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TM)

搜索文档
全球第一车企,集齐中美双版Waymo
36氪· 2025-04-30 09:44
丰田与Waymo合作 - 丰田与Waymo达成初步协议 双方定义为"潜在合作" 合作范围将通过持续讨论演变 [4][6] - Waymo尝试将自动驾驶技术引入私家车 并开始外包Robotaxi运营业务 [6][7] - 丰田表示与Waymo有共同目标和愿景 致力于实现零交通事故社会 [9] 丰田自动驾驶布局历史 - 2016年丰田首次投资Uber 5亿美元 双方在网约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合作 [9] - 2020年丰田与Aurora达成协议 共同开发L4自动驾驶平台 原计划2022年在得州路测 [11][13] - 丰田旗下基金投资过Nuro、May Mobility等公司 但这些公司集中在低速封闭场景 [13][15] 丰田与小马智行合作 - 2019年丰田与小马智行建立战略合作 采用雷克萨斯RX车型在中国开展测试 [15] - 2020年丰田领投小马智行B轮融资 4.62亿美元 成为最大单轮产业投资者 [15] - 2023年双方合资成立骓丰智能科技 投资超10亿元 推动L4级Robotaxi前装量产 [17] - 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 设计寿命10年60万公里 [20] Robotaxi商业化进展 - 小马智行Robotaxi已在北京等四大一线城市获得全无人驾驶测试许可 累计4500万公里测试里程 [18] - 每辆全无人Robotaxi日均订单量超15单 1000辆车队规模即可支持持续运营 [22][28] - 小马智行与丰田第七代Robotaxi已启动量产 2025年计划部署规模突破千台 [22] 行业发展趋势 - Robotaxi的iPhone时刻正在来临 丰田同时布局中美市场 [3][31] - 中国复杂场景为自动驾驶提供不可替代的数据宝藏 [26] - 小马智行已验证商业模式+量产能力 支撑丰田向"智慧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30] - 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前代下降70% 并实现前装量产 [28]
科学量化AI对品牌产品印象 首个AI印象(AII)™指数发布
经济观察报· 2025-04-30 02:56
行业动态 - 四度传播研究院(SAC)™推出"AI印象"评分系统(AII™),用于量化AI大模型对产品的整体印象,并发布首个"汽车AI印象榜" [2] - AII™基于AI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习和处理,形成对特定对象的特定看法和印象 [2] - AII™摆脱单一模型调用,采用多模型协同,涵盖豆包、文心一言、腾讯元宝、DeepSeek、ChatGPT等9个国内外主流AI大模型数据平台 [2] AI对品牌的影响 - AI对品牌的感知对产品销售和品牌声誉的影响越来越大 [3] - AI生成的内容可能被认为是权威信息并影响公众认知,从而影响产品销售 [3] - AI印象(AII)™对品牌声誉具有放大效应,算法偏见或训练数据偏差可能导致AI对特定品牌的刻板印象 [3] - 品牌需要关注自身在AI"眼中"的形象,确保AI对品牌拥有正向认知将成为重要战略 [3] 汽车AI印象榜 - "汽车AI印象榜"是行业内首个针对热销乘用车车型的AI印象榜,包含40款热销MPV、100款热销轿车和100款热销SUV车型的2025年一季度AII™值 [4] - 榜单围绕操控、动力、服务、技术、空间等至少12个评价维度,实现AI对不同汽车产品综合印象的精准评分 [4] - 40款MPV在2025年一季度的AII™评分均值为76.21分,高于2024年的72.98分 [7] - 100款轿车2025年一季度的AII™评分均值为78.17分,略低于2024年的79.45分 [13] - 100款SUV在2025年一季度的AII™评分均值为78.85分,略高于2024年的78.16分 [18] 车型排名 - 2025年Q1 MPV AII™评分前十位:腾势D9、丰田赛那、别克世纪、岚图梦想家、理想MEGA、极氪009、红旗HQ9 PHEV、红旗HQ9、奔驰V级、小鹏X9 [7] - 2025年Q1轿车AII™评分前十位: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3、奥迪A6L、奔驰E级、奔驰C级、宝马3系、蔚来ET5、宝马5系、比亚迪海豹、比亚迪海豹06 DM-i [13] - 2025年Q1 SUV AII™评分前十位:问界M5、理想L9、宝马X5、比亚迪宋L DM-i、理想L8、比亚迪唐DM-i、理想L7、极氪7X、蔚来ES6、智己LS6 [19] 评分变化 - MPV前十名AII™评分相比2024年平均提升2.91分,提升最多的是丰田塞那、岚图梦想家和红旗HQ9 [8] - 轿车中有84款车型的AII™评分下降,16款提升,提升的车型中中国品牌占一半 [13] - SUV中68款车型AII™评分提升,平均提升1.42分,提升最多的是问界M5、零跑C10、东风风神L7新能源、奔驰GLB、极狐阿尔法T5 [18]
Waymo与丰田(TM.US)达成战略合作 将自动驾驶技术引入私家车领域
智通财经· 2025-04-30 02:36
