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二代二期

搜索文档
太保平安接连发行境外可转债 险企“发H债、赎A股”新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23:40
融资规模与发行条件 - 中国太保发行155.56亿港元H股可转债 实现零票息和溢价21.24%发行[1][2] - 中国平安6月发行零息H股可转债 初始转换价55.02港元较收盘价溢价18.45%[1][2] - 太保可转债全额转股可转换为3.98亿股H股 占现有H股14.36%及总股本4.14%[2] - 平安可转债全额转股可转换为2.14亿股H股 占现有H股2.87%及总股本1.17%[2] 战略意义与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保险主业及"大康养、人工智能+、国际化"三大战略发展[3] - 平安募资用于补充资本需求、医疗养老新战略及金融核心业务拓展[3] - 零票息设计实现近乎免费长期融资 长线投资者认购比例超过七成[3][4] - 港元融资有助于汇率风险管理 且符合国际化战略需求[1][4] 资本结构优化效果 - 可转债转股前不摊薄现有股东权益 转股后提升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7] - 融资成本极低甚至负收益率 可节省财务支出间接增厚利润[6][7] - 满足偿二代二期监管要求 转股后直接补充核心资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7] - 与回购操作结合可对冲转股潜在稀释效应 平安同步注销1.03亿股A股[4][5] 市场环境与投资者动机 - 港股市场情绪回暖且H股较A股折价收窄 有利于溢价发行[4][8] - 投资者看好转股收益潜力 因险企H股长期低估且股息率较高[4][6] - 可转债兼具债底保护和股性弹性 适合长线布局保险市场复苏[4][8] - 当前内地利率处于低位 债券发行优化资本与债务结构[1][6] 行业趋势与前景 - 全球低利率环境使险企利差收益收窄 低成本融资成理性选择[6][7] - 险资需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可转债符合需求[7][8] - 大康养和人工智能+业务盈利周期需5-8年 但前景广阔[8] - H股可转债可能成为上市金融企业趋势 需关注市场窗口和汇率风险[8]
东吴人寿30亿元发债获股东无偿担保,慷慨背后暗藏增长隐忧
搜狐财经· 2025-08-20 12:06
资本补充与股东支持 - 东吴人寿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 期限10年 [2] - 第一大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提供全额本息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 免收担保费 [2][3] - 苏州国发注册资本220亿元 为苏州市财政局全资控股的综合性金融投资平台 [3] 担保动机与战略考量 - 股东无偿担保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提升债券信用等级 增强偿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 体现股东与公司利益高度一致性 通过信用背书为公司创造价值 [2] - 反映国企股东战略托底意图 隐含对区域金融生态和社会稳定的战略考量 [3] - 担保可能伴随隐性期望 包括对未来业绩表现 战略发展方向或风险管控能力的要求 [4] 偿付能力与经营状况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5.28%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73.6% 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5] - 2024年总资产483亿元 同比增长超28% 但净利润仅千万级别 [5] - 面临"偿二代二期"规则对资本认定标准趋严的压力 [5] - 存在利差损风险 资产端收益波动 准备金评估调整等多重挑战 [5] 区域竞争与战略布局 - 作为国内首家地级市寿险法人机构 品牌影响力与全国性头部机构差距明显 [7] - 苏州毗邻上海 面临高能级市场虹吸效应 长三角地区竞争激烈 [7] - 通过参与苏州大病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及"苏惠保"等普惠项目构筑本地化服务壁垒 [7] - 推进"保险+健康""保险+养老"服务生态 加快数字化转型 [7] - 资源优先集中于长三角地区 对外省市场采取"精而优"策略 [8] - 实施机构分级分类管理 进行差异化资源支持 [8] 发展战略与行业挑战 - 发债补血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盈利模式薄弱 资本内生能力不足等深层挑战 [6] - 需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应对监管趋严 市场竞争加剧 利差损风险等挑战 [6] - 公司将深化偿付能力及资产负债管理机制 加强投资能力建设 优化业务结构 [6] - 制定了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 着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发展体系 [9]
险资密集举牌 长钱加速入市
财经网· 2025-08-20 08:28
险资举牌概况 - 年内险资举牌次数超30次,仅次于2015年的62次,创历史次高 [2][3] - 银行股成为重点配置方向,年内被举牌14次,占总数近半 [2][4] - 平安人寿增持农业银行H股比例从5%提升至14.08%,6个月内增幅达8个百分点 [2] - 邮储银行、郑州银行、浙商银行等银行H股被多次举牌,部分险企持股比例达15% [4] 险资举牌核心动机 - 负债端久期拉长需匹配高股息、低波动权益资产以锁定利差 [1] -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OCI账户可平滑市值波动,股息计入经常性收益稳定ROE [1] - 偿二代二期规则下长期股权投资资本占用系数低于交易性股票,可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 [1] - 政策引导通过调降风险因子、长周期考核鼓励险资增配权益资产 [1][5] 银行股受青睐原因 - 板块股息率约3.98%,分红稳定性强,具备"类固收"属性 [5] - 估值仅0.60倍PB,历史波动率行业最低,契合险资风控需求 [5] - 监管要求新增保费30%投入A股,银行股作为稳健标的成为首要承接对象 [5] - 零售存款占比高、股息政策透明的银行更符合险资"类固收"配置逻辑 [5] 险资举牌同业动态 - 中国平安耗资2.69亿港元举牌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H股,持股比例均达5.04% [5][6] - 保险板块A股P/EV仅0.4-0.6倍,股息率超6%,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6] - 举牌同业可减少资本消耗并通过共享资源实现协同降本 [6] 新会计准则影响 - 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分类更严格,市场波动直接冲击利润表 [7][8] - 增配FVTOCI类高股息资产可避免股价波动影响利润表,仅股息收入计入收益 [8] - 低利率环境叠加新准则加剧利差损风险,倒逼险企寻求高收益资产 [9] 险资权益配置趋势 - 二季度末险资股票投资余额超3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近1万亿元 [10] - 人身险和财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分别达8.81%和8.33%,均为2022年以来高点 [10] - 权益配置呈"哑铃型"影响:OCI账户稳定利润表,权益乘数抬升影响偿付能力 [10]
上半年寿险驱动保费增长5.1% 险资持续加仓股票
第一财经· 2025-08-18 00:14
行业总览 - 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达39.2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9.2% [1][3] - 上半年总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1][3]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3] 寿险业务 - 6月单月寿险保费增速达21% 连续两月保持超20%高增长 [1][3] - 上半年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5.4% 较1-5月3.3%明显走扩 [3]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大幅增长 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3] 资产配置 - 险资股票配置余额达3万亿元 环比增长8.92% 同比大幅增长47.57% [2][6] - 股票配置占比从去年二季度末6.74%提升至8.47% [2][5] - 债券配置占比从45.84%上升至49.31% 银行存款占比从8.97%降至8.33% [5] 投资策略 - 低利率环境下采用高股息投资策略弥补债券收益率下行压力 [1][6] - 监管层号召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险资增配股票 [1][6] -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达28次 以红利股及新能源等战略行业为主 [6] 偿付能力 - 二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8] - 核心偿付能力较一季度末提升1.3个百分点 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8] - 上半年13家险企公布增资方案 总规模达500亿元 [9][10] 产险业务 - 1-6月财产险公司保费增速5.1% 略低于1-5月的5.2% [4] - 车险6月单月同比增长5.0% 显著高于去年同期1.8% [4] - 非车险单月增长4.4% 农险增速回暖 [4]
上半年寿险驱动保费增长5%,险资持续加仓股票
第一财经· 2025-08-17 12:0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9 2%,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 1% [1] - 二季度末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 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 8%,较一季度末分别持平和增长1 3个百分点 [6] - 险资股票配置余额达3万亿元,环比增长8 92%,同比增长47 57%,占比从去年二季度末的6 74%提升至8 47% [1][4] 寿险业务 - 上半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5 4%,6月单月寿险保费增速高达21% [2]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大幅增长,成为主要驱动渠道,受益于银保报行合一政策及银行网点合作限制放开 [2] - 8月末预定利率下调预期催化保险储蓄需求,但连续三年下调导致需求释放效果递减 [3] 产险业务 - 上半年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5 1%,车险6月单月同比增速5 0%,非车险单月同比增长4 4% [3] - 车险增长受益于汽车销量回升和车均保费企稳,农险增速回暖 [3] 险资配置动向 - 银行存款配置比例从去年二季度末8 97%下降至8 33%,债券配置比例从45 84%上升至49 31% [4] - 股票配置比例上升源于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策略及监管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 [4][5] -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达28次,以红利股为主,包括新能源、环保等新兴战略行业 [5] 偿付能力 - 二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较去年三季度末回升(综合197 4%→204 5%,核心135 1%→147 8%) [6][8] - 上半年13家险企增资规模达500亿元,但行业偿付能力仍低于2021年末水平(综合232 1%,核心219 7%) [8] - "偿二代"二期规则导致核心偿付能力承压,部分公司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9]
