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银香港(02388)
icon
搜索文档
智通ADR统计 | 9月19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22:41
恒生指数ADR表现 - 恒生指数ADR收报26523.97点 下跌20.88点或0.08% [1] - 当日最高价26568.27点 最低价26422.86点 振幅0.55% [1] - 成交量达7473.54万股 平均价26495.57点 [1] 主要蓝筹股表现 - 汇丰控股ADR报108.106港元 较港股收市涨0.85% [2][3] - 腾讯控股ADR报642.805港元 较港股收市微升0.13% [2][3] - 香港交易所ADR报446.269港元 较港股溢价2.269港元 [3] 科技股ADR表现 - 阿里巴巴ADR报157.96港元 较港股折让0.44港元 [3] - 小米集团ADR报56.853港元 与港股基本持平 [3] - 京东集团ADR报137.583港元 较港股溢价3.283港元 [3] - 网易ADR报237.834港元 较港股折让2.566港元 [3] 金融股ADR表现 - 建设银行ADR报7.641港元 较港股微跌0.009港元 [3] - 工商银行ADR报5.891港元 较港股折让0.019港元 [3] - 中国银行ADR报4.371港元 较港股折让0.009港元 [3] - 交通银行ADR报6.883港元 较港股溢价0.183港元 [3] 其他重点个股表现 - 泡泡玛特ADR报267.155港元 与港股基本持平 [3] - 百济神州ADR报205.139港元 较港股溢价3.139港元 [3] - 携程集团ADR报607.807港元 较港股大幅溢价9.307港元 [3] - 快手ADR报72.913港元 较港股折让3.437港元 [3]
HSBC, Standard Chartered, BOCHK cut prime rates for first time since December
Yahoo Finance· 2025-09-18 09:30
利率调整 - 香港三家发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自12月以来首次下调最优惠贷款利率 降低资金成本并为企业和抵押贷款借款人提供一定缓解[1] - 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将最优惠贷款利率下调12.5个基点至5.125% 渣打银行同步下调12.5个基点至5.375% 所有三家银行均将储蓄利率下调12.5个基点至0.125%[2] 政策背景 - 此次调整紧随香港金融管理局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 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隔夜降息保持同步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金管局跟随美联储行动 但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最优惠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4] - 汇丰银行香港首席执行官表示此次调整考虑了美国利率决定和本地市场条件 自2024年9月降息周期开始以来 汇丰银行已将港元最优惠贷款利率累计下调75个基点[5] 市场影响 - 对于享受银行最优惠利率的抵押贷款借款人 500万港元30年期贷款(利率为最优惠利率减1.75%)有效按揭利率降至3.375% 月供减少347港元至22,105港元[5] - 截至7月底香港购房者未偿还抵押贷款总额达1.887万亿港元 平均抵押贷款规模为451万港元 尽管降息幅度较小 但对房地产市场情绪仍产生积极影响[6]
中银香港:港股有望受惠于流动性环境改善 推动估值中枢上升
智通财经· 2025-09-18 06:34
美联储降息决策 -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 为今年首次降息 [1] - 点阵图对今明两年年终利率预测中位数均下调25个基点 显示整体政策立场趋向鸽派 [2] 对香港经济影响 - 美元进入宽松周期有助刺激香港经济活动 利好香港资产表现 [1] - 香港利率随美元利率回落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提升资本开支意愿 [1] - 美联储降息对冲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提振制造业活动和香港贸易 [1] - 港股市场受惠流动性环境改善 推动估值中枢上升 [1] 降息决策背景 - 关税对美国经济造成"滞胀"效应逐渐浮现 就业下行趋势较通胀上升更明显 [1] - 议息声明删除劳动力市场稳健表述 强调失业风险上升及风险平衡变化 [1] - 就业问题考虑权重提高成为推动降息关键因素 [1] 政策分歧与不确定性 - 美联储理事米兰主张降息50个基点而非25个基点 反映成员对降息幅度存在分歧 [2] - 经济前景不明朗及美国政府货币政策偏好表达 可能削弱未来政策可预测性 [2]
智通ADR统计 | 9月16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22:37
