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香港(02388)

搜索文档
智通ADR统计 | 7月30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7-29 22:43
恒生指数ADR表现 - 恒生指数ADR收报25,271.92点,较前日下跌252.53点(跌幅0.99%),盘中最高25,554.41点,最低25,232.19点,振幅1.26% [1] - 当日成交量为6,691.27万股,平均价格为25,393.30点 [1] - 52周最高点为25,638.77点,52周最低点为16,445.94点 [1] 大型蓝筹股价格变动 - 汇丰控股ADR报102.137港元,较港股收盘上涨1.33% [2][3] - 腾讯控股ADR报550.482港元,较港股收盘下跌0.81% [2][3] - 阿里巴巴ADR报117.114港元,较港股下跌3.586港元(跌幅2.97%) [3] - 建设银行ADR报8.156港元,较港股下跌0.034港元(跌幅0.42%) [3] 金融板块ADR表现 - 交通银行ADR报7.520港元,较港股上涨0.310港元(涨幅4.30%),为涨幅最大金融股 [3] - 工商银行ADR报6.024港元,下跌0.046港元(跌幅0.75%) [3] - 中国银行ADR报4.593港元,下跌0.027港元(跌幅0.57%) [3] - 招商银行ADR报51.806港元,下跌0.744港元(跌幅1.42%) [3] 科技与互联网板块表现 - 京东集团ADR报126.455港元,下跌3.945港元(跌幅3.03%) [3] - 百度集团ADR报85.167港元,下跌2.083港元(跌幅2.39%) [3] - 美团ADR报126.886港元,下跌1.714港元(跌幅1.33%) [3] - 网易ADR报206.488港元,上涨0.288港元(涨幅0.14%) [3] 新能源汽车板块波动 - 理想汽车ADR报107.459港元,大幅下跌12.441港元(跌幅10.38%) [3] - 比亚迪股份ADR报126.396港元,下跌1.904港元(跌幅1.48%) [3] 地产与消费板块表现 - 华润置地ADR报28.878港元,下跌1.272港元(跌幅4.22%) [3] - 新鸿基地产ADR报95.057港元,上涨0.107港元(涨幅0.11%) [3] - 安踏体育ADR报91.883港元,下跌0.267港元(跌幅0.29%) [3] - 泡泡玛特ADR报261.057港元,下跌0.743港元(跌幅0.28%) [3] 特殊波动个股 - 中信股份ADR报10.262港元,大幅下跌2.058港元(跌幅16.70%),为当日跌幅最大个股 [3] - 百济神州ADR报184.607港元,下跌1.293港元(跌幅0.70%) [3]
预计年内有在港粤企A股上市?深交所“H+A”路径已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07:33
资本市场支持深圳综合改革 - 相关主管部门与中国证监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预计年内将有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等改革成果落地 [1] - 深圳相关部门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情况,了解企业诉求,培育优质上市后备资源 [2] -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二次上市可募集资金推动发展,同时为深交所提供更多投资标的 [2] 政策支持与市场信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港股上市公司在深交所发行存托凭证或上市 [3] - 政策覆盖200余家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并向红筹企业及境外公司开放,腾讯、阿里等万亿市值巨头有望回归A股 [3] - 港股公司回A路径明确,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设计不同方式,包括存托凭证(CDR) [3] 粤港澳大湾区港股企业概况 - 250家港股上市企业注册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其中30家已在A股上市,220家未在A股上市 [3] - 未在A股上市的220家企业中,市值前三为友邦保险(7371.9亿港元)、香港交易所(5484.66亿港元)、中银香港(3790.34亿港元) [3] - 24家企业市值超百亿港元 [3] 红筹企业与境外公司回流潜力 - 796家港股上市企业办公地在中国内地但注册地在境外,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等万亿市值巨头 [4] - 港股境外公司有望回流A股,2018年政策调整后红筹企业可在A股IPO,但注册在境外的外资企业尚无先例 [4] - 14家红筹企业市值超2000亿元,腾讯控股和腾讯音乐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 [6] - 14家大湾区港股企业市值在200亿至2000亿港元之间,其中6家为科技类企业且有自主研发能力 [6] 深交所上市路径与条件 - 