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货币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65期:人民币汇率波动与美联储政策预期
搜狐财经· 2025-09-29 01:03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美联储政策预期 - 人民币2025年逆势上涨源于外部美元指数前9个月跌9.5%及内部经济改善与政策预判[3] - 美联储2023年9月开启降息2025年9月恢复降25个基点现转向关注充分就业[3] - 当前人民币汇率未明显偏离均衡汇率市场无显著升值压力[4] 美联储政策与美元走势 - 美联储降息周期重启后美元指数走弱源于降息预期影响全球流动性改善[6] - 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决于国内通胀和就业水平美元指数仍有一定下行可能性[6] - 美联储政策面临独立性被侵蚀问题中长期或致美元进一步走弱[3][6] 国际资本流动与汇率影响 - 美联储降息推动新兴市场资本流入上升与中国资本市场信心恢复形成共振[6] - 四季度美国资本流入步伐总体放缓削弱国际资本对美元资产信心[6] - 汇率中性将成为强大人民币标志货币政策需依据国内经济变化调整[6] 大宗商品价格关联性 - 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呈较强反向相关性政策预期交易加大黄金上涨力度[6] - 地缘政治风险与关税战不确定性凸显黄金避险属性决定价格下限[6] - 全球经济增长不振导致石油需求疲软价格易跌难涨[6] 国际货币体系挑战与改革 - 当前体系面临信用货币风险地缘政治博弈及科技金融创新三方面挑战[8] - 未来改革需促进体系稳健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推动多元化货币体系[8] - 中国需践行全球倡议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8]
高盛闪辉:以扩大离岸市场探索人民币国际化道路
第一财经· 2025-09-18 03:24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挑战 - 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储备中份额仅2% 与中国占全球GDP 19%和全球贸易最大贡献国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1] - 中国GDP全球占比从2000年6%升至19% 增加13个百分点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3% 对140多个国家贸易规模超过美国 [1] -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活动和官方储备中使用占比仍处于低位 与经济和贸易地位不匹配 [1] 储备货币决定因素分析 - 储备货币选择关键因素包括惯性偏好 经济规模 金融市场深度 货币信用度和地缘政治考量 [3] - 储备货币调整缓慢 年调整幅度不足10% 历史显示美国经济超越英国数十年后英镑仍长期主导 [3] - 经济规模是继惯性后最重要因素 GDP份额提高对储备份额影响存在临界点现象 [4] - 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加速变化会负面影响储备份额 美国高财政赤字和债务引发可持续性担忧 [4] 地缘政治对货币格局影响 - 2022年俄乌冲突后新兴市场央行资产多元化意愿增强 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遇 [2] - 地缘政治因素日益影响储备配置 中国 巴西 土耳其等国明确降低美元依赖目标 [4] - 美国关税政策和俄乌冲突加剧地缘政治紧张 可能改变全球储备构成 [4] 货币主导地位更替历史经验 - 历史上货币主导更替罕见 150年来仅英镑让位美元一例 [5] - 货币主导地位建立需长时间 美国经济1870年代超英国 但美元到1950年代才确立主导 [6] - 挑战国与主导国政策行动影响货币兴衰 1913年美联储法案强化美元地位 一战加速英镑衰落 [6] - 重大经济衰退可能阻碍国际化 大萧条使美元暂回英镑 日本泡沫破裂后日元份额下降 [6] 人民币国际化特色路径 - 中国可能重点发展离岸市场(CNH)同时保持在岸市场(CNY)基本不变 [1][8] - 在岸市场规模比离岸市场大几个数量级 但国内投资者境外资产配置不足 [8] - 对外直接投资(FDI)将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区别于其他货币以证券投资为主 [1][9] - 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可能持续 部分转化为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 [9]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措施 - 开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支持交易结算清算 发展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交易如原油期货 [9] -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份额稳步上升 与新兴经济体贸易纽带加强 [8] - 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国家安全意义 可重塑全球货币秩序并保障金融体系安全 [9] 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 - 若中国持续经济发展 避免危机 扩大外资可参与人民币资产 储备份额有望显著突破2% [1][7] - 美元主导地位不意味份额不变 1990-2025年间美元储备份额在40%-60%之间波动 [7] - 面临挑战包括美元升值时人民币贬值压力 离岸与在岸点差扩大程度不确定 [10]
申银万国期货早间策略-20250917