恒生指数ADR表现 - 恒生指数ADR收报26457.88点 较前日上涨11.32点(涨幅0.04%)[1] - 当日最高价26527.24点 最低价26435.55点 振幅0.35%[1] - 成交量达7135.27万股 平均成交价26481.40点[1] 主要蓝筹股表现 - 汇丰控股ADR报108.054港元 较港股收盘价上涨1.46%[2][3] - 腾讯控股ADR报644.822港元 较港股收盘价上涨0.21%[2][3] - 阿里巴巴ADR报153.679港元 较港股154.60港元存在0.92港元折价[3] 金融板块ADR价格对比 - 建设银行ADR报7.748港元 与港股7.75港元基本持平[3] - 工商银行ADR报5.943港元 较港股5.97港元小幅下跌0.45%[3] - 中国银行ADR报4.419港元 与港股4.42港元基本持平[3] 科技股ADR表现分化 - 小米集团ADR报56.353港元 较港股56.20港元溢价0.27%[3] - 网易ADR报240.892港元 较港股240.60港元小幅上涨0.12%[3] - 百度ADR报111.652港元 较港股112.30港元下跌0.58%[3] 消费及医药板块表现 - 安踏体育ADR报94.708港元 较港股93.90港元上涨0.86%[3] - 百济神州ADR报198.832港元 较港股200港元下跌0.58%[3] - 泡泡玛特ADR报259.127港元 与港股259港元基本持平[3]
香港银债首日认购反应理想 配售机构推“七免”优惠吸引投资者
搜狐财经· 2025-09-15 15:52
银色债券认购情况 - 香港新一批银色债券于9月15日起接受认购 多家配售机构表示首日认购反应理想 [1][3] - 中国银行(香港)总认购金额较去年增加近两成 每人平均认购28手较去年22手高 [3] -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每人平均认购超过30手 较去年上升约两成 [3] - 中信银行(国际)接获的平均认购金额为30万港元 符合预期 [3] 配售机构优惠政策 - 多家配售机构推出"七免"优惠 包括豁免认购手续费、债券托管费、转仓费、利息代收费、提早赎回费及到期赎回费 [3] 债券产品特征 - 银色债券为持有人提供未来三年锁定最少3.85厘的保证回报 [3] - 产品具有较低入场门槛 为追求稳健回报和低风险特性的年长投资者提供较吸引的投资选择 [3] 市场环境背景 - 市场预期将进入减息周期 增强了固定收益产品的吸引力 [3]
香港银行界:预计美联储本周降息0.25% 香港银行P息或跟减0.125%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07:35
美联储议息预期与香港银行利率调整 - 美联储预计降息25个基点 市场普遍预期本次议息将下调利率0.25% 仅渣打银行认为可能降息0.5%[1][2] - 香港银行最优惠利率(P息)或下调12.5个基点 主流银行"大P"现为5.5% "细P"为5.25% 较2022年加息周期前仅高25个基点[1] - 降息幅度分歧源于经济数据差异 美国招聘率健康、解僱率约1% 空缺率回落至疫前水平 不支持大幅降息[1] 关税政策对通胀影响及劳动力数据疲软(非农就业逊预期)形成多空因素[2] 香港银行利率策略差异 - 部分银行倾向分阶段调整P息 若年内美国降息3次 香港银行可能分2次各减12.5基点 以避免港美息差收窄冲击港元汇率[1] - 银行间存在跟进幅度分歧 东亚银行和上海商银认为可能仅降12.5基点 华侨银行预期跟足25基点降幅 未跟足则下月底补调[1][2] - 港元拆息预计年底降至2.5% 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后 市场流动性改善将推动港元利率下行[2] 经济环境对货币政策制约 - 关税政策加剧通胀不确定性 美国对输美货品加征关税可能推高通胀 制约美联储降息节奏[2] - 劳动力市场数据产生分化影响 8月非农就业逊预期削弱消费能力 但整体雇佣数据仍属健康 形成政策平衡压力[2] - 滞胀风险影响利率决策 偏滞胀的经济环境可能使美联储维持谨慎降息路径 每次调整幅度控制在25基点[2]
中银香港:料第10批银色债券认购火热 总认购额或超过700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06:53
银色债券发行情况 - 香港政府第10批银色债券于9月15日开始接受认购 总发行额可能加码至550亿港元[1] - 预计总认购额超过700亿港元 认购人数可能超过上次的30万人[1] - 保证息率为3.85% 较去年4%下降0.15% 但仍较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出超过1%[1] 市场环境分析 - 市场预期美联储将重启减息周期 预计本周减息0.25% 年底前再减0.25%[1] - 香港银行可能跟随减息 货币政策呈现宽松预期[1] - 2022年银债到期资金可能投入新债发行[1] 产品特性比较 - 银色债券防守性较强 提供稳定现金流 未来3年保证3.85%回报率[1] - 与股票相比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属于不同风险特征产品[1] - 建议认购25至30手以增加中签机会 预计中签率与上次相近[1]
中银香港(02388) - 致登记股东之信函及要求表格 - 本次公司通讯的刊发通知及发佈公司通讯的安...
