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邦制药(03933)
icon
搜索文档
联邦制药(03933) - 致股东通知信函及回条
2025-09-29 12:42
The United 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聯 邦 制 藥 國 際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Dear Shareholder, 30 September 2025 The United 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the "Company") Notice of Publication of 2025 Interim Report ("Current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Company's Current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are available on the Company's website at www.tul.com.hk and the HKExnews' website at www.hkexnews.hk, or the arranged printed form(s) of Current Corporate Communi ...
联邦制药(03933)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9 12:3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入同比增长4.8%至751.8683亿元人民币[4][12] - 除税前溢利同比增长27.2%至241.9651亿元人民币[4][12]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本期溢利同比增长27.0%至189.4314亿元人民币[4][12] - 每股基本盈利同比增长27.0%至104.26人民币分[4][12] - 毛利同比增长17.3%至392.3874亿元人民币[12] - 公司净利润从2024年上半期的14.91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期的18.94亿元人民币,增长27.0%[17] - 除税前溢利从19.02亿元人民币增至24.20亿元人民币,增长27.2%[20] - 综合收入总额人民币75.19亿元,较去年同期71.76亿元增长4.8%[27] - 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总收入增长4.8%,从人民币71.76亿元增至75.19亿元[36][39] - 公司税前利润为人民币24.2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9.02亿元增长27.2%[36][39] - 公司本期溢利为人民币18.943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14.914亿元)[56]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营业额为人民币75.187亿元,同比增长4.8%[82]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毛利为人民币39.239亿元,同比增长17.3%[82]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净利润为人民币18.943亿元,同比增长27.0%[82]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销售成本同比下降6.2%至359.4809亿元人民币[12] - 研究及开发费用同比增长11.7%至49.8941亿元人民币[12] - 税项支出同比增长28.1%至52.6144亿元人民币[12] - 公司财务成本为人民币2079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517万元下降17.4%[45] - 公司其他收入中补贴收入为人民币5496万元,较去年同期的1.01亿元下降45.4%[43] - 财务成本人民币2080万元,同比下降17.4%[98]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制剂产品收入大幅增长至人民币39.78亿元,去年同期为23.98亿元,增幅达65.9%[27] - 6-APA产品收入下降至人民币7.46亿元,较去年同期9.87亿元减少24.4%[27] - 胰岛素产品收入增长至人民币9.33亿元,较去年同期5.28亿元增长76.7%[27] - 公司总收入为人民币75.19亿元,其中制剂产品分部收入最高,达人民币39.78亿元,占总收入的52.9%[36] - 公司对外销售收入为人民币60.85亿元,其中原料药和制剂产品分别贡献人民币25.30亿元和25.45亿元,各占对外销售收入的41.6%和41.8%[36] - 制剂产品分部利润最高,达人民币15.06亿元,占分部利润总额的63.0%[36] - 公司许可费收入大幅增长至人民币14.34亿元,主要来自制剂产品分部[36][38] - 公司制剂产品分部收入为人民币39.785亿元,同比增长65.9%,占总营业额52.9%[83][85] - 公司中间体及原料药业务对外销售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0.107亿元和25.295亿元,同比下降23.1%和27.0%[84] - 公司糖尿病产品总销售收入为人民币9.661亿元,同比增长75.5%[86] - 