申银万国期货· 2025-09-17 06: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9月股指走势较7月和8月更波折,处于持续上涨后的高位整固阶段,多空力量分歧使股指波动大,但中长期看中国资本市场战略配置期才刚开始;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含科技成长成分多,偏进攻、波动大、回报可能更高,上证50和沪深300含红利蓝筹成分多,偏防御、波动小、价格弹性可能较弱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指期货市场 - IF合约中,当月、下月、下季、隔季合约前日收盘价分别为4516.80、4507.40、4489.20、4466.00,涨跌分别为 -11.20、 -11.40、 -7.20、 -4.80,涨跌幅分别为 -0.25、 -0.25、 -0.16、 -0.11,成交量分别为76486.00、15322.00、51156.00、10547.00,持仓量分别为79227.00、26234.00、126801.00、44330.00,持仓量增减分别为 -7317.00、3385.00、10870.00、2195.00 [1] - IH合约中,当月、下月、下季、隔季合约前日收盘价分别为2962.40、2962.80、2962.60、2964.00,涨跌分别为 -7.40、 -7.00、 -8.60、 -10.00,涨跌幅分别为 -0.25、 -0.24、 -0.29、 -0.34,成交量分别为31164.00、3835.00、17788.00、2561.00,持仓量分别为38868.00、7754.00、41676.00、10226.00,持仓量增减分别为 -5440.00、855.00、3099.00、 -31.00 [1] - IC合约中,当月、下月、下季、隔季合约前日收盘价分别为7165.20、7107.40、6996.80、6832.00,涨跌分别为39.40、44.60、45.40、40.80,涨跌幅分别为0.55、0.63、0.65、0.60,成交量分别为72243.00、17339.00、54234.00、17761.00,持仓量分别为76600.00、33647.00、109640.00、43004.00,持仓量增减分别为 -1404.00、5098.00、7874.00、1691.00 [1] - IM合约中,当月、下月、下季、隔季合约前日收盘价分别为7368.60、7301.00、7143.20、6934.80,涨跌分别为 -32.20、 -32.60、 -43.20、 -50.40,涨跌幅分别为 -0.44、 -0.44、 -0.60、 -0.72,成交量分别为107983.00、14772.00、54784.00、16850.00,持仓量分别为116294.00、38394.00、133533.00、68482.00,持仓量增减分别为 -19043.00、2379.00、16.00、1186.00 [1] - IF下月 - IF当月、IH下月 - IH当月、IC下月 - IC当月、IM下月 - IM当月隔月价差现值分别为 -9.40、0.40、 -57.80、 -67.60,前值分别为 -8.00、0.40、 -64.00、 -66.80 [1] 股指现货市场 - 沪深300指数前值指数点数4533.06、成交量231.89亿手、总成交金额6133.15亿元,前两日值分别为4522.00、266.44亿手、6895.76亿元,涨跌幅0.24 [1] - 上证50指数前值指数点数2962.62、成交量52.55亿手、总成交金额1456.98亿元,前两日值分别为2968.54、61.71亿手、1774.53亿元,涨跌幅 -0.15 [1] - 中证500指数前值指数点数7415.57、成交量301.31亿手、总成交金额4751.05亿元,前两日值分别为7422.88、315.84亿手、5088.28亿元,涨跌幅 -0.10 [1] - 中证1000指数前值指数点数2167.99、成交量3285.48亿手、总成交金额2441.95亿元,前两日值分别为2173.28、3325.15亿手、2443.70亿元,涨跌幅 -0.24 [1] - 主要指数中,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前值分别为3860.50、13005.77、7940.33、3066.18,前两日值分别为3870.60、12924.13、7880.17、3020.42,涨跌幅分别为 -0.26、0.63、0.76、1.52 [1] - 国内外主要股指中,恒生指数、日经225、标准普尔、DAX指数前值分别为26446.56、44768.12、6615.28、23748.86,前两日值分别为26388.16、44372.50、6584.29、23698.15,涨跌幅分别为0.22、0.89、0.47、0.21 [1] 期现基差 - IF当月 - 沪深300、IF下月 - 沪深300、IF下季 - 沪深300、IF隔季 - 沪深300前2日值分别为 -30.08、 -96.88、 -249.28、 -449.68 [1] - IH当月 - 上证50、IH下月 - 上证50、IH下季 - 上证50、IH隔季 - 上证50前2日值分别为 -7.75、 -58.55、 -158.95、 -307.75 [1] - IC当月 - 中证500、IC下月 - 中证500、IC下季 - 中证500、IC隔季 - 中证500前值分别为 -62.86、 -87.16、 -197.96、 -357.16 [1] - IM当月 - 中证1000、IM下月 - 中证1000、IM下季 - 中证1000、IM隔季 - 中证1000前值分别为 -46.97、 -114.57、 -272.37、 -480.77 [1] 其他国内主要指数和海外指数 - 行业方面,能源、原材料、工业、可选消费、主要消费、医药卫生、地产金融、信息技术、电信业务、公用事业等行业指数有相应前值、前两日值及涨跌幅 [1] 宏观信息 - 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8项与“高品质服务供给”有关,还提出开展“服务消费季”等活动、扩大领域开放试点等,首次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 [2] -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将与中国领导人通话,外交部发言人称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有战略引领作用,暂无具体信息 [2] - 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国际主导货币由一国主权货币承担有内在不稳定问题,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朝少数几个主权货币并存、竞争、制衡格局演进,智能合约等技术将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2] - “境外个人境内限购房令取消”系误读,外汇局强调仅是结汇支付审核程序优化,未改变现行政策,境外个人需符合购房资格条件 [2] 行业信息 - 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建设,全长2681公里,总投资约532亿元,配套“水风光一体化”电源基地投资超1500亿元 [2] - 广东省出台人工智能赋能玩具产业行动方案,目标到2027年全省规上玩具产业营业收入达一千亿元,AI玩具渗透率达30%以上 [2] - 苏州发布“人工智能 +”城市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底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智能经济产业核心规模年均增长超20% [2] - 中国房协商品房直销平台上线,华润置地等首批15家单位签约 [2] - 全球首个AI Agent交易市场MuleRun上线并面向所有用户开放 [2]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表示:积极发挥大国引领作用 务实开展全球金融治理与合作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18:32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方向 - 推动新一轮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以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和负面影响 [1] -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朝少数几个主权货币并存、相互竞争和制衡的格局演进 [1] - 主权货币国需承担相应责任并强化国内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1]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向更加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持续发展 [1] - 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1] - 亚洲等地区通过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大幅提高零售支付生态互操作性 [2] - 新兴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加速应用 [2]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完善 - 新兴市场本币互换合作稳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 - 中国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III》并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3] -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 [3] - 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使影子银行风险大幅压降 [3] - 需构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多元高效全球金融安全网 [3]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改革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占比未能反映成员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 [3] - 需尽快推动份额占比调整以提升组织合法性和代表性 [4]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金融监督职能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4] - 需加强对各国政策引导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4]
中金缪延亮:美元陷阱的形成与突破——读埃斯瓦尔·S. 普拉萨德《美元陷阱》
中金点睛· 2025-09-14 23:35
美元陷阱的形成逻辑 - 新兴经济体因出口导向模式及自我保险需求必须持有大量外汇储备 形成资本从新兴市场净流入发达国家的逆流现象[2][3] - 2000-2013年全球外汇储备增长超5倍达11.7万亿美元 新兴市场占比从37.5%跃升至67.2%[3] - 美债凭借卓越信用等级、市场深度与流动性成为全球主要安全资产 且缺乏可替代选择(TINA格局)[2][6] 安全资产的特性与美债优势 - 安全资产需满足长期保值、危机时快速变现的特性 美债市场因深度和流动性成为唯一能大规模吸纳全球储蓄的市场[6] - 美债安全资产地位依赖三大支柱:强大制度体系(权力制衡/法治/央行独立性)、金融市场深度、以及r<g的债务可持续性条件[7][8][9] - 危机期间VIX指数上升时资金涌入美债 形成负β属性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元资产避险属性反复验证[8] 替代资产的局限性 - 欧元区因缺乏统一财政联盟、经济增长停滞及制度缺陷 无法挑战美元地位 德国国债等核心资产体量不足[12][13][14] - 2012年中国国债市场规模仅1.2万亿美元(美国12.9万亿/日本11.2万亿) 金融市场深度与流动性不足制约人民币国际化[16] - 人民币需满足三大制度先决条件:广泛国际使用、资本账户可兑换、自由浮动汇率 当前仍存在结构性短板[15] 美元陷阱的突破条件 - 新兴市场金融稳健性增强降低外储积累需求 中国2015年汇改后汇率弹性提升 经济转向"双循环"削弱干预汇率必要性[24] - 美债安全属性因基本面恶化(债务/GDP超120%)、财政纪律弱化、美元武器化(2022年冻结俄央行资产)而动摇[26][27] - 黄金与比特币成为替代选项 2024年全球央行购金超1000吨(为前十年的2倍) 比特币因稀缺性接近供应上限95%被视作数字黄金[30][31][32]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 美元价值储藏功能首次动摇 各国央行黄金储备总值自1996年来首次超过美债持有量 标志全球再平衡启动[31] - 人民币迎来历史机遇:Swift贸易融资占比达6%(与欧元相当) 经济基本面和制造业升级(全球占比超30%)支撑资产安全性[29] - 若美联储为接盘美债放弃独立性 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陷入高通胀、高利率、低增长的滞胀局面[28]
薛鹤翔:美国外汇期货的前世今生
搜狐财经· 2025-09-12 05:21
