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

搜索文档
广场协议40年(1)货币G零时代逼近
日经中文网· 2025-09-28 03:28
黄金走高,各国央行纷纷加持,"根源在于目前看不到能替代美元的下一种货币"。资金正以与美元吸引 力成反比的态势分散流动,在这个没有轴心货币的世界里,探寻着生存之道,新的秩序也正在逐步形 成。黄金异乎寻常的热度不过是这场变革的序章…… 美国纽约曼哈顿,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地下24米处,有一间用重达90吨的钢筒门紧紧封闭的房 间。入口旁曾悬挂着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无人能抗拒黄金的力量"。 反映动摇的秩序 这个房间里存放着约6300吨金块。按市价换算,这些金块价值约7000亿美元,是各国央行、 外国政府及国际机构存在这里的。这是全球最大的单个金库。 8月12日,在承诺绝不泄露内部情况的前提下,日本经济新闻的采访团队在纽约联储两名负责 人的陪同下,进入这座金库停留了约10分钟。金块堆叠的景象印证着人们对黄金不可动摇的 信任。但另一方面,也真切地反映出二战后国际社会建立的秩序正陷入动摇的事实。 各国用黄金来支撑本国货币价值的 "金本位制"的确立可追溯到1816年的英国货币法。下一个 转折点出现在1944年,二战后的国际货币框架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形成 了"黄金-美元本位制"。经过1971年尼克松政府停止黄金与美 ...
从梧桐树到全球金融巨擘: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两百年风雨路
观察者网· 2025-09-05 10:09
核心观点 - 纽约证券交易所从1792年《梧桐树协议》签署开始 经历了从无序路边交易到全球最大证券交易市场的演变 其发展过程中危机与制度革新交替出现 推动交易技术从手工报价升级至电子化 并逐步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1][6][19] 交易所起源 - 1792年前华尔街证券交易处于无序状态 交易发生在路边或咖啡店 主要交易投机性金融工具如彩票 战争债券和公司未收账款权 [2] - 威廉·杜尔投机行为引发1792年市场危机 投资者损失达500万美元 相当于当时纽约房地产总值 促使24位经纪人签署《梧桐树协议》 约定固定佣金率和可信交易网络 [4][6] - 1817年成立纽约证券和交易委员会 采取会员制 初始会费25美元 要求会员有一年股票买卖经验 1833年会费涨至150美元 1848年达400美元 [6][8] 制度规范化进程 - 1817年出台《纽约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宪法》 推动交易所制度化 1820年代运河证券泡沫破裂后 纽约因审查严格取代费城成为美国金融中心 [9] - 1834年建立黑名单制度曝光违约者 1856年引入IPO审核机制 1792年开始的固定佣金制延续近200年 直至1975年SEC强制废除后交易成本大降 [10] - 1865年建立第一个永久交易大厅 但市场操纵仍频发 1869年古尔德策划"黄金操纵案"引发"黑色星期五" 促使美国1875年通过《铸币法案》确立金本位 [9] 技术变革与危机应对 - 1968年"文书危机"因日均交易量突破1200万股导致纸质交割系统崩溃 交易所每周关闭两天处理文件 数百万美元证券遗失 促使1976年上线DOT电子交易系统 [11] - 1929年股市崩盘道指单日跌幅超10% 触发大萧条 促使1933年《证券法》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1934年《证券交易法》严禁操纵与内幕交易 并设立SEC监管机构 [13] - 1971年纳斯达克成立专为科技企业提供上市平台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指暴跌78% 2008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 政府通过量化宽松与财政刺激恢复市场稳定 [17][19] 市场扩张与参与结构变化 - 1812年战争推动联邦证券发行量急剧增加 会员数从1820年39人增至1848年75人 交易采用主席逐一点名报价方式 初期不向媒体公布价格 会员拥有信息优势 [6][8] - 二战后华尔街为计算机 核能 航空航天等新兴科技融资 普通家庭通过共同基金与养老基金广泛参与股市 19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联储强力升息抑制通胀 [17][19]
国际货币体系专题(一):百年浮沉,彰往察来
华西证券· 2025-08-10 15:32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 1870年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历经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大阶段[1] - 金本位制下1913年美/英/法/德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分别为26.6%/3.4%/14%/5.7%[18] -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时美元占全球储备比例达80%,2024年降至57.79%[33][37] 货币纪律变化 - 21世纪主要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欧元/日元占2024年全球储备比例分别为57.79%/19.84%/5.81%[2][37] - 