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香港(02388)

搜索文档
BOC HONG KONG(02388) - 2025 H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29 10:0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增长10.5%至222亿港元 股本回报率(ROE)上升0.53个百分点至12.92% [3][76] - 董事会宣布第二次中期股息每股0.29港元 上半年每股派息总额同比增长至0.58港元 [4][77] - 客户存款较去年底增长5.6%至28.8万亿港元 活期及储蓄存款(CASA)激增31.7% CASA比率改善11.5个百分点至57.9% [17][89] - 客户贷款达17.1万亿港元 较年初增长2% 其中香港使用的贷款增长1.7% 香港以外使用的贷款增长3.5% [17][90] - 经掉期因素调整后 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0.4%至289亿港元 净息差(NIM)收窄7个基点至1.54% 第二季度NIM为1.53% 环比下降2个基点 [18][90] - 非利息收入增长47.3% 其中净手续费收入增长25.8%至63亿港元 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长216.1%至48亿港元 [49] - 营业费用增长2.3%至83亿港元 成本收入比率改善2.2个百分点至20.8% 持续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19][91] - 减值拨备增加12亿港元 年化信贷成本上升14个基点至0.39% [20][92] - 不良贷款率(NPL)下降3个基点至1.02% 继续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20][92] - 由于利润增长以及实施新巴塞尔协议III带来的风险加权资产节约 总资本比率和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分别升至25.69%和23.69% [20][92] - 上半年平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分别为208%和140% 流动性保持稳健 [21][93]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个人财富管理收入同比增长53% [49] - 投资及保险业务手续费收入显著增长95% [19][91] - 证券经纪及基金分销佣金分别同比增长64%和38% 保险佣金收入增长223% [50][104] - 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6.9% [52] - 企业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增长25% ESG债券承销规模增长124% 银行账簿ESB债券投资增长12% [12][86] - 中银人寿标准新保费增长30% 第一季度市场排名第二 [5][79] - 中银保诚资产管理规模(AUM)增长13% [5][79] - 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的AUM增长20% 基金管理费激增约2.2倍 [106] - 托管资产增长19% 托管信托费增长18% [52][106] - 手机银行个人活跃客户数量增长10% 企业手机银行(IGTB)交易量增长55% [11][84] - BoC Pay Plus客户群增长6.5% BoC Bill总结算量增长13.3% [11][84]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东南亚相关业务存款和贷款分别增长10.5%和8.4% 超越集团相应增长率 收入同比增长9.3% 占集团总经营收入的8% [9][42][82] - 东南亚实体不良贷款率为2.7% 较去年底下降8个基点 [9][82] - 人民币贷款增长16% 离岸人民币公开债券承销额增长90% 人民币基金销售增长47% [10][82] - 中银马来西亚 马尼拉分行及金边分行的人民币清算量稳步增长 [10] - 跨境高端客户数量增长44% 新增高端个人银行客户增长35% [4][78] - 现金池数量增加15个 [4][78] - 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下新开户月平均数几乎翻倍 [7][80]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致力于在确保稳定性的同时追求进步 实现高质量稳定增长 [3][76] - 巩固本地市场业务优势 在新按揭贷款 银团贷款 现金池和IPO收款银行服务方面保持领导地位 [4][77] - 加强集团协同效应和综合业务平台表现 [5][79] - 抓住互联互通机制增强和扩大的机遇 在股票通 债券通 理财通和互换通保持领导地位 [6][80] - 积极拓展跨境金融服务 推出双币BOC GoCard BoC Pay Plus内地交易量同比增长40% [6][80] - 将大湾区开户见证服务延伸至大湾区所有内地城市 并通过大湾区贷款推出人民币融资解决方案 [7][80] - 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北部都会区建设 协助香港特区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债券 [7][80] - 培育区域协作 进一步优化"一行一策"差异化管理策略 [8][81] - 打造针对"走出去"企业的跨境企业银行品牌 支持重大"走出去"项目 [9][81] - 优化财富管理品牌 扩大薪金服务 [9][81] - 加速数字化转型 加强东南亚实体的交易 结算和做市能力 [9][81] - 积极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 [10][82] - 支持金融服务发展 提供政策建议 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 [10][82] - 通过更先进的智能运营深化服务 [10][82] - 推动智能运营 成立AI委员会协调AI相关场景应用和风险管理 [12][84] - 继续增强数字指标和人才培养 [12][84] - 扩大南宁区域运营中心能力 提高集中运营效率 [12][84] - 坚持ESG目标 丰富绿色和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 [12][86] -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开展超过30个慈善项目和60多个志愿者活动 [13][8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银行业继续面临充满挑战的经营环境 全球经济贸易形势高度不确定 本地市场利率波动 [3][76] - 下半年利率 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趋势预计仍将不确定 香港经济将继续经历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 给银行运营带来压力 [22][94] - 内地有望实现年度目标 基础坚实 经济势头稳定渐进 [22][95] - 香港特区政府将积极促进消费 吸引投资 发展多元化市场 [22][95] -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者"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全球吸引力和竞争力将提升 [22][95] - 中国"走出去"企业的产业链优化以及AI和数字资产的强劲发展 为本地银行业带来新机遇 [22][95] - 公司将继续发挥支持集团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功能 坚定实施今年初制定的关键举措 [23][96] - 深化私人银行 资产管理和托管业务发展 加强作为东南亚运营区域总部的作用 [23][96] - 增强互联互通机制和人民币业务的专业知识和表现 [23][96] - 拥抱创新技术 加强人才发展 [23][96] - 平衡质量 盈利能力和规模 多元化收入来源 保持一致的风险管理 追求高质量发展 [23][96] 其他重要信息 - 被上海黄金交易所指定运营其首个国际板认证仓库 并成为上海清算所首个离岸清算成员 [5][79] - 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参与发行亚洲首只投资级政府Sukuk ETF 并在香港成功上市 [6][80] - 成为首批参与支付通的银行之一 并担任唯一结算银行 [6][80] - 首次担任财政部发行的人民币绿色债券的结算代理 [10][82] - 成为首批参与香港金管局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性安排的银行之一 [10][82] - 协助完成全球首只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的发行 [10][82] - 全面支持支付通以及香港金管局的银行间账户数据共享和信贷数据智能计划 [11][83] - 进一步丰富数字人民币(e-CNY)的应用场景 完成数字港元(e-HKD)试点计划第二阶段沙盒测试 [11][83] - 扩大跨境支付试点规模 为内地和香港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数字人民币和数字港元流动性 [11][83] - 中银人寿成为首批签署保险业气候宪章的保险公司之一 [13][87] - 公司的努力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获得知名机构和金融出版物颁发的各种ESG和企业社会责任荣誉 [14][87]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NIM前景以及HIBOR的影响 [27] - 回答: 5月利率下降 经掉期因素调整后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0.4% NIM为1.54% 同比下降7个基点 受港元利率下降影响 第二季度调整后NIM为1.53% 环比下降2个基点 上半年表现稳健 主要受益于动态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负债方面 获得低成本资金源 CASA存款增长31.7% CASA比率上升11.5个百分点至57.9% 灵活降低定期存款价格并缩短存款期限 客户存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55个基点 抓住融资需求复苏机会 客户贷款增长2% 有效管理债券投资的节奏和期限以减轻港元利率下降的影响 市场预期下半年有两次降息 7月和8月HIBOR出现反弹 但预计港元利率难以回升至此前汇总余额处于低位时记录的3.8%水平 因此预计未来NIM和净利息收入将面临压力 [29][30][31][32] 问题: 关于股息政策和股东回报 [27] - 回答: 基于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长期股东回报 上半年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营业费用得到管理 应占溢利增长10.5% ROE提高至12.92% 考虑到股东对现金股息的需求和增加投资灵活性的需求 宣布第二次中期股息每股0.29港元 加上第一次中期股息 上半年每股派息0.58港元 一直努力实现长期股东回报 同时努力平衡银行长期发展等多个因素 预计股息支付率将保持在提及的范围内 6月股东大会批准了允许以库存股形式保留回购股份的一般授权 积极推进内外部沟通 努力丰富股东回报选项的工具箱 资本利用方面 将抓住业务发展和整合的机会 努力在核心业务上超越市场 