月美联储会议降息25个基点是大概率事件 摩根大通等投行普遍认为降息将给亚洲市场注入动能 [3] - 美联储内部鸽派音量升高 7月会议两名票委投反对票主张降息25个基点 为1933年以来首次 [6] 全球股市表现 - 标普500指数8月触及6445.76点 纳指创年内第19次新高 年初至今美国主要股指上涨约7%至8% [9] - 欧元区蓝筹股指数Euro STOXX 50年初至今上涨约11% 英国富时100指数突破9200点创历史新高 [9] - 日经225指数突破43000点大关创历史新高 美国和日本股市大涨很大程度上缘于AI热潮 [9] AI行业投资前景 - MIT报告显示仅5%的AI项目能创造百万美元价值 其余仍处于亏损状态 [9] - 英伟达二季度营收预计达到538亿美元 环比增长15% 高于市场预期的528亿美元 毛利率预计高达73.4% [10] - 威灵顿投资管理认为AI技术具有硬件普及率高 发展速度快 可扩展性强和企业大规模投资等特点 [10] A股市场资金动向 - 上证综指8月22日冲上3800点大关 上半年A股市场净流入资金约1.5万亿至1.7万亿元 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保险公司资金配置 [12][13] - A股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 占自由流通市值4.8% 低于过去十年4.9%的平均水平 更远低于2015年10%的峰值 [13] - 中国超额流动性从2024年第三季度占GDP的9.1%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12.6% 7月零售存款减少1.1万亿元 [13]
美联储转向、9月降息在即,全球牛市有望延续
第一财经· 2025-08-24 12:28
全球央行政策转向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基准前景和风险平衡的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政策立场 暗示降息可能性[1][3] - 高盛认为9月会议降息25个基点是大概率事件 投行普遍认为降息将给亚洲市场注入动能[1] - 美联储内部鸽派音量升高 7月会议两名票委主张降息25个基点 这是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两名票委投反对票[3] 全球股市表现 - 标普500指数在8月一度触及6445.76点 纳指创下年内第19次新高 年初至今美国主要股指上涨约7%至8%[5][6] - 欧元区蓝筹股指数Euro STOXX 50年初至今上涨约11% 表现优于美国大盘股[6] - 英国富时100指数在8月中旬突破9200点创历史新高 日经225指数突破43000点大关创历史新高[6] 人工智能主题投资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报告显示只有5%的AI项目能创造百万美元价值 其余仍亏损 导致科技巨头股价回调[6] - 英伟达二季度营收预计达到538亿美元 环比增长15% 高于市场预期的528亿美元 毛利率预计高达73.4%[7] - 企业正大规模投资AI AI技术可扩展性远超其他技术创新 发展速度前所未有[7] 中国股市流动性驱动 - 上半年A股市场净流入资金约1.5万亿至1.7万亿元 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保险公司资金配置[8] - A股两融余额自2015年以来首次突破2万亿元 占自由流通市值4.8% 低于2015年10%的峰值水平[9] - 中国超额流动性从2024年第三季度占GDP的9.1%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12.6%[8] 资金流向变化 - 7月中国零售存款减少1.1万亿元 表明在存款利率走低情况下资金可能流向非银金融产品和股市[8] - 欧洲央行持续降息创造低利率环境 再通胀和国防支出加码预期导致资金涌入国防和周期股[1] - 美元指数跌回97区间 美债收益率全线下行 市场预期美联储到明年年底还有125个基点降息空间[5]
JacksonHole年会点评:鲍威尔重磅讲话之后:相信你所相信的
华福证券· 2025-08-24 08:25
美联储政策与市场反应 - 鲍威尔在Jackson Hole会议上首次明确暗示降息,导致美元指数单日跌幅达0.94%[3][13] - 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但后续政策路径仍需观察通胀和就业数据[3][15] 通胀目标调整与不确定性 - 美联储放弃"灵活平均通胀目标制",为未来加速降息打开空间[4][16][19] - 7月美国核心CPI同比连续回升,关税政策可能导致通胀压力更持久[4][19] - 关税上调需时间传导至供应链,可能引发更持久通胀动态[4][19] 劳动力市场动态 - 7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超预期走弱,但薪资增速逆势上冲[4][20] -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同步走弱,形成"奇异平衡"状态[4][20] - 