公司抗感染产品(人用)销售收入为人民币8.94亿元,同比下降12.1%[87] - 公司动保业务销售收入为人民币5.646亿元,同比下降15.9%[91] 各地区表现 - 欧洲市场收入激增至人民币17.41亿元,较去年同期4.12亿元增长322.9%[30] - 中国市场收入下降至人民币47.25亿元,较去年同期57.48亿元减少17.8%[3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中期股息维持每股16.0人民币分[4] - 公司宣派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16分总额为人民币3.157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2.907亿元)[60] - 公司将于2025年9月29日及9月30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129] - 中期股息记录日期确定为2025年9月30日[129] - 过户文件及股票须于2025年9月26日下午4时30分前送达香港中央证券登记有限公司[129] - 公司暂未设立行政总裁职位,违反企业管治守则C.2.1条[127]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张品文、宋敏及傅秋实组成[128]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之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告[128] 现金流和投融资活动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从18.46亿元人民币增至19.97亿元人民币,增长8.2%[20] - 公司投资活动耗用现金净额达人民币13.13亿元,较去年同期5.24亿元增长150.6%[22] - 融资活动获得现金净额人民币20.01亿元,较去年同期9.70亿元增长106.3%[22]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人民币90.14亿元,较去年同期65.55亿元增长37.5%[22] - 公司资本支出物业厂房及设备约人民币16.399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7.411亿元)[61] - 公司出售及注销厂房及机器账面值人民币7,056万元现金收益人民币2,073万元[61] - 公司2025年7月25日配售1.56亿股新股,总所得额22.09亿港元,净额21.682亿港元[79] - 配售所得净额约60%(1,300.9百万港元)用于建设扩充生产设施及扩展国际业务[110] - 配售所得净额约40%(867.3百万港元)用于创新候选产品研发包括UBT251临床试验[110] - 公司于2025年7月25日完成配售156,000,000股,配售价每股14.16港元,募集总额2,209.0百万港元,净额2,168.2百万港元[109] 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 - 公司研发支出总额为人民币4.99亿元,其中制剂产品分部研发投入最大,达人民币3.10亿元,占总支出的62.0%[36] - 药品研发投入人民币5.506亿元,同比增长14.9%[92] - 费用化研发投入人民币4.989亿元,资本化研发投入人民币5170万元[92] - 人用药新产品开发中43项,其中22项为1类新药[92] - 动保开发中新产​​品61项[92] - 与诺和诺德达成UBT251授权协议,收取2亿美元预付款及最高1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94] 资产和负债变动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243.33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99.35亿元人民币,增长23.0%[14][1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63.30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90.14亿元人民币,增长42.4%[14] - 非流动负债从26.25亿元人民币增至41.16亿元人民币,增长56.8%[15] - 存货从24.34亿元人民币增至27.76亿元人民币,增长14.0%[14] - 物业、厂房及设备从87.25亿元人民币增至100.22亿元人民币,增长14.8%[14] - 公司权益总额从144.35亿元人民币增至156.13亿元人民币,增长8.2%[15] - 银行贷款总额增至510.89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的313.83亿元增长62.8%[67] - 有抵押借贷占比从2024年末的40.1%提升至78.7%,达402.09亿元人民币[67] - 期内新增借贷302.