合作动态 - 谷歌旗下Waymo与丰田汽车达成初步合作,共同探索将自动驾驶出租车技术应用于私人汽车领域 [1] - 合作内容包括利用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和丰田的汽车制造专业知识提升下一代私人车辆性能 [1] - 双方将探讨扩大合作范围的可能性,丰田旗下自动驾驶技术子公司Woven by Toyota有望参与 [1] - 合作目标是更迅速为私人车辆开发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技术 [1] - Waymo联合首席执行官表示合作可能促使丰田汽车纳入其网约车车队 [1] 业务进展 - Waymo每周提供的付费乘车服务达25万次,高于2月的20万次 [2] - Waymo已在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和奥斯汀地区运营商业化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 [2] - Waymo进入奥斯汀市场并在旧金山湾区拓展业务前,业务量为20万次 [2] - Waymo开始在东京开展数据采集工作,通过人工驾驶测试车辆绘制首都核心区域地图 [3] - Woven by Toyota正在开发汽车软件平台Arene,并在静冈县建立移动相关系统和服务测试站点Woven City [3] 行业竞争 - 通用汽车在去年12月宣布放弃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转向开发面向私家车的自动驾驶系统 [3] -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批评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方案成本过高难以量产 [3] - 特斯拉承诺将在6月于奥斯汀推出基于Model Y车型的"完全无人监督"版FSD系统 [3] - 丰田曾于早年投资特斯拉并展开合作,但已在2017年6月清仓所持特斯拉股份 [3] 历史合作 - Waymo此前与捷豹路虎、Stellantis前身菲亚特克莱斯勒、戴姆勒卡车公司、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现代汽车及吉利汽车有过合作 [2] - 多数历史合作促成汽车制造商生产改装车辆用于测试或供Waymo车队使用 [2] - 与丰田合作不会影响Waymo未来通过Waymo One网约车服务部署现代和吉利汽车的计划 [2]
Waymo and Toyota are dating. If they get serious, a new autonomous vehicle could be created.
TechCrunch· 2025-04-29 23:41
合作意向 - Waymo与丰田达成初步协议 探索自动驾驶车辆平台的开发和部署 [1][2] - 合作目标包括开发用于robotaxi服务的新平台 以及将Waymo技术整合到丰田下一代消费者车辆中 [3] - 合作范围将通过持续讨论逐步明确 [3] 公司战略 - 丰田致力于实现零交通事故社会 成为提供全民移动服务的公司 [4] - Waymo正从研发项目转向商业化运营 寻求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6] - Waymo近期改变策略 将部分robotaxi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管理 [7] 业务布局 - Waymo已在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奥斯汀开展robotaxi服务 即将进入亚特兰大市场 [6] - 在凤凰城 Waymo聘请Moove管理自动驾驶车队 [7] - 在奥斯汀和亚特兰大 Waymo与Uber合作运营robotaxi服务 [7] 运营模式 - Waymo负责车辆测试、路边援助和部分乘客支持 [7] - Uber通过Avomo公司管理车队清洁、维护、检查、充电和站点运营 [7] 行业动态 - Alphabet CEO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及Waymo可能开发个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 [5] - 这是母公司高管首次公开谈论该可能性 [5]
Waymo, Toyota strike partnership to bring self-driving tech to personal vehicles
CNBC· 2025-04-29 23:27
公司合作动态 - Alphabet旗下Waymo与丰田宣布初步合作 探索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个人车辆[1] - 合作目标为加速开发个人车辆的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技术[2] - 丰田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此次合作可能将丰田车辆纳入Waymo网约车车队[2] - Waymo此前已与捷豹路虎、Stellantis前身菲亚特克莱斯勒、戴姆勒卡车、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以及现代汽车等多家车企建立合作关系[3] 业务发展现状 - Waymo每周付费乘车量从2月的20万次增至25万次 主要由于3月在奥斯汀开通服务并扩大旧金山湾区业务[5] - 目前Waymo在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和奥斯汀地区运营商业化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5] - Alphabet CEO指出Waymo尚未完全确定长期商业模式 未来可能探索个人车辆所有权方向[4] 行业竞争格局 - 除Waymo外 通用汽车在放弃Cruise机器人出租车业务后也表示将专注于个人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开发[6] - 丰田曾投资特斯拉并于2017年6月出售所持股份 特斯拉目前正与Waymo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展开竞争[6] - 特斯拉CEO马斯克批评Waymo机器人出租车成本过高 并承诺6月将在奥斯汀推出配备新版FSD系统的Model Y提供完全自动驾驶服务[7]