保持良好盈利能力 同时优化资本配置 将积极完成中银国际私人银行的收购并扩大客户群 [33][34][35][36] 问题: 关于贷款增长需求和下半年展望 [37] - 回答: 上半年贷款需求出现个位数增长 从往年反弹 截至6月 客户贷款达万亿港元 增长2% 增长较快 香港的零售和按揭等业务录得相对较好的增长 香港以外贷款增长3.5% 人民币贷款也强劲增长 达到16%的增长 下半年 全球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 贸易政策可能继续抑制企业投资信心和信贷需求 给银行业带来挑战 同时也看到机遇 随着政策支持和内需增长动力恢复 中国正努力实现年度增长目标 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的同时巩固其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优势 因此获得持续动力 此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协定谈判结束 促进更深更广的区域一体化 这也带来了机遇 徐副首席执行官提到 预计下半年美国利率将下降 港元利率可能反弹 但仍受美元影响 将保持合理水平 这将有助于减轻香港企业的融资压力 减轻融资负担 因此相信贷款需求将复苏 面临挑战和机遇 中银香港将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继续聚焦香港 跨境 东南亚市场和海外市场 利用在跨境 人民币和按揭业务方面的独特优势 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机遇 坚守风险底线 有效平衡贷款业务的风险 盈利能力和规模 努力实现坚实的贷款增长 超越市场 [38][39][40][41] 问题: 关于东南亚市场的策略和贡献 [37] - 回答: 东南亚业务是集团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2025年东南亚经济保持平稳复苏势头 受消费 出口和投资驱动 东盟GDP增长约4.9% 并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增长9.6% 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6.8% 正如华平副首席执行官所提 中国与东盟十国结束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的全面谈判 这将有效促进产业供应链深度融合 为区域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中银香港坚持一体化运营方式和差异化的"一行一策"策略 稳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截至6月 相关存贷款分别增长10.5%和8.4% 超越集团平均增长率 相关经营收入增长9.3% 占集团总经营收入的8% 继续加强区域风险管理能力 东盟实体不良贷款率下降至2.7% 不良贷款覆盖率保持在125% 充足并确保整体风险控制 积极融入国际发展 加强协同效应以促进所有业务 抓住产业变革转移的机遇 全力支持重点区域项目和大型客户 全面优化产品供应和IGTB区域服务 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加速托管网络扩张 增强多元化服务能力 全面拓展支付连通性和人民币薪资直汇功能 改善手机银行用户体验 加强企业与个人银行业务协作 薪资账户较去年增长超过9% 人民币和财资服务取得进一步进展 马来西亚林吉特结算和交易增长良好 被指定为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和结算的海外办事处之一 下半年将继续发挥总部职能 与东南亚实体合作 促进高质量区域发展 首先 聚焦中国相关元素拓展东南亚业务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聚焦参与中国东盟经贸活动的全球客户和企业以及领先的本地行业参与者 其次 增强人民币清算网络能力 全面推动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使用 与主要区域金融实体合作 布局基础人民币产品供应框架 促进与本地货币直接兑换 加强客户交易服务和做市能力 第三 推进数字银行服务 实现IGTB平台在东南亚实体的全覆盖 实施区域数字化统一规划 采用线上和智能发展模式 第四 加强风险管理 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 进行研究 增强风险判断和分析 进一步加强全面风险控制 [42][43][44][45][46][47] 问题: 关于手续费收入下半年的势头和可持续性 [48] - 回答: 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增长47.3% 个人财富管理收入同比增长53% 经调整的非利息收入为111亿港元 同比增长70.2% 其中净手续费收入为63亿港元 增长13亿港元 增幅25.8% 其他非利息收入为48亿港元 增长33亿港元 增幅216.1% 上半年香港经济保持强劲势头 尤其是股市稳健 楼市稳定 游客人数复苏 零售销售连续多月改善 抓住这些机遇 聚焦客户财富管理和跨境消费需求 加强产品服务 扩大手续费收入来源 实现净手续费收入30亿港元 同比增长25.8% 还抓住股市强劲情绪 投资保险业务录得95%增长 主要由证券经纪 保险和基金分销驱动 年初以来 通过多种渠道推广证券产品和不同类型的基金 因此证券经纪和基金分销佣金同比分别增长64%和38% 利用年初强劲的销售情绪 延长保险推广期 向高端和跨境客户加强传统保险产品的营销 推动佣金收入同比增长2.2倍 传统业务方面 利用跨境优势优化跨境支付体验 满足客户在餐饮 旅游 娱乐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持续增强信用卡产品组合 推出BOC GoCard 升级BoC Pay 为BoC Bill增加新应用场景 实现卡消费和商户收单稳步增长 同时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6.9% 深化与集团离岸和在岸实体的合作 为关键客户提供全面服务 成功为客户引入多个新资产组合托管业务 托管资产较去年底增长约20% 推动托管佣金同比增长18% 下半年 预计内地和香港经济保持稳定向好 投资情绪持续强劲 内地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的努力 加上香港政府推广旅游和大型活动 将推动跨境旅行和消费南北向持续增长 提振消费情绪 并将受益于投资保险相关手续费收入以及其他非信贷传统手续费业务 继续识别客户需求 聚焦客户获取和留存 丰富产品服务 营销能力 推动净手续费收入保持坚实增长 丰富交易产品架以满足客户需求 推动非利息收入多元化增长 [49][50][51][52] 问题: 关于资产质量 全年拨备状况以及香港CRE业务 [48] - 回答: 上半年香港经济稳定 特别是零售销售和住宅价格趋稳 但另一方面 零售和商业等领域确实面临一些压力 复苏需要时间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 仍存在一些挑战 但凭借风险管理和良好的客户基础以及资产质量 一直保持强劲和稳定 覆盖率也健康 整体质量超越市场 非CRE客户贷款也健康 贷款类别方面 建筑贷款约占14% 有抵押贷款约占31% 抵押品主要位于香港 相关平均贷款价值比(LTV)略高于50% 减值覆盖率有所增加 同时进行了一些压力测试并增加了减值拨备 对于一些不良贷款 预计其现金流未来可能面临压力 资产价值也可能面临压力 因此增加了减值覆盖率 下半年增加了1.1% 与上半年大致相同 这是总贷款拨备覆盖率 因此处于稳定状态 但看到经济方面出台了好政策 香港政府也正在实施有利于GDP和住宅市场复苏的政策 继续关注全球市场 动态灵活地执行风险管理和不良贷款整体政策 存在上行压力 但将优于行业 将继续全额覆盖减值 与上半年相比 减值拨备将与上半年大致相同 关于房地产市场 如前所述 香港住宅市场出现企稳迹象 且相当明显 但写字楼和零售商业继续面临压力 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并审查物业贷款风险政策 目前看来 尽管房地产存在压力 但整体资产质量相对可控 截至6月 对非内地CRE客户的贷款额为2521亿港元 与去年底基本持平 占客户贷款的14.7% 下降0.2个百分点 大多数客户是香港大型蓝筹企业 超过70%与上市公司相关 财务状况相对稳定 贷款结构方面 82%用于香港 近60%用于物业发展 截至6月 不良贷款率为1.27% 较去年底下降0.1个百分点 主要由于某些现有不良贷款客户的还款 不良贷款覆盖率为79.7% 总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 上升35个基点 质押抵押品主要为香港物业 平均LTV略高于50% 而不良贷款的LTV约为65% 下半年展望 尽管港元低利率将减轻购房者的按揭利率负担 预计租金收益率将上升 这将有助于稳定香港住宅市场 然而 写字楼和零售商业物业需要时间复苏 将密切关注市场发展 继续监控客户财务状况变化 并建立可行的信用增强措施 但总体而言 信贷风险和风险是相当可控的 [53][54][55][56][57][58][59] 问题: 关于资产质量的后续问题 涉及香港房地产市场 开发商再融资需求及
BOC HONG KONG(02388) - 2025 H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29 10: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股东应占利润增长10.5%至222亿港元 股本回报率(ROE)上升0.53个百分点至12.92% [4] - 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0.4%至289亿港元 净息差(NIM)收窄7个基点至1.54% 第二季度净息差为1.53% 环比下降2个基点 [18][30] - 手续费净收入增长25.8%至63亿港元 非利息收入调整后为111亿港元 同比增长70.2% [19][52] - 客户存款增长5.6%至2.88万亿港元 活期及储蓄存款(CASA)大幅增长31.7% CASA比率提升11.5个百分点至57.9% [16][30] - 客户贷款增长2%至1.71万亿港元 其中香港使用的贷款增长1.7% 香港以外使用的贷款增长3.5% [17][39] - 信贷成本同比上升14个基点至0.39% 减值拨备增加12亿港元 [20][113] - 总资本充足率和普通股权一级资本(CET1)比率分别升至25.69%和23.69% [20] - 平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分别为208%和140% [2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财富管理业务表现强劲 个人财富管理收入同比增长53% 新证券客户账户持续增加 基金销售交易量(包括免手续费货币市场基金)增长超过一倍 [52][106] - 投资及保险业务手续费收入大幅增长95% 其中证券经纪、基金分销和保险手续费分别增长64%、38%和223% [19][53][107] - 银行保险标准新保费增长17% 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增长6.9% [52][55] - 托管业务资产增长19% 托管信托费用增长18% [55][109] - 中银人寿标准新保费增长30% 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中银保诚的资产管理规模(AUM)增长13% [6][83] - 企业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增长25% ESG债券承销规模增长124% 银行账簿ESG债券投资增长12% [12][90] - 移动银行个人活跃客户数量增长10% 企业移动银行交易量(IGTP)增长55% BOC Pay Plus客户群增长6.5% BOC