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82.6%[68] - 浮动利率借贷实际年利率区间从2.15%-3.30%扩大至2.35%-3.50%[68] - 资本承付款项减少至18.5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下降13.7%[70] - 抵押资产总额从2024年末的28.15亿元增至30.00亿元人民币[71] - 银行结余及现金净额人民币25.312亿元[98][100] - 银行存款、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人民币97.963亿元[99] - 计息借贷约人民币51.109亿元[99] - 总资产约人民币294.345亿元,总负债约人民币138.215亿元[100] 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管理 - 应收贸易账款及应收票据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62.72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57.31亿元人民币,减少8.6%[62] - 应收银行承兑票据从2024年12月31日的33.33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9.77亿元人民币,减少10.7%[62][63] - 逾期超过180天的应收贸易账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447.9万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8781.4万元人民币,增长506%[63] - 逾期90天或以上的应收贸易账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999.8万元人民币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7967.0万元人民币,增长697%[64] - 应收贸易账款信用亏损拨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1316.6万元人民币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3062.1万元人民币,增长132.6%[62][65] - 供应商融资安排的应付贸易账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20.86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21.54亿元人民币,增长3.3%[66] - 应付贸易账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20.89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7.48亿元人民币,减少16.3%[66] - 0-90天账龄的应付贸易账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5.61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97亿元人民币,减少29.7%[66] - 公司给予贸易客户的信用期从2024年的45-120天调整为2025年的30-120天[62] - 应收银行承兑票据中向供应商背书拥有全面追索权的票据从2024年12月31日的23.54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9.85亿元人民币,减少15.7%[63] 税务相关事项 - 公司本期税项支出为人民币4.51亿元,其中中国企业所得税为人民币3.07亿元,丹麦预扣税为人民币1.43亿元[47] - 公司未使用税务亏损中国附属公司约人民币4.389亿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9.165亿元)及香港附属公司约人民币5.724亿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6.802亿元)[52] - 公司确认丹麦预扣所得税金额为人民币1.434亿元(2024年同期:无)[53] - 公司递延所得税负债为人民币3.61051亿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2.82492亿元)[54] 员工和董事薪酬 - 公司员工成本总额为人民币11.126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10.360亿元)[55] - 董事酬金总额为1010.5万元人民币,同比微增0.7%[73] - 公司员工总数从2024年12月31日的17,000名增加到2025年6月30日的17,400名,增长约2.4%[103] 股份奖励和股权结构 - 股份奖励计划规定授予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的10%[7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发生股份奖励的授予、归属或注销[78]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确认股份奖励开支董事部分人民币175万元,雇员部分人民币997.5万元[79] - 公司于2023年11月向董事及员工授予12,096,900股奖励股份,分三年归属[103] - 股份奖励计划总规模上限为181,702,650股,占2023年10月26日已发行股份10%[119] - 2023年11月13日授予奖励股份12,096,900股,全部通过市场交易收购现有股份[11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股份奖励计划剩余可授予股份169,605,750股[120] - 董事蔡海山持有未归属奖励股份383,400股[121] - 五名最高薪酬董事合计持有未归属奖励股份1,079,000股[121] - 授予奖励股份时公司股价为每股7.45港元[122] - 董事蔡海山持有公司股份16,881,975股,权益百分比0.93%[112] - 董事梁永康持有公司股份423,100股,权益百分比0.02%[112] - 董事蔡绍哲持有公司股份386,675股,权益百分比0.02%[112] - 董事邹鲜红持有公司股份386,900股,权益百分比0.02%[112] - 主要股东Heren Far East Limited持有公司股份834,250,000股,占比45.91%[117] 其他重要事项 - 应付股息为7.27亿元人民币[14] - 具追索权贴现票据取消确认1688.4万元人民币[74] - 2025年上半年未发生上市证券购买、赎回或出售行为[124] - 所有董事确认遵守证券交易行为准则[125] - 公司对恒大地产诉讼涉及应收代价约人民币340,000,000元,一审判决获支付约人民币136,300,000元[106]
