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差贸易
icon
搜索文档
期货工具如何为种植户所用?
金融时报· 2025-09-25 02:38
公司业务模式转型 - 源发物流从粮食购销仓储业务向期货交割服务、基差贸易和上下游产业链贸易的多元模式转型 [1] - 公司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规避市场价格风险 套保比例达80%左右 并赚取基差效益 [1][8] - 采用滚动采购模式替代囤粮经营策略 提升粮食流通效率 [8] 产业链协同与联农带农机制 - 源发物流年贸易量50万吨 主要服务京粮生物和龙凤玉米两家加工企业 目标为其降低玉米采购成本 [5] - 绥化象屿农产自有仓容130万吨 其中30万吨专供生化加工原料需求 [5][6] - 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覆盖种植面积:2024年达2万亩 2025年实现翻番至4万亩 [11] - 创新"夏季一口价"模式 配送期权工具"增收宝" 引导农户博弈价格上行机会 [11] 期货工具应用与风险管理 - 象屿农产套保比例从20%提升至50%以上 市场机会好时达80% [8] - 基差贸易方式被采用 春节前后期货价格高于现货近150元/吨时仍坚持稳健经营 [8] - 为种植大户锁定售价0.93元/斤(折合1860元/吨) 在价格走弱背景下帮助农户增收20万元 [11] - 要求订单农户支付10%保证金 若期货盘面波动导致保证金低于5%需追加 否则平仓 [14] 市场环境与行业挑战 - 2022年玉米市场回调 粮贸企业受农户惜售及"高价买粮、低价销售"双重冲击 [6][7] - 80%种植主体参考期货市场但实际运用较少 因专业知识缺乏和信息不对称 [10] - 玉米种植主体偏好"一口价"传统交易方式 对基差售粮接受度较低 [10] - 绥化地区种粮者平均年龄65岁 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预计快速提升 [11] 战略发展与服务创新 - 源发物流建设农服超市 整合金融机构、农资农技服务资源提供全链式服务 [14] - 通过订单模式提高与种植端合作黏性 未来可指导种植品种选择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14] - 地方政府支持模式推广 绥化象屿农产在市政府组织下到各乡镇宣讲 [13] - 协调农担公司创新物权服务 与农商行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产业主体需求 [14]
郑商所服务新疆发展出实招、见实效
期货日报网· 2025-09-24 19:55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时代新疆,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 态良好,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美好画卷。在新疆快速发展过程中,在中国证监会党委的坚 强领导下,郑商所增强政治担当,充分发挥期货品种优势,在服务新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出实招、 见实效,为富民兴疆贡献了期货力量。 多措并举服务新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新疆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依 法治疆、富民兴疆。2023年以来,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先后提出"五大战略定位"和"十大产 业集群",以粮、棉、果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其中,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逐年提 升,2024年占比92%,棉花和纺织服装业产值超2200亿元,吸纳100余万人就业。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郑商所一直在积极贡献期货力量。 "保险+期货"为农民构建起风险保障长效机制。2016年以来,郑商所陆续在新疆麦盖提、阿拉尔、若羌 等27个地区开展"保险+期货"项目,从分散试点到县域覆盖,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期货 +订单+银行"等利益联结机制,逐年增 ...
