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保险合同准则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系险企“半年考”: 保费增长 利润分化 投资承压
金融时报· 2025-08-27 01:56
银行系险企保费收入 - 2025年上半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保险业务收入3200.17亿元,同比增长12.38%,高于寿险行业平均6.6%的增速 [2] - 中邮人寿以1180.72亿元保费收入位居首位,市场份额超30%,建信人寿338.03亿元和工银安盛人寿334.71亿元分列二三位 [2] - 中荷人寿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6.48%首次半年破百亿,农银人寿、建信人寿和中信保诚人寿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2] 银保渠道发展动态 - 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收入575亿元同比下滑14%,而人身险头部"老七家"同期实现864亿元同比增长45% [3] - "报行合一"政策推动银行网点合作险企数量限制松绑,银保渠道从单一代销模式向多元化合作转型 [1][4] - 招商信诺人寿银保渠道分红险占比从2021年6%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95%以上,公司计划未来三年重点发展健康险业务 [3] 企业盈利表现分化 - 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净利润96.21亿元同比增长90.51%,其中9家盈利1家亏损,近半数盈利机构净利润同比下降 [6] - 中邮人寿以51.77亿元净利润领跑但同比下滑9.02%,中银三星人寿净亏损5.43亿元同比减少6.94亿元 [6] - 中信保诚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扭亏为盈,净利润分别为10.26亿元和2.77亿元,同比增幅达129.82%和131.95% [6] 会计准则影响 - 新金融工具准则和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导致金融资产重分类及估值变化,带来一次性收益并影响利润核算 [7] - 中荷人寿净资产同比缩水69.15%,中信保诚人寿和农银人寿净资产也出现下降 [7] - 10家险企投资收益率均值从2024年同期2.67%降至1.95%,综合投资收益率从4.49%降至2.67% [8] 偿付能力状况 - 10家银行系险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143.0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206.97%,远超监管红线 [9] - 中荷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97%最高,建信人寿120%最低;中银三星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62.25%最高,中邮保险194.59%最低 [9] - 工银安盛人寿连续两季度获AAA风险综合评级,5家机构获AA级,中邮保险、建信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为BB级,中信保诚人寿为BBB级 [10]
慢牛行情险资热衷银行股 驱动银行板块估值修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09:37
A股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于8月22日突破10年新高报3825.76点上涨1.45% 8月25日三大股指集体跳空高开上证指数涨0.59%报3848.16点深成指数涨1.03%报12291.12点创业板指数涨1.41%报2720.28点 [1][2] - 申万银行指数从2024年初2886.65点涨至8月25日4389.83点年内最高触及4708.13点 [2] - 农业银行股价年内涨幅42.07%浦发银行涨幅40.48%青岛银行涨幅32.97%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均在8月21日创历史新高农业银行盘中最高达7.31元邮储银行最高达6.30元 [1][2] 银行股整体表现 - 42家上市银行全部实现股价上涨25家银行年内涨幅超10%9家银行涨幅超20% [1] - 银行板块具备高股息低估值类固收优势在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成为中长期资金核心配置方向 [3][8] - 银行股持续10个季度上涨银行股指数累计涨幅超90%工商银行股价从3.6元涨至7.6元涨幅111%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涨幅类似同期上证指数上涨13%沪深300指数上涨3% [6] 资金流入情况 - 公募基金二季度末对银行股持仓总市值达2053.69亿元环比上涨27% [4] - 保险资金一季度末重仓银行股市值3924.00亿元较上期增加126.38亿元同期对非银金融持仓减少856.40亿元公用事业持仓减少24.38亿元 [4] - 险资年内举牌达30次其中银行股被举牌14次涉及7家银行平安人寿10次举牌中8次为银行股包括3次举牌邮储银行H股达15%股本3次举牌招商银行H股达15%股本2次举牌农业银行H股达10%股本 [8][9] 政策推动因素 - 2024年9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优化保险社保年金等资金考核机制和投资比例 [3] - 2025年1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 [3] - 证监会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A股市场金融监管总局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 [10] 会计准则影响 - 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9)要求股票资产在FVTPL与FVOCI中二选一新保险合同准则(IFRS17)全面对接国际规则 [6] - 持股超过5%举牌标准后可按权益法核算当买入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时差价部分可计入当年利润2023-2024年银行股普遍破净部分价格不足净资产一半意味险资可获100%账面盈利 [7][10] - 四大上市险企2023年起执行新准则中国平安2018年率先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所有保险公司需在2026年1月1日前执行新保险合同准则 [6] 险资配置逻辑 - 险资投资风格偏爱大市值高股息低波动资产银行股具备稳定经营业绩高分红率和良好成长性特点 [8][10] -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表示为应对利率下行周期提前几年投资高分红的国有大型银行股 [10] - 大家保险认为银行股具备净资产回报率高股息率高估值较低等特点是其长期价值投资重要选项 [10] 未来资金潜力 - 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新增保费入市至少为银行股提供737亿元增量资金较2024年增长29% [11] - 