Bill总结算量增长13.3% [11][89]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东南亚业务取得扎实业绩 存款和贷款分别增长10.5%和8.4% 超过集团相应增长率 收入同比增长9.3% 占集团总经营收入的8% 东南亚实体的不良贷款率为2.7% 较去年底下降8个基点 [9][44][45] - 人民币业务发展良好 人民币贷款增长16% 离岸人民币公开债券承销量增长90% 人民币基金销售增长47% [10][87] - 马来西亚分行和马尼拉分行的人民币清算量分别增长12%和20% 金边分行自第一季度开始运营以来 第二季度人民币清算量环比增长62% [10][73][103] - 跨境高端客户数量增长44% 新增高端个人银行客户增长35% [5][82] - 现金池数量增加15个 托管资产增长19% [5][82]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致力于在确保稳定性的同时追求进步 以实现高质量稳健增长 通过积极识别客户需求 巩固本地市场业务优势 并维持在新按揭贷款、银团贷款、现金池和IPO收款银行服务方面的领导地位 [4][5] - 加强集团协同效应和综合业务平台的表现 抓住互联互通机制增强和扩大的机遇 在股票通、债券通、理财通和互换通保持领导地位 [6][7] - 成为首批参与支付通的银行之一 并担任唯一结算行 积极拓展跨境金融服务 推出双币BOC GoCard BOC Pay Plus内地交易量同比增长40% [7][84] - 将大湾区开户见证服务扩展至大湾区所有内地城市 并通过大湾区贷款推出人民币融资解决方案 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下的月均新开户数几乎翻倍 [8][84] - 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北部都会区建设 协助香港特区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债券 科技企业客户群持续稳步增长 [8][85] - 注重促进区域合作 进一步优化"一行一策"差异化管理策略 为客户提供全球支持的集成金融服务 打造针对"走出去"企业的跨境企业银行品牌 [8][9][85] - 加速数字化转型 加强东南亚实体的交易、结算和做市能力 建立人工智能委员会以协调AI相关场景应用和风险管理 [9][12][89] - 持续追求ESG目标 丰富绿色和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 开展超过30个慈善项目和60多个志愿者活动 [12][13][9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银行业继续面临充满挑战的经营环境 全球经济贸易形势高度不确定 本地市场利率波动 [4][22] - 下半年利率、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趋势预计仍将不确定 香港经济将继续进行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 给银行运营带来压力 [22][97] - 内地有望实现年度目标 香港特区政府将积极促进消费、吸引投资和发展多元化市场 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者"的角色将进一步加强 全球吸引力和竞争力将提升 [22][98] - 中国"走出去"企业的产业链优化以及人工智能和数字资产的强劲发展 为本地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22][98] - 公司将继续发挥支持集团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功能 坚定实施今年初制定的关键举措 深化私人银行、资产管理和托管业务的发展 加强作为东南亚运营区域总部的角色 并提升在互联互通机制和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表现 [23][99] - 将拥抱创新技术 加强人才发展 顺利完成当前五年战略规划 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继续平衡质量、盈利能力和规模 多元化收入来源 保持一致的风险管理 追求高质量发展 [23][99] 其他重要信息 - 董事会宣布第二次中期股息每股0.29港元 上半年每股总股息为0.58港元 同比增长 [4][5] - 被上海黄金交易所指定运营其首个国际板认证仓库 并成为上海清算所首家境外清算成员 [6][83] - 参与发行亚洲首只投资级政府Sukuk ETF 并在香港成功上市 [6][84] - 担任财政部发行的人民币绿色债券的结算代理 并成为首批参与香港金管局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性安排的银行之一 [10][88] - 努力完成收购中银国际私人银行 扩大客户群 [36][110] - 市场努力得到广泛认可 获得知名机构和金融出版物颁发的各种ESG和企业社会责任奖项 [13][14][91]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净息差(NIM)及HIBOR走势的影响和下半年展望 [27][127] - 5月利率下调 一个月HIBOR平均为2.88% 同比和半年度分别下降163和137个基点 波动较大 经调整后净利息收入达到289亿港元 同比增长0.4% NIM为1.54% 同比下降7个基点 受港币利率下降影响 第二季度调整后NIM为1.53% 环比下降2个基点 [29][30] - 受益于动态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负债端获得低成本资金源 CASA存款上半年增长31.7% CASA比率上升11.5个百分点至57.9% 灵活下调定存价格并缩短存款期限 客户存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55个基点 抓住融资需求复苏机遇 客户贷款增长2% 有效管理债券投资节奏和期限以减轻港币利率下降的影响 [30][31] - 市场预期下半年有两次降息 7月和8月HIBOR出现反弹 近期非常明显 下半年港币利率很难回升至总结余处于先前低位时记录的3.8%水平 预计将低于之前 因此将对NIM和净利息收入构成压力 [31][32][129] 问题: 关于股息政策和股东回报 以及股份回购的可能性 [27] - 基于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长期股东回报 上半年稳步增加经营收入并管理营运开支 股东应占利润增长10.5% ROE提升至12.92% 考虑到股东对现金股息的需求和增加投资灵活性 宣布第二次中期股息每股0.29港元 加上第一次中期股息 上半年每股股息为0.58港元 [33][34] - 一直努力实现长期股东回报 同时努力平衡银行长期发展等多个因素 预计股息支付率将保持在提及的范围内 [34] - 6月获得股东周年大会批准一般授权 允许以库存股形式保留回购的股份 积极推进内外部沟通 努力丰富股东回报选项的工具箱 [35] - 资本运用方面 将抓住业务发展和整合的机遇 努力在核心业务上超越市场 保持良好盈利能力 同时优化资本配置 并积极完成收购中银国际私人银行 扩大客户群 [36] 问题: 关于贷款增长及下半年展望 以及东南亚市场的策略和贡献 [37] - 上半年贷款需求出现个位数增长 从往年反弹 截至6月 客户贷款达到1.71万亿港元 增长2% 增长较快 香港零售和按揭等业务录得相对较好增长 香港以外贷款增长3.5% 人民币贷款也强劲增长 达到16%的增长 [39] - 下半年全球经济存在下行风险 贸易政策可能继续抑制企业投资信心和信贷需求 给银行业带来挑战 同时也看到机遇 随着政策支持和内需增长动力恢复 中国正努力实现年度增长目标 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的同时巩固其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优势 因此获得持续动力 [40] - 此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协议谈判结束 促进更深入、更广泛的区域一体化 这也带来了机遇 DCE徐提到 下半年预计美国利率将下降 港币利率可能反弹 但仍受美元影响 将保持合理水平 这将有助于减轻香港企业的融资压力 减轻融资负担 因此相信贷款需求将复苏 面临挑战和机遇 [41] - 公司将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继续专注于香港、跨境、东南亚市场和海外市场 利用在跨境、人民币和按揭业务方面的独特优势 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机遇 坚持风险底线 有效平衡贷款业务的风险、盈利能力和规模 努力实现扎实的贷款增长 超越市场 [42] - 东南亚业务确实是集团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2025年东南亚经济保持稳步复苏势头 受消费、出口和投资驱动 东盟GDP增长约4.9% 并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增长9.6% 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6.8% [43] - 中国与东盟10国结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的全面谈判 将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为区域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公司坚持一体化运营方式和差异化的"一行一策"策略 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44] - 截至6月 相关存贷款分别增长10.5%和8.4% 超过集团平均增长率 相关经营收入增长9.3% 占集团总经营收入的8% 继续加强区域风险管理能力 东盟实体不良贷款率下降至2.7% 不良贷款覆盖率保持在125% 充足并确保整体风险控制 [45] - 积极融入国际发展 加强协同效应以促进所有业务 抓住产业变革转移的机遇 全力支持重点区域项目和大型客户 全面优化产品供应和IGTB区域服务 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加速托管网络扩张 增强多元化服务能力 [46] - 全面拓展支付互联互通 以及人民币工资直汇功能 改善移动银行用户体验 加强企业与个人银行协作 工资账户较去年增长超过9% 当然 人民币和财资服务也取得进一步进展 马来西亚林吉特结算和交易增长良好 被指定为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和结算的海外办事处之一 [47] - 下半年 将继续发挥作为总部的功能 与东南亚实体合作 促进高质量区域发展 首先 专注于中国相关元素以拓展东南亚业务 同时抓住"一带一路"项目的机遇 专注于发展参与中国东盟经贸活动的全球客户和企业 以及领先的本地行业参与者 [48] - 其次 增强人民币清算网络能力 全面促进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使用 将与主要区域金融实体合作 奠定基本人民币产品供应的框架 促进与当地货币的直接兑换 并加强客户交易服务和做市能力 [49] - 第三 推进数字银行服务 实现IGBT平台在东南亚实体的全覆盖 并实施区域数字化统一计划 采用在线和智能发展模式 第四 加强风险管理 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 进行研究 增强风险判断和分析 并进一步加强全面风险控制 [49] 问题: 关于手续费收入的可持续性 以及资产质量和香港商业地产(CRE)的前景 [51] - 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增长47.3% 个人财富管理收入增长53% 调整后非利息收入为111亿港元 同比增长70.2% 其中手续费净收入为63亿港元 