红筹企业二次上市需满足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或市值200亿元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能力 [5] - 创业板上市要求主要适用于未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 [5] - 符合条件的红筹企业可适用《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等规则 [4] 市场影响与战略意义 -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可丰富深市上市公司行业矩阵,推动估值体系优化升级 [6] - 企业回归将引入国际资本定价逻辑,提升A股市场估值合理性与有效性,增强对境内外投资者吸引力 [6] - "卡脖子"关键领域企业可利用双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为产业升级提供资本支撑 [7] - 企业回归有望加速离岸人民币回流,提升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占比,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7]
跨境支付通香港收款行扩容至17家,首次纳入数字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04:34
跨境支付通业务进展 - 跨境支付通自6月22日上线后不到一月,香港收款行从6家扩容至17家,覆盖主流外资及中资银行[1] - 新增11家香港银行机构包括招商永隆、上海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国际)、创兴银行、大新银行、广发银行、交银香港、南洋商业银行、众安银行、天星银行、MOX Bank[1][3] - 内地参与银行维持首批6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1][3] 系统功能与优势 - 实现内地IBPS与香港FPS互联互通,提供秒级到账、简化资料填报、低汇款成本等优势[1] - 支持双边本币及人民币跨境汇款,内地币种为人民币,香港可选人民币或港币[4] - 南向汇款适用个人年度5万美元购汇额度,北向汇款每日上限1万港元/每年20万港元[4] 数字银行首次纳入 - 新增机构中首次包含3家数字银行:MOX Bank(渣打香港、电讯盈科等合资)、众安银行(众安在线合资)、天星银行(小米合资)[3] - 数字银行以低开户门槛、便捷流程吸引用户,但部分机构如众安银行暂未正式开放服务[3][4] 市场参与动态 - 多家内地银行APP已更新新增香港银行至南向汇款收款列表[2] - 香港金管局表示限额规则可基于合理证明调整,人行强调机构可自主设定风控限额[5]
花旗:香港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处于历史高位 升恒生银行(00011)评级至“买入” 上调中银国际(02388)等目标价
智通财经网· 2025-07-16 01:20
香港银行业整体表现 - 香港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处于历史高位 为提高股东回报提供更佳可见度 [1] - 香港银行板块年初至今已上涨37% 表现优于恒生指数 中银香港涨势最为强劲 [1] - 一个月期HIBOR在第二季较上季下跌186个基点 目前维持在约1%水平 [2] - 花旗预期HIBOR将回升至2%至3%区间 有助于2025年第四季度净息差复苏 [2] 行业盈利前景 - 虽然HIBOR下滑可能对净息差构成压力 但预期2025年第四季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盈利能力将改善 [1] - 美联储降息对净息差影响可控 因香港多数按揭贷款受最优惠利率上限保护 市场预期联邦基金利率最终维持在3% [1] - 香港商业地产风险短期内可能持续 但市场共识已反映信用成本上升预期 [1] 恒生银行评级上调 - 花旗将恒生银行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 目标价从105港元上调至135港元 [1][3] - 市场共识已充分反映2025至2027年间平均50个基点的信用成本预期 [3] - 恒生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高达21% 预期2025至2027财年维持约6%股息收益率 2026至2027财年执行30亿港元股份回购 [3] - 花旗对恒生银行2026至2027财年营收预测高出市场预期4% 主要来自更具韧性的净利息收入表现 [3] 中银香港与东亚银行评级 - 花旗维持中银香港"买入"评级 目标价从33 9港元调升至40 8港元 因其营收前景稳健且资产质量稳定 [1][3] - 南下资金对回报要求较低 有望推动中银香港持续获得估值重估 [3] - 东亚银行保持"中性"评级 目标价由11港元调升至11 6港元 [1][3]
中原按揭:2025年上半年香港安老按揭录得190宗登记 同比减少14.8%
智通财经网· 2025-07-09 09:03