2025-09-10 08:32
财报信息 - 中银香港(控股)2025中期报告已上载公司和港交所网站[2] 通讯服务 - 公司通讯中、英文版本在公司和港交所网站提供,可订阅讯息提示服务[3] - 未能浏览可通知公司安排免费印刷本,可电邮或邮寄指示[3] - 可供行动的通讯按股东选择电邮或邮寄发送[4] 股份信息 - 股份代号为2388(港币柜台)及82388(人民币柜台)[1]
中银香港(02388) - 致非登记持有人之信函及要求表格 - 本次公司通讯的刊发通知及发佈公司通讯...
2025-09-10 08:32
报告发布 - 公司2025中期报告已上载公司网站和香港交易所网站[2] 通讯获取 - 公司通讯中、英文版本在上述网站提供[3] - 非登记持有人联系中介人或向股份登记处书面要求获取[4][5] 咨询方式 - 对函件内容有疑问可致电(852) 2846 2700查询[5] 回邮说明 - 邮寄标签简便回邮号码为37,香港投寄免邮费[6] 要求表格 - 要求表格只选一项,填写不正确作废,不接受额外指示[6]
中银香港(02388)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10 08:31
收入和利润(同比) - 2025年上半年期內溢利为港币227.96亿元,按年上升11.4%[3][14] - 提取减值准备前之净经营收入为港币40,022百万元,按年增长13.3%[3] - 经营溢利为港币28,394百万元,按年增长13.0%[3] - 公司期内提取减值准备前之净经营收入为港币400.22亿元,按年上升13.3%[22] - 期内溢利为港币227.96亿元,按年上升11.4%[22] - 股东应占溢利为港币221.52亿元,按年上升10.5%[22]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为62.92亿港元,按年增长12.92亿港元或25.8%[29] - 净交易性收益为122.31亿港元,按年增长69.56亿港元或131.9%[31] - 其他以公平值变化计入损益之金融工具净收益35.27亿港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8.68亿港元[32] - 净利息收入为250.6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59.82亿港元下降3.5%[139] - 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为62.9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50亿港元增长25.8%[139] - 保险服务业绩为11.0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6.71亿港元增长64.4%[139] - 净交易性收益为122.3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52.75亿港元增长131.9%[139] - 期内溢利为227.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04.63亿港元增长11.4%[139] - 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270.5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87.51亿港元增长44.3%[140] - 利息收入为620.6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708.88亿港元下降12.4%[139] - 2024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20,463百万港元,下半年为18,655百万港元[142] - 以公平值变化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之债务工具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829百万港元转为下半年收益1,933百万港元[142] - 货币换算差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668百万港元转为下半年收益307百万港元[142] 成本和费用(同比) - 成本对收入比率为20.76%,按年改善2.22个百分点[3][12] - 经营支出83.10亿港元,按年增加1.89亿港元或2.3%,成本收入比率为20.76%[34] - 人事费用按年增长2.5%,全职员工数量为15,228人[34][35] - 经营支出为83.