新兴经济体增加黄金储备,形成货币自由调控与黄金储备意愿提升的"二律背反"[2] 体系崩溃原因 - 布雷顿森林体系因美国贸易赤字占GDP比重持续上升而崩溃(1960-1973年)[23][31] - 牙买加体系下美国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从1980年代百亿美元增至2022年1.6万亿美元[28] 产业与技术影响 - 科技实力和实体产业竞争力是货币话语权的基础[3][39] - 区块链技术推动稳定币发展,2024年人民币占全球储备比例达2.18%[9][37] 资本流动风险 - 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大,2008年后波动加剧[27][28] - 新兴市场经济体需实施资本管制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4][41]
货币为何“缩水”
搜狐财经· 2025-08-01 07:51
全球利率环境与货币政策 - 全球利率持续走低 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降息举措 [2] - 中国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与逆回购利率 以平衡经济增长与债务风险 [2] 货币价值变动现象 - 物价持续攀升 蔬菜水果等价格明显上涨 [3] - 银行存款利息低于物价涨幅 投资理财收益难以覆盖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 [3] - 货币购买力缩水现象引发公众焦虑与经济学者关注 [3] 费雪货币理论框架 - 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揭示货币量M 流通速度V 物价水平P与交易量T的动态关系 [3][12] - 货币供应量增加直接推高物价水平 形成通货膨胀 [8][12] - 费雪效应定义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预期通货膨胀率 成为利率政策制定核心依据 [8] 货币与财富的本质区别 - 财富指土地房屋原材料等实物资产 具有内在使用价值 [9][10] -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与储藏手段 价值源于社会共识而非物理属性 [10] - 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性表示 而非财富本身 [10][11] 物价影响因素分析 - 货币流通速度V影响购买力 消费投资意愿增强推高物价 [12][14] - 交易量T反映经济活跃度 供给增加可能稳定物价 [12][13] - 银行信用创造活动扩大货币供应 通过贷款增加购买力推高物价 [13][14] 间接物价影响机制 - 生产技术提升与资本积累增加商品供给 可能降低物价 [14] - 贸易顺差导致货币流入增加供应 可能推高物价 [14] - 金本位制下黄金产量波动可能引发货币供应不稳定 [15] 常见经济观念纠偏 - 商家贪婪并非物价主因 市场竞争机制约束价格行为 [16] - 进口商品增加丰富市场供给 长期有利于生产效率提升与消费者福利 [16] - 错误经济观念可能导致政府制定不合理政策 破坏市场运行机制 [17] 理论现实意义 - 费雪货币理论为百年后经济现实提供分析框架 尤其适用于全球货币价值波动背景 [17][18] - 货币价值是动态平衡过程 货币供应与信用创造的微小变化均会影响经济体系 [18]
从卢布走过的一个半世纪 透视俄罗斯政治变迁
搜狐财经· 2025-07-31 16:15
卢布历史背景 - 卢布诞生于1769年沙俄时期 最初作为战争融资工具 以铜币为抵押发行纸币[2] - 纸币设计融合政治宣言功能 印有爱国标语"战无不胜"和"和平与健康"图案[2] - 发行机制通过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家专门银行管理 需四名官员手写签名确认兑换承诺[2] 货币政治属性 - 卢布发行引发君主权利义务辩论 思想家提出纸币是统治者对人民的负债[3] - 实际运行中因过度发行导致纸卢布相对贵金属价值急剧下降[3] - 18世纪欧洲面临启蒙理念与帝国金融需求协调难题 俄国通过纸币创建国家内债首种形式[2] 改革历程 - 1839年货币改革结束纸币时代 引入白银基础的国家债券[5] - 19世纪70年代俄国保守派反对金本位制 战争打断黄金储备积累[6] - 金融改革家维特推行金本位 增发纸币建设基础设施并实施经济掠夺[6] 国际互动影响 - 货币成为俄国对外扩张工具 在中国东北推行卢布配合铁路修建与租借行动[4] - 通过逐步引入卢布实现波兰金融"俄国化"[5] - 金本位制增加外国资本流入 但使俄国偿债能力与黄金储备强挂钩[6] 现代启示 - 俄乌冲突期间卢布汇率受美国政治表态显著影响 特朗普时期从拜登不稳定转为坚挺[8] - 俄罗斯推动货币国际化突围 包括与全球南方国家卢布结算及数字卢布应用[8] - 历史显示战争-改革周期中 货币既作为国家发展工具 也用于检验改革成效[7]
中俄日印等40国去美元化后,美国人提出恢复金本位,幕后推手出现
搜狐财经· 2025-06-29 07:01