增长13亿港元 增幅25.8% 其他非利息收入为48亿港元 增长33亿港元 增幅216.1% [52] - 上半年香港经济保持强劲势头 尤其是股市稳健、楼市稳定、游客人数复苏和零售销售连续多月改善 抓住这些机遇 专注于客户对财富管理和跨境消费的需求 加强产品服务 拓展手续费收入来源 实现手续费净收入30亿港元 同比增长25.8% [53] - 还抓住股市强劲情绪 投资保险业务增长95% 主要由证券经纪、保险和基金分销驱动 年初以来 通过多种渠道推广证券产品和不同类型的基金 因此 证券经纪和基金分销佣金同比分别增长64%和38% [53][54] - 利用年初强劲的销售情绪 延长保险推广期 并向高端和跨境客户加强传统保险产品的营销 推动佣金收入同比增长2.2倍 对于传统业务 利用跨境优势优化跨境支付体验 满足客户在餐饮、旅游、娱乐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55] - 持续增强信用卡产品组合 推出BOC GoCard 升级BOC Pay 并为BOC Bill增加新的应用场景 实现卡消费和商户收单的稳定增长 同时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6.9% 深化与集团离岸和在岸实体的合作 为关键客户提供全面服务 [55] - 成功为客户引入多个新资产组合至托管业务 托管资产较去年底增长约20% 推动托管佣金增长18% 对于下半年 预计内地和香港经济保持稳定和积极 投资情绪持续强劲 内地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的努力 加上香港政府推广旅游和大型活动 将推动跨境旅行和消费的持续增长 南北向资金流将提振消费情绪 [55] - 将受益于投资保险相关的手续费收入以及其他非信贷传统手续费业务 并继续识别客户需求 专注于客户获取和保留 丰富产品和服务、营销能力 推动手续费净收入保持扎实增长 丰富交易产品架以满足客户需求 并推动非利息收入多元化增长 [55] - 资产质量方面 上半年香港经济稳定 特别是零售销售和住宅价格趋于稳定 但另一方面 零售和商业等领域确实面临一些压力 复苏需要时间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 仍存在一些挑战 [56] - 凭借风险管理和良好的客户群以及资产质量 一直保持强劲和稳定 覆盖率也健康 而且整体质量超越市场 对非商业地产客户的贷款也健康 因此也能够为贷款类别提供拨备 建筑贷款约占14% 有抵押贷款约占31% 抵押品主要位于香港 相关平均贷款价值比(LTV)略高于50% [57] - 减值覆盖率增加 同时进行了一些压力测试 并增加了减值拨备 此外 对于一些不良贷款 预计其现金流可能面临压力 资产价值也可能面临压力 因此增加了减值覆盖率 下半年增加了1.1% 与上半年大致相同 [57] - 这是总贷款拨备覆盖率 因此处于稳定状态 但也看到经济方面出台了好政策 香港政府也正在实施有利于GDP和住宅市场复苏的政策 而且继续关注全球市场 动态灵活地进行风险管理以及不良贷款的整体政策 [58] - 存在一些上行压力 但将优于行业 并将继续保持全面的减值覆盖率 与上半年相比 减值拨备将与上半年大致相同 [58] - 房地产市场方面 如前所述 香港住宅市场出现企稳迹象 且相当明显 但写字楼和零售商业继续面临压力 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并审视物业贷款风险政策 [59] - 目前看到 尽管房地产存在压力 但整体资产质量相对可控 截至6月 对非内地商业地产客户的贷款额为2521亿港元 与去年底基本持平 占客户贷款的14.7% 下降0.2个百分点 [59] - 大多数客户是香港大型蓝筹企业 超过70%与上市公司相关 这些公司财务状况相对稳定 在贷款结构方面 82%用于香港 近60%用于房地产开发 截至6月 不良贷款率为1.27% 较去年底下降0.1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是某些现有不良贷款客户还款 [60][61] - 不良贷款覆盖率为79.7% 总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 上升35个基点 质押抵押品主要是香港物业 平均贷款价值比略高于50% 而不良贷款的贷款价值比约为65% [61] - 下半年展望 虽然港币低利率将减轻购房者的按揭利率负担 预计租金收益率将上升 这将有助于稳定香港住宅市场 然而 写字楼和零售商业物业需要时间复苏 将密切关注市场发展 继续监控客户财务状况的变化 并建立可行的信用增强措施 但总体而言 信贷风险和风险相当可控 [62] 问题: 关于资产质量中与香港房地产市场相关的部分 以及开发商的再融资需求和抵押品情况 [64] - 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 新增了一些不良贷款 也有一些核销 从核销角度看 一些来自内地客户的现有不良贷款被核销 这占大部分 当然 也有一些来自本地客户 [65] - 还提到抵押品和开发商 确实有所增加 香港房地产市场 分为开发和投资两个主要板块 开发部分约占62% 是主要部分 这部分主要来自香港大型上市公司 因此风险状况良好 [66] - 还有物业投资 约占38% 该领域的风险相对较高 今年可以看到 该领域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和房地产投资公司出现了一些不良贷款 内部评级下降 因此导致较高的不良贷款率 [67] 问题: 关于营运开支的趋势 [64] - 上半年营运业务开支控制良好 截至6月 营运开支为83亿港元 同比增长2.3% 受益于收入增长较快
中银香港(02388.HK)上半年纯利增长10.54%至221.52亿港元 中期息每股0.29港元
格隆汇· 2025-08-29 09:2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期内溢利227.96亿港元 同比增长11.4% [1]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221.52亿港元 同比增长10.54% [1] - 每股基本盈利2.0952港元 [1] - 中期股息合计每股0.58港元(第一次及第二次各0.29港元) [1] 收入结构分析 - 提取减值准备前净经营收入400.22亿港元 按年上升13.3% [1] - 净利息收入按年上升 主要受平均生息资产增长带动 [1]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按年上升 保险/证券经纪/基金业务佣金增长 [1] - 净交易性收益按年上升 抵销经营支出及减值准备增加的影响 [1] 季度环比变化 - 较2024年下半年净经营收入增加41.05亿港元(增幅11.4%) [1]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和净交易性收益上升 抵销净利息收入下降 [1] - 经营支出及投资物业公平值调整净亏损回落 [1] - 期内溢利较去年下半年增加41.41亿港元(增幅22.2%) [1] 市场机构观点 - 瑞银预计HIBOR将在第三季底稳定于2%至2.5%区间 [2] - 香港银行股首选中银香港 [2]
中银香港(02388) - 2025 H1 - 电话会议演示
2025-08-29 09:00
业绩总结 - 股东应占利润为221.52亿港元,同比增长10.5%[9] - 每股股息为0.58港元,同比增长1.8%[9] - 2025年上半年每股基本收益为2.0952港元,同比增长10.5%[63] - 2025年上半年运营利润为283.94亿港元,同比增长13.0%[63] 用户数据 - 客户存款同比增长5.6%,达到287,5521百万港元[39] - 客户贷款同比增长2.0%,总额为1,710,380百万港元[41] - 2025年6月客户存款总额为287.55亿港元,同比增长5.6%[67] - 2025年6月客户贷款总额为1710.38亿港元,同比增长2.0%[68] 收入与费用 - 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0.4%,达到15,252百万港元[43] - 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25.8%,达到6,292百万港元[46] - 财富管理收入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3%[81] - 证券收入增长66%[81] - 保险分销收入增长71%[81] - 投资产品分销收入增长40%[81] - 非利息收入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3%[82]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息收入为289.29亿港元,同比增长0.4%[63] - 2025年上半年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62.92亿港元,同比增长25.8%[63] - 2025年上半年其他非利息收入为48.01亿港元,同比增长216.1%[63] 资产与负债 - 2025年6月总资产为4399.82亿港元,同比增长4.9%[63] - 2025年6月总负债为4048.77亿港元,同比增长5.1%[63] - 不良贷款率为1.02%,优于市场平均水平[51] - 2025年6月不良贷款率为1.19%,较2024年底下降0.14个百分点[71] - 资本充足率为25.69%,较上年增长3.69个百分点[52] 新技术与市场扩张 -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58] - 第二季度人民币清算量同比增长12%至20%[23] - BOC Life标准新保费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4831百万港元,同比增长33.6%[84] - 新业务价值(VNB)在2025年上半年为2178百万港元,同比增长36.1%[84] - VNB利润率在2025年上半年为14.7%,较2024年上半年上升0.3个百分点[84] - BOC Life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电子渠道市场份额达到38.5%[90] - BOC Life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标准新保费市场份额为17.2%[90]
中银香港(02388)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221.2亿港元 同比增加10.54%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08:55
核心财务表现 - 提取减值准备前的净经营收入400.22亿港元,同比增加13.26% [1]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221.2亿港元,同比增加10.54% [1] - 期内溢利227.96亿港元,按年上升23.33亿港元或11.4% [1] - 每股基本盈利2.0952港元,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58港元 [1] 收入结构分析 - 净利息收入250.63亿港元,计入外汇掉期后的净利息收入289.29亿港元,按年上升0.4% [2]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按年上升,保险、证券经纪和基金业务佣金收入增长 [1] - 净交易性收益按年上升,抵销经营支出及减值准备增加的影响 [1] 资产与息差表现 - 平均生息资产按年上升2038.71亿港元或5.7% [2] - 计入外汇掉期后的净息差1.54%,按年下降7个基点 [2] - 资产总额达43998.22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2054.14亿港元或4.9% [2] 资产配置变动 - 证券投资及其他债务工具增加2988.15亿港元或20.5%,主因增持政府及金融机构债券 [2] - 贷款及其他账项增加354.99亿港元或2.1%,其中客户贷款增加334.94亿港元或2.0% [2] - 库存现金及金融机构结余下降1276.79亿港元或20.9%,主因央行存放减少 [2]