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81.21亿港元增长2.3%[139] - 已收利息608.51亿港元,同比下降14.5%(上年同期为711.93亿港元)[145] - 已付利息391.56亿港元,同比下降15.6%(上年同期为463.72亿港元)[145] 各业务线表现 - 个人银行除税前溢利增长22.1%至81.81亿港元,主要因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上升60.5%[59] - 私人银行2025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管理资产总值保持稳健增长[62] - 2025年上半年企业银行除税前溢利为66.99亿港元,按年减少18.58亿港元或21.7%[68] - 企业银行提取减值准备前之净经营收入按年减少5.71亿港元或4.6%[68] - 企业银行减值准备净拨备按年增加12.12亿港元[68] - 财资业务除税前溢利为港币100.42亿元,按年增加港币31.22亿元或45.1%[75] - 保险业务新造标准保费按年上升33.6%至港币148.31亿元[80] - 保险业务新造业务价值按年上升36.1%至港币21.78亿元[80] - 保险业务除税前溢利按年上升58.4%至港币13.45亿元[80] - 中银人寿主要承保长期保险业务包括分红保险、非分红保险及退休计划管理等[130] 各地区表现 - 在香港以外使用贷款增加132.24亿港元或3.5%至3,918.59亿港元[47] - 中国内地客户贷款从2024年底的71,150百万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85,904百万港元,增幅为20.7%[173] - 香港地区减值准备(第一和第二阶段)从2024年底的4,850百万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5,931百万港元,增幅为22.3%[173] - 东南亚相关存款较上年末增长10.5%[84] - 东南亚相关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4%[84] - 东南亚相关收入按年增长9.3%[84] - 东南亚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为2.70%[84] 资产和贷款 - 平均生息资产按年上升5.7%至港币37,845.44亿元[25] - 客户贷款总额达17,103.8亿港元,较上年末增加334.94亿港元或2.0%[45] - 工商金融业贷款上升108.18亿港元或1.6%至68,025.2亿港元[48] - 客户存款总额增加1,513亿港元或5.6%至28,755.21亿港元[52] - 即期及往来存款大幅增长47.3%至33,937亿港元[52] - 储蓄存款增长28.2%至132,481.7亿港元[52] - 公司总资产达43,998.22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2,054.14亿港元或4.9%[44] - 证券投资及其他债务工具增加2,988.15亿港元或20.5%至17,550.93亿港元[44] - 库存现金及银行结余下降1,276.79亿港元或20.9%至48,225.6亿港元[44]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末的4,194,408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399,822百万港元,增幅为4.9%[141] - 客户存款从2,713,410百万港元增至2,869,449百万港元,增长5.8%[141] - 证券投资从1,229,122百万港元增至1,484,057百万港元,大幅增长20.7%[141] - 库存现金及银行结余从609,935百万港元降至482,256百万港元,减少20.9%[141] - 保险合同负债从183,755百万港元增至212,013百万港元,增长15.4%[141] - 客户贷款总额从1,676,077百万港元(2024年底)增至1,710,380百万港元(2025年中),增幅为2.0%[155][156] - 客户贷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1,676,886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1,710,380百万港元,增幅为2.0%[168][170]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底的港币41,944.08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港币43,998.22亿港元,增长4.9%[191][193] - 客户存款从港币27,134.10亿港元增至港币28,694.49亿港元,增长5.8%[191][193]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4,194,408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399,822百万港元,增长4.9%[197][198] - 客户存款从2,713,410百万港元增至2,869,449百万港元,增长5.8%[197][198] - 贷款及其他账项从1,666,302百万港元增至1,701,801百万港元,增长2.1%[197][198] - 一至十二个月到期资产从656,143百万港元增至742,672百万港元,增长13.2%[197][198] - 