货币本质与美元体系 - 货币本质基于商品和交易 信用货币流通需实际交易支撑 否则如同废纸 [1] - 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因石油等商品以美元定价 美国主导国际货币清算体系 [1] - 各国通过商品服务所得美元回流美国 主要形式为购买美国国债 全球储备资产多以美元计价 [1] - 石油美元和美债共同支撑美元体系 使其脱离金本位后仍维持主导地位 [1] 金本位历史与演变 - 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规定货币与黄金储备挂钩 成为货币制度基础 [3] - 英镑和美元历史上均以黄金为基础 美元"美金"一词源于此背景 [3] - 马克思指出"黄金天然是货币" 揭示黄金与货币内在联系 [3] 去美元化趋势与挑战 - 美元国际主导地位因过度使用遭遇挑战 多国推动去美元化 构建并行金融新秩序 [3] - 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预测未来可能出现替代支付体系 美元欧元人民币共同承担储备货币角色 [3] - 世界逐渐失去对美元信任 去美元化进程加速 甚至蔓延至欧洲 [5] - 欧洲多国将存储在美国英国的黄金运回本国 反映对美元系统深刻忧虑 [5] - 欧洲东部22个央行24个月内购买自英镑危机以来最大数量黄金 [5] - 日本等美国盟友增加对中国债券投资 显示美元全球地位受挑战 [5] 美元政策与金本位提案 - 美国通过不断印钞制造美元资产泡沫 导致美元购买力贬值 全球货币地位衰退 [7] -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议员提出恢复金本位法案 尝试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将黄金价值注入美元 [7] - 华尔街投资者彼得·希夫指出美联储大量印钞导致美元实际价值迅速下降 面临崩溃风险 [7] - 荷兰央行认为黄金可能重新成为全球货币体系中心 一反长期支持美元体系的立场 [7] 全球去美元化行动 - 40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通过不同方式推进去美元化 [15] - 区块链技术应用加速去美元化 美联储政策加剧美元波动和铸币税收取 [15] - 英国央行前行长卡尼建议用全球认可的数字货币取代美元 方便全球市场交易 [15] 美元衰落预测 - 投资界人士罗杰斯警告"美元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 [17] - 摩根大通量化部门主管指出美联储经济举措威胁美元储备货币地位 [17]
同样是发达国家的钱,英镑跟美元那么值钱,为何日元就不值钱
搜狐财经· 2025-06-14 10:26
日元面值与汇率历史 - 日元当前汇率较低,100日元仅兑换约7元人民币,与英镑、美元等发达国家货币形成鲜明对比[1][3] - 日元面值庞大但汇率低源于历史因素,不能单纯用"值不值钱"衡量货币强弱[3] - 19世纪末日元采用金本位制时购买力极强,1日元可兑换0.75克黄金,当时日本年收入仅七八千万日元[4] 二战对日元价值的影响 - 二战期间日本通过大量印钞应对战争消耗,导致日元大幅贬值,1944年1美元兑换1日元[6][7] - 战后日本经济崩溃,物资短缺导致以物易物现象,1949年商品价格较战前上涨数百倍(100日元商品涨至1万日元)[6][9] - 1949年日本废除旧币发行新日元,最大面额从100日元提升至1000日元[9] 经济复苏期的货币调整 - 50年代日本成为美国后勤基地后经济飞跃,交易量激增迫使发行5000/10000日元纸币[9][11] - 70年代日元汇率趋于稳定,信用卡等金融工具普及使面额体系固定[11] - 类似中国第一套人民币最大面额5万元的通货膨胀历史,日本也经历货币面额膨胀过程[13] 日元面额改革可行性 - 鸠山由纪夫执政时期曾提出缩小日元面额提案但遭反对未实施[15] - 现行货币体系包含1万至1元共9种面额,缩小面额将导致交易找零困难并推高商品价格[16] - 会计账目调整复杂度高,信息化经济体系下面额变更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连锁反应[16][18]
白银:中国近代货币变革的缩影——读《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
上海证券报· 2025-06-08 18:07
中国白银货币体系的演变 - 19世纪末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白银使用国面临币制杂乱问题,全国存在至少170种不同银两标准,每次交易都是"智慧的较量"[6] - 1808-1850年中国白银外流3.84亿美元,1856-1886年又有6.91亿墨西哥银元流入,加剧货币主权问题[6] - 1901年《辛丑条约》要求以黄金价格结算赔款,使清政府承担白银贬值带来的额外汇率风险[7] 晚清至民国的货币改革尝试 - 张之洞在广东率先铸造"龙洋"但成色不足未能广泛流通,1911年国内流通银元中一半是墨西哥"鹰洋"[8] - 1914年《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制,"袁大头"银币迅速占据市场主导,1924年在9.6亿流通银元中占7.5亿[9] - 梁启超认为金本位制在中国水土不服,马寅初建议禁止白银进口以稳定货币[10] 国际势力对中国货币体系的影响 - 列强银行在中国大量发行不受监管的货币,如汇丰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华银行等[12] - 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对中国影响力最大国家,日本也通过"天羽声明"展现对华货币野心[13] - 1934年美国《托马斯修正案》推高国际银价导致中国年流出白银1.8亿两,日本同时大肆收购走私白银[13] 白银货币的终结与法币改革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不同银两记账单位确立银本位制,但1933年后白银外流加剧[13] - 全球白银产量高企但中国市场出现"钱荒",导致通货紧缩和出口受挫[14] -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脱离银本位制改用法币,但未能挽救金融体系[14]
中国黄金储备再添7万盎司,全球央行为啥还在持续囤黄金?