外汇期货诞生背景 - 外汇期货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导致国际货币体系重大变革 固定汇率制下汇率波动幅度限制在1%至2.25%范围内 外汇风险较低[1][4] -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与黄金挂钩为基础 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4] - 体系瓦解因"特里芬难题"制度缺陷及美国经济实力走弱 越南战争和财政赤字导致通胀高企 黄金储备快速下降 1971年暂停美元黄金兑换 1973年体系正式瓦解[5] 美国外汇期货发展历程 - 197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成立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 推出7种外汇期货合约 包括英镑 加拿大元 西德马克等货币 标志市场正式成立[1][6] - 1976年《牙买加协议》允许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推动外汇期货市场迅速发展 197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开展业务 197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专门期货交易所[1][6] - 1982年费城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标准化外汇期权合约 1984年CME推出外汇期权 1985年纽约棉花交易所推出美元指数期货[1][6] 美国外汇期货发展现状 -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为美国最主要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 提供多样化产品包括主要货币对 新兴市场货币对和交叉货币对 如欧元/美元 墨西哥比索/美元等[2][11] - 2024年CME外汇产品日均成交量达103万份合约 同比增长8% 拉丁美洲地区外汇产品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9% 增速高于其他地区[2][14] - 欧元为日均成交量最大外汇期货 达25.8万份 日元19.2万份 英镑12万份 澳元11.4万份[14] 美国外汇期货发展趋势 - 外汇衍生品需求因市场波动加剧而提升 美国债务压力及政策不确定性动摇美元信用 地缘风险推升波动 带动风险管理需求增长[16] - 新兴市场货币衍生品前景广阔 新兴经济体贸易规模快速增长 拉丁美洲等地区外汇期货成交量保持高增 更多相关衍生品将上市[2][16]
赵建:从黄金美元、债务美元到美元稳定币——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大变局
搜狐财经· 2025-08-11 09:33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 -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三次标志性演进 从黄金美元到债务美元再到美元稳定币 代表一百年内三次变局 [4] - 美元稳定币作为美元代币独立承担交易媒介功能 提高支付效率与便利度 可能进一步提升美元全球支付份额 [4] - 国际货币体系变局对人民币既是结构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 [4] 黄金美元时代 - 布雷顿森林体系1.0时代通过美元锚定黄金实现主权货币超主权职能 35美元固定兑换1盎司黄金 [7][8] - 体系存在特里芬难题 黄金线性增长与贸易指数级增长矛盾导致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9] - 体系瓦解后黄金价格从35美元/盎司飙升至1980年880美元/盎司 [9] 债务美元时代 - 债务美元体系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通过银行复式记账实现贷款创造存款的瞬时货币创造 [11] - 欧洲美元创造主体为美国海外商业银行分行 承担境外美联储职能 [12] - 债务扩张经历三阶段:1970年代-次贷危机前新兴市场周期性危机 次贷危机后量化宽松 疫情后债务飙升 [15][16][17] 债务规模数据 - 2008年美国政府债务10万亿美元 2009年11.9万亿美元增长19% 2019年达22.7万亿美元 [16] -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危机前8000亿美元最高飙至4.5万亿美元 增长5倍多 [16] - 2023年9月美债突破33万亿美元 2024年连续突破34/35/36万亿美元关口 [17] 美元信任危机 - 乌克兰危机后多国央行调整外汇储备 减少美元美债占比 黄金占比2024年达20%超越欧元16% [18] - 2024年各国央行黄金净购买1045吨 连续三年超千吨 为本世纪前十年年均两倍 [18] 美元稳定币创新 - 稳定币依据货币职能分离理论 独立承担法币交易媒介职能 价值储存仍由法币锚定 [20] - 2024年稳定币交易额27.6万亿美元 超Visa和万事达总和 但99%为加密资产交易 [21] - 稳定币在一般贸易支付中交易次数仅占Visa的0.41%和万事达的0.72% [21] 技术基础与前景 - 稳定币底层技术包括区块链 智能合约 锚定机制和隐私计算 实现点对点跨境交易 [20][21] - 美元稳定币当前在加密资产外交易量较低 但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 [21]
国际货币体系专题(一):百年浮沉,彰往察来