用足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可至少扩张2432亿险资持仓银行股市值以2025年一季度重仓银行为基准险资持仓市值将提升62% [11] - 险资增配空间依然较大无论是新增保费入市还是提升存量资产权益比例均将驱动银行板块估值持续修复 [11]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2025年4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人身险行业保费因续期业务增长,但新单销售低迷、险种结构调整、渠道转型及换挡调速使保费增长承压;利率下行增提准备金,资本市场回暖提升投资业绩,行业盈利优化,偿付能力充足且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未来需关注低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对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的影响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保险业新“国十条”以严监管和防风险为导向完善监管制度,健全产品定价机制,鼓励险资参与权益投资,强化逆周期监管优化偿付能力政策 [6] -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统一评价框架提升同业可比性,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7] - 为防范利差损、费差损风险,监管在产品设计下调预定利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开发分红型产品;在渠道销售出台“报行合一”政策,取消合作限制促进行业竞争 [8][9] - 监管引导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发布《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压实投资端资产质量 [11]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2] 业务运营 - 2024年人身险行业新单销售承压,续期业务推动保费收入增长但增速放缓;未来健康、养老及理财保险需求有望提升,但短期内产品切换及渠道重塑使保费增长承压 [13] - 寿险向分红险转型,新单销售乏力,续期业务推动保费规模及贡献度上升;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贡献度持续下降;预计2025年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健康险平稳发展,意外险低迷 [17][19] - 代理人渠道转型深化,队伍规模降幅收窄,渠道发展有望企稳;银行代理和经纪代理渠道受“报行合一”影响进入换挡调速期,未来渠道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22][25]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投资资产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长久期利率债和高分红股票;未来需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25][27] 财务状况 - 2024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赔付支出因满期给付和保险普及增加,渠道费用因“报行合一”大幅压降;准备金增提压力大,但投资业绩回升,盈利水平优化,马太效应显著 [31][32][37] - 未来影响盈利的因素包括新单保费增长乏力但负债端成本降低、投资标的供需矛盾和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准备金增提压力以及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中小公司的影响 [38]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使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需关注保险和信用风险;行业流动性风险可控,但需关注部分中小公司新单业务和给付对流动性的影响 [39][41] - 2024年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增资和发债是资本补充重要渠道;未来行业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需关注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净资产的影响 [42][43][47]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2025 年 4 月
中诚信国际· 2025-04-30 11: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国人身险行业展望为稳定,未来12 - 18个月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人身险行业保费增长,险种结构调整,盈利优化,偿付能力充足,但未来需关注低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4] - 监管环境完善,承保业务新单承压、结构调整,投资业务多元配置,财务表现盈利提升但需关注可持续性及偿付能力变动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监管环境 - 保险业新“国十条”以严监管和防风险为导向,完善监管制度,促进渠道竞争,引导险资入市,强化逆周期监管 [6] -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统一评价框架,搭建分类监管体系 [7] - 监管出台规定防范人身险公司利差损、费差损风险,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开发分红型产品 [8] - 监管出台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政策,降低销售费用率,取消合作限制,促进有序竞争 [9] - 监管引导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同时发布《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压实投资端资产质量 [11]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12] 业务运营 - 2024年人身险行业新单销售承压,续期业务推动保费增长,但增速放缓,2025年增速或进一步放缓 [13] - 寿险向分红险转型,新单销售乏力,续期业务推动保费规模及贡献度上升;健康险平稳发展,意外险低迷 [17][19] - 代理人渠道转型深化,规模降幅收窄,有望企稳;银行代理和经纪代理渠道受“报行合一”影响进入换挡调速期,渠道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22][25]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坚持多元化配置策略,投资资产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增配长久期利率债和高分红股票,需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25][27] 