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监管标准

搜索文档
潘功胜: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需要各方加强对话与合作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7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际格局变化和国家竞争力迭代 具有全球公共品属性但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2]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讨论更多来自地缘政治层面 主要围绕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和推动超主权货币两个方向 [2] - 特别提款权(SDR)成为国际主导货币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深度不足问题 建议通过常态化发行和扩大使用范围提升其作用 [3]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问题凸显 全球推动体系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3] - 跨境支付呈现三大趋势:支付体系多元化发展 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新兴技术加速应用 [3]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国际金融危机后形成事前防范与事后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金融安全网 包括全球层面IMF危机救助能力增强 区域层面各类储备基金建立 双边层面货币互换机制完善 [4] - 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重要组成部分 [4] - 中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Ⅲ 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 [4] - 当前监管框架存在碎片化问题 巴塞尔协议Ⅲ执行受政治因素影响出现摆动 数字金融和非银行机构监管仍然薄弱 [5]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实际经济地位 需要推进治理改革提高代表性 [6] - IMF份额规模决定其危机救助能力 份额占比决定成员国投票权和融资规模 当前占比未能反映成员国经济相对地位 [7] - 尽快推动IMF份额占比调整是完善治理提升合法性的关键 [7]
中国央行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财联社· 2025-06-18 02:45
央行国际合作与金融安全网建设 - 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中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1] - 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并提供全额保障,资管新规全面实施后影子银行风险大幅压降 [1]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改革 - 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调整滞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比低于其全球经济实际地位 [2] - 个别成员国单边主义政策影响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效率,需推进改革以动态反映成员国经济地位 [2] - 改革方向包括提高新兴市场话语权、践行多边主义并提升治理效率 [2] 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问题凸显,全球对高效、安全、包容的支付体系需求增强 [3] - 中国已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新兴支付基础设施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