安老按揭市场表现 - 2025年6月香港安老按揭登记26宗,环比5月35宗减少9宗(跌25.7%),创2024年11月以来7个月新低 [1] - 2025年上半年累计安老按揭登记190宗,较2024年同期223宗减少14.8% [1] - 2025年6月安老按揭申请62宗,环比5月75宗减少17.3%;上半年累计申请487宗,较2024年同期526宗减少7.4% [1] 银行市场份额 - 中银香港6月承造全部26宗安老按揭登记,上半年市场占有率97.4%(185宗),较去年同期减少15.1% [1] - 上海商业银行上半年录得4宗登记(市场占有率2.1%),交银香港录得1宗(0.5%) [1] 安老按揭计划历史数据 - 安老按揭计划自2011年7月推出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收到8482宗申请 [1] - 申请类型中单人占比65.6%,双人占34.3%,三人占0.1% [1] 申请者特征及偏好 - 申请者平均年龄69岁,物业平均价值560万港元(范围23万至8300万港元) [2] - 每月年金平均金额16200港元(范围0至198000港元),物业平均楼龄32年(范围1至71年) [2] - 53.4%申请者选择终生领取年金(最受欢迎),21%选择10年固定期(因年金金额最高) [2]
包过?赴港开卡升温!“代办”中介收费破千
券商中国· 2025-07-08 08:23
赴港开银行卡中介服务兴起 - 暑期档赴港开银行卡需求升温 内地存款利率下调促使"存款特种兵"赴港定存或购买理财 带动中介服务借势而起 [3] - 中介提供"包过""保姆级陪同"服务 收费1000-1500元/人 承诺无需预约排队 专人陪同至银行办理 不成功可退款 [1][4][5] - 中银香港开户中介费1000元/人 需提前两天预约 汇丰银行开户中介费1500元/人 月底优惠至1400元 [4][5] 香港银行开户现状 - 中银香港手机银行支持提前7天预约线下开户 汇丰银行自6月10日起不再支持线下办理"汇丰One"账户 但线上开户不受影响 [6] - 2024年香港认可机构存款总额增长7.09% 美元存款增速达14.24% 创近8年新高 [6] - 中银香港部分分行每日提供50-60个现场开户名额 渣打银行 恒生银行大厅也有大量内地客户 [9][10] 开户需求驱动因素 - 内地存款利率破"1" 香港定存与理财产品利率更具优势 吸引投资者购买 [6][7] - 港股行情向好 保险缴费 投资港股等正当开户用途增加 保险工作人员成为中介常客 [7][8] - 部分客户因不熟悉线上操作 担心被拒或想当场取卡 选择线下"碰运气" 导致分行人头攒动 [10][11] 中介服务运作模式 - 中介主要赚取"信息差"利润 协助客户节省预约 排队时间 解答开卡疑问 甚至协助开通境外券商账户 [5][8] - 常见服务场景包括:抢当天银行预约号(收费2000元) 解决重名黑名单问题 指导资料填写等 [8] - 客户自行开户成功率仍较高 中银香港提供详细指引 汇丰One账户可通过APP线上申请 [8][11] 银行风险管控措施 - 汇丰香港官方渠道提醒客户勿经中介开户 避免泄露敏感信息 强调官网和APP开户全免费 [12] - 中银香港加强审核 对中介多次带客开户行为保持警惕 可能拒绝开户 因涉及隐瞒真实用途或虚假资料风险 [14] - 银行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正常开户无需缴费 通过中介可能面临钱财损失和法律风险 [15] 投资者潜在风险 - 汇率波动可能抵消高利率收益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下 换汇后实际收益或低于预期 [15] - 资金跨境监管风险需警惕 部分"存款特种兵"忽视相关合规要求 [15]
港股概念追踪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将迎新规 推升产业链整体景气度(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7-06 23:27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规则修订 -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CIPS参与者的账户管理、注资、资金结算等流程 [1] - 修订背景为原有规则无法满足参与者规模扩大和管理需求,需适应业务发展和功能升级 [1] - 新规调整对参与者业务行为的要求,增强文件前瞻性,支持跨境支付行业景气度提升 [1] CIPS风险管理与功能拓展 - 新增风险管理框架要求,运营机构需建设系统监测流动性、业务及运行风险 [2] - 报文标准新增国际反洗钱要求,并预留外币支付业务规则接口 [2] - CIPS与数字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发展,研究区块链技术在跨境结算中的应用 [2] CIPS业务规模与参与者扩张 - 截至2025年5月,CIPS直接参与者174家,间接参与者1509家,覆盖120国4900余家银行机构 [3] - 累计处理支付金额675万亿元,2022-2024年业务笔数和金额复合增长率达35%和30% [3] - 2025年新增6家外资直接参与者,首次覆盖非洲、中东及中亚地区 [3] 跨境支付行业影响 - 政策推动CIPS功能提升和范围扩容,促进跨境清算行业协同发展 [3] - 自由贸易区试点与多维政策目标共同打开企业需求空间,推升行业景气度 [3] 相关受益企业 - 工商银行(01398):CIPS清算量占比25%,开发直连CIPS的"工银跨境通"平台 [4] - 建设银行(00939):聚焦大型跨境项目人民币结算,在8地担任清算行 [4] - 农业银行(01288):提供CIPS与SWIFT直连的一体化跨境支付产品 [4] - 移卡(09923):通过"乐刷国际"布局跨境电商收款和B2B支付业务 [5] - 中银香港(02388):CIPS直接参与行,实现无需代理行中转的低成本清算 [5]
