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治理

搜索文档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周要闻回顾(9月15日—9月21日)
国际金融报· 2025-09-21 11:06
领导调研与政策导向 -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临港新片区 强调更好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动扩大试点领域、适用范围和覆盖区域 聚焦离岸金融和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大程度先行先试[1] -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调研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要求推动更多资本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中 努力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中发挥样板作用[4]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出席2025中国风险投资论坛 论坛以"新风投·新产业·新模式"为主题 发布《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5)》[3] 金融创新与市场发展 - 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期综合业务平台上线国际铜保税标准仓单及氧化铝标准仓单交易业务 首单国际铜保税标准仓单线上质押同日落地[8] - 上海期货交易所因成功上市铅、镍、锡、氧化铝期权荣获期货期权世界亚太地区"年度最佳新合约奖"[7] - 上海清算所为银行间市场挂钩浮息科创债券的合约类信用衍生品交易提供双边清算服务 支持银行间合约类信用衍生品应用场景创新拓展[8] -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创新落地全市场首单城市更新永续信托业务 为上海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项目注入金融动力[8]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阿曼马斯喀特证券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 拟在市场推介、信息交换、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8] 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支持 - 上海金山推出产融赋能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平台 按产业赛道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深化产融合作[11] -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落地"浦发银行稳岗贷" 发挥金融助力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作用 支持在沪企业稳定经营[9] - 上海市成功举办中小微企业融资畅通系列活动之养老科技业金融服务专场活动 市委金融办、闵行区等21家企业代表参会[6] 金融开放与跨境业务 -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一揽子便利化政策 包括深化跨境投资和跨境融资外汇管理改革 优化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政策[18] -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建设运营获关注 调研强调强化法治保障、支持业务创新和完善监管体系[1] 金融监管与教育宣传 - 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启动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 以"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 发布金融业"为民办实事"举措范例[13] - 上海金融监管局牵头组织开展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 发布上海金融业为民办实事举措范例和受欢迎金融教育作品[7] - "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金融可悦读公益宣传校园行活动在复旦大学举办 聚焦防范金融风险"年轻化、校园化"趋势[6] 货币政策与信贷数据 - 2025年8月上海人民币贷款增加47亿元 外币贷款增加14亿美元 人民币存款增加3923亿元 外币存款增加23亿美元[19] -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副司长杨虹表示人民银行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提振和扩大服务消费 5月份创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16] - 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明确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14]
每日晨报-20250917
国新证券· 2025-09-17 06:43
国内市场表现 - 上证综指收于3861.87点 上涨0.04% 深证成指收于13063.97点 上涨0.45% 科创50上涨1.32% 创业板指上涨0.68% 万得全A成交额23671亿元 较前一日上升[1][4][8] - 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有20个行业上涨 纺织服装 计算机及综合金融涨幅居前 农林牧渔 银行及有色金属跌幅较大[1][8] - 概念板块中宇树机器人 汽车配件精选及减速器等指数表现活跃[1][8] - 中证500指数上涨0.75% 中小100指数上涨0.30% 中证100指数下跌0.27%[4] - 当日A股市场3629只个股上涨 1689只下跌 104只持平 其中327只个股涨超5% 25只跌超5% 89只涨停 7只跌停[9] 海外市场表现 - 美国三大股指小幅收跌 道指跌0.27% 标普500指数跌0.13% 纳指跌0.07% 万得美国科技七巨头指数涨0.01%[2][4] - 特斯拉逆势涨近3% 脸书涨近2% 联合健康集团跌超2% 英伟达跌逾1%[2] - 中概股多数上涨 蔚来涨超8%[2] - 日经225指数上涨0.30% 英国FTSE指数下跌0.88% 德国DAX指数下跌1.77%[4] 大宗商品及外汇市场 - 黄金上涨0.23%至3727.50美元/盎司 布伦特原油上涨1.56%至68.49美元/桶[4] - LME铜下跌0.68%至10117.00美元/吨 LME铝上涨0.43%至2712.00美元/吨[4] - CBOT小麦上涨1.62%至533.50美分/蒲式耳 CBOT玉米上涨1.36%至429.00美分/蒲式耳[4] - 美元指数下跌0.73% 欧元兑美元上涨0.91% 美元兑日元下跌0.66%[4] 政策动态 -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5方面19条举措 其中8项与高品质服务供给有关[3][9][10] - 政策内容包括开展服务消费季活动 支持消费资源与IP跨界合作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等[9][10] - 文件首次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9] - 工信部印发《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版)》涵盖钢铁 石化 新能源汽车 机器人等14个行业场景图谱[12][13] 宏观经济数据 - 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4.93万亿元 同比增长9.7% 占我国进出口总值16.7%[19] -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19]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19] - 美国8月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0.6% 连续第三个月超预期增长 实际零售销售同比增长2.1%[19] - 美国8月制造业产出环比增长0.2% 好于市场预期的下降0.2%[19] - 加拿大8月CPI同比升1.9% 低于预期的2% 新屋开工量环比下降16%至24.58万套[20][21] 国际金融动态 - 斯蒂芬·米兰以48票对47票获美参议院确认 将出任美联储理事 预计参与9月16日开始的美联储会议[18]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发表文章强调需加强数字金融 加密资产市场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全球监管协同[15][16] - 文章指出非银行中介机构在全球融资中比重大幅上升 但监管仍然薄弱[16]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表示:积极发挥大国引领作用 务实开展全球金融治理与合作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18:32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方向 - 推动新一轮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以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和负面影响 [1] -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朝少数几个主权货币并存、相互竞争和制衡的格局演进 [1] - 主权货币国需承担相应责任并强化国内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1]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向更加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持续发展 [1] - 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1] - 亚洲等地区通过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大幅提高零售支付生态互操作性 [2] - 