险企二季度偿付能力对比,5家未达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07:18
行业整体偿付能力状况 - 2025年二季度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和76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披露偿付能力报告 其中14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AAA级 5家偿付能力未达标[1] - 大多数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 仅极个别险企延迟披露[1] - 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三项监管指标[5] 风险综合评级具体分布 - 14家AAA级险企包括工银安盛人寿、同方全球人寿、广东能源财产保险自保、中英人寿、日本财产保险(中国)、中银保险、国民养老保险等[6] - 5家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险企分别为华汇人寿、亚太财产保险、安华农业保险、华安财产保险和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6] - 瑞华健康保险因技术原因延迟披露报告 其第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73.71%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1.51% 风险评级BB级[6] - 弘康人寿虽偿付能力数据达标但未披露具体风险评级等级[6] 未达标险企整改措施 - 新疆前海联合财险进行数据梳理 深入剖析评级失分点 督促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6] - 华安财险成立扭亏增盈和风险化解工作组 审慎开展资金运用 有序整改监管问题[7] - 华汇人寿偿付能力充足且资产流动性较好 除公司治理相关风险外其他风险处于可控状态[7] - 安华农险和亚太财险均已提出相关整改措施[7] 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影响 - 监管将过渡期从2024年底延长至2025年底 为行业争取更多调整时间[9] - 过渡期延期缓解了保险公司因规则变化带来的资本压力[9] - 行业仍需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通过增资扩股补充资本[9] - 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9] - 针对公司治理、流动性风险等难以资本化风险 多家险企已建立专项管控机制[9] 行业资本补充动态 - 2025年上半年13家保险公司公布增资方案或获批 总资金接近500亿元 远超去年同期[10] - 平安人寿获股东拟增资约200亿元 注册资本从338亿元增至360亿元[11] - 中信保诚人寿2024至2025年累计增资达50亿元[11] - 国联人寿完成25.586亿元增资 引入7家地方国资新股东 注册资本升至46.586亿元[11] - 复星联合健康引入国际金融公司等新股东 增资后注册资本达10.1亿元[11] - 中意财险和汇丰人寿分别获增资3.92亿元和3.62亿元[11] - 平安人寿发行117.65亿港元零息H股可转债降低融资成本[11] - 锦泰保险和鼎和财险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分别增资8.09亿元和13.57亿元[11] - 8家险企2025年一季度发行永续债457亿元 票面利率低至2.2%~2.75%[11]
险企二季度偿付能力出炉:14家达3A,仍有5家不达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6:19
行业偿付能力披露情况 - 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和76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公布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1] - 14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AAA级 5家偿付能力处于未达标状态 [1] - 大多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持稳定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 [1] 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 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2] - 偿二代二期体系将风险综合评级细化为AAA至D八类 C级代表公司在公司治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难以资本化的风险维度存在显著缺陷 [2] AAA评级险企具体数据 - 国民养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90.78% 中英人寿217.40% 恒安标准人寿226.22% 工银安盛人寿195.00% 中意人寿166.14% 同方全球161% [3] - 广东能源自保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845.44% 日本财险258.16% 中银保险385.06% 美亚财险229.92% 英大财险276.96% 中远海运财险438.45% 苏黎世财险233.22% 三井住友财险321.10% [3] 未达标险企情况 - 5家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险企:华汇人寿 亚太财险 安华农险 华安财险 新疆前海联合财险 [4] - 瑞华健康因技术原因延迟披露 其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73.71%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1.51% 风险评级BB [4] - 弘康人寿偿付能力数据达标但未披露具体风险评级 [4] 险企整改措施 - 新疆前海联合财险进行数据梳理 剖析评级失分点 督促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 [4] - 华安财险成立扭亏增盈和风险化解工作组 审慎开展资金运用 有序整改监管问题 [4] - 华汇人寿称资产流动性较好 偿付能力风险除公司治理外处于可控状态 [5] - 安华农险和亚太财险提出相关整改措施 [5] 行业过渡期调整 - 偿二代二期过渡期从2024年底延长至2025年底 为行业争取更多调整时间 [6] - 行业需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通过增资扩股补充资本 [6] - 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 [6] - 针对公司治理、流动性风险等难以资本化风险建立专项管控机制 [6] 资本补充动态 - 2025年上半年13家保险公司公布增资方案或获批 总资金接近500亿元 [7] - 平安人寿获股东拟增资约200亿元 注册资本从338亿元增至360亿元 [7] - 中信保诚人寿2024年至2025年累计增资达50亿元 [7] - 国联人寿完成25.586亿元增资 引入7家地方国资新股东 注册资本增至46.586亿元 [7] - 复星联合健康引入国际金融公司等新股东 增资后注册资本达10.1亿元 [7] - 中意财险、汇丰人寿分别获增资3.92亿元、3.62亿元 [7] - 平安人寿发行117.65亿港元零息H股可转债 [7] - 锦泰保险、鼎和财险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分别增资8.09亿元、13.57亿元 [7] - 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等8家险企2025年一季度发行永续债457亿元 票面利率2.2%-2.75% [7] 监管要求落地 - 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即将结束 监管要求将全面落地 [8] -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补充效率成为险企可持续发展必答题 [8]
险企二季度偿付能力出炉:14家达3A 仍有5家不达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5:47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概况 - 2025年二季度已有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和76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公布偿付能力报告 [1] - 公布报告的险企中有14家评级为AAA级,5家偿付能力未达标 [1] - 大多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持稳定,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 [1] - 五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原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纠纷、经营不稳定等 [1] 偿付能力监管要求 - 保险公司须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2] - 偿二代二期体系将风险综合评级细化为AAA至D八类,C级代表公司在多个风险维度存在显著缺陷 [2] AAA级险企表现 - 14家险企评级为AAA级,包括国民养老(590.78%)、中英人寿(217.40%)、恒安标准人寿(226.22%)等 [3] - 东能源自保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达845.44% [3] - 已披露险企在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均已达标 [3] 未达标险企情况 - 5家企业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包括华汇人寿、亚太财险、安华农险等 [4] - 瑞华健康因技术原因推迟披露,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3.71% [4] - 新疆前海联合财险已对评级问题进行整改 [4] - 华安财险2024年成立工作组采取多项管理举措并取得成效 [4] 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进展 - 监管层将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缓解险企适应新规则压力 [6] - 行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6] - 部分险企已建立专项管控机制应对公司治理和流动性风险 [6] - 过渡期仅剩半年,资本缺口公司需短期内完成补充 [6] 险企增资补血动态 - 2025年上半年13家保险公司公布增资方案,总资金近500亿 [7] - 平安人寿获股东拟增资约200亿元,注册资本增至360亿元 [7] - 国联人寿完成25.586亿元增资,引入7家地方国资新股东 [7] - 多家险企通过发债补充资本,平安人寿发行117.65亿港元可转债 [7] 行业发展趋势 - 随着偿二代二期过渡期结束,监管要求将全面落地 [8] -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补充效率成为险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8]
中国财产险行业展望,2025年4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财产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车险保费稳步增长,非车险业务贡献度提升,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且分化显著,承保端盈利承压,投资收益推动净利润增加,行业偿付能力较充足但个别中小公司有流动性风险,未来需关注保费增速、承保利润、投资收益及投资资产风险对行业信用水平的影响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2024年监管延续严监管、防风险模式,9月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从多方面部署保险业未来5 - 10年高质量发展,更强调严监管和防风险 [5] - 