搜狐财经· 2025-05-11 00:26
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动态 - 中国央行连续六个月增持黄金 4月末黄金储备达7377万盎司 环比增加7万盎司 [3] - 过去六个月中国央行黄金储备累计增长近100万盎司(约28吨) [3] - 全球央行一季度购金244吨 近三年年均购金量达1000吨 [3][4] 全球央行购金趋势与机构预测 - 瑞银预测2025年各国央行将买入约1000吨黄金 结构性需求上升 [4] - 29%受访央行计划未来12个月增持黄金 创2018年以来最高比例 [4] - 一季度增持主力为新兴市场国家:波兰 阿塞拜疆 哈萨克斯坦 捷克 土耳其 印度 卡塔尔 埃及 [4] 黄金价格市场预期 - 瑞银基准预测2025年国际金价或达3500美元/盎司 [4] - Jeffrey Gundlach看涨黄金至4000美元/盎司 [4] 央行购金深层逻辑分析 - 黄金历史地位:金本位制时期作为全球公认一般等价物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仍保留储备资产属性 [5] - 美元体系风险:黄金成为对冲美元波动及贸易保护主义的超主权资产 [8][11] - 稀缺性与稳定性:有限储量与物理性质不变性支撑长期价值 优于纸币贬值风险 [8] - 避险需求:地缘政治冲突 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 黄金流动性及安全属性凸显 [9] - 货币体系多元化: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增持黄金降低对单一货币依赖 增强抗风险能力 [11]
如果美元霸权退位,全球市场会发生什么?
华尔街见闻· 2025-05-10 11:47
历史视角看储备货币的衰落 - 储备货币体系的崩溃往往伴随巨大经济动荡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而非平稳过渡到新体系 [1] - 金本位制限制了国家通过不具竞争力的工资或价格水平透支未来的能力 纸币与黄金挂钩导致竞争力损失反映在国际收支恶化并引发黄金外流 [5] - 19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时美联储设置极低利率引发美国股市泡沫 [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与美元的复苏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可兑换黄金 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但体系存在固定汇率下部分国家持续失去竞争力的结构性弱点 [10] - 1960年代末美国因阿波罗计划、战争开支和通胀压力导致美元危机 1971年"尼克松冲击"终止美元兑黄金并征收10%关税 标志体系瓦解 [12] - 1970年代OPEC将油价翻两番反映产油国拒收贬值美元 期间美股波动剧烈但表现仍优于美债 [14] - 黄金价格从60年代初35美元/盎司飙升至500-850美元/盎司区间 [18] - 保罗·沃尔克任美联储主席后采取高利率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回流 推动美元强势复苏 [19] 特朗普政府对美元储备地位的潜在影响 - 政府认为美元"被高估"可能采取制裁特定国家、关税施压升值、重组美债持有、干预美联储人事等政策重新定义储备货币角色 [21] - 若美联储放弃"最后贷款人"角色 全球资本可能大规模转向黄金导致流动性短缺 重现1930或1970年代式金融动荡 [23] - 新兴市场或采取"安全第一"方针平衡国际收支 可能引发全球总需求下降 若美国制造业就业未改善则政策效果将令人失望 [24] 核心观点 - 储备货币地位需发行国牺牲部分经济主权 消极政策比积极干预更能有效削弱货币国际使用 [5] - 历史表明摧毁储备货币比创造更容易 体系崩溃必然伴随经济动荡而非平稳过渡 [1] - 特朗普政府试图削弱美元储备地位的政策风险远大于关税 可能引发市场对美联储互换额度和国际机构信誉的质疑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