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一口价订单

搜索文档
多地叫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订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1:10
行业监管动态 - 西安等多地全面暂停网约车一口价及特惠价等低价营销行为 严禁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 [1] - 广东清远 河南开封 江西鹰潭等地相继出台类似政策 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 [1] - 多地监管部门对平台培训记录造假 违规向无证车辆派单等行为进行执法整治 滴滴出行和曹操出行西安分公司因违反《安全生产法》被立案处罚 [8] 平台运营数据 - 滴滴出行第二季度总交易额达1096亿元 同比增长15.9% 中国出行业务交易额825亿元 同比增长12.2% [10] - 滴滴国内订单量同比增长12.4%至33.76亿单 国际业务订单增长24.9% 调整后EBITA盈利25亿元 [10] - 曹操出行上半年营收94.56亿元 同比增长53.5% [10] - 滴滴出行和T3出行将抽成上限降低至27% 曹操出行抽成上限降至22.5% [9] 司机运营状况 - 河南郑州网约车单车日均营运时长约9.5小时 最长可达15小时 日均订单量约14单 毛收入约210元 部分从业人员月净收入不足4000元 [5] - 海口全职网约车驾驶员日均上线时间约13小时 扣除平台抽成后日均营运流水处于200元至290元区间 [6] - 司机反映平台抽佣比例持续走高 早期月入过万很常见 现在实际收入不增反降 [5] - 司机遭遇疑似阴阳订单 拼车乘客共支付24.7元 司机基本收入仅12.83元 抽佣比例超50% [5] 消费者行为变化 - 乘客通过参与平台跨界营销活动 单次通勤成本可降低逾30% [4] - 低价模式普及重塑用户价格预期 乘客难以接受动态计价或传统出租车标准定价 [4] - 30公里内通勤花费叠加平台补贴后低于自驾油费 [4] 行业结构变化 - 西安市下架营转非燃油车6426辆 第二批将下架3655辆 累计下架超10000辆违规网约车 [9] - 妥妥E行平台因擅自接入无证车辆并违规派单 未上传订单数据至政府监管平台 被行政处罚并全行业曝光通报 [9] - 行业竞争从粗放价格战转向精细化服务 需解决算法黑箱和议价能力失衡问题 [11]
为什么“禁止网约车一口价”既伤乘客,也伤司机?
凤凰网· 2025-08-26 10:27
网约车市场政策与竞争动态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于8月18日发布通知,要求各网约车平台从8月19日0时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原因是驾驶员投诉低价营销扰乱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2] - 江西鹰潭、浙江宁波、河南开封、广东清远等多地交通部门也通过会议或约谈平台要求杜绝恶意低价竞争,保护驾驶员利益,但西安是罕见明确宣布“全面暂停”的城市[2] - 西安市网约车司机密度在全国排名第三,其监管举措可能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2] 低价竞争与内卷的界定 - “内卷”概念核心特征包括缺乏市场增长空间和无法实现技术升级,导致内耗,而通常的低价竞争若伴随市场扩大或创新则不属于内卷[5] - 网约车价格降低是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伴随市场扩大,例如相比传统出租车价格更低且服务更多样化[6] - 低价竞争可通过降价-市场扩大-产品升级形成正向循环,并非必然导致内卷化[7] 一口价订单的市场作用 - “一口价”订单为乘客提供价格确定性和低成本选择,同时平台可通过算法优化减少纠纷和管理成本,提高调度效率[16] - 网约车平台提供多种出行服务选择,包括特价拼车、特惠快车、专车等,价格区间覆盖广泛,满足不同乘客需求[7] - 禁止一口价可能导致乘客需求下降,总单量减少,例如济南等地此前整治后出现单量减少的情况[11] 司机收入与市场供需关系 - 网约车司机收入根本由其他行业收入水平决定,而非自身劳动付出,同时价格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而非司机劳动[1][12] - 部分全职司机排斥一口价订单,但兼职司机多不排斥,司机群体出现分化,全职司机可能因服务分下降影响接单[11] - 网约车司机月收入可达万把来块,吸引大量从业者,表明收入水平相对可观[11] 监管政策的影响与挑战 - 部分监管部门将网约车市场视为传统出租车市场的扩展,但两者在技术形式和市场本质上已完全不同[14][15] - 平台抽成下降存在空间,例如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但政策不统一且多变增加平台成本和调整难度[17] - 直接禁止一口价减少乘客和司机选择权,并非解决内卷问题的最佳策略,需转变监管思路[17] 行业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 - 网约车平台为双边规模收益平台,算法优化可降低履约成本(如空驶和等待成本),并通过低价吸引更多乘客[15] - 平台系统、算力和算法优化已基本完成,若不再进行大规模补贴战,抽成下降具备条件[17] - 市场容量扩大使分工细化,出现多种出行服务,价格差异大,低价单成为市场不可避免的特点[15]
为什么禁止网约车“一口价”既伤乘客,也伤司机?