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行动方案,确保未来五年财产险行业平稳增长;2025年1月发布评级办法,综合评定保险公司风险水平,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6] - 以“五篇大文章”为牵引,承保端鼓励财产险公司发展绿色、普惠、科技保险;投资端引导险资入市,同时加强资产质量监管 [7][11] - 强化逆周期监管,将“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4] 业务运营 - 2024年宏观经济缓慢修复,财产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但保险金额同比增长,市场竞争激烈、分化明显,第一梯队公司集中度高,中小公司生存空间承压 [15] - 车险保费稳步增长、占比下降但仍为最大险种,保费和盈利集中度高;非车险保费增速放缓但仍为增长主要动力,各细分险种发展有差异 [20][22] - 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2024年投资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股票和基金,未来投资面临诸多挑战 [27] 财务状况 - 2024年财产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自然灾害使综合赔付率上升,费用管控使综合费用率改善,综合成本率略降,投资收益提升,净利润大幅增加,中小公司盈利仍面临挑战 [33][36] - 2024年财产险公司偿付能力较充足,资本市场回暖增厚股东权益,但增资和发债仍是重要资本补充途径,部分中小公司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40][44] - 财产险行业资产流动性较好,但对流动性管理能力要求高,目前流动性风险整体可控,个别公司面临较大风险 [47][50]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2025年4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人身险行业保费因续期业务增长,但新单销售低迷、险种结构调整、渠道转型及换挡调速使保费增长承压;利率下行增提准备金,资本市场回暖提升投资业绩,行业盈利优化,偿付能力充足且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未来需关注低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对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的影响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保险业新“国十条”以严监管和防风险为导向完善监管制度,健全产品定价机制,鼓励险资参与权益投资,强化逆周期监管优化偿付能力政策 [6] -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统一评价框架提升同业可比性,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7] - 为防范利差损、费差损风险,监管在产品设计下调预定利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开发分红型产品;在渠道销售出台“报行合一”政策,取消合作限制促进行业竞争 [8][9] - 监管引导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发布《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压实投资端资产质量 [11]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2] 业务运营 - 2024年人身险行业新单销售承压,续期业务推动保费收入增长但增速放缓;未来健康、养老及理财保险需求有望提升,但短期内产品切换及渠道重塑使保费增长承压 [13] - 寿险向分红险转型,新单销售乏力,续期业务推动保费规模及贡献度上升;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贡献度持续下降;预计2025年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健康险平稳发展,意外险低迷 [17][19] - 代理人渠道转型深化,队伍规模降幅收窄,渠道发展有望企稳;银行代理和经纪代理渠道受“报行合一”影响进入换挡调速期,未来渠道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22][25]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投资资产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长久期利率债和高分红股票;未来需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25][27] 财务状况 - 2024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赔付支出因满期给付和保险普及增加,渠道费用因“报行合一”大幅压降;准备金增提压力大,但投资业绩回升,盈利水平优化,马太效应显著 [31][32][37] - 未来影响盈利的因素包括新单保费增长乏力但负债端成本降低、投资标的供需矛盾和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准备金增提压力以及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中小公司的影响 [38]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使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需关注保险和信用风险;行业流动性风险可控,但需关注部分中小公司新单业务和给付对流动性的影响 [39][41] - 2024年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增资和发债是资本补充重要渠道;未来行业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需关注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净资产的影响 [4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