行业深度报告:原料药公司加速创新药布局,AI+医疗布局逐步深化
开源证券· 2025-09-24 12:43
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 原料药行业处于周期底部,部分公司积极转型创新药,拓展业务天花板[5][8] - 血制品行业处于周期底部,并购整合加速,集中度提升[6][8] - 疫苗行业受新生儿数量下降影响业绩承压,公司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布局[6] - 医疗服务行业受政策影响处于出清阶段,AI技术应用有望提升效率[7][8] 原料药板块 - 行业经历近4年周期下行,沙坦类、肝素类、动保类产品价格跌至历史最低水平[5] - 2025上半年原料药板块收入及净利润呈现下降趋势[5] - 原料药公司积极转型创新药:华海药业HB0034申报上市,HB0017处于III期临床;博瑞医药BGM0504处于临床III期;昂利康ALK-N001处于I期临床;联邦制药UBT251处于临床II期[5][68] - 原料药板块毛利率基本稳定在38-39%附近[64][65] - 原料药板块估值从2024年2月18倍PE有所回升[65] 血制品板块 - 受库存水平高及院内需求受医保抑制影响,2025年血制品板块营收及净利润规模有所下降[6][73] - 血制品板块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5Q2毛利率43.7%,净利率23.3%[77][78] - 血制品板块估值从2020年90倍PE下跌至2025年9月25倍附近[79][80] - 行业并购整合加速,2025年天坛生物控股股东并购派林生物[8] - 2025年上半年采浆量稳健增长,派林生物采浆770吨同比增长11%[82][83] 疫苗板块 - 受新生儿数量下降及竞争格局变化影响,疫苗行业业绩持续下行[6] - 2025年疫苗板块营收及净利润快速下滑,部分公司呈现亏损状态[85][86] - 疫苗板块盈利能力持续下降,2025Q2毛利率53.2%,净利率-5.3%[88][89] - 疫苗板块估值从2020年200倍PE下跌至2024年24倍附近,2025年有所上升[90][91] - 公司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布局:欧林生物金葡菌疫苗预计2026年初临床揭盲;康希诺布局肺炎系列产品及新型肿瘤疫苗;康泰生物布局针对耐药菌的创新疫苗[6][92][93] 医疗服务板块 - 受DRGs及消费环境影响,医疗服务板块业绩有所下降[7] - 2025Q2医疗服务板块毛利率37.9%,净利率9.7%,盈利能力持续修复[101][102][103] - 医疗服务板块估值从2021年100倍以上下降至2024年9月29.3倍,近期修复至40倍以上[104][105] - AI技术应用提升医疗效率,固生堂搭建AI服务平台架构,2025年6月推出首个名医AI分身,预计上线20个名医AI分身[105][107][108] 投资建议 - 推荐标的包括联邦制药、普洛药业、国邦医药、健友股份、华海药业、博瑞医药、奥锐特、固生堂、海吉亚医疗、爱博医疗、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8][113] - 受益标的包括天宇股份、美诺华、同和药业、派林生物、华厦眼科、司太立、仙琚制药等[8][113]
联邦制药20250923
2025-09-24 09:35
**联邦制药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一 公司业务与市值发展** * **公司业务发展历程与市值关键驱动因素**:早期因6-APA等中间体原料药价格上涨实现市值跃升 随后胰岛素产品上市及集采影响推动市值变化 近期因成功研制三靶点GLP-1产品并与诺和诺德达成BD协议获得可观首付款 加之密集布局创新管线 促使股价和市值进入稳步上升阶段[4] * **当前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抗生素原料、中间体、人用抗生素制剂、人用胰岛素制剂 并积极拓展创新管线 抗生素方面6-APA聚甲盐产能达2万多吨 占全球60%至70%市场份额 胰岛素具备较大产能 同时重点建设动保业务产能[6] * **2025年盈利预测**:全年归母净利润预计达到27.6亿元 上半年净利润承压 下半年海外订单(如巴西)落入报表且抗生素价格有望四季度抬升 2026年净利润预计26亿元左右(首付款影响减弱) 2027年动保业务全面发力进一步贡献利润[21] **二 行业背景与市场前景** * **全球糖尿病与肥胖问题现状**:全球20至79岁糖尿病患者达5.37亿(2021年) 中国患病率从1980年代不到1%增长至2018年12.4%(患者1.4亿) 世卫组织预测2030年高BMI影响近30亿成人(占全球成人50%) 反映未来减重和降糖市场需求巨大[7] * **GLP-1类药物市场前景**:司美格鲁肽2023年销售额达210亿元 高盛预测2030年该类药物市场规模可达1,300亿美元 适应症不断扩展(包括纳什、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等)[7] **三 核心产品UBT 251(三靶点GLP-1)** * **产品特点与机制**:UBT 251是一种三靶点GLP-1类似物受体激动剂 靶点包括长效GLP-1、GIP和GCg 