8月第三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再度上行,但数据滞后性使8月就业难判断[4][20] - 8月美国制造业PMI大幅上升3.5个百分点至53.3,创2022年5月以来新高[25] 日本经济与外部影响 - 日本7月核心CPI同比持平于3.4%,输入性通胀或已结束[26][29] - 美国对日加征15%关税导致日本8月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继续下降[26] - 日元可能因日本央行重启宽松而再度面临贬值压力[4][26] 风险提示 - 美联储降息速度可能慢于预期[6][31] - 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加大[6][31]
美联储新掌门猜想
搜狐财经· 2025-07-29 17:39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任期评估 - 鲍威尔担任美联储主席八年 推动货币政策框架重大创新并坚守央行政治中立性 但存在误判通胀和对科技金融创新缺乏敏感性的短板 [1] - 作为非经济学出身的技术型掌门人 鲍威尔在政治极化环境中展现平衡艺术 获得奥巴马提名及特朗普与拜登钦点连任 [2] - 疫情期间实施"火箭筒救市"政策 包括紧急降息150基点至零利率 无上限量化宽松 公司债购买和主街贷款计划等创新工具 阻止金融体系崩溃并实现V形复苏 2021年美国经济增速达5.7%创1984年以来最高 [2][3] 货币政策框架创新 - 重构货币政策框架 将"广泛包容的就业最大化"设为首要目标 关注结构性就业短板 允许通胀率适度超调至2%以上实行平均通胀目标制(AIT) [4] - 推动决策透明化改革 增加记者会频率 发布FOMC委员利率路径"点阵图"预测 帮助市场把握政策逻辑 [5] - 新框架实现学术突破并影响全球央行政策走向 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相继调整通胀目标策略 [4] 政策失误与后果 - 2021年通胀预警时误判为"暂时性" 按兵不动半年 导致2022年3月CPI达8.5% 6月升至9.1%创41年新高 [6] - 2022年3月起以史上最快速度加息11次累计525基点 利率推至5.25%-5.50%的22年高位 引发全球紧缩海啸 [7] - 激进加息导致美国股债双杀 纳斯达克指数暴跌33.1% 全球股市蒸发数十万亿美元 多国出现货币危机和债务违约 [7] - 非常规货币政策加剧财富分配失衡 疫情时期美国前1%富豪财富增长45% 底层50%人群实际收入因通胀下降 [7] 对科技金融的立场 - 对加密货币持保守态度 发布"Choke Point 2.0"禁止银行支持代币发行企业 切断加密企业银行通道 [8] - 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承认监管过于保守 表示正在重新评估并将逐步撤销不合适的监管指引 [8] 继任者人选分析 - 特朗普计划夏秋之际公布新主席提名 设置"影子主席"对冲鲍威尔言论 热门人选包括沃什、哈塞特和沃勒 [1][9] - 财政部长贝森特虽受特朗普钟爱但因白宫工作不可替代已被排除可能性 [10] - 沃什属鹰派 曾批评鲍威尔降息决策 建议特朗普不要干预美联储独立性 [10] - 哈塞特作为特朗普政策设计师深谙白宫运行逻辑 但维护美联储独立性态度坚定 [11][12] - 沃勒原属鹰派但5月由鹰转鸽 判断与特朗普高度吻合 被视为美联储"二号人物" [12][13]
美联储会议纪要: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下 维持利率不变是最佳策略
智通财经网· 2025-05-28 22:39
美联储政策会议纪要分析 利率政策 - 美联储连续第三次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 25%-4 5%区间不变 [1] - 决策者一致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具有适度限制性 有足够空间等待更多通胀与经济前景信号 [1] - "按兵不动"策略反映政策制定者面对通胀与就业双重风险时更倾向谨慎观望 [1] 经济前景与风险 - 特朗普不稳定的贸易政策被视为最大不确定因素 关税可能推高通胀并抑制经济增长 [1] - 美联储工作人员下调2025年及2026年经济增长预测 尽管市场对2025年衰退预期有所下降 [1] - 经济陷入衰退可能性几乎与基线预测一样高 预计劳动市场将显著疲软 [2] - 失业率将于今年升至自然失业率之上 并维持高位至2027年 [2] 通胀预期 - 几乎所有与会成员提到通胀可能比预期更持久的风险 [2] - 密歇根大学数据显示消费者未来五至十年通胀预期大幅上升 主因关税影响 [2] - 长期通胀预期仍保持锚定 但若通胀持续性增强将面临增长与就业的艰难权衡 [2] 货币政策框架 - 继续讨论货币政策框架定期评估 可能重新审视平均通胀目标与就业目标缺口表述 [2] - 2020年采纳的"灵活平均通胀目标制"允许通胀适度高于2%一段时间 [2] - 当前倾向"灵活通胀目标制" 即在不追补过往偏差前提下使通胀率回归2%目标 [2]
鲍威尔的抉择:是否重蹈伯恩斯的覆辙?
