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价竞争
icon
搜索文档
多地叫停一口价特惠订单,网约车如何反“内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09:01
多地政策调整 - 西安自8月19日起全面暂停一口价及特惠价等低价营销行为 严禁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 [1] - 广东清远 河南开封 江西鹰潭等地相继出台类似政策 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 [1] - 西安下架违规网约车10000余辆 包括首批6426辆及第二批3655辆营转非车辆 [5] 平台抽佣与收入状况 - 滴滴出行和T3出行将抽成上限降低至27% 曹操出行抽成上限降至22.5% [5] - 河南郑州网约车单车日均毛收入约210元 部分从业人员月净收入不足4000元 [4] - 海口全职驾驶员日均上线时间约13小时 扣除抽成后日均营运流水为200-290元 [4] 司机收入与工作条件 - 司机反映平台抽佣比例持续走高 早期月入过万现收入不增反降 [3] - 福建司机遭遇疑似阴阳订单 拼车乘客支付24.7元司机仅得12.83元 抽佣超50% [3] - 司机提高收入主要依靠延长出车时间 西安司机称政策后收入略有提升但相差不大 [2] 乘客行为变化 - 乘客通过跨界营销活动使单次通勤成本降低逾30% [1] - 低价模式普及重塑用户价格预期 难以接受动态计价或传统出租车定价 [2] - 30公里内通勤花费低于自驾油费 闲时优惠券和顺风车服务进一步降低成本 [2] 平台业绩表现 - 滴滴一季度核心平台交易额突破千亿 净利润同比大幅上涨 [7] - 滴滴二季度总交易额1096亿元同比增长15.9% 中国出行业务GTV为825亿元增长12.2% [7] - 国内订单量同比增长12.4%至33.76亿单 调整后EBITA盈利25亿元 [7] - 曹操出行上半年营收94.56亿元 同比增长53.5% [8] 行业监管与整治 - 西安对滴滴和曹操出行未如实记录培训记录的行为立案处罚 [5] - 妥妥E行因接入无证车辆违规派单且未上传数据被行政处罚并通报 [5] - 多地要求平台停止低价竞争 禁止通过一口价或低于成本价方式变相强制司机接单 [6] 行业生态问题 - 低价策略挤压司机利润空间和工作条件 引发服务质量与安全监管隐忧 [1] - 司机在平台生态中缺乏议价权和选择权 面临订单分流效应挑战 [6] - 行业需解决算法黑箱和议价能力失衡问题 可通过公开定价规则及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实现 [8]
为什么“禁止网约车一口价”既伤乘客,也伤司机?
凤凰网· 2025-08-26 10:27
网约车市场政策与竞争动态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于8月18日发布通知,要求各网约车平台从8月19日0时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原因是驾驶员投诉低价营销扰乱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2] - 江西鹰潭、浙江宁波、河南开封、广东清远等多地交通部门也通过会议或约谈平台要求杜绝恶意低价竞争,保护驾驶员利益,但西安是罕见明确宣布“全面暂停”的城市[2] - 西安市网约车司机密度在全国排名第三,其监管举措可能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2] 低价竞争与内卷的界定 - “内卷”概念核心特征包括缺乏市场增长空间和无法实现技术升级,导致内耗,而通常的低价竞争若伴随市场扩大或创新则不属于内卷[5] - 网约车价格降低是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伴随市场扩大,例如相比传统出租车价格更低且服务更多样化[6] - 低价竞争可通过降价-市场扩大-产品升级形成正向循环,并非必然导致内卷化[7] 一口价订单的市场作用 - “一口价”订单为乘客提供价格确定性和低成本选择,同时平台可通过算法优化减少纠纷和管理成本,提高调度效率[16] - 网约车平台提供多种出行服务选择,包括特价拼车、特惠快车、专车等,价格区间覆盖广泛,满足不同乘客需求[7] - 禁止一口价可能导致乘客需求下降,总单量减少,例如济南等地此前整治后出现单量减少的情况[11] 司机收入与市场供需关系 - 网约车司机收入根本由其他行业收入水平决定,而非自身劳动付出,同时价格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而非司机劳动[1][12] - 部分全职司机排斥一口价订单,但兼职司机多不排斥,司机群体出现分化,全职司机可能因服务分下降影响接单[11] - 网约车司机月收入可达万把来块,吸引大量从业者,表明收入水平相对可观[11] 监管政策的影响与挑战 - 