通过同时激活三种受体实现全面代谢调控(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及调节血糖)[8] * **临床试验结果**:EB7临床试验中高剂量组(每周皮下注射6毫克连续12周)患者体重减少15.1% 优于礼来瑞他鲁肽24周4毫克组减重12.9%的结果 有望成为更有效的减肥药 并已实现双美中美双报[9] * **销售前景预测**:预计国内销售额到2028年开始 2030年或2031年达到峰值52亿美元 海外市场预计达到85.47亿美元(保守假设含50%研发风险调整系数)[10] **四 其他产品管线布局与进展** * **GLP-1领域其他产品**:包括口服GLP-1小分子药制剂(已递交NDA)、UBT 37,034注射液(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仿制药利拉鲁肽已于2025年3月获批上市 司美格鲁肽有望2026年上市[11][12] * **胰岛素领域**:德谷胰岛素预计2025年内或最晚2026年上半年获批销售[12] * **创新管线其他亮点**:布局自免领域(如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及JAK激酶家族药物 其中TULO 1,101软膏进入临床二期)和眼科方面(12,112,101创新药产品完成2A期临床试验即将进入三期)[13] * **代谢疾病领域布局**:除超重肥胖症外 还在布局脂肪肝和慢性肾病等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逐步进入二期) 公司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采用化学合成多肽方式制备药物的企业(具成本优势和批次稳定性)[10] **五 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 **动保业务**:2020年至2023年兽药制剂年复合增长率达75% 2024年兽药制剂销售额同比增长17.1%(受产能限制) 随着产能落地 目标贡献总收入15%~20% 新产能投用后有望开启30%以上高速增长[14] * **人用制剂**: * **胰岛素制剂**:通过集采迅速放量 珠海基地年产3亿支 覆盖超4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布局二代、三代胰岛素 并选择将二代胰岛素出口至巴西等海外市场以实现持续放量[15] * **抗生素制剂**:受集采价格影响和市场需求放缓影响较大 2024年至2025年明星产品如强力阿莫西林出现明显下滑[16] 但风险逐步出清 存量产品销售稳定 积极布局高端抗生素和复方制剂(如针对MRSA的复方头孢洛林等 预计2026年上市) 受益于从原料药到制剂的全产业链布局(成本优势明显)[18] * **宠物食品与药品**:正在布局宠物食品与宠物药品 这两个领域拥有更大市场规模 有望实现双轮驱动和协同效应[17] **六 中间体原料业务与竞争格局** * **市场地位与政策影响**:在中间体原料业务方面占据重要地位(6APA品类产能最大) 国家政策限制青霉素工业盐、6APA及相关化学反应生产头孢中间体的产能(形成壁垒) 工艺、规模优势及成本控制力至关重要[19] * **行业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提升 大部分产能集中在联邦、国药威奇达和川宁生物三家企业手中 短期内价格有较强支撑[20] 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历史上经历7次大规模价格战(受产能过剩和出清影响显著)[19] * **印度市场影响**:印度阿拉宾度释放产能主要用于自用 多数参与PRI计划企业未顺利启动生产(补贴发放迟滞且莫迪政府可能终止PRI计划) 无法与中国企业进行价格或成本竞争 2025年国内6APA价格下降主因疫情期间库存消化及流感减少导致需求下降(非印度因素)[22] **七 公司估值与未来展望** * **未来估值空间**:创新管线布局密集且进展迅速(研发费用率较高并持续增加) 加之首付款带来的可见收益 有望显著提升整体估值倍数 目前主业估值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以下 但公司具有较大成长空间[23][24]
联邦制药20250919
2025-09-22 01:00
联邦制药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制药行业(抗生素、胰岛素、GLP-1减重药物、动保业务)[2][4][7] - 公司:联邦制药(抗生素产业链龙头、胰岛素和动保业务主要参与者、GLP-1减重药物研发企业)[2][4][10] 核心观点和论据 **业务格局与财务表现** - 公司形成抗生素、胰岛素、动保业务齐头并进格局 抗生素业务企稳回升 胰岛素和动保业务贡献业绩增长空间[2][4] - 财务表现稳健 中间体价格上涨曾带动利润增长 但近期行业需求回落导致主业承压[6] - 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抗生素行业见底 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将迎来复苏 主业稳定且安全垫厚实 可持续贡献稳定现金流[6][14] **创新药与减肥管线** - 减肥管线是核心板块 UBT 251已授权诺和诺德 临床数据显示减重幅度达16.6% 具best in class潜力[7][9] - 司美格鲁肽市场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超过170亿美金 UBT 251有望成为诺和与礼来竞争的关键产品[7] - UBT 48,128临床早期数据亮眼 相较礼来的OFO具有显著优势 未来出海潜力巨大[9][27] - 公司积极推进BD交易 期待未来更多合作以促进创新药发展[27] **胰岛素业务** - 