证券投资(以公平值变化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从1,051,700百万港元增至1,316,246百万港元,增长25.1%[197][198] - 保险合约负债从169,639百万港元增至195,230百万港元,增长15.1%[197][198] - 库存现金及银行结余从609,935百万港元降至482,256百万港元,下降20.9%[197][198] 资本和风险管理 - 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为12.92%,按年上升0.53个百分点[3][14] -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1.05%,按年上升0.05个百分点[3][14] - 减值贷款比率为1.02%,优于市场平均水平[10][13] - 净息差为1.34%,调整后净息差为1.54%,按年下降7个基点[10][11] - 总资本比率为25.69%,一级资本比率及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均为23.69%[3][16] - 计及外汇掉期后的净息差为1.54%,按年下降7个基点[25] - 客户贷款平均收益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4.81%下降至3.78%[27] - 贷款及其他账项减值准备净拨备32.64亿港元,按年增加11.97亿港元或57.9%[39] - 第三阶段减值准备净拨备18.58亿港元,按年上升7.78亿港元[39] - 年度化信贷成本为0.39%,较上年同期上升0.14个百分点[39] - 总贷款减值准备对客户贷款比率为0.88%[39] - 减值贷款比率从1.05%下降至1.02%[50][51]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达2938.79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10.2%[55] -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下降6.8%至12407.37亿港元,主要因巴塞尔协定三改革实施[55]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从20.02%提升至23.69%[55] - 2025年第二季度流动性覆盖比率为185.34%,第一季度为231.50%[56] - 减值准备净拨备为33.1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0.81亿港元增长59.4%[139] - 提取减值准备前总贷款及其他账项为1,716,783百万港元,其中第三阶段(信用受损)贷款为17,444百万港元[155] - 减值客户贷款总额为17,444百万港元,占客户贷款总额百分比从1.05%(2024年底)微降至1.02%(2025年中)[159] - 公司本期计提减值准备4,950百万港元,拨回2,384百万港元,净增加2,566百万港元[157] - 逾期超过3个月贷款总额从12,214百万港元(2024年底)降至10,172百万港元(2025年中),占比从0.73%降至0.59%[161] - 第三阶段减值准备从7,950百万港元(2024年底)减少至6,659百万港元(2025年中)[155][156] - 逾期超过1年贷款从9,979百万港元(2024年底)减少至7,749百万港元(2025年中)[161] - 有抵押品覆盖的减值客户贷款从8,248百万港元(2024年底)增加至10,468百万港元(2025年中)[160] - 本期贷款撇销金额为3,562百万港元,较上年全年的4,718百万港元有所减少[157] - 逾期超过3个月贷款的减值准备覆盖率为57.0%(5,800/10,172),较2024年底的56.7%(6,926/12,214)略有提升[161] - 经重组客户贷款净额从2024年底的1,338百万港元(占总额0.08%)降至2025年中的1,084百万港元(占总额0.06%)[164] - 减值贷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17,652百万港元略降至2025年中的17,444百万港元[175] - 逾期贷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19,372百万港元降至2025年中的17,268百万港元,降幅为10.9%[174] - 物业发展贷款抵押覆盖率从2024年底的25.77%降至2025年中的21.34%[168][170] - 物业投资贷款抵押覆盖率从2024年底的60.34%微升至2025年中的61.94%[168][170] - 信用卡贷款减值准备从2024年底的101百万港元降至2025年中的96百万港元[168][170] -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结余及定期存放逾期或减值总额为港币0.31亿元,与2024年底持平[177] - 全部市场风险风险值从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89.6亿港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平均118.0亿港元,增长31.7%[183] - 