贴水行情里 生猪养殖龙头的避险之道
期货日报网· 2025-09-15 23:25
生猪期货市场结构 - 2025年生猪期货价格持续低于现货价格呈现贴水态势 [1] - 贴水结构反映市场对供需错配的忧虑 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2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6% [3] - 自繁自养模式已盈利超一年 养殖企业缺乏主动去产能动力 [3] 企业套保策略实践 - 牧原股份建立专业期货团队 完善涵盖研究风控决策交割的套保体系 [2] - 富之源集团根据产能成本因素实施双向套保 锁定养殖成本与销售价格 [4][5] - 企业采用期货价格+基差模式签订远期合同 保底价结算同时保留上涨收益分享权 [4] 行业成本与产能状况 - 头部养殖企业成本降至13元/公斤以下 期货价格处于成本线上方 [4] - 行业呈现低成本者微利高成本者亏损的分化格局 [3] - 养殖端仍存利润空间 产业主动去产能意愿不强 [3] 金融工具创新应用 - 场外期权具灵活性 行权价与到期日可协商 最大损失限于权利金 [7] - 期货与累沽期权组合策略在价格下行时提供更宽保护区间并减少保证金占用 [7] - 基差贸易模式允许企业参考期货价格以一口价销售远期生猪 [8] 中小养殖户风险应对 - 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参与生猪保险+期货模式 [9] - 利用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调节生产计划与产能安排 [9] - 富之源集团实施1050工程 向合作养殖户输出管理经验与期货工具应用能力 [9]
龙蟠科技:巧用期货工具打造“五星安全体系”
期货日报网· 2025-09-01 16:07
公司背景与业务 - 江苏龙蟠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汽车润滑剂制造起家 2003年成立于江苏省南京市 2017年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2024年成为A+H股上市的新能源科技企业 目前是以绿色新能源核心材料为主要业务的国际化企业集团[2] - 乙二醇是公司主要原料之一 用于生产汽车防冻液和冷却液等核心产品 乙二醇采购具有较高业务权重和独特性[2] 期货衍生品应用策略 - 公司采用基差点价定价机制 7月16日参照张家港地区75元/吨基差签订采购合同 当时盘面价格4350元/吨 7月28日以4530元/吨点价 最终采购价4605元/吨[2] - 为规避点价期价格上涨风险 7月17日买入执行价4380元/吨看涨期权并卖出执行价4320元/吨看跌期权 构建零成本合成期货多头 7月28日期权平仓收益完全对冲增加的采购成本[3] - 针对库存套保采用熊市价差期权策略 2月5日买入执行价4750元/吨看跌期权支付权利金53元/吨 同时卖出执行价4650元/吨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20元/吨 净支付权利金33元/吨 3月5日期货收盘价4620元/吨 实现收益67元/吨[4] 风险管理体系 - 公司拥有专业期货团队 贸易部门负责原料采购和套保策略提出 风控部门设定敞口比例和尺度 交易部门负责策略操作和执行 团队分工明确包含研究人员 交易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5][6] - 套期会计处理围绕现金流量套期和公允价值套期两方面 现金流量套期给未来现金流提供保障 公允价值套期实时反映现有资产市场价值变化[6] 行业影响与模式创新 - 华东地区化工企业已普遍接受基差贸易模式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基差贸易联动 形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 促进行业构建共享共赢的健康生态[7] - 期现结合经营模式改变企业与上下游合作方式 从单纯买卖关系转变为共同研判市场的伙伴关系 推动产业链定价模式升级[7]
中粮祁德丰总经理冯昊:产业风险管理方式趋于多样化
期货日报网· 2025-08-19 08:27
行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 2010年前期货套保机遇期产业期货套保占比较低且期现基差安全边际较好 [1] - 2010-2020年期货套保挑战期产业期货套保占比增长导致期现基差安全边际走差 [1] - 2020年后进入风险管理工具发展期期现基差安全边际差成常态且场外期权工具逐步丰富 [1] 大宗商品贸易模式演变 - 贸易模式出现从现货贸易到基差贸易再到含权贸易的变迁 [1] - 期现结合广泛推广推动风险管理理念持续提升 [1] 新时期产业盈利来源 - 产业盈利来源不再完全依赖加工和差价 [1] - 新增盈利来源包括运用套保/基差的利润、优化业务结构利润、风险管理服务利润及策略与工具结合获取的溢价 [1]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 综合经营能力提升、业务模式学习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决定企业未来 [1]
专题系列报道三:企业在跨境贸易中更有“底气”
搜狐财经· 2025-08-18 08:48