搜狐财经· 2025-05-22 07:30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评估 - 美联储正在重新评估2020年引入的"平均通胀目标"策略 因未来可能面临更频繁的供应冲击(如关税 疫情 极端天气)导致通胀波动加剧 [1] - 当前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 5%-4 75%区间 鲍威尔强调经济韧性足以承受高利率 无需急于降息 [2] - 美联储寻求"中性利率"以平衡货币政策 既不刺激也不拖累经济 [2] 美国债务与利率困境 - 美国政府债务规模达36 19万亿美元(2024年底) 远超33 1万亿债务上限 高利率环境加剧利息偿付压力 [3] - 降息呼声与美元贬值风险并存 若美联储购债托市可能引发资产负债表膨胀和通胀反弹 [3] 劳动力市场动态 - 失业率稳定在4 1%但美联储认为就业市场仍过热 需通过高利率降温而不引发失业率飙升 [4] - 工资涨幅已放缓 但劳动力供需尚未达到美联储理想平衡状态 [4] 市场预期与政策不确定性 - 市场对降息时点预期混乱 因通胀(CPI 2 9%)未达2%目标且经济保持韧性(2025Q1 GDP增长2 5%) [5][10][12] - 鲍威尔强调货币政策滞后效应 暗示将维持高利率并采取"会议-by-会议"决策模式 [5] 政治与企业压力 - 特朗普公开施压要求立即降息 企业如福特 美泰因经济不确定性下调业绩预期 [6] - 摩根大通警告中美贸易政策可能引发衰退 高盛预测美国一年内衰退概率达35% [6] 历史对比分析 - 伯恩斯时代(1970-1978)因政治压力降息导致滞胀(CPI峰值12 3%) 与当前2 9%通胀形成对比 [7][11] - 当前经济韧性(2025全年GDP预测2 4%)显著优于伯恩斯时期石油危机后的-0 5%收缩 [9][10] - 鲍威尔强调美联储独立性 避免重蹈伯恩斯为政治短期目标牺牲通胀控制的覆辙 [15]
有色及新能源周报:中美贸易谈判超预期,有色板块集体走强-20250519
国贸期货· 2025-05-19 08: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美贸易谈判超预期使有色板块集体走强,但各有色金属受宏观、供需等因素影响表现不一 铜价短期偏弱运行 锌价长空逻辑不变 镍价宽幅震荡 工业硅价格偏弱震荡 多晶硅价格预计下跌 碳酸锂价格短期内偏弱 [1][8][89][207][299][302][37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有色金属价格监测 - 美元指数现值101.0 日涨跌幅0.16% 周涨跌幅0.56% 年涨跌幅 -6.91% [6] - 汇率CNH现值7.2037 日涨跌幅 -0.13% 周涨跌幅 -0.59% 年涨跌幅 -1.30% [6] - 沪铜现值78140元/吨 日涨跌幅0.35% 周涨跌幅0.89% 年涨跌幅5.92% [6] - 工业硅现值8145元/吨 日涨跌幅 -3.15% 周涨跌幅 -0.73% 年涨跌幅 -25.85% [6] - 碳酸锂现值61800元/吨 日涨跌幅 -3.62% 周涨跌幅 -1.94% 年涨跌幅 -19.84% [6] 铜(CU) - 宏观因素利空 中美贸易利好消化 中国社融信贷待改善 美国CPI下滑 消费者信心指数走低等影响市场风险偏好 [9] - 原料端利多 铜矿现货加工费回升 港口库存下降 铜矿延续偏紧格局 [9] - 冶炼端中性 采用现货和长协铜矿的冶炼厂均亏损 [9] - 需求端中性 4月铜材开工率回升 但近期下游需求走弱 [9] - 投资观点震荡偏空 短期铜价偏弱运行 交易策略为短期偏空对待 [9] 锌(ZN) - 宏观因素中性 中美关税调整 