Rehlko Signs Exclusive Agreement with Toyota to Supply Fuel Cell Modules
Prnewswire· 2025-04-29 21:00
合作公告 - Rehlko与丰田汽车北美公司签署独家供应商协议,丰田将向Rehlko提供氢燃料电池模块用于固定式发电产品 [1] - 合作结合Rehlko在能源解决方案领域的经验与丰田成熟的燃料电池技术 [1] - 首款商业化产品为1MW系统,可满足数据中心、仓库和离网网络等设施的零排放供电需求 [3][4] 技术细节 - 丰田燃料电池技术已研发30余年,从乘用车扩展到其他应用领域 [5] - 技术经过极端环境测试(-20°F至150°F),在肯塔基州设有燃料电池套件组装厂 [5] - 1MW发电系统保持传统发电机的可靠性,同时实现零本地排放 [4] 合作项目 - 首个合作项目为华盛顿州农村医院开发100kW氢燃料电池备用发电系统 [4] - 基于初期成功,双方升级开发商业化1MW系统,Rehlko负责整体系统集成 [4] 公司背景 - Rehlko拥有百年能源解决方案经验,业务覆盖全球,提供包括氢燃料电池在内的完整电力系统 [6] - 丰田北美拥有14家工厂,累计生产4700万辆汽车,2025年将在北卡州投产电动车电池 [7][8] - 丰田2024年在北美销售270万辆汽车,其中43%为电动化车型(含燃料电池车) [9]
主动将“中国方案”嵌入全球创新链 外资龙头上海总部“含科量”升级
上海证券报· 2025-04-29 20:02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与创新升级 - 2024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76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突破千家,新设外资研发中心30家 [1] - 跨国企业从"在中国制造"转向将"中国方案"嵌入全球创新链,上海正从全球化"承接地"转变为全球创新"起源地" [1] - 拜尔斯道夫集团中国研发中心采用零距离研发动线设计,工程师可在30秒内完成从理论推演到实验验证的切换,该中心为集团全球第二大创新基地 [2] - 丰田汽车在上海设立集研发、制造、销售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建设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先进动力电池生产线 [2] - 丰田整合在华研发资源,将决策权从日本移至中国本土,并建立由中国工程师主导的"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 [3] 外资企业在华战略布局 - 外资龙头投资重心转向"硬科技"与高附加值领域,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4] - 上海市近期为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外资研发中心授证,超半数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 [4] - 碧迪医疗在浦东启用亚太首个自营分拨中心及大中华区研发中心,预计年进出口总额达20亿元 [4] - 巴斯夫投资5亿元扩建上海cellasto工厂,总产能将提升近70%,专注于电动汽车降噪与减振解决方案 [5] - 卡尔蔡司投资超6亿元在上海自贸区新建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占地60亩,中国已成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5] 外资企业在华本土化与可持续发展 - 科思创中国投资超40亿欧元,上海一体化基地为其全球最大综合性生产基地,绿电使用占比超30% [6] - 科思创与广汽合作开发飞行汽车高性能材料,践行"本地为本地"及"本地为全球"战略 [6] - 上海政府鼓励国际企业加强研发创新,优化海外布局,与本地企业形成"出海"共同体 [6]
丰田汽车:最好的全球化,是深度本土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9 15:05
丰田的战略转型 - 公司从"在中国 为中国"升级为"立全球 更中国",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创新原点" [1] - 赋予中国团队技术主导权,构建本土创新生态,实践"深度本土化"的全球化战略 [1] - 推出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由中方团队全流程主导产品定义逻辑 [1] 智能驾驶技术路径 - 行业经历从狂热到退烧,2023年30万元以上新车智驾装配率达85%,但2025年头部车企放缓"开城"节奏 [2] - 公司坚持智驾核心是"辅助而非替代",聚焦真实路况数据优化可靠性 [2] - 与合作伙伴推出L4级无人驾驶车辆铂智4X Robotaxi,在复杂场景表现稳定 [3] 安全与技术投入 - 公司明确安全投入不因成本妥协,目标是"交通事故零伤亡" [3] - 通过持续数据收集升级系统标准,提供多样化产品同时保持安全极致追求 [3] 本土化深度实践 - 2025年任命首位中方总经理李晖,战略决策权向中国团队转移 [4] - 建立ONE R&D研发体制,整合三大合资研发中心加速智电技术发展 [4] - 上海车展亮相多款由中国首席工程师主导的BEV产品,如全球首发的铂智7 [4] 全球化与本土化协同 - 实现由中国工程师主导开发车型的愿景,未来将诞生更多中国原创车型 [5] - 通过绑定中国供应链、重构研发体系,形成"深度本土化反哺全球创新"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