中银香港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221.2亿港元 同比增加10.54%
智通财经· 2025-08-29 08:54
核心财务表现 - 提取减值准备前的净经营收入400.22亿港元,同比增长13.26% [1] - 股东应占溢利221.2亿港元,同比增长10.54%,每股基本盈利2.0952港元 [1] - 中期股息每股0.58港元 [1] - 期内溢利227.96亿港元,同比增加23.33亿港元或11.4% [1] 收入结构分析 - 净利息收入250.63亿港元,计入外汇掉期后的净利息收入289.29亿港元,同比微升0.4% [2]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主要受益于保险、证券经纪和基金业务佣金增长 [1] - 净交易性收益同比增长,抵消了经营支出和减值准备增加的影响 [1] 资产与息差表现 - 平均生息资产同比增长2038.71亿港元或5.7% [2] - 计入外汇掉期后的净息差1.54%,同比下降7个基点,主要因市场利率走低 [2] - 集团资产总额达43998.22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2054.14亿港元或4.9% [2] 资产配置变化 - 证券投资及其他债务工具增加2988.15亿港元或20.5%,主因增持政府及金融机构债券 [2] - 贷款及其他账项增长354.99亿港元或2.1%,其中客户贷款增加334.94亿港元 [2]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下降1276.79亿港元或20.9%,因存放央行资金减少 [2]
中银香港(02388) - 2025年度第二次中期股息及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

2025-08-29 08:32
|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對本公告的內容概不負責,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亦不發表任何聲明,並明確表示,概不對因 公告全部或任何部份內容而產生或因倚賴該等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 | | --- | --- | | 股票發行人現金股息公告 | | | 發行人名稱 | 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 | 股份代號 | 02388 | | 多櫃檯股份代號及貨幣 | 82388 RMB | | 相關股份代號及名稱 | 不適用 | | 公告標題 | 2025年度第二次中期股息及暫停辦理股份過戶登記手續 | | 公告日期 | 2025年8月29日 | | 公告狀態 | 新公告 | | 股息信息 | | | 股息類型 | 第二季度 | | 股息性質 | 普通股息 | | 財政年末 | 2025年12月31日 | | 宣派股息的報告期末 | 2025年6月30日 | | 宣派股息 | 每 股 0.29 HKD | | 股東批准日期 | 不適用 | | 香港過戶登記處相關信息 | | | 派息金額及公司預設派發貨幣 | 每 股 0.29 HKD | | 匯率 | 1 HKD : 1 HKD | ...
中银香港(02388)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8-29 08:31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提取减值准备前之净经营收入为400.22亿港元,同比增长13.3%[4] - 公司提取减值准备前之净经营收入为400.22亿港元,按年上升46.86亿港元或13.3%[23] - 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同比增长11.4%[4][15] - 公司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按年上升23.33亿港元或11.4%[23]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221.52亿港元,按年上升21.12亿港元或10.5%[23] - 期内溢利增长11.4%至227.96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04.63亿港元)[141] - 本公司股东应占全面收益增长42.5%至264.12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185.34亿港元)[141] - 提取减值准备前净经营收入为400.22亿港元,同比增长13.3%[140] - 经营溢利为283.94亿港元,同比增长13.0%[140] - 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同比增长11.4%[140] - 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为2.0952港元,同比增长10.5%[14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204.63亿港元,其中归属于股东部分为200.40亿港元[14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其中归属于股东部分为221.52亿港元[144]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成本对收入比率改善至20.76%,同比下降2.22个百分点[4][13] - 经营支出为83.10亿港元,按年增加2.3%[35] - 成本对收入比率为20.76%[35] - 利息支出为370.05亿港元,同比下降17.6%[140] - 已收利息港币60.851亿元,较去年同期港币71.193亿元下降14.5%[146] - 已付利息港币39.156亿元,较去年同期港币46.372亿元下降15.6%[146] 净利息收入与息差 - 净息差为1.34%,调整后净息差为1.54%,同比下降7个基点[11][12] - 净利息收入为250.63亿港元,计入外汇掉期合约后为289.29亿港元,按年微升0.4%[26] - 计入外汇掉期合约后的净息差为1.54%,按年下降7个基点[26] - 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3.58万亿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3.78万亿港元,但平均收益率从3.97%降至3.31%[28] -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4.81%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78%[28] - 净利息收入为250.63亿港元,同比下降3.5%[140] 非利息收入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和净交易性收益上升,抵消了净利息收入下降的影响[24]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为62.92亿港元,按年增长25.8%[30] - 保险佣金收入按年大幅增长222.8%[30] - 证券经纪佣金收入按年增长64.1%[30] - 净交易性收益为122.31亿港元,按年大幅增长131.9%[32] - 其他以公平值变化计入损益之金融工具净收益为35.27亿港元,相比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8.68亿港元有显著改善[33]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为62.92亿港元,同比增长25.8%[140] - 保险服务业绩为11.03亿港元,同比增长64.4%[140] - 净交易性收益为122.31亿港元,同比增长131.9%[140] - 以公平值变化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之债务工具实现收益56.52亿港元(2024年同期亏损8.29亿港元)[141] 减值准备与信贷成本 - 贷款及其他账项减值准备净拨备为32.64亿港元,同比增加11.97亿港元或57.9%[40] - 第一阶段减值准备净拨备6.43亿港元,同比增加0.68亿港元[40] - 第二阶段减值准备净拨备7.63亿港元,同比增加3.51亿港元[40] - 第三阶段减值准备净拨备18.58亿港元,同比增加7.78亿港元[40] - 客户贷款及其他账项年度化信贷成本为0.39%,同比上升0.14个百分点[40] - 减值准备净拨备为33.18亿港元,同比增长59.4%[140]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拨备4,950百万港元,同时拨回2,384百万港元及撇销3,562百万港元[158] - 2025年上半年因阶段转换产生的减值准备变动为增加698百万港元[158] 资产质量 - 减值贷款比率为1.02%,优于市场平均水平[11][14] - 总减值准备对客户贷款比率为0.88%[40][51] - 减值贷款比率为1.02%,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51][52] - 减值客户贷款总额为17,444百万港元,占客户贷款总额的1.02%,较2024年底的1.05%有所下降[160] - 逾期超过3个月的贷款总额从12,214百万港元(占比0.73%)降至10,172百万港元(占比0.59%)[162] - 逾期超过1年的贷款从9,979百万港元(占比0.60%)减少至7,749百万港元(占比0.45%)[162] - 经重组客户贷款净额从1,338百万港元(占比0.08%)减少至1,084百万港元(占比0.06%)[165] - 客户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676,886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710,380百万港元,增幅为2.0%[169][171] - 减值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7,652百万港元略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7,444百万港元,降幅为1.2%[169][176] - 逾期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9,372百万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7,268百万港元,降幅为10.9%[169][175] - 第三阶段减值准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7,950百万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6,659百万港元,降幅为16.2%[169][176] - 第一和第二阶段减值准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7,005百万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8,317百万港元,增幅为18.7%[169][174] 个人银行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个人银行除税前溢利为港币81.81亿元,按年上升港币14.82亿元或22.1%[60] - 个人银行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增加60.5%[60] - 