新兴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加速应用 [2]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完善 - 新兴市场本币互换合作稳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 - 中国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III》并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3] -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 [3] - 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使影子银行风险大幅压降 [3] - 需构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多元高效全球金融安全网 [3]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改革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占比未能反映成员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 [3] - 需尽快推动份额占比调整以提升组织合法性和代表性 [4]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金融监督职能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4] - 需加强对各国政策引导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4]
《求是》杂志发表潘功胜的重要文章《坚定践行全球治理倡议 持续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完善》|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16 09:28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 国际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家竞争力迭代,17世纪荷兰盾、18世纪末英镑、二战后美元成为主导货币[4] - 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包括利益冲突、风险溢出和地缘政治工具化[5] - 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欧元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人民币稳居全球贸易融资前三、第三大支付货币和SDR权重第三[6] - 超主权货币(如SDR)理论上可克服主权货币缺陷,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流动性限制[7] 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和地缘政治工具化问题[9] - 跨境支付向多元化发展,本币结算普及,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已建成[10]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亚洲地区通过二维码互联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10] -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缩短支付链条[10]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安全网完善,IMF强化危机救助,区域机制如亚洲清迈倡议提供支撑[12] - 中国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III》,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能力达标,存款保险覆盖99%以上存款人[13] - 当前面临监管碎片化、数字金融监管不足和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等挑战[14]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需推进治理改革[16] - IMF份额占比调整是关键,需提升新兴市场话语权和代表性[17] - 国际组织应强化经济金融监督职能,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和金融稳定[17]
潘功胜在《求是》发文
财联社· 2025-09-16 06:08
全球治理倡议背景与核心理念 -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5年9月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包含主权平等 国际法治 多边主义 以人为本 行动导向五大核心理念 [2] - 倡议针对全球治理赤字加剧问题 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 - 全球金融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面临地缘冲突和逆全球化挑战 [2]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 国际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家竞争力迭代 17世纪荷兰盾 18世纪末英镑 二战后美元主导 [3] - 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包括利益冲突 风险溢出和地缘政治工具化 [3] - 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 欧元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 人民币稳居全球贸易融资前三 全球支付第三和SDR权重第三 [4] - 超主权货币(如SDR)理论上更稳定 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流动性限制 [6] - 需优化SDR发行机制 扩大使用范围并推动私营部门参与 [6] 跨境支付体系演进 -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 成本高和地缘政治武器化问题 [7] - 跨境支付向多元化发展 本币结算普及 新兴支付系统和区域性多边支付系统涌现 [8] - 中国已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8]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亚洲地区通过二维码互联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 [8] - 区块链和央行数字货币等新技术缩短支付链条 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推动体系演进 [8]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安全网完善 包括IMF危机救助 区域基金(如亚洲清迈倡议)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9] - 中国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9] - 监管规则强化 如《巴塞尔协议III》实施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覆盖99%以上存款人 [10] - 当前挑战包括监管碎片化 数字金融监管不足(加密资产和气候风险)以及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 [11] - 非银行中介机构在全球融资中比重上升 但稳定性弱且杠杆水平高 [11]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主要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 [12] - 个别成员国单边主义行为影响组织治理效率 [12] - IMF份额占比需调整以提升合法性和代表性 [13]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金融监督职能 引导支持全球化多边贸易体系 [13]
潘功胜: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需要各方加强对话与合作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7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际格局变化和国家竞争力迭代 具有全球公共品属性但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2]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讨论更多来自地缘政治层面 主要围绕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和推动超主权货币两个方向 [2] - 特别提款权(SDR)成为国际主导货币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深度不足问题 建议通过常态化发行和扩大使用范围提升其作用 [3]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问题凸显 全球推动体系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3] - 跨境支付呈现三大趋势:支付体系多元化发展 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新兴技术加速应用 [3]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国际金融危机后形成事前防范与事后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金融安全网 包括全球层面IMF危机救助能力增强 区域层面各类储备基金建立 双边层面货币互换机制完善 [4] - 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重要组成部分 [4] - 中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Ⅲ 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 [4] - 当前监管框架存在碎片化问题 巴塞尔协议Ⅲ执行受政治因素影响出现摆动 数字金融和非银行机构监管仍然薄弱 [5]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实际经济地位 需要推进治理改革提高代表性 [6] - IMF份额规模决定其危机救助能力 份额占比决定成员国投票权和融资规模 当前占比未能反映成员国经济相对地位 [7] - 尽快推动IMF份额占比调整是完善治理提升合法性的关键 [7]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沪“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21