财务状况 - 2024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赔付支出增长,渠道费用压降,准备金增提压力大,但投资业绩回升,盈利水平优化,马太效应显著 [31][37] - 未来影响盈利因素包括新单保费增长乏力、投资标的供需矛盾、准备金增提压力及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影响 [38] - 低利率环境下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使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需关注保险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可控 [39] - 2024年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增强,增资和发债是资本补充重要渠道,但行业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需关注新保险合同准则切换对净资产影响 [42][47]
分化!上市险企2024年保险服务收入增减不一,适应新准则仍需时间
券商中国· 2025-04-21 07:17
保险服务收入与保费收入的分化 - 2024年上市险企保险服务收入出现分化,财险公司均增长而寿险公司多家下滑 [1][2] - 财险公司中人保财险保险服务收入4852.23亿元(同比+6.1%)、平安产险3281.46亿元(+4.7%)、太保财险1913.97亿元(+8.1%) [4] - 寿险公司中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保险服务收入分别下滑2.0%、0.1%、2.3%、0.5%,仅人保寿险大增23.0% [4]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 新准则下保险服务收入基于权责发生制,需剔除投资成分并按服务进度确认,而保费收入按收付实现制一次性确认 [5] - 寿险公司保险服务收入缩水幅度大于财险公司,因财险业务多数无投资成分且保单期限短 [5] - 太保寿险保险服务收入下降2.3%主因主动收缩亏损短险业务,强化风险筛选 [4] 行业过渡与指标关注度 - 行业仍处新旧准则过渡期,保险服务收入因计算复杂(涉及合同服务边际摊销等假设)尚未被广泛重视 [6] - 部分上市险企如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已停发月度保费数据,转向新准则指标 [6] - 长期看保险服务收入重要性将提升,因其波动小且更反映保险功能价值,符合寿险高质量发展导向 [7]
保险服务收入增长现分化险企适应新准则尚需时间
证券时报· 2025-04-20 18:28
文章核心观点 - 上市险企2024年年报显示保费收入增长未必带来保险服务收入增长,保险服务收入指标出现分化,行业需适应并将关注度转向该指标 [1] 财险增、寿险降 - 新准则实施后,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保险服务收入分化,纯寿险公司国寿和新华保险收入下降,平安、人保、太保因财险板块增长而收入同比增长 [2] - 上市系三大财险公司保险服务收入悉数增长,人保财险4852.23亿元同比增6.1%,平安产险3281.46亿元增长4.7%,太保产险1913.97亿元增长8.1% [2] - 5家上市系寿险公司中4家2024年保险服务收入下滑,国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同比分别下滑2%、0.1%、2.3%、0.5%,人保寿险同比大增23% [2] - 太保寿险2024年保险服务收入835亿元同比微降2.3%,因短险业务结构调整,主动收缩亏损业务 [3] 保费增长未必带来保险服务收入增长 - 新准则下保险服务收入涉及拆分投资成分和保险风险收入分期确认,保费收入增长未必带来保险服务收入增长,因二者含义和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4] - 保费收入核算基于收付实现制,保险服务收入基于权责发生制,保险服务收入在服务期间按进度确认并剔除投资成分,趸交和投资型业务收入大幅下降 [4] - 保险服务收入相较保费收入会缩水,寿险公司缩水幅度更大,财产险业务受新准则影响较小 [4] 逐渐向新收入指标过渡 - 保险行业处于新旧准则过渡期,对保险服务收入指标重视程度不高,因指标较新且复杂,涉及多项假设和摊销计算 [5][6] - 保险服务收入分为未以保费分配法计量的合同、以保费分配法计量的合同,前者涉及多项假设和精算内容 [6] - 多家上市系寿险公司2024年保险服务收入下滑幅度不大表现稳定,人保、国寿、平安自今年起不再披露“月度保费收入”,要向新准则过渡 [6] - 随着保险业切换到新准则,保险服务收入重要程度会提升,其波动相对小,关注该指标更合理 [6]
上市寿险公司2024年大赚,靠投资还是保险?
证券时报· 2025-04-07 06:39
新保险合同准则实施影响 - 新保险合同准则和新金融工具准则自2023年开始在我国上市险企中实施,使保险公司利润来源更清晰,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贡献更透明[2][3] - 2024年上市寿险公司利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相较2023年多家公司投资业绩为负的情况,2024年各家险企投资业绩大增,均实现保险和投资对利润的正向贡献[3] 中国人寿业绩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069亿元,同比增长108.9%[4] - 保险服务收入2082亿元,保险服务费用1805亿元,保险服务业绩约276亿元[5] - 投资服务业绩989.7亿元,扭转2023年投资服务业绩为负的情况[5]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绩表现 - 2024年税前营运利润1036亿元,营运利润960亿元[6] - 保险服务业绩及其他860亿元,同比略降2.9%[6] - 投资服务业绩176亿元,同比微增2.2%[6] 太保寿险业绩表现 - 2024年净利润358亿元,同比增长83.4%[8] - 保险服务业绩约280亿元,同比增长8.2%[9] - 投资业绩141亿元,同比增长185亿元,扭转上一年为负的情况[9] 新华保险业绩表现 - 2024年净利润262亿元,同比增长201%[10] - 保险服务业绩约125亿元,同比增长8.6%[11] - 投资业绩157亿元,同比增加216亿元[12] - 2024年末投资资产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总投资收益率5.8%,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12] 人保寿险业绩表现 - 2024年净利润171亿元,较2023年0.03亿元大增[13] - 保险服务业绩149亿元,同比增逾10倍[14] - 保险服务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23.0%[14] 中国太平寿险业绩表现 - 2024年税前利润190亿港元,同比增长93.7%[15] - 保险服务业绩197亿港元,同比增长18.4%[15] - 净投资业绩约23亿港元,同比转正[15] 阳光保险业绩表现 - 2024年净利润57亿元,同比增长78.2%[16] - 保险服务业绩48亿元,同比增长106.2%[16] - 投资业绩67亿元,同比增长37.5%[16] 友邦保险业绩表现 - 2024年税后营运利润66.32亿美元[17] - 保险服务业绩超56亿美元[17] - 投资业绩净额35亿美元[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