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海油(600938)
icon
搜索文档
“T+0”+分红+高股息,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明日上市交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05:29
港股市场表现 - 9月1日港股早盘集体走强 可选消费 有色金属 医药生物 煤炭 钢铁等顺周期板块涨幅居前 [1]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产品特征 -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将于9月2日上市交易 管理费率0.5% 托管费率0.1% [1] - ETF紧密跟踪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931233) 选取中央企业实际控制的分红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港股通标的 [1] - 指数采用股息率加权 单个样本权重不超过10% 年度调样确保获取完整分红 [5] - 样本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连续分红 且支付率均值及过去一年股利支付率均大于0小于1 杜绝突击性分红 [5] 指数成分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均衡 涵盖银行 交通运输 非银金融 通信 石油石化等高股息优势行业 [1] - 前十大成分股包含中远海控 东方海外国际 中信银行 中国石油股份 中国外运 中国海洋石油 中国神华 建设银行 新华保险 中国联通 [1] - 前十大成分股累计权重达31% [1] 指数历史表现与股息特征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指数股息率超7% [3] - 过去5年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全收益指数年化收益率14.27% 年化波动率22.02%(截至2025年7月9日) [3] 机构观点与投资逻辑 - 港股红利持续受益南向资金流入 结构性行情中表现突出 南向定价权增强 [4] - 分红稳定性 结构性机会主线共振 政策承接优势三重因素抬升投资价值 [4] - 债券利息缴税新规增强资金再配置效应 政策重视投资者回报使高股息央企逻辑顺畅 [4] - 下半年港股三大积极因素共振 低估态势有望延续 科技板块或成主线 红利板块受益政策强化分红及低利率环境 [4]
中国海油8月29日获融资买入1.84亿元,融资余额18.45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01 01:25
股价与融资交易 - 8月29日股价下跌0.35% 成交额22.28亿元 融资净买入3965.28万元 融资余额18.45亿元占流通市值2.40% 超过近一年60%分位水平 [1] - 融券余量51.70万股 融券余额1327.66万元 超过近一年80%分位水平 当日融券偿还2.07万股且无融券卖出 [1] - 融资融券余额合计18.58亿元 融资买入额1.84亿元 融资偿还额1.44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总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及香港中银大厦 1999年8月20日成立 2022年4月21日上市 [2] - 主营业务为原油和天然气勘探、生产及销售 业务覆盖中国、加拿大、美国、英国、尼日利亚及巴西等地 [2] - 收入构成:油气销售84.57% 贸易业务13.11% 其他业务2.32% [2] 财务与股东结构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76.08亿元 同比减少8.45% 归母净利润695.33亿元 同比减少12.79% [2]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23.28万户 较上期减少0.25% 人均流通股12936股 较上期增加5.50%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2243.35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1763.64亿元 [3] 机构持仓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十大流通股东 持股5947.79万股 系新进股东 [3]
中国海油(600938):油价下行 增量降本凸显盈利韧性
新浪财经· 2025-09-01 00:32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营业收入2076亿元同比减少8.45% 归母净利润695亿元同比减少12.79% 扣非归母净利润694亿元同比减少12% [1] - 2025单二季度营业收入1008亿元同比减少12.62% 归母净利润330亿元同比减少17.6% 扣非归母净利润323亿元同比减少18.62% [1]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65.63亿元同比下降7.9% 优于同期国际油价波动 [2] 产量与价格 - 油气净产量达384.6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6.1% 创历史同期新高 [2] - 中国净产量266.5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7.6% 海外净产量118.1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2.8% [2] - 实现油价69.15美元/桶同比下跌13.91% 低于布油均价跌幅(70.81美元/桶同比跌15.09%) [2] - 实现气价7.9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1.4% [2] 成本控制 - 桶油主要成本26.94美元同比下降2.92% 其中除所得税外其他税金下降10.98% [3] - 成本优势持续巩固 桶油成本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3] 产量展望 - 2025-2027年油气净产量目标分别为760-780/780-800/810-830百万桶油当量 [3] - 按中枢计算同比增速分别为5.9%/2.6%/3.8% 实际增速或超指引水平 [3] 股东回报 - 2025年中期拟派发股息每股0.73港元 中期分红比例达45.5% [4] - 2025-2027年全年股息支付率承诺不低于45% [4] - 未来12个月内计划增持A股及港股股份金额20-40亿元人民币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2.83元/2.93元/2.98元 [4] - 对应2025年8月29日收盘价PE分别为9.09X/8.75X/8.61X [4] 行业环境 - 油价中枢有望维持在60美元/桶以上 因美国产量增量有限且OPEC减产挺价 [3]
A股中期分红规模与数量创新高,810家公司拟派现超6400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9-01 00:04