核心观点 - 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成为跨境贸易风险管理关键工具 企业通过基差贸易 期权和期货套保有效应对价格波动和供应链风险 提升全球贸易竞争力 [1][2][3][4][5] 期货工具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案例 - 厦门国贸石化利用PTA2505合约基差点价解决4万吨PTA订单谈判僵局 避免每吨50美元降价要求并保障利润空间 [1] - 厦门建发在采购3000吨澳大利亚菜粕时采用汇率锁定和郑商所RM2509合约空头头寸套保 建仓基差-150元/吨 最终通过基差贸易定价以-130元/吨销售 规避120元/吨单边市场亏损 [2] - 物产中大化工集团买入郑商所菜粕看跌期权应对乌克兰葵粕海运中断风险 期权行权收益挽回因国内菜粕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 [3] - 同一集团通过卖出郑商所花生期货对冲1万吨塞内加尔花生采购风险 避免因国内现货价格下跌导致的500万元潜在亏损 [3] 创新贸易模式与全球影响 - 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在塞内加尔花生贸易中采用含权贸易模式 买入看涨期权锁定最高采购价同时让卖方卖出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 提升资金效率并将中国期货标准输出至非洲 [4] - 中国大宗商品消费占比全球显著:菜油消费27% 菜粕31% 花生38% 进口占比分别为菜油28% 菜粕29% 花生16% 这为境外企业接受中国价格提供基础 [5] - 郑州期货市场交易品种活跃且交易时间覆盖全天 郑州价格成为供需判断基准 增强企业在跨境农产品贸易中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客户黏性 [5] 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 期货市场作为跨境贸易稳定器抵御价格波动 同时作为新引擎推动中国价格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影响力 [5] - 境外企业可直接参与中国期货市场对冲风险 减少传统跨境贸易中的价格转换摩擦成本 [5]
企业在跨境贸易中更有底气
期货日报网· 2025-08-18 00:53
跨境贸易中的期货工具应用 - 厦门国贸石化在PTA贸易中采用PTA2505合约基差点价方式,成功解决与欧洲买家的价格僵局,既满足买家理想价格又保障合理利润空间[1] - 厦门建发在菜粕贸易中将套期保值与基差贸易结合,通过郑商所菜粕期货RM2509合约空头头寸和基差定价,规避120元/吨的单边市场亏损[2] - 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在乌克兰葵粕进口业务中运用菜粕看跌期权,成功对冲因黑海运价危机导致的期货价格上涨风险[3] 创新贸易模式案例 - 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在非洲花生采购中创新使用"含权贸易"模式,通过买入看涨期权锁定最高采购价,同时让卖方卖出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实现价格风险共担[4] - 该公司在塞内加尔花生采购中通过郑商所卖出花生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成功对冲500万元的潜在亏损风险[4] 期货市场国际化影响 - 郑商所期货品种交易活跃,"郑州价格"成为跨境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参考基准,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并增强客户黏性[5] - 期货市场国际化既作为跨境贸易"稳定器"抵御价格波动风险,又作为"新引擎"推动"中国价格"在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5]
原木期货首个合约完成交割 累计成交额达3213.28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8-13 03:01
原木期货LG2507合约交割情况 - 原木期货首个合约LG2507顺利完成实物交收,标志着其从挂牌到交割的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合约规则设计和监管体系得到全面检验[1] - LG2507合约累计成交434.11万手,成交额3213.28亿元,日均成交2.57万手,日均持仓2.44万手[1] - 交割环节共完成1281手配对,折合原木现货11.529万立方米,交割结算价801-828.5元/立方米,总金额9533万元,涉及15家卖方和20家买方会员[1] 企业参与期货交割实践 - 山东腾诺木业通过60手交割接货提前锁定库存成本和加工利润,交割品标准化提升出材率和利润率[2] - 江苏汇鸿集团通过85手卖出套保平滑收益曲线,国标尺和"机器+人工"检尺模式提升交割效率和公平性[2] - 太仓鑫海港口作为最大车板交割场所完成425手交割,实现20分钟/手的高效运作[3] 期货交割机制创新 - 原木期货采用国标统一化质检标准,打破传统现货贸易主观判断惯例[3] - 引入机器检尺技术,质检结果可追溯,推动贸易标准化和规模化[3] - 车板交割与标准仓单交割并行,769手通过车板方式完成,512手通过仓单方式完成[1] 交易所未来规划 - 大商所计划增设交割库扩大交割资源,通过协议交收等市场化手段联通期现货市场[4] - 强化市场监管保障交割安全,支持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基差贸易等业务[4] - 推广成功经验提升产业参与度,助力木材产业期现结合高质量发展[4]