胰岛素业务上半年收入显著增长 达9.6亿元人民币 其中国内市场贡献约7亿元 海外市场贡献2.6亿元[20] - 主要得益于中标巴西卫生部采购订单 公司正启动GLP-1类药物海外注册 以实现全球化布局[20][21] **动保业务** - 动保业务上半年收入有所回落 同比下降约15%[22] - 下半年三个厂区产能逐步投产 公司与牧原成立合资公司 将开拓更多国内大客户及海外市场[4][13] - 公司大力发展宠物用药 预计2027至2028年会有越来越多产品上线[4][13] **抗生素业务** - 抗生素行业今年价格有明显下滑 但已接近历史底部 进一步下探空间有限[10] - 供给端格局稳定 联邦制药是青霉素产业链绝对龙头 其次是川宁和国药威奇达[10][17] - 预计下半年逐步企稳 四季度为传统抗生素用药旺季 需求旺盛对价格复苏有良好支撑[10][16] **产能与资本支出** - 全球青霉素产能没有新增 供给端保持稳定[18][19] - 2025年资本开支预计约为30亿人民币 2026年预计降至5-10亿人民币[25] - 五大生产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 每年的新增折旧费用预计为1-1.5亿人民币[25] **研发与临床进展** - 生物研发团队包括科研及技术人员接近900人 化学药品开发团队包括约200名科研人员[31] - UBT 251已启动中国境内二期临床试验 包括减重适应症和糖尿病适应症[26] - UBT 37,034已获得美国临床批件 中国也递交了IND申报资料[26] - UBT 48,128计划于2026年初中美双报[26] **未来展望与估值** - 未来三年主业利润预计维持在25至30亿区间[32] - 主业估值250亿人民币 创新药估值约210亿人民币 整体目标市值460至470亿人民币[14] - 相较当前290亿市值 有百分之五六十上涨空间[14] 其他重要内容 **全球化布局** - 上游中间体原料药业务覆盖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 服务客户数量达到约600家[4][33] - 重点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新兴市场 欧美高端市场视具体发展机会而定[21] **动保业务发展规划** - 2025年下半年或年底投产新的动保基地 2026年整体动保产能将更加充裕[24] - 拓展动保原料药业务 已取得包括越南和澳大利亚在内的6项海外注册批文 启动了另外45项产品的海外注册[24] **临床数据公开计划** - 预计在2025年底前完成实验部分 临床数据的完善和读出可能要到2025年底或2026年初[28] - 国内数据的公开需要与诺和进行进一步确认和沟通[28] **其他研发项目** - 内分泌代谢领域包括UBT 25、PYY产品、GLP-1口服小分子、UBC38,006胰岛素周制剂及LP小A降血脂药物[29] - 自免领域包括百介4单抗、白介4-TFRP双抗、白介2融合蛋白及SPP130-FC融合蛋白等项目 目前都处于临床前阶段[29]
联邦制药(03933) -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权责范围及运作
2025-09-21 10:11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组建 - 公司董事会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不少于三名,设主席一名[5] - 主席为蔡绍哲,成员有张品文、宋敏等[8] 会议相关规定 - 会议法定人数为两名成员,每年至少召开一次[5] - 会议议程及文件最迟提前三日送交成员[5] 委员会权限与职责 - 可向雇员索取资料,必要时寻求外部专业意见,费用公司承担[6] - 职责包括制定检讨ESG目标等,监督绩效目标等[6]
中泰证券:首予联邦制药“买入”评级 创新管线空间广阔
智通财经· 2025-09-19 06:08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收入150.88亿元 同比增长9.7% 归母净利润27.58亿元 同比增长3.7% [1] - 预计2026年收入146.51亿元 同比下降2.9% 归母净利润26.38亿元 同比下降4.3% [1] - 预计2027年收入160.36亿元 同比增长9.5% 归母净利润29.56亿元 同比增长12.1% [1] - 对应2025-2027年PE估值分别为11倍 12倍和10倍 [1] 业务布局 - 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全产业链制药集团 正以创新管线为增长引擎加速向代谢疾病创新药企转型 [1] - 传统业务方面 作为青霉素中间体和原料药龙头 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打通产业链 [1] - 依托成熟的发酵工艺和规模优势持续巩固成本竞争力 [1] - 动保业务和胰岛素制剂业务稳健成长 为业绩增长注入持续动能 [1] 创新研发 - 实现UBT251(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重磅授权 彰显研发实力 [1] - 公司创新管线空间广阔 [1] - 传统业务竞争格局稳固 [1] - 胰岛素制剂业务不断夯实 [1]