保险业务新造标准保费同比增长33.6%至148.31亿港元[81] - 保险业务新造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6.1%至21.78亿港元[81] - 保险业务除税前溢利同比增长58.4%至13.45亿港元[81] 企业银行业务表现 - 企业银行2025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66.99亿港元按年减少18.58亿港元或21.7%[69] - 企业银行提取减值准备前净经营收入按年减少5.71亿港元或4.6%[69] - 企业银行减值准备净拨备按年增加12.12亿港元[69] - 企业银行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相关贷款较2024年末增长25%[73] 财资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财资业务除税前溢利为港币100.42亿元,占比36.8%[59] - 财资业务除税前溢利为100.42亿港元,按年增加31.22亿港元或45.1%[76] 私人银行业务表现 - 私人银行经营收入2025年上半年实现双位数增长[63] - 私人银行管理资产总值保持稳健增长[63] 资本市场业务表现 - 股票交易量2025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64] - 按主板上市项目集资金额计算,新股上市主收款行业务市场第一[70] - 继续保持港澳地区银团贷款市场安排行首位[70] - 期内完成协助香港机场管理局发行香港历来最大金额公募债券[70] 财富管理业务表现 - 人民币基金销售金额2025年上半年按年上升约50%[65] - 提供合格跨境理财通南向通投资产品逾400只截至2025年6月末[65] - 强积金资产规模较2024年末增长13%[74] - 托管资产总值较2024年末增长19%[74] - 期内获任命为22只新基金的托管人及基金行政管理人[74] 东南亚业务表现 - 东南亚相关存款较上年末增长10.5%(不含汇率变动)[85] - 东南亚相关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4%(不含汇率变动)[85] - 东南亚相关收入同比增长9.3%(不含汇率变动)[85] - 东南亚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为2.70%[85] 数码化与创新业务 - BoC Pay+客户量较2024年末上升6.5%[87] - 2025年上半年个人对商户交易量按年上升4.7%[87] - BoC Pay+到中国内地消费交易笔数按年上升38.8%[87] - BoC Pay+到中国内地消费客户量按年上升16.0%[87] - 2025年上半年BoC Bill收单结算量按年增长13.3%[87] - 通过IADS计划简化个人无抵押贷款及信用卡申请流程[88] - 环球交易银行平台(iGTB)为企业简化贷款申请流程[88] - 构建数码营销人工智能模型体系强化客户分析[90] - 推进智慧营运实施流程数字化及自动化[91] 风险管理架构与政策 - 完善风险管理架构覆盖业务发展全过程[93] - 公司采用五级贷款分类制度参照金管局指引管理信贷资产[98] - 公司内部评级总尺度表与标准普尔外部信用评级相对应并符合香港银行业资本规则要求[98] - 公司对金融资产预期信用损失评估采用四个经济情景良好基础低迷及另类[101] - 公司内部评级模型将客户信贷评级分为27级最低第27级属违约客户[100] - 公司判断信贷风险显著增加的定量标准包括客户信贷评级下降5个等级[102] - 公司对非零售风险承担采用更频密的评级重检和密切监控[98] - 公司对零售风险承担在组合层面应用每月更新的内部评级及损失预测结果进行监察[98] - 公司对衍生品采用客户限额及与贷款一致的审批监控程序管理信贷风险[99] - 公司预期信用损失计量采用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承担EAD参数[101] - 公司对无法收回的金融资产进行全部或部分撇销包括已变现抵押品的余额[98] -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每季度重检宏观经济因素及概率加权[105] - 风险委员会负责审批预期信用损失方法论[105] - 独立模型验证团队负责年度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验证[105] 市场与宏观经济情景 - 2025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基础情景为2.50%,良好情景为6.00%,低迷情景为-1.00%,另类情景为-5.50%[105] - 5%概率加权从基础情景转移至低迷情景将导致预期信用损失增加2.19%[106] - 5%概率加权从基础情景转移至良好情景将导致预期信用损失减少1.07%[106] - 基础情景概率加权高于良好、低迷及另类情景之总和[104] 市场风险管理 - 公司采用风险值计量市场风险,置信水平99%且持有期1天[108] - 回测测试在99%置信水平下12个月内例外情况不超过4次[108] - 利率风险重要指标包括净利息收入波动比率(NII)和经济价值波动比率(EVE)[111] - 公司采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利率风险对净利息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影响[112] - 公司全部市场风险之风险值在2025年6月30日为1.204亿港元,低于2024年同期的1.386亿港元[184] - 2025年上半年交易账股票风险之风险值平均数为0.082亿港元,显著高于2024年同期的0.016亿港元[184] - 2025年上半年商品风险之风险值最高达0.399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最高仅为0.076亿港元[184] - 公司外汇总长/短盘净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34.114亿港元微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5.022亿港元[188] - 公司结构性仓盘净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23.379亿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25.885亿港元,增幅10.7%[189] 流动性风险管理 - 公司设定流动性覆盖比率和稳定资金净额比率均不低于100%的监管要求[119] - 公司维持高质素流动性缓冲包括0%或20%风险权重有价证券及A-级以上评级企业证券[119] - 公司每日监控流动性覆盖比率、稳定资金净额比率、贷存比率等风险指标[116] - 公司通过压力测试在自身危机、市场危机及合并危机情景下均保持现金净流入[119] - 公司设定最大累计现金流出指标以评估30日内现金流缺口应对能力[118] - 公司对零售存款、批发存款及同业存款设定流失率压力测试假设[119] - 公司管理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包括贷款承诺、衍生工具及结构性产品[115][116] - 公司通过同业拆借、货币市场回购和债券出售作为流动性缓释措施[115] - 公司要求新产品推出前必须进行流动性风险评估并报风险委员会审批[120] - 流动性覆盖率第二季度平均值为185.34%[4][17] - 贷存比率为59.48%,较2024年末下降2.07个百分点[4][6] - 2025年第二季度流动性覆盖比率平均值从第一季度的231.50%下降至185.34%[195] - 2025年第二季度稳定资金净额比率季度终结值从第一季度的140.67%下降至139.34%[196] 操作与合规风险管理 - 公司实施操作风险管理三道防线体系,所有部门为第一道防线,法律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部及专门职能单位为第二道防线,集团审计为第三道防线[122] - 公司采用关键操作风险指标、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操作风险事件管理等工具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业务活动及产品内的风险[123] - 公司建立关键控制自我评估机制和风险评估工具以评估主要风险对集团信誉的损害程度[124] - 法律及合规风险由法律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部管理,洗钱、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欺诈与贪腐风险由防范金融犯罪部负责管理及监控[126] - 策略风险由董事会检讨和审批策略风险管理政策,重点战略事项由高层管理人员与董事会充分评估与适当审批[127] - 公司定期检讨业务策略以因应最新市场情况及发展[128] 资本管理 - 资本管理主要目标是维持与集团整体风险状况相称的资本充足水平,同时为股东带来最大回报[129] - 公司采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并每年重检,以评估第一支柱未涵盖风险所需的额外资本[129] - 中银香港从2023年1月1日开始需满足LAC条例下内部吸收亏损能力规定[129] - 公司定期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市场或宏观经济因素急剧变化时的风险暴露情况,结果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监控[130] - 总资本比率升至25.69%,一级资本比率均为23.69%[4][17] - 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为12.92%,同比上升0.53个百分点[4][15]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较上年末增长10.2%,总资本较上年末增长8.8%[56] -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较上年末下降6.8%[56]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及一级资本比率均为23.69%,总资本比率为25.69%[56] - 公司总资本从2024年初的3234.29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的3510.54亿港元[143][144] 资产负债与现金流 - 公司总资产达43,998.22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2,054.14亿港元或4.9%[45] - 证券投资及其他债务工具增加2,988.15亿港元或20.5%至17,550.93亿港元[44][45] - 客户贷款总额达17,103.80亿港元,较上年末上升334.94亿港元或2.0%[46] - 客户存款总额达港币28,755.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港币1,513.00亿元或5.6%[53] - 公司股东应占股本和储备总额为港币3,470.59亿元,较上年末上升港币83.43亿元或2.5%[54] - 经营业务现金流出净额为港币56.385亿元,较去年同期港币31.026亿元流入恶化[146] - 除税前经营现金流出港币54.635亿元,去年同期为流入港币32.858亿元[146] - 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减少港币60.592亿元,去年同期为增加港币29.075亿元[146] - 期末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港币602.