美国经济数据及中国社融数据影响市场 [89] - 原料端偏空 国产加工费持平 进口上调 港口库存累增 [89] - 冶炼端偏空 5月部分炼厂检修 但总体供应或有增量 [89] - 需求端偏空 节后开工修复 但淡季下游需求悲观 [89] - 投资观点看空 基本面转弱 关注库存累增持续性 交易策略为单边做空 [89] 镍(NI) - 宏观因素中性 中国社融数据及中美会谈影响情绪 美国经济数据使市场担忧反复 [207] - 原料端偏多 镍矿价格坚挺 港口库存增加 纯镍产量高位 镍铁价格反弹 [207] - 冶炼端中性 纯镍产量增加 硫酸镍产量下降 中长期印尼产能将释放 [207] - 需求端中性偏空 不锈钢库存去化 成交稍有回暖 新能源需求向好但镍盐供应趋紧 [207] - 投资观点宽幅震荡 关注电积镍成本变化 交易策略为短线区间为主 [207] 工业硅(SI) 多晶硅(PS) 工业硅 - 供给端偏多 全国周产下降 主产区产量有增有减 [299] - 需求端中性 多晶硅产量下降 有机硅产量增加 铝合金需求维稳 [299] - 库存端偏多 显性库存、行业库存和仓单库存均去库 [299] - 成本利润偏空 全国平均单吨成本下降 毛利修复 [299] - 投资观点震荡 短期内硅价偏弱震荡 交易策略为单边震荡 卖看涨和看跌期权 [299] 多晶硅 - 供给端中性 全国周产下降 主产区产量有变化 预计后续产量低位运行 [302] - 需求端偏空 硅片产量下降 抢装潮尾声排产减少 [302] - 库存端偏空 工厂库存累库 注册仓单增加 挤仓风险下降 [302] - 成本利润中性 全国平均单吨成本持平 主产区毛利下降 [302] - 投资观点看空 主力合约回归偏空逻辑 预计价格下跌 交易策略为07合约逢高试空 [302] 碳酸锂(LC) - 供给端偏空 全国周产下降 4月产量环比降同比增 5月排产环比增 [370] - 进口端偏空 3月进口量环比大增同比降 智利对中国出口量环比增同比增 [370] - 需求端中性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产量有变化 新能源车产销向好 [370] - 库存端中性 社会库存基本持稳 锂盐厂库存增加 下游环节库存去库 [370] - 成本利润偏空 外购矿石提锂成本下降 利润增加 [370] - 投资观点偏空 短期内价格偏弱 交易策略为持有空单 [370]
美联储变天,A股也在酝酿大招!
搜狐财经· 2025-05-17 12:44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 - 美联储正在重新审视货币政策框架的核心环节 包括通胀目标及就业差距应对模式 暗示长期利率或有上行压力 [1] - 美联储调整"平均通胀目标"框架 被视为重大政策转向 表明愿承担更高通胀风险以换取就业市场强劲 [3] - 鲍威尔指出关税影响比预期更大 虽未直接评价现行关税政策 但为潜在贸易摩擦升级预留政策弹性 [3] A股市场特征分析 - 4月7日大幅下跌后近一个月指数涨幅接近10% 但投资者收益未同步增长 主因频繁选错股及误操作 [3] - 选错股现象表现为抄底后股价持续走低 关键差异在于机构资金是否持续介入 [4][5] - 通过大数据模型可捕捉机构交易动向 "机构库存"数据能有效区分真实下跌与情绪性下跌 [10] 机构资金行为研究 - 全市场5000多只股票中有4000多只存在机构积极参与迹象 与部分投资者观察到的市场表象存在差异 [14] - "6-10日库存"数据高位阶段对应上证指数表现亮眼 显示机构资金动向对市场整体走势具有领先指示作用 [12] - 右侧交易策略有效性取决于机构资金持续性 数据模型可识别机构"暗度陈仓"行为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