货币政策与上海金融改革 - 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出台多项措施支持经济回升和金融市场稳定,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将持续评估完善 [1] - 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高频汇集分析债券、货币、衍生品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1] - 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1] - 在上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1]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 [1] - 发展自贸离岸债遵循国际规则拓宽"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企业融资渠道 [1] 上海金融创新试点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 [2]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等试点 [2] - 推动上海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 [2] - 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便利汇率风险管理 [2] 全球金融治理 -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向少数主权货币并存竞争格局演进,主权货币国需强化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3] - 新兴支付基础设施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3]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监督职能引导各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 [3] -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3]
国际金融青年领袖特训营暨模拟IMF2025在京圆满落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30 03:04
"模拟IMF项目"项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发起设立的国际金融青年领袖人才训练营,项目从 设立之初便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认可,以及中国老一辈国际金融外交家的大力支持。该项目旨 在通过实践引导参训学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金融本领、拓宽国际视野,为中国和世界培养具备 专业素养、践行多边主义、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时代使命感的全球金融治理人才。 本届训练营中,来自28个国家的80位选手在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他们在顶级专家团的指导下,认真学 习了国际金融治理领域的历史沿革、核心议题、决策机制、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外交官需要具备的关键 能力与素养。同时,在紧凑高效地模拟金融外交真实情景中,完成了精彩而又富有挑战的四场四分之一 赛事、两场半决赛和最后的决赛。训练营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到,在国际规则、国家利益和多元文化等众 多因素交织博弈的复杂环境下,作为一个优秀的金融外交官,需要承担的职责与使命、压力与挑战,以 及成长与淬炼。另外,训练营还特别安排了对在京的国际经济组织总部或驻华代表处的参访调研,同学 们在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相关专家的 深入交流与沟通中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实施八项政策举措 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证券时报· 2025-07-03 01:55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举措 - 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 汇集并分析银行间债券 货币 衍生品 黄金 票据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服务金融机构和市场监管 [1] -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1]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 提供多元化差异化个人征信产品 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1]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创新业务规则支持离岸贸易发展 [1] - 发展自贸离岸债 遵循"两头在外"原则和国际规则标准 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企业融资渠道 [1]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 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1]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 跨境贸易再融资 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2] - 推动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 便利汇率风险管理 [2] 全球金融治理与货币体系改革 -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向少数主权货币并存 相互竞争制衡的格局演进 需强化主权货币国政策约束 [3] - 讨论超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 如IMF特别提款权(SDR) 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流动性有限问题 [3] - 建议增加常态化SDR发行并扩大规模 提升其国际货币功能 [3] -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区块链等技术重塑传统支付体系 [3] - 需构建以IMF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网 维护监管规则一致性和权威性 [4] - IMF份额占比需调整以反映成员国经济地位 这是完善治理的关键 [4]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美全方位竞争下,产业链金融进一步赋能出海企业
凤凰网财经· 2025-06-28 09:07
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以"为开放的世界"为主题,旨在为中国企业搭建思想碰撞、资源对接、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系统性破解出海难题 [1] -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探讨国际金融竞争环境和产业链金融赋能 [3] 出海企业竞争环境 -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美出口占比从2022年16.2%降至2024年14.7%,对欧盟出口占比从15.6%降至14.3% [4] - 2024年1-3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投资达356.8亿美元,同比增长5.4%,覆盖143个国家和地区的4023家企业 [4] - 中美竞争已演变为科技、资源、金融等全方位竞争,出海企业面临的主要竞争来自中美博弈 [4] 美国金融现状分析 -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8.1%降至2024年Q3的9.96%,年贸易逆差超5000亿美元 [5] - 美国国债规模达36万亿美元,年利息超1万亿美元,依托美元霸权放量发行美元购买全球商品 [5] - 美国推出稳定币方案旨在扩张国债市场,推进全球金融市场美元化,加剧中美货币金融竞争 [6] 中国金融强国建设路径 -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和金融市场架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8] - 推进金融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用数字化技术重构金融服务流程 [8] -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避免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 [8] - 发展多边支付系统,防止支付工具政治化 [8] - 人民币已成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需拓宽其国际货币功能 [8] 产业链金融赋能出海企业 - 中国出海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变为获国家政策、技术创新、产业链全方位赋能 [10] - 金融机构服务升级:从简单信贷结算扩展至全产业链金融,包括并购贷款、上市融资、贸易金融等 [11] - 中国银行在64国设540家分支机构,为45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