A股中期分红总体情况 - 截至8月30日,810家A股公司推出2025年中期现金分红计划,拟派现总额6428.08亿元,分红金额和公司数量同比分别增长9.56%和15.06%,均创历史新高 [1] - 300多家上市公司首次计划发放中期现金分红,显示分红频率提升趋势 [1][7] - 中期分红行为既是政策引导方向,也是市场自主选择结果,长期有助于提升市场内在价值 [2] 央企与国企分红表现 - 74家公司派现金额超10亿元,其中22家为"中字头"企业,占比约三成 [3] - 中国移动以540.82亿元派现金额居首,中国电信派现165.81亿元(占净利润72%),中国联通派现34.77亿元 [3] - "三桶油"合计分红超800亿元:中国石油402.65亿元、中国石化106.70亿元、中国海油346.97亿港元(约316.60亿元人民币) [3] - 地方国企如紫金矿业拟分红58.47亿元,江西铜业、上海银行等多家地方国企分红金额均超10亿元 [4] 高分红企业业绩支撑 - 810家披露分红方案的公司中,522家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六成,其中148家净利润增幅超50%,70家实现倍增 [5] - 牧原股份净利润大增近12倍,分红50.02亿元(分红比例47.50%),叠加回购后股东回报比例达58.04% [6] - 药明康德派现10.03亿元,海尔智家营收1564.94亿元(同比增10.22%),净利润120.33亿元(同比增15.59%),AI技术驱动业务增长,中期分红超25亿元 [6] 行业龙头首次分红案例 - 海康威视首次中期分红36亿元,营收418.18亿元(同比增1.48%),净利润56.57亿元(同比增11.71%) [7] - 中国中车派现31.57亿元(分红比例43.57%),海天味业派现15.19亿元(占净利润38.80%) [7] - 海螺水泥、长安汽车、三一重工等行业龙头首次推出中期分红方案 [7] 超百亿分红企业明细 - 分红超100亿元的公司包括:中国移动540.82亿元(分红比例64.20%)、工商银行503.96亿元(29.98%)、建设银行486.05亿元(29.99%)、农业银行418.23亿元(29.98%)、中国石油402.65亿元(47.94%)、中国银行352.50亿元(29.98%)、中国海油316.60亿元(45.53%)、中国神华194.71亿元(79.02%)、中国平安172.02亿元(25.28%)、中国电信165.81亿元(72.04%) [9][10] - 银行与能源行业成为高分红主力,分红比例普遍维持在30%-80%区间 [9][10]
石油化工行业周报第418期:25H1石化行业业绩承压,关注油价预期变化与“反内卷”进程-20250831
光大证券· 2025-08-31 08:23
行业投资评级 - 石油化工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6] 核心观点 - 25H1石化行业整体业绩承压,但结构性机会显现,"三桶油"及油服板块在油价下行期展现韧性,炼化-化纤和煤化工行业在"反内卷"政策推动下有望迎来景气修复[1][2][3][4] - 中长期看好原油供需格局的景气基础,建议关注"三桶油"、油服工程企业、炼化化纤龙头、煤化工龙头及乙烷制乙烯龙头[5] 细分行业总结 "三桶油"业绩表现 - 25H1布伦特原油均价70.81美元/桶,同比下跌15.1%,境内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仅增2.1%[1][10] -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5.2%、39.8%、12.8%,但跌幅小于国际巨头(埃克森美孚-15.3%、雪佛龙-39.7%)[10][13][21] - 成本控制成效显著:中国石油单位油气操作成本同比降8.1%,中国海油桶油主要成本同比降2.9%[13] - 2025年油气当量产量计划分别增长1.6%、1.5%、5.9%,资本开支计划合计较2024年实际值下降约6%[17] 油服及工程板块 - 油服企业毛利率提升:中海油服、海油工程、海油发展、石化油服毛利率分别同比上升0.71、5.43、1.18、0.41个百分点[2][27] - 新签合同高增长:中石化炼化工程25H1新签合同总额增42.1%,中油工程海外新签合同同比增9.86%[2][32] - 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支出预计同比下降4%,但国内"增储上产"政策支撑需求[29] 炼化-化纤产业链 - 大炼化业绩承压:恒力石化、荣盛石化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4.1%、29.8%[3][38] - 化纤企业逆势增长:桐昆股份、新凤鸣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9%、17.3%[3][38] - 价差处于历史低位:PTA-PX价差同比跌5%,POY价差同比增10%,但整体产业链价差位于历史50%分位以下[39][40] - 政策推动产能优化:2025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涤纶长丝2025年下半年新增产能仅160万吨[41][42] 煤化工行业 - 业绩普遍下滑:华鲁恒升、鲁西化工、江苏索普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跌29.5%、34.8%、13.0%[4][43] - 宝丰能源表现亮眼:受益于内蒙烯烃项目放量,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73.0%[4][43] - 成本端支撑强化:主焦煤、动力煤价格较25年初分别下跌18%、19%,煤炭库存较年初上升12%-34%[44] - 产业升级加速:2024年现代煤化工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8.1%,煤制烯烃产量占烯烃总产量27%[47][48] 原油供需展望 - IEA下调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至68万桶/日,OPEC+预计2025年增产120万桶/日[26] - 2025年全球原油供给增量上调至250万桶/日,供需过剩压力仍存[26]
中国海上稠油热采技术突破,累计产量超500万吨,领跑全球
搜狐财经· 2025-08-31 04:26
技术突破 -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成功实现规模化应用 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大关 [1] -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并成功应用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技术的国家 [1] 技术背景与挑战 - 稠油具有高黏度 高密度及流动性差特性 开采难度极大 [1] - 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受限且成本高昂 使规模化应用面临巨大挑战 [1] - 热采技术通过向地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降低稠油黏度 使其转变为易于开采的稀油 [1] 资源重要性 - 稠油在全球剩余石油资源中占比高达70% 是各国石油增产的重要方向 [1] 项目应用 - 海上稠油热采项目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 [3] - 成功建设南堡35-2 旅大21-2 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 [3] 行业影响 - 技术突破为全球稠油开采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3] - 展现公司在海洋石油开采领域的强大实力 [3] - 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安全注入新的活力 [3]