中银香港(02388)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9 08:3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提取减值准备前之净经营收入为400.22亿港元,同比增长13.3%[4] - 公司提取减值准备前之净经营收入为400.22亿港元,按年上升46.86亿港元或13.3%[23] - 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同比增长11.4%[4][15] - 公司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按年上升23.33亿港元或11.4%[23]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221.52亿港元,按年上升21.12亿港元或10.5%[23] - 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04.63亿港元增长11.4%[140]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221.5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00.4亿港元增长10.5%[140] - 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为2.0952港元,较去年同期1.8954港元增长10.5%[140] - 公司期内溢利增长11.4%至227.96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04.63亿港元)[141] - 本公司股东应占全面收益增长42.5%至264.12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185.34亿港元)[14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其中归属于股东部分为221.52亿港元[144]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成本对收入比率改善至20.76%,同比下降2.22个百分点[4][13] - 经营支出从2024年下半年93.73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83.10亿港元[23] - 经营支出83.10亿港元,同比增长2.3%,成本收入比20.76%[35] - 人事费用54.84亿港元,同比增长2.5%[36] - 其他经营支出增长5.3%,主要因保险金和广告费增加[39] - 与2024年下半年相比,经营支出减少11.3%[39] - 经营支出为83.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81.21亿港元增长2.3%[140] 净利息收入与息差 - 净息差为1.34%,调整后净息差为1.54%,同比下降7个基点[11][12] - 净利息收入为250.63亿港元,计入选期合约调整后为289.29亿港元,按年微升0.4%[26] - 调整后净息差为1.54%,按年下降7个基点[26] - 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3.58万亿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3.78万亿港元,但平均收益率从3.97%降至3.31%[28] -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4.81%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78%[28] - 净利息收入为250.6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59.82亿港元下降3.5%[140] 非利息收入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为62.92亿港元,同比增长25.8%[30] - 保险佣金收入同比增长222.8%,证券经纪增长64.1%,基金分销增长37.8%[30] - 净交易性收益达122.31亿港元,同比增长131.9%[32] - 以公平值计金融工具净收益35.27亿港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8.68亿港元[33]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为62.9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50亿港元增长25.8%[140] - 保险服务业绩为11.0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6.71亿港元增长64.4%[140] - 净交易性收益为122.3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52.75亿港元增长131.9%[140] - 其他以公平值变化计入损益之金融工具净收益为35.27亿港元,去年同期为亏损8.68亿港元[140] - 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带来53.32亿港元收益(2024年同期为亏损11.93亿港元)[141] 减值与信贷成本 - 减值贷款比率为1.02%,优于市场平均水平[11][14] - 贷款及其他账项减值准备净拨备为32.64亿港元,按年增加11.97亿港元或57.9%[40] - 第三阶段减值准备净拨备为18.58亿港元,按年上升7.78亿港元[40] - 客户贷款及其他账项的年度化信贷成本为0.39%,较上年同期上升0.14个百分点[40] - 减值准备净拨备为33.1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0.81亿港元增长59.4%[140] - 客户贷款总额港币17.107万亿元,其中第三阶段次级贷款港币174.44亿元[156] - 贷款减值准备总额港币149.82亿元,第三阶段占比44.5%[156] - 减值贷款总额为17,444百万港元,占客户贷款总额的1.02%,较2024年末的17,652百万港元(占比1.05%)略有下降[160] - 减值准备总额为14,982百万港元,较2024年末的14,960百万港元增加22百万港元,其中第三阶段减值准备减少1,291百万港元至6,659百万港元[158][160] - 本期计提减值准备4,950百万港元,拨回2,384百万港元,净计提2,566百万港元,撇销3,562百万港元[158] - 逾期超过3个月贷款总额为10,172百万港元,占客户贷款总额的0.59%,较2024年末的12,214百万港元(占比0.73%)减少2,042百万港元[162] - 逾期1年以上贷款为7,749百万港元(占比0.45%),较2024年末的9,979百万港元(占比0.60%)显著减少2,230百万港元[162] - 减值贷款抵押品市值为17,890百万港元,覆盖有抵押贷款10,468百万港元,无抵押覆盖贷款6,976百万港元[161] - 经重组客户贷款净额为1,084百万港元,占客户贷款总额的0.06%,较2024年末的1,338百万港元(占比0.08%)减少254百万港元[165] - 第三阶段减值准备覆盖逾期贷款的比率为57.0%(5,800/10,172),较2024年末的56.7%(6,926/12,214)基本持平[162] - 贸易票据及银行机构贷款均无减值且无逾期超过3个月的情况[161][163] - 减值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7,652百万港元略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7,444百万港元,降幅为1.2%[176] - 逾期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9,372百万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7,268百万港元,降幅为10.9%[171][175] - 逾期或减值的银行及金融机构结余维持在0.31亿港元,与2024年12月31日持平[178] - 减值准备-第一和第二阶段从2024年12月31日的7,005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8,317百万港元,增幅为18.7%[169][171] 业务线表现 - 个人银行除税前溢利为港币81.81亿元,按年上升港币14.82亿元或22.1%[60]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增加60.5%,经营支出上升5.2%[60] - 私人银行经营收入2025年上半年实现双位数增长[63] - 私人银行管理资产总值2025年上半年保持稳健增长[63] - 2025年上半年股票交易量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64]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佣金收入显著增长[64] - 跨境理财通南向通投资产品超400只截至2025年6月末[65] - 人民币基金销售金额2025年上半年按年上升约50%[65] - 置易专家手机应用累计下载量近20万次截至2025年6月末[66] - 企业银行2025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66.99亿港元按年减少18.58亿港元或21.7%[69] - 企业银行提取减值前净经营收入按年减少5.71亿港元或4.6%[69] - 企业银行减值准备净拨备按年增加12.12亿港元[69] - 财资业务除税前溢利为100.42亿港元,按年增加31.22亿港元或45.1%[76] - 企业银行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相关贷款较2024年末增长25%[73] - 集团托管资产总值较2024年末增长19%[74] - 强积金资产规模较2024年末增长13%[74] - 新股上市主收款行业务按主板上市项目集资金额计算市场第一[70] - 港澳地区银团贷款市场保持安排行首位[70] - 协助香港机场管理局发行香港历来最大金额公募债券[70] - 期内获委任为22只新基金的托管人及基金行政管理人[74] - 科创客户数量较2024年末稳健增长[71] - 保险业务新造标准保费同比上升33.6%至港币148.31亿元[81] - 保险业务新造业务价值同比上升36.1%至港币21.78亿元[81] - 保险业务除税前溢利同比上升58.4%至港币13.45亿元[81] 各地区表现 - 在香港以外使用之贷款增加132.24亿港元或3.5%,主要因东南亚地区贷款上升[48] - 东南亚相关存款较上年末增长10.5%(不含汇率变动)[85] - 东南亚相关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4%(不含汇率变动)[85] - 东南亚相关收入同比增长9.3%(不含汇率变动)[85] - 东南亚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为2.70%[85] - 获马来西亚央行同意作为处理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与结算的指定海外机构之一[77] - 香港使用的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253,401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274,362百万港元,增幅为1.7%[169][171] - 中国内地贷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71,150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85,904百万港元,增幅为20.7%[174] 资产与负债 - 资产总额达43,998.22亿港元,较2024年末增长4.9%[4] - 平均生息资产达37,845.44亿港元,按年增长2,038.71亿港元或5.7%[26] - 证券投资及其他债务工具增加2,988.15亿港元或20.5%,达17,550.93亿港元[45] - 客户贷款总额达17,103.80亿港元,较上年末上升334.94亿港元或2.0%[46] - 工商金融业贷款上升108.18亿港元或1.6%[49] - 客户存款总额达港币28,755.