虎嗅· 2025-08-26 01:52
西安市网约车政策调整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要求各网约车平台自8月19日0时起全面暂停"一口价"及"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 [1] - 政策出台原因为出租车驾驶员集中投诉网约车平台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2] - 西安网约车司机密度全国第三 其政策可能具有风向标意义 [2] 多地监管趋势 - 江西鹰潭 浙江宁波 河南开封 广东清远等多地交通部门近期均要求网约车平台杜绝恶意低价竞争 [2] - 云南昆明 海南三亚 山东济南等城市曾出手整治"低价竞争" [2] - 西安是罕见明确宣布"全面暂停"一口价政策的城市 [2] 网约车市场特征 - 网约车价格相比传统出租车显著降低 伴随市场规模扩大 [8] - 平台提供多样化服务选择 包括特价拼车 特惠快车 专车等不同价格区间的产品 [9] - 网约车市场呈现降价-市场扩大-产品升级的正向循环 [9] 低价竞争的经济学分析 - "内卷"核心特征为缺乏市场增长空间和无法实现技术升级 [5] - 低价竞争若带来市场扩大或源于创新则不属于内卷 [6] - 网约车平台通过算法优化实现调度效率提升 降低履约成本 [20] 政策影响评估 - 禁止一口价导致乘客支付成本上升且选择空间减少 [12] - 济南等地整治低价订单后总单量减少 [15] - 平台最高抽成降至27% 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 [25] 司机群体分化 - 全职司机与兼职司机对一口价订单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15] - 部分司机通过接一口价订单可实现每小时3-4单 高于只接快车订单的2单 [16] - 司机收入根本决定因素为市场供需状况而非劳动付出量 [17] 平台运营效率 - 一口价订单可减少司乘纠纷 降低平台管理成本 [24] - 平台算法优先派单给服务分高的司机 拒接一口价可能影响接单质量 [24] - 各地政策不统一增加平台系统维护成本和调整成本 [25] 行业发展趋势 - 网约车市场已从面向少数人转向服务普通大众 [20] - 低价单成为网约车市场不可避免的特点 [21] - 一口价订单提供价格确定性 解决传统出租车绕路痛点 [23]
一刀切叫停网约车“一口价”,无法切中要害
南方都市报· 2025-08-20 22:59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和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 严禁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行为[1] - 叫停一口价的原因是出租汽车驾驶员集中投诉平台采取该方式实施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1] - 广东清远 河南开封 江西鹰潭等多地相关部门已要求网约车平台严禁强制司机接一口价订单[3] 网约车行业竞争格局 - 全国共有389家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 较2020年底增加约175家[1] - 2025年6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收到订单信息7.57亿单 较2020年12月的8.1亿单下降[1] - 网约车平台竞争已从拓新客转为挖存量 平台采取低价竞争策略[1] 司机从业状况与收入 - 杭州市有41.72万名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的驾驶员 较第一季度增加16083人[2] - 太原市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不足12单 空驶率达53% 日均流水不足160元[2] - 网约车运力高度饱和 司机收入下滑 对中小城市司机威胁更加显著[2] 平台运营模式问题 - 一口价订单价格低但平台抽佣比例并未相应降低 平台很少提供补贴[1] - 平台存在抽成不透明 抽成比例过高(超30%) 以及阴阳账单模式[3] - 平台算法不透明 诱导并变相强制司机接一口价和特惠单[3] 政策影响评估 - 取消一口价可能导致价格敏感型乘客流失 司机面临单量下降收入减少[2] - 网约车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应减弱 不利于社会大环境的平衡[2] - 应给一口价订单价格划定合理下限 降低抽成比例 加强全面监管而非一味禁止[3] 替代监管方案 - 四川省开展涉及抽成 派单 判责 收费 合规五项治理[3] - 重点治理抽成不透明 抽成比例过高 以及阴阳账单模式[3] - 整治平台算法不透明 诱导并变相强制司机接一口价特惠单的行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