小鼎能源:以产融结合推动聚酯产业链价值提升
期货日报网· 2025-07-31 06:04
产融结合模式发展 - 期货市场成为企业应对风险的核心工具,PTA、PX、瓶片等期货品种覆盖聚酯产业链关键环节,提供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与资源配置功能 [1] - 小鼎能源构建"以基差贸易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支撑、以产业链服务为导向"的业务模式,2024年贸易额连续5年创新高 [1] - 公司通过精细化运用期货工具及深度融合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期现联动、风险可控"的发展模式 [1] 聚酯产业链结构性变革 - 2024年原油供需变化驱动产业链价格逻辑转换,地缘政治冲突缓和及OPEC+减产执行力度减弱使原油价格转向区间震荡,下游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收窄 [2] - 国内PX产量同比增长12%,PXN加工利润年均值降至300美元/吨以下,产业链利润重心向中下游转移 [2] - PTA和聚酯产能年增速达10%,利润加速向头部集中,PTA加工差波动率降低导致低效装置退出,聚酯端产量增速11%但瓶片加工差维持低位 [2] 小鼎能源业务模式创新 - 公司以基差贸易替代传统"一口价"定价模式,推动产业链价格形成机制透明化、市场化,赋予交易双方灵活定价权利 [3] - 在PTA业务中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锁定成本,2024年PTA期货成交12万手以上,帮助下游工厂降低采购成本 [3] - 在PX业务中将长约采购转换为基差定价合同,通过场外纸货和期货盘面锁定成本,作为郑商所首批PX交割厂库构建全流程期现结合体系 [4] 产业链服务案例 - 针对聚酯企业A的PX采购困境,公司通过纸货与期货盘面转换基差定价头寸,提供后点价服务保障生产连续性 [6] - 为聚酯企业B设计PTA基差贸易方案,在期货市场建立多头头寸锁定价格,相比现货采购节省成本并保障生产计划 [7] 期现结合模式优势 - 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性,企业可根据市场判断灵活定价 [8] - 提升抗风险能力,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8] -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和定价透明度,推动上下游从"价格博弈"向"价值共创"转型 [8]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以产融基地为新起点,持续深耕聚酯产业链,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8]
期现融合筑基 为花生行业注入新动力
期货日报· 2025-07-14 16:17
公司发展历程与期货市场参与 - 河南粮投前身豫粮集团自1992年硬白小麦期货上市即参与期货市场,2020年成立后5年内搭建系统化期货团队[1] - 2024年获批郑商所花生产融基地,深入参与花生期现货市场建设[1] 期现融合体系构建 - 公司年贸易量近一千万吨,涵盖小麦、玉米、花生等品种,近年因国际冲突、内需疲软及价格联动性增强导致花生波动风险加剧[2] - 形成"组建团队、锚定产品、申请仓库、建设平台、落地模式"的期现结合业务体系,设立期货事业部并制定《期现结合业务管理办法》[2] - 运用期货和期权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锁定销售价格,或通过卖出虚值看涨期权增厚收益,子公司采用含权贸易控制采购成本[3] - 建立风险评估监控机制、定期报告制度等内控流程,确保交易合规可控[3] 基差贸易模式探索 - 河南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但缺乏龙头企业导致贸易以一口价为主,价格波动风险高[4] - 2021年花生期货上市后企业参与度提升,但基差贸易普及率仍低于成熟品种,主因缺乏主流贸易商推广[4] - 计划扩大花生经纪人规模,引导向专业化贸易商转型,以郑商所价格为基础尝试基差销售,打造河南花生"价格品牌"[4][5] - 2024年提交花生交割库申请,旨在改变产业弱势格局[5] 行业赋能与风控推广 - 与郑商所、永安期货合作举办"稳企安农 护航实体"活动,覆盖30家企业近百人,公司高管加入郑商所讲师库[6] - 未来将持续开展市场活动,通过培训、咨询及经验分享带动更多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6] - 建议未建立期货团队的企业可借助期货公司或同业合作,明确风险类型、工具选择及风控措施[7] 未来战略规划 - 依托仓储布局、贸易渠道和体量优势,扩大花生贸易规模,深化产业链渗透[7] - 发挥产融基地功能普及期货知识,服务中小企业参与市场,助力产业稳健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