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港币1,513.00亿元或5.6%[53] - 即期存款及往来存款增加47.3%,储蓄存款增加28.2%,定期、短期及通知存款减少16.9%[53] - 支储存款占比为57.9%,较上年末上升11.5个百分点[53] - 客户存款增长5.7%至28,694.49亿港元(2024年末为27,134.10亿港元)[142] - 贷款及其他账项增长2.1%至17,018.01亿港元(2024年末为16,663.02亿港元)[142] - 证券投资规模增长20.7%至14,840.57亿港元(2024年末为12,291.22亿港元)[142]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下降20.9%至48,225.6亿港元(2024年末为60,993.5亿港元)[142] - 保险合同负债增长15.4%至2,120.13亿港元(2024年末为1,837.55亿港元)[142] - 衍生金融工具资产下降28.5%至5,282.9亿港元(2024年末为7,391.4亿港元)[142] - 总资产增长4.9%至439,982.2亿港元(2024年末为419,440.8亿港元)[142] - 客户贷款总额为1,680,453百万港元,其中合格贷款占比97.4%(1,635,389百万港元),需要关注贷款占比1.4%(23,036百万港元),次级及以下贷款占比1.1%(17,652百万港元)[157] - 客户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676,886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710,380百万港元,增幅为2.0%[169][171] - 物业发展贷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66,412百万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54,183百万港元,降幅为7.3%[169][171] - 物业投资贷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90,844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92,994百万港元,增幅为2.4%[169][171] - 收回资产估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0.80亿港元大幅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20亿港元,增幅为425%[177] - 以公平值變化計入其他全面收益之證券投資總額增加25.2%,從2024年12月31日的1,047,169百萬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311,317百萬港元[181] - 以公平值變化計入損益之金融資產總額增加14.7%,從2024年12月31日的189,027百萬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16,905百萬港元[181]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4,194,408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399,822百万港元,增幅为4.9%[192][194] - 客户存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2,713,410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2,869,449百万港元,增幅为5.8%[192][194] - 贷款及其他账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1,666,302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701,801百万港元,增幅为2.1%[192][194] - 库存现金及银行结余从2024年12月31日的609,935百万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482,256百万港元,降幅为20.9%[192][194] - 以公平值变化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227,156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271,036百万港元,增幅为19.3%[192][194] - 证券投资(以公平值变化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51,700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316,246百万港元,增幅为25.1%[192][194] - 保险合同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183,755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212,013百万港元,增幅为15.4%[192][194]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4,194,408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399,822百万港元,增加205,414百万港元或4.9%[199][200] - 客户存款从2,713,410百万港元增至2,869,449百万港元,增加156,039百万港元或5.7%[199][200] - 贷款及其他账项从1,666,302百万港元增至1,701,801百万港元,增加35,499百万港元或2.1%[199][200] - 以公平值变化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从227,156百万港元增至271,036百万港元,增加43,880百万港元或19.3%[199][200] - 证券投资(以公平值变化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从1,051,700百万港元增至1,316,246百万港元,增加264,546百万港元或25.1%[199][200] - 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从609,935百万港元减少至482,256百万港元,减少127,679百万港元或20.9%[199][200] - 负债总额从3,838,062百万港元增至4,031,985百万港元,增加193,923百万港元或5.1%[199][200] - 一个月内到期的资产从509,952百万港元微增至513,387百万港元,而同期负债从868,201百万港元降至800,440百万港元[199][200] - 三至十二个月到期的流动性缺口从371,476百万港元改善至499,613百万港元,增加128,137百万港元[199][200] 资本与流动性 - 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为12.92%,同比上升0.53个百分点[4][15] - 总资本比率提升至25.69%,较2024年末上升3.69个百分点[4][17] - 第一季度流动性覆盖比率平均值为231.50%,第二季度为185.34%[4][17] - 每股基本盈利为2.0952港元,中期股息合计每股0.58港元[4][15] - 公司股东应占股本和储备总额为港币3,470.59亿元,较上年末上升港币83.43亿元或2.5%[54]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较上年末增长10.2%,总资本较上年末增长8.8%[56
智通ADR统计 | 8月28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22:38
大型蓝筹股表现 - 多数大型蓝筹股下跌,汇丰控股ADR较香港收市上涨0.51%至100.610港元,腾讯控股ADR较香港收市下跌1.03%至592.833港元 [1][2] 科技与互联网公司 - 腾讯控股ADR下跌1.72%至592.833港元,较港股跌幅1.03% [2] - 阿里巴巴-W ADR较港股下跌2.08%至118.977港元 [2] - 美团-W ADR大幅下跌3.08%至108.436港元,较港股跌幅达6.76% [2] - 网易-S ADR下跌1.73%至210.361港元,较港股跌幅0.30% [2] - 京东集团-SW ADR下跌2.49%至120.000港元,较港股跌幅1.07% [2] - 百度集团-SW ADR下跌1.85%至87.469港元,较港股跌幅0.26% [2] - 快手-W ADR逆势上涨6.95%至81.765港元,较港股表现优异 [2] 金融板块 - 建设银行ADR下跌0.79%至7.433港元,较港股跌幅0.76% [2] - 汇丰控股ADR微跌0.10%至100.610港元,但较港股上涨0.51% [2] - 工商银行ADR下跌1.37%至5.716港元,较港股跌幅0.94% [2] - 中国银行ADR下跌0.46%至4.270港元,较港股跌幅0.92% [2] - 交通银行ADR下跌1.60%至6.884港元,但较港股上涨1.53% [2] - 招商银行ADR下跌1.12%至47.572港元,较港股跌幅0.56% [2] - 中银香港ADR下跌1.10%至36.265港元,但较港股上涨0.90% [2] - 友邦保险ADR下跌1.43%至72.011港元,较港股跌幅0.54% [2] - 中国平安ADR下跌2.00%至55.600港元,较港股跌幅1.24% [2] 消费与制造业 - 小米集团-W ADR下跌0.56%至52.828港元,较港股跌幅0.70% [2] - 安踏体育ADR下跌1.74%至105.332港元,但较港股上涨3.67% [2] - 泡泡玛特ADR大幅下跌3.94%至322.387港元,但较港股微涨0.06% [2] - 比亚迪股份ADR下跌2.13%至114.159港元,较港股跌幅0.82% [2] 地产与基础设施 - 新鸿基地产ADR上涨0.16%至91.888港元,较港股微涨0.04% [2] - 香港交易所ADR下跌1.71%至446.280港元,较港股跌幅0.29% [2] 其他重点个股 - 携程集团-S ADR持平,但较港股下跌0.80%至508.421港元 [2] - 中信股份ADR下跌1.84%至11.354港元,但较港股上涨1.10% [2] - 腾讯音乐-SW ADR下跌0.59%至100.532港元,较港股跌幅0.07% [2] - 中国宏桥ADR上涨1.12%至25.008港元,但较港股下跌0.7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