部分监管部门将网约车市场视为传统出租车市场的扩展,但两者在技术形式和市场本质上已完全不同[14][15] - 平台抽成下降存在空间,例如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但政策不统一且多变增加平台成本和调整难度[17] - 直接禁止一口价减少乘客和司机选择权,并非解决内卷问题的最佳策略,需转变监管思路[17] 行业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 - 网约车平台为双边规模收益平台,算法优化可降低履约成本(如空驶和等待成本),并通过低价吸引更多乘客[15] - 平台系统、算力和算法优化已基本完成,若不再进行大规模补贴战,抽成下降具备条件[17] - 市场容量扩大使分工细化,出现多种出行服务,价格差异大,低价单成为市场不可避免的特点[15]
每经热评︱快递涨价别只“涨费用” 服务提质才是“硬道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07:21
快递行业价格调整与服务升级 - 广东、浙江等地多家快递公司对电商客户启动调价 广东作为重点调价区域 单件快递调价幅度在0.3元至0.7元之间 同时设定1.4元/单的底线价 商家反馈快递费每单上涨0.4元 经营成本明显增加[1] - 商家增加的成本大概率会间接转移至消费者 快递涨价不应是最终目的 服务提质才是关键[1] 行业竞争与经营状况 - 快递市场长期存在量价倒挂问题 快递公司采用低价换量竞争策略 业务量持续增长但利润空间未同步提升[1]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956.4亿件 同比增长19.3% 但快递单票收入逐月下降 多家企业跌破2元大关 增量不增收矛盾突出[1] - 金华(义乌)市、广州市等快递产粮区低价竞争明显 价格与利润空间压缩至接近极限 行业陷入为抢订单而压价 因压价而降质的恶性循环[2] 基层运营与服务质量 - 低价竞争压力通过快递公司总部传导至末端环节 挤压基层网点与一线从业人员生存空间[2] - 部分快递公司以罚代管的粗放式管理模式 导致基层网点利润持续缩水 快递员派费长期难以提升[2] - 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导致服务积极性下降 服务质量滑坡 引发消费者投诉率攀升 形成低价-低质-投诉多的负面循环[2] 政策支持与税务优化 - 监管部门持续关注快递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邮政局等部门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 通过依法依规整治推动末端服务质量改善[2]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新规 明确快递服务统一按6%税率征收增值税 此前跨区域运输环节有时按9%税率缴纳 新规降低企业税务成本 为服务提质预留资源空间[3] 行业发展趋势 - 推动重点区域快递价格理性回归 减少非理性低价件量只是表面功夫 真正关键在于让上涨价格与提升服务质量相匹配 实现价质相符[2] - 快递市场陷入卷价格、抢市场困境 本质是长期高度同质化竞争结果 企业需通过差异化服务吸引客户[3] - 快递公司需明确责任主体地位 摒弃低价竞争策略 聚焦业务运营优化、运力系统升级、服务模式创新等核心领域 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3]
经观社论|“反内卷”别只跟价格较劲
经济观察报· 2025-08-24 08:48
核心观点 - 行业反内卷不应简单依赖行政或协会主导的涨价令 不当价格干预可能释放错误供需信号并延迟产能出清 [1][4] - 反低价竞争需遵循公平竞争审查及反垄断框架 避免形成价格卡特尔 [3] - 治理内卷需从根本上强化市场机制 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和消除不正当竞争 而非仅表面限制低价 [4][5] 行业现象与政策动态 - 西安市交通管理部门叫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价" 多个行业协会通过自律公约抵制低价竞争和低于成本倾销 [2] - 部分行业在反内卷过程中出现涨价现象 推手包括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 [2] 价格竞争的本质与治理边界 - 并非所有价格竞争均属内卷式竞争 仅"低于成本的价格战"应被反对 [2] - 价格干预需严格遵循价格法流程 避免任性决策 行业协会自律不可触及反垄断红线 [3] 市场环境与行业案例 - 当前经济面临需求不足问题 非市场化涨价行为难以持续 [3] - 以光伏行业为例 多晶硅涨价将传导至组件企业及下游发电集团 但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并网价格走低 下游承受能力存疑 [3] - 终端消费行业如电商快递 消费者支付意愿和能力制约涨价空间 [3] 治理路径与长效机制 - 反内卷核心在于恢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需解决不正当竞争 政府不合理补贴及行业准入限制等问题 [4] - 需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低效产能 畅通退出渠道 从而自然推动价格回升和企业利润改善 [4] - 治理内卷需系统性方案和长期调整 无法一蹴而就 [5]