华西证券· 2025-08-10 15:32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 1870年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历经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大阶段[1] - 金本位制下1913年美/英/法/德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分别为26.6%/3.4%/14%/5.7%[18] -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时美元占全球储备比例达80%,2024年降至57.79%[33][37] 货币纪律变化 - 21世纪主要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欧元/日元占2024年全球储备比例分别为57.79%/19.84%/5.81%[2][37] - 新兴经济体增加黄金储备,形成货币自由调控与黄金储备意愿提升的"二律背反"[2] 体系崩溃原因 - 布雷顿森林体系因美国贸易赤字占GDP比重持续上升而崩溃(1960-1973年)[23][31] - 牙买加体系下美国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从1980年代百亿美元增至2022年1.6万亿美元[28] 产业与技术影响 - 科技实力和实体产业竞争力是货币话语权的基础[3][39] - 区块链技术推动稳定币发展,2024年人民币占全球储备比例达2.18%[9][37] 资本流动风险 - 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大,2008年后波动加剧[27][28] - 新兴市场经济体需实施资本管制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4][41]
潘功胜: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需要各方加强对话与合作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7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际格局变化和国家竞争力迭代 具有全球公共品属性但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2]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讨论更多来自地缘政治层面 主要围绕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和推动超主权货币两个方向 [2] - 特别提款权(SDR)成为国际主导货币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深度不足问题 建议通过常态化发行和扩大使用范围提升其作用 [3]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问题凸显 全球推动体系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3] - 跨境支付呈现三大趋势:支付体系多元化发展 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新兴技术加速应用 [3]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国际金融危机后形成事前防范与事后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金融安全网 包括全球层面IMF危机救助能力增强 区域层面各类储备基金建立 双边层面货币互换机制完善 [4] - 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重要组成部分 [4] - 中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Ⅲ 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 [4] - 当前监管框架存在碎片化问题 巴塞尔协议Ⅲ执行受政治因素影响出现摆动 数字金融和非银行机构监管仍然薄弱 [5]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实际经济地位 需要推进治理改革提高代表性 [6] - IMF份额规模决定其危机救助能力 份额占比决定成员国投票权和融资规模 当前占比未能反映成员国经济相对地位 [7] - 尽快推动IMF份额占比调整是完善治理提升合法性的关键 [7]
缪延亮:国际货币体系新形势下 可从四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新华财经· 2025-07-25 12:30
国际货币体系新形势 - 美元信誉出现裂痕 美国股债汇"三杀"频繁出现 美债安全资产溢价持续缩水 美元霸权的"双锚"正在弱化 [1] - "中国制造"崛起 在新能源汽车 5G通信 AI等战略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 中国制造业叙事更加积极 [1] - 经贸体系重构 美国对贸易伙伴大幅加征关税 全球最终消费国意愿下降 贸易渠道美元供给或逐步减少 [1] - 加密货币兴起 稳定币因便捷便宜和可及性强成为基础设施 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挑战 [2] 人民币汇率变化 - 人民币汇率走出贬值预期 呈现升值压力 4月末采取强力应对举措后走出"爬行升值"行情 [3] - 美国通胀水平远高于中国 2022年名义CPI最高超过9% 2024年为3%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小幅走弱 可能存在低估 [3] - 2022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降幅超过15% 尽管中国贸易顺差屡创新高 [3] - 2022年8月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风险逆转期权从超过1转为负值 显示市场预期从贬值转向升值 [3] 人民币升值压力来源 - 外部因素 美元霸权"双锚"松动 人民币贬值压力减少 [4] - 内部因素 中国制造业顺差不断上升 [4] - 中国具有完整财政主权和健康财政状况 拥有净资产 有能力扩大财政支出 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安全资产 [4]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议 - 推进人民币结算和计价 尤其在大宗商品领域 增强中国企业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 扩大人民币使用规则建设 [4] - 构建投融资闭环 扩大资本项目开放 强化人民币融资功能 扩大人民币海外授信 提高离岸人民币存量 [5] - 发行离岸稳定币 优先在香港推进试点 利用制造业优势推进线下应用场景 借助香港完善"链上"投融资闭环 [5] - 恢复和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遏制套息交易 减轻单边下行压力 避免与美元绑定过深 走出独立行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