全球无先例,我国成功实现
科技日报· 2025-08-31 02:42
技术突破 - 公司成功实现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体系和核心装备规模化应用关键进展 [1] - 公司研制世界领先耐350℃注采一体化装备 自主研发小型化高效注热装备 井下安全控制系统与长效防砂装置 [1] - 公司设计建造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 填补海上稠油热采装备领域空白 [1] 产量规模 - 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1] - 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1] - 热采油田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 包括南堡35-2 旅大21-2 锦州23-2等多个主力油田 [1] 行业挑战 - 海上稠油具有黏度高 密度大 流动性差且易凝固特性 开采难度大 [1] - 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小 成本高 面临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双重挑战 [1] - 海上稠油热采规模化开发属业界公认世界级难题 全球范围内无先例 [1]
此前全球无先例!我国成功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
观察者网· 2025-08-31 01:33
技术突破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累计产量超500万吨 [1] - 公司创新提出"少井高产"热采开发理论 采用大井距高强度注采、高干度蒸汽及多元热流体协同增效开发模式 [4] - 公司自主研发耐350℃注采一体化装备 小型化高效注热装备及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 填补海上稠油热采装备空白 [4] 资源潜力与开发布局 - 中国海上需注热开发的高黏稠油探明储量超6亿吨 占全国稠油已探明储量约20% [1] - 海上稠油热采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 已建成南堡35-2、旅大21-2、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 [1][3] - 2024年稠油热采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动用油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海上稠油热采面临平台作业空间小、成本高、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双重挑战 属世界级难题 [1] - 通过注入高热量蒸汽辅助气体及化学药剂 配套大液量高效举升工艺 成功破解热采产能低与热量损失大难题 [4] - 世界剩余石油资源中稠油占比约70% 热采技术通过降低稠油黏度使其成为易开采的"稀油" [1]
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搜狐财经· 2025-08-31 01:21
技术突破 - 中国海油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体系和核心装备规模化应用取得关键性进展[1] - 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1] - 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1] 资源特征与开发挑战 - 稠油具有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且易凝固的特性[3] - 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小且成本高[3] - 稠油热采开发面临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双重挑战[3] - 此前全球范围内无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先例[3] 行业地位与开发方式 - 世界剩余石油资源中稠油占比约70%[3] - 稠油是各石油生产国实现增产的主攻方向之一[3] - 高黏稠油主要采用热采方式开发[3] - 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降低稠油黏度使其成为易开采的"稀油"[3] 产业布局 - 中国海上稠油热采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3] - 已建成南堡35-2、旅大21-2、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3]
全球无先例,我国成功实现→
上海证券报· 2025-08-30 14:07
技术突破 - 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体系和核心装备规模化应用取得关键性进展 累计产量超500万吨 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2] - 成功研制世界领先的耐350℃注采一体化装备 自主研发小型化高效注热装备、井下安全控制系统与长效防砂装置 [2] - 设计建造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 填补海上稠油热采装备领域空白 [2] 行业挑战 - 稠油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且容易凝固 开采难度大 [2] - 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小、成本高 稠油热采规模化开发面临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双重挑战 是业界公认的世界级难题 此前全球无先例 [2] 开发布局 - 海上稠油热采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 [2] - 已建成南堡35-2、旅大21-2、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