“反内卷”别只跟价格较劲
经济观察网· 2025-08-22 23:15
行业反低价竞争政策动态 - 西安市交通管理部门叫停网约车一口价和特惠价等低价营销 [1] - 多个行业协会通过反内卷倡议书或自律公约抵制低价竞争和低于成本倾销行为 [1] - 部分行业在反内卷过程中出现价格上涨现象 推手包括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 [1] 价格竞争的法律与经济框架 - 只有低于成本的价格战才属于应反对的内卷式竞争类型 [1] - 反低价竞争需符合公平竞争审查 价格法和反垄断法框架 [2] - 价格干预需避免拍脑袋决策 防止形成价格卡特尔 [2] 当前经济环境对价格的影响 - 需求不足是价格战持续的重要背景 [2] - 非市场化涨价行为在需求不足环境下难以维系 [2] - 以光伏行业为例 产业链涨价压力需由下游电力市场消化 [2] 反内卷的根本解决路径 - 反内卷关键在于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和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 [3] - 单纯价格干预可能释放错误供需信号 延迟产能出清节奏 [3] - 需要解决不正当竞争 政府不合理补贴和行业准入限制等系统性问题 [3] 市场竞争机制恢复的长期性 - 恢复市场配置资源能力需要系统性调整方案 [3] - 部分问题涉及领域广 存在时间长 需要较长时间调整 [3]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既需要紧迫感也需要足够耐心 [4]
负债率超8成仍分红38亿,格力“死对头”二次冲击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7-30 10:06
公司IPO进展 - 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于7月16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并于近期获得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此为继1月15日首次递表后的第二次申请 [1] - 公司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 但因市场流动性不足及融资功能有限于2017年摘牌 2018-2023年接受东方证券上市辅导计划在上交所上市但未提交申请 [2] - 本次港股IPO前已完成成立境外控股公司 股权转移及向独立第三方发行少量股份等准备工作 [2] 市场地位与竞争格局 - 按2024年空调销量计算 公司为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 市场份额达7.1% 排名第一的美的集团市场份额为27.5% [9] - 2022-2024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全球前五大空调公司中最高 [9] - 公司长期采用低价竞争策略 曾引发与格力空调的持续法律纠纷 包括专利侵权及能效虚假宣传等争议 [4][5][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95.28亿元、248.32亿元、297.59亿元 复合增长率显著 2024年较2022年增长52.39% [8][10]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4.42亿元、24.87亿元、29.10亿元 2024年较2022年增长101.80% [8][10]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21.3%、21.8%、21.0% 显著低于美的(26.42%)、海尔(27.80%)及格力(29.43%)同期水平 [10] - 净利率从2022年7.4%提升至2023年10.0% 2024年略降至9.8% [12] 研发与运营效率 - 2022-2024年累计研发费用不足20亿元 2024年研发费用为7.10亿元 研发费用率2.39% 远低于格力(4%)、海尔(3.95%)及美的(3.77%) [11]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22年62.1天升至2024年66.6天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5.2天升至30.3天 [12] - 2024年家用空调营收259.04亿元 中央空调营收32.24亿元 合计占总营收97.88% 业务高度集中 [14] 资本结构与股东活动 - 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位运行 2022-2024年分别为88.3%、78.8%、84.1% 2025年第一季度为82.5% [12][13] - 同期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31.90亿元、20.29亿元、24.70亿元及8.31亿元 [13] - 2024年宣派一次性股息37.94亿元 占2022-2024年净利润总和的55% 实际控制人郑坚江家族分得约36.52亿元 [14] - 股权高度集中 IPO前奥克斯控股持股96.36% 郑坚江持有奥克斯控股85%股权 [14] 海外业务与销售渠道 - 2022-2024年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83.86亿元、104.12亿元、146.81亿元 占总收入比例从42.9%升至49.3% [15] - 海外收入中超80%来自ODM贴牌业务 2022-2024年ODM业务收入分别为68.81亿元、85.03亿元、119.37亿元 自主品牌占比不足20% [15] - 线上市场份额下滑 2024年美的、格力、小米占据线上销量前三 合计市场份额73.0% 奥克斯跌至第五 [16]
外卖大战中的餐饮商家:订单量涨了、净利率也降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7-19 06:31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对餐饮行业的影响 商家经营压力 - 外卖订单中商家需支付约40%的费用,包括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推广费等,以一份30元订单为例,实际收入大幅缩水 [2][6] - 参与补贴活动的商家面临毛利率下降50%甚至亏损,不参与则导致排名下降和订单减少 [3][11] - 中小餐厅堂食营业额骤降,例如广州某木桶饭餐厅日均营业额从6000元降至1000元,堂食收入最低仅500元/天 [5][6] 行业连锁反应 - 餐饮设备回收量激增,广州某回收商10天内回收42家门店设备,相当于去年同期半个月的量 [4][8] - 连锁品牌如甜啦啦订单量增长120%但未盈利,乡村基等选择不参与补贴以维持经营底线 [11][12] - 肯德基、麦当劳、茶颜悦色等头部品牌均未参与此次补贴活动 [12] 行业协会与监管回应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倡议抵制"内卷式"补贴,指出低价竞争威胁行业可持续发展 [13] - 中国烹饪协会批评平台补贴导致外卖价格低于堂食,挤压实体店生存空间 [13]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并理性竞争 [14] 长期行业生态 - 餐饮行业依赖实体店信任度,纯外卖专门店模式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 [15] - 低价策略短期内提升订单量,但长期可能损害商品质量与服务标准 [13][16] - 多方呼吁构建平台、商户、消费者共赢生态,避免"多输"局面 [13][14]
多地叫停网约车无序低价竞争,不得强迫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10:26
行业竞争现状 - 网约车行业正陷入低价竞争泥淖,多地政府约谈平台要求整改[1] - 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地约谈滴滴、花小猪、高德等平台,指出存在订单价格偏低、抽佣高、派单规则随意调整等问题[2][3] - 聚合平台订单占比达36%(2.79亿单/7.70亿单),但存在未核验许可信息问题,清远市非合规订单主要来自聚合平台[2][5] 监管要求与整改 - 严禁平台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特惠单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3][4] - 要求平台制定科学价格体系,停止优惠券/降价里程等恶意竞争手段,运价调整需提前公示[3][4] - 平台需清退不合规车辆/驾驶员,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接入平台的基本信息及投诉处理情况[2][3] 市场供需数据 - 全国网约车平台达385家,5月订单量7.70亿单(环比+5.9%)[5] - 司机小时收入(IPH)从2023年31元降至2024年27元,降幅12.9%[5] - 广州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13.92单,日均营收359.02元(较年初400元下降);成都日均订单14.85单,日均营收335.4元[6][7] 行业转型趋势 - 曹操出行、嘀嗒出行等已上市,T3出行、享道出行启动港股IPO,多数企业仍亏损[7] - 平台加速布局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海外市场拓展[7] - 行业从野蛮增长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未来或向平台寡头化、服务分层化、运力智能化发展[7]