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 持续坚定加仓港股 成交占比超40%
证券时报· 2025-07-02 18:10
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1] - 上半年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7311.93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仅次于2024年全年8078.69亿港元 [2] - 1~4月连续4个月净流入超1000亿港元,4月单月净流入1666.72亿港元,历史第二高 [2] 南向资金交易活跃度 - 上半年115个交易日中96天为净流入,占比83.48% [2] - 4月9日单日净流入355.86亿港元,创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 [2] - 南向资金买卖总额占比从2015年2.98%提升至2024年34.63%,今年前5个月达43.12% [4] 南向资金投资策略 - 呈现"越跌越买"态势,上半年30个交易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其中16天恒指收跌 [3] - 4月7日恒指大跌13.22%时仍净流入153.73亿港元 [3] - 政策支持包括扩大互联互通标的范围(2023年纳入外国公司股票)和延续税收优惠至2027年 [4] 银行板块表现 - 南向资金对银行、医药生物等29个行业持股市值增长,银行板块增持超1000亿港元 [6] - 港股通持股市值超1000亿港元的11只个股中4只为银行股(建行、工行、汇丰、中行) [6] - 中银香港、渣打集团、招商银行持股数量较去年末翻倍,增幅分别达289.73%、142.65%、114.23% [6] 银行股估值优势 - 恒生港股通中国内地银行指数上半年上涨25.94%,青岛银行等5只个股涨幅超40% [6] - "A+H"银行股H股普遍折价,15只中有13只A股溢价率超10%,郑州银行溢价率93.61% [7] - H股市净率普遍低于A股(如郑州银行A股0.43倍 vs H股0.22倍),股息率更高 [7]
中原按揭:6月香港现楼按揭增逾3成创22个月高 楼花按揭环比增加50.9%至560宗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13:38
香港按揭市场表现 - 2025年6月香港现楼按揭登记达6,508宗 环比5月4,920宗大幅增长32.3% 创22个月新高 [1] - 6月楼花按揭登记560宗 环比增长50.9% 扭转5月跌势 [1] - 2025年上半年现楼按揭登记总量27,784宗 同比增长18.7% 楼花按揭登记3,145宗 同比飙升112% [1] 银行按揭市占率排名 - 中银香港连续9个月稳居现楼按揭市占率首位 6月市占率环比升5.8个百分点至34.7% 上半年累计承办9,390宗现楼按揭 市占率33.8% [1][2] - 汇丰银行现楼按揭市占率22.2% 环比增1.8个百分点 保持第2位 恒生银行市占率16.1% 环比增3.4个百分点 排名第3 [2] - 渣打银行现楼按揭市占率5.4% 环比降0.7个百分点 排名升至第4 东亚银行市占率4.8% 排名第5 [2][3] - 工银亚洲现楼按揭市占率3.1% 环比骤降5.2个百分点 排名跌至第6 信银国际市占率2.5% 排名升至第7 [3] 楼市与利率环境 - 5月起香港楼市受HIBOR下挫及按息回落刺激 新盘热销带动一手二手交投增长 按揭登记量预期持续上升 [2] - 港美息差仍处高位 下半年美国可能减息 预计H按息率维持在2%-3%区间 低息环境利好楼市 [2] 银行楼花按揭竞争格局 - 中银香港连续7个月占据楼花按揭市场首位 上半年累计承办937宗 市占率29.8% [1] - 6月前四大银行现楼按揭合计市占率达78.4% 环比上升8.1个百分点 [2]
经络:香港6月现楼按揭增逾3成创22个月新高 楼花按揭增逾4成半创3个月新高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07:35
现楼按揭市场表现 - 6月现楼按揭宗数为6772宗,环比增长33.9%,连续两个月上升,创22个月新高,同比增长37% [1] - 上半年现楼按揭宗数累计28885宗,同比增长17.8% [1] - 现楼按揭增长主要受居屋安秀苑、兆翠苑及新盘NOVO LAND、泰峰等买家上会带动 [1] - 中银香港以33%市占率位列现楼按揭市场榜首,汇丰(21.3%)、恒生(15.4%)分列二三位 [1] - 四大银行现楼市占率从5月65.6%上升至6月74.9%,增加9.3个百分点 [2] 楼花按揭市场表现 - 6月楼花按揭宗数为564宗,环比增长46.9%,创3个月新高,但同比减少29.9% [1] - 上半年楼花按揭宗数累计3189宗,同比增长92.9%,创近5年首半年新高 [1] - 楼花按揭增长主要受新盘黄金海湾•珀岸、皇都、汇都及朗天峰等买家上会带动 [1] - 中银香港以32.1%市占率保持楼花按揭市场第一,汇丰(20.2%)、恒生(18.3%)紧随其后 [2] 市场趋势分析 - 低息环境推动整体入市气氛,预计下半年楼市交投将持续回稳 [1] - 现楼及楼花按揭数字预计将保持正增长趋势 [1] - 银行对按揭业务态度转趋正面,开始积极争取下半年市场份额 [2] - 银行市占率差距可能重新调整,市场竞争加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