中泰证券:首予联邦制药(03933)“买入”评级 创新管线空间广阔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06:05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收入150.88亿元 同比增长9.7% [1] - 预计2026年收入146.51亿元 同比下降2.9% [1] - 预计2027年收入160.36亿元 同比增长9.5% [1]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27.58亿元 同比增长3.7% [1] - 预计2026年归母净利润26.38亿元 同比下降4.3% [1] - 预计2027年归母净利润29.56亿元 同比增长12.1% [1] - 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11倍、12倍、10倍 [1] 业务布局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全产业链制药集团 [1] - 以创新管线为增长引擎加速向代谢疾病创新药企转型 [1] - 传统业务为青霉素中间体、原料药龙头 [1] - 垂直一体化布局打通产业链 [1] - 依托成熟发酵工艺和规模优势巩固成本竞争力 [1] - 动保业务和胰岛素制剂业务稳健成长 [1] 创新研发 - 实现UBT251(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重磅授权 [1] - 创新管线空间广阔 [1] - 研发实力获得市场认可 [1] 竞争优势 - 传统业务竞争格局稳固 [1] - 胰岛素制剂业务不断夯实 [1] - 动保业务持续为业绩增长注入动能 [1]
研报掘金|招商证券:首予联邦制药“强烈推荐”评级 创新药后续管线丰富
格隆汇APP· 2025-09-18 05:33
核心观点 - 招商证券首予联邦制药强烈推荐评级 认为公司主业抗生素有望逐步企稳 胰岛素及动保业务开拓新增长曲线 创新药发展加速 成长空间广阔 [1] 业务表现与展望 - 公司中间体原料药具龙头地位 竞争格局稳定 短期受需求减弱承压 [1] - 联邦制药为青霉素绝对龙头 随着需求趋稳 业务有望企稳回升 [1] - 预计2025年实现收入133.5亿元 2026年127.7亿元 2027年139.3亿元 [1]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25.9亿元 2026年23.4亿元 2027年25.2亿元 [1] 创新药进展 - 三靶点GLP-1激动剂UBT251海外权益成功授权诺和诺德 有望持续贡献催化 [1] - 减重管线中长效PYY类似物与口服GLP-1小分子早期数据优异 具出海潜力 [1] 增长动力 - 胰岛素业务持续开拓新增长曲线 [1] - 动保业务持续开拓新增长曲线 [1]
研判2025!中国门冬胰岛素市场政策汇总、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集采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8 01:52
行业概述 - 门冬胰岛素是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属于第三代胰岛素 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 作用峰值在1-3小时 持续4-6小时 适合餐后血糖控制不佳或需要灵活进餐时间的患者 [2] - 202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4800万人 同比增长4.89% 推动门冬胰岛素需求增长 [6] - 2024年门冬胰岛素行业市场规模达84.51亿元 同比增长5.33% 占胰岛素行业整体规模的31.1% [1][7] 政策环境 - 国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 对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管 推动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3] - 门冬胰岛素纳入医保乙类目录 提高患者负担能力 促进临床使用率快速提升 [1][7] - 胰岛素专项集采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导致价格下降但中选企业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8]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动物源胰岛素原料、中间体、原料药、包装材料和制药设备 [4] - 中游为门冬胰岛素生产企业 [4] - 下游包括医疗机构、药店、电商等流通渠道及终端糖尿病患者 需求受疾病严重程度、经济条件和医疗政策影响 [4] 竞争格局 - 2024年胰岛素专项接续集采中 门冬胰岛素中标产品12个 中标企业6家 包括通化东宝、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甘李药业、珠海联邦制药、惠升生物制药和诺和诺德 [8] - 集采政策深入实施推动国产门冬胰岛素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8] - 甘李药业2024年营业总收入30.45亿元 毛利润22.79亿元 毛利率74.83% 产品覆盖长效、速效、预混三个胰岛素功能细分市场及相关医疗器械 [10] - 通化东宝2024年营业总收入20.1亿元 毛利润14.85亿元 毛利率73.90% 全系列胰岛素产品以A类中选集采 预混型门冬胰岛素首次纳入集采 [10][11] 发展趋势 - 医保政策将继续影响市场销售 报销范围调整和集采推进将促使企业优化价格策略 提高产品性价比 [11] - 分级诊疗政策实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增加对门冬胰岛素等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需求 [11] - 企业将加强基层市场开拓 通过学术推广和患者教育活动提高基层市场覆盖率和使用率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