停工、闭店!“90%员工被放假”!退款排到17万位……
新华网财经· 2025-07-08 10:13
公司现状 - 罗马仕突然发布停工停产通知,停工6个月,仅保留处理产品召回的员工,90%员工已被放假[1] - 公司组织架构仍有六七百人,但大部分员工停工[1] - 各大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已关闭,仅剩京东自营店和抖音旗舰店未关闭[1] 消费者问题 - 充电宝产品因安全问题被全线下架,仅余数据线等配件在售[3] - 消费者退款排队达17万位,部分用户倒贴运费且客服无回应[3][5] - 用户反映退款未到账,淘宝店已关闭[5] 员工问题 - 公司未提前沟通即发布停产公告,第二月起工资按深圳最低工资80%发放,到手约1000元出头[6] - 员工社保未足额缴纳,加班费、生育津贴拖欠[6] - 供应商垫付款项面临回收困难,部分可能停止服务[6] 管理层变动 - 法定代表人频繁变更,6月30日由雷社杏变更为雷杏容,3天后又换回雷社杏[7] - 五位主要负责人已退出钉钉群,未再露面[7] 行业问题 - 充电宝行业竞争激烈,平台充斥廉价产品,低价牺牲供应链利润[8] - 60%企业采用代工模式,品牌方忽视工厂和质量管控[9] - 电芯成本占充电宝成本50%-60%,部分电芯厂家因价格过低拒绝供应[8] - 电芯起火爆炸与原材料、工艺有关,需加强3C认证和企业资质控制[9]
罗马仕:从“绝不倒闭”到全面停工
北京商报· 2025-07-06 15:57
公司动态 - 罗马仕突然发布停工停产通知 停工时间为2025年7月7日起持续6个月 除召回相关员工外其余员工停工停产 [1][3] - 停工首月按约定标准支付工资 次月起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支付生活费 此前已有员工证实7月1日起陆续停工且工资仅发至6月 [3] - 公司深圳办公室门禁权限已被取消 员工无法进入拿取私人物品 [3] - 罗马仕召回3款型号共49 17万台充电宝 因电芯原材料缺陷可能导致燃烧风险 召回规模在国内充电宝行业罕见 [3] - 召回行动遇阻 多家快递公司以易燃易爆品为由拒收退货 消费者维权困难 公司提出的盐水浸泡无害化处理方案因危险且复杂难以实施 [3]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暂停罗马仕多款快充产品3C认证 若9月13日前未整改认证将永久失效 [4] - 民航局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及被召批次的充电宝登机 [4] - 罗马仕淘宝京东官方店已下架所有充电宝 仅售数据线等配件 主力业务基本停滞 [4] - 召回直接损失超4000万元 叠加产品下架每月损失达1亿—2亿元 资金链面临巨大压力 [4] - 公司高层人事变动频繁 7月2日法定代表人由雷社杏变更为雷杏容 7月3日又变回雷社杏 距上次高管调整不足三个月 [4] 行业现状 - 充电宝行业竞争白热化 企业深陷价格战泥沼 低价竞争成为抢占市场份额主要手段 [5]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抽检数据显示 网售充电宝不合格率从2020年19 8%攀升至2023年44 4% [6] - 企业为维持低价竞争利润压缩成本 电芯作为核心部件成为削减成本重灾区 电芯成本通常占充电宝总成本50%以上 [6] - 部分厂商采购价格低廉劣质电芯 甚至采用拆解回收电芯或质量欠佳电池 [6] - 劣质电芯在高温过充短路等场景下易出现热失控 引发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 2025年1—6月全国民航领域发生15起充电宝起火事件 [6] - 1月28日釜山航空火灾事故中充电宝起火直接烧穿行李架 [6] 事件影响 - 罗马仕事件暴露企业供应链管理漏洞 折射行业低价竞争积弊 [1]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民航局等多部门联动出手 充电宝行业迎来最严监管洗牌期 [1] - 事件给行业敲响警钟 企业应告别低价即正义野蛮增长模式 将供应链透明度和产品质量纳入核心竞争力 [7] - 罗马仕经历成为行业发展深刻教训 促使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安全的发展道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