交易账户利率风险风险值从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90.6亿港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平均113.4亿港元,增长25.2%[183] - 交易账户股票风险风险值从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1.6亿港元大幅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平均8.2亿港元,增长412.5%[183] - 商品风险风险值从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2.1亿港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平均12.1亿港元,增长476.2%[183] - 流动性覆盖率平均值在2025年第二季度为185.34%,较2024年同期的250.58%下降65.24个百分点[194] - 稳定资金净额比率在2025年第二季度为139.34%,较2024年同期的140.96%下降1.62个百分点[195] - 即期流动性缺口从(822,038)百万港元扩大至(1,230,616)百万港元[197][198] - 衍生金融工具资产从73,914百万港元降至52,829百万港元,下降28.5%[197][198] 股东权益和储备 - 公司股东应占股本和储备总额为3470.59亿港元,较上年末上升83.43亿港元或2.5%[53] - 房产重估储备下降5.1%至330.8亿港元[53] - 以公平值变化计入其他全面收益金融资产储备上升55.26亿港元,主要受市场利率变化影响[53] - 监管储备下降17.0%至50.04亿港元,主要因减值准备净拨备金额变化[53] - 公司股东应占权益从338,716百万港元增至347,059百万港元,增长2.5%[141]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221.52亿港元,其中归属于非控制权益部分为6.44亿港元[143] - 房产重估储备减少17.73亿港元,期末余额330.8亿港元[143] - 以公平值变化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之债务工具储备增加56.52亿港元[143] - 货币换算差额产生正收益8.34亿港元[143] - 监管储备减少10.24亿港元,主要因拨转至留存盈利[143] - 后偿负债从71,982百万港元增至75,330百万港元,增长4.7%[197][198] 市场和宏观经济 - 香港银行体系收市总结余从2024年末港币448.02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港币1,640.98亿元[19] - 恒生指数较2024年末上升20.0%[20] - 2025年上半年股市日均成交额按年增加117.6%[20] - 上半年IPO集资金额达港币1,071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7倍[20] - 2025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预测:良好情景6.00%、基础情景2.50%、低迷情景-1.00%、另类情景-5.50%[104] - 基础情景概率加权高于良好、低迷及另类情景之总和[103] 业务发展和战略举措 - 人民币基金销售金额按年上升约50%[64] - 跨境理财通"南向通"投资产品超过400只[64] - "置业专家"手机应用程序累计下载量近20万次[65] - 2025年第一季度人民币新造标准保费连续13年市场排名第一[64] - 2025年第一季度中银香港线上新造标准保费市场排名第一[65] - 手机银行基金证券外汇贵金属孖展等交易量攀升[65]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佣金收入显著增长[63] - 企业银行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相关贷款较2024年末增长25%[72] - 托管资产总值较2024年末增长19%[73] - 强积金资产规模较2024年末增长13%[73] - 科创客户数量较2024年末稳健增长[70] - BoC Pay+客户量较2024年末上升6.5%[86] - 2025年上半年个人对商户交易量按年上升4.7%[86] - 客户使用BoC Pay+到中国内地消费交易笔数按年上升38.8%[86] - 客户使用BoC Pay+到中国内地消费客户量按年上升16.0%[86] - 2025年上半年BoC Bill收单结算量按年增长13.3%[86] - 通过香港金管局IADS计划简化个人无抵押贷款及信用卡申请流程,客户可授权获取跨行存款数据用于信贷审批[87] - 企业客户可通过iGTB NET平台授权查阅跨行存款信息,简化贷款申请流程[87] - 持续推进数字人民币发展,扩大香港本地个人客户数量、商户覆盖范围及特色应用场景[87] - 构建数码营销人工智能模型体系强化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