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01810)

搜索文档
不及预期?小米新品发布会后股价大跌8%,市值蒸发超千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1:24
股价表现 - 小米集团股价在9月26日新品发布会后大跌8%至54.65港元/股 市值单日蒸发超1200亿港元[1] - 发布会前一日(9月25日)股价因预期拉升涨4.48% 盘中一度涨超5%[4] 新品发布 - 小米17系列旗舰手机起售价分别为4499元、4999元和5999元[4] - 同步推出小米平板8系列、多款高端家电及首次汽车业务高端定制服务[4] 机构观点 - 花旗给予"买入"评级 认为Mi17规格强劲、设计出色且电池容量大极具竞争力[4] - 高盛上调目标价至66港元 对发布会内容感到惊喜[4] - 摩根士丹利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价62港元/股 预计小米17系列销售可能超预期并看好汽车定制服务成为竞争优势[4] 市场反应 - 部分网友对产品呈现两极分化态度 认可续航能力但批评标准版相机Deco设计与K70相似 Pro和Max背屏被指鸡肋徒增成本[4] - 股价大跌反映市场情绪与发布会热烈氛围形成反差[1][4]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272.49亿元 同比增长38.23%[6] - 归母净利润228.29亿元 同比增长146%[6] 专家解读 - 此次港股回调属于资本市场短期情绪波动[5] - 公司近年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营销能力 通过创始人亲民互动和大型营销活动维持社交圈层高热度[5]
小米法务部协助35名车主维权,起诉92个恶意侵权账号
财经网· 2025-09-26 11:10
网络攻击与维权行动 - 小米法务部2025年至今完成16465条舆情线索法律评估 重点监测231个网络账号 并对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民事诉讼[1] - 小米法务协助部分车主维权 已发起车主维权诉讼35件 后续将持续关注网络侵权行为[1] - 小米法务今年取证数百个账号 发起诉讼数十起 多起报警案件正在办案过程中[2] 行业黑公关行为特征 - 造谣抹黑车企手段包括AI生成造谣内容 评论区辱骂车主 新车发布前通稿抹黑产品[2] - 部分平台对相同内容采用正负面不同引导标题时呈现不同流量[2] - 黑公关行为涉及小米 小鹏 蔚来 深蓝四家车企 手段高度相似[2] 行业整治行动 - 六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打击黑公关和黑水军[2] - 要求网络平台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水军和黑嘴的甄别管控[2] - 专项行动旨在为中国汽车发展构建风清气朗的产业环境[2]
智通港股通活跃成交|9月26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11:06
沪港通南向交易活跃度 - 沪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为阿里巴巴-W(110.62亿元)、小米集团-W(74.76亿元)、中芯国际(55.98亿元) [1][2] - 沪港通南向净买入额前三为小米集团-W(+22.74亿元)、腾讯控股(+10.44亿元)、地平线机器人-W(+4.32亿元) [2] - 沪港通南向净卖出明显的有华虹半导体(-1.79亿元)、小鹏汽车-W(-2.24亿元)、优必选(-4800.92万元) [2] 深港通南向交易活跃度 - 深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为小米集团-W(64.71亿元)、阿里巴巴-W(64.39亿元)、中芯国际(33.16亿元) [1][2] - 深港通南向净买入额前三为阿里巴巴-W(+20.35亿元)、地平线机器人-W(+4.31亿元)、理想汽车-W(+1.14亿元) [2] - 深港通南向净卖出明显的有小米集团-W(-16.69亿元)、中芯国际(-2.64亿元)、腾讯控股(-2.51亿元) [2] 重点公司跨市场交易表现 - 阿里巴巴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合计成交175.01亿元 净买入合计达24.12亿元 [1][2] - 小米集团在两大通道合计成交139.47亿元 但净买入方向出现分化(沪港通+22.74亿元 vs 深港通-16.69亿元) [1][2] - 中芯国际在两大通道合计成交89.14亿元 净买入总体呈现小幅流出(-1.45亿元) [1][2] - 腾讯控股在两大通道合计成交50.96亿元 净买入总体保持正值(+7.93亿元) [2]
小米最需要改变的,或许是“雷军”这个符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1:01
雷军个人IP与小米品牌战略 - 雷军通过年度演讲等个人IP活动深度绑定小米品牌 强化品牌价值观传播和情感共鸣 [1][2] - 雷军个人营销能力突出 在各大社交平台拥有数千万粉丝 发布会观看量超1亿人次 为小米节省巨额广告费用 [2] - 企业家IP化营销模式在品牌初创期效果显著 但伴随业务复杂化显现局限性 [2][3] 小米企业转型挑战 - 公司正从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向硬核科技企业转型 涉及造芯 造车和手机高端化三大战略方向 [1][3] - 2025年小米遭遇多重危机 包括SU7严重车祸事件 SU7 Ultra碳纤维盖板争议及169元车规级纸巾盒产品舆情 [3] - 过度依赖个人IP导致舆情压力集中 公众要求雷军直接回应企业危机 公司正常管理流程(如员工开除)被关联至个人关系 [3] 资本市场与用户反馈 - 2025年9月26日小米集团股价收盘大跌8.07% 市场对演讲内容反应消极 [4] - 部分用户对雷军故事式营销产生审美疲劳 演讲后出现舆论反弹 [4] 品牌战略调整方向 - 需构建去个人化品牌体系 参考苹果从乔布斯向产品魅力过渡 或华为轮值CEO制度培养多元高管代表 [3][4] - 应建立多元化发言人矩阵和品牌应急管理系统 切割企业家IP与产品舆情风险 [4] - 品牌传播重点应从技术参数转向发展战略代言 强化技术创新 产品质量和用户服务等系统能力 [4][5] 企业长期发展愿景 - 公司需实现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系统能力的进化 确保雷军淡出后品牌战略仍可持续传承 [4][5] - 终极目标是从"雷军的小米"转型为"科技的小米" 通过硬核实力赢得用户认可 [5]
China's Xiaomi is planning a next-gen phone chip, but won't release one yearly like Apple
CNBC· 2025-09-26 10:18
芯片发布计划 - 小米计划推出新款高端智能手机SoC芯片XRING 01 将于5月下旬正式发布[1] - 公司不会像苹果那样每年发布新款芯片 下一代芯片已在规划中但无年度发布承诺[1][5] 技术规格与投资 - XRING 01采用3纳米制程工艺 属于市场最先进技术之一[3] - 公司承诺未来10年投入至少500亿元人民币(70亿美元)用于芯片研发[5] 量产与盈利目标 - 首款芯片XRING 01预计出货100万单位[7] - 单次芯片发布需达到1000万单位产量才能实现盈亏平衡[7] - SoC业务预计需要十年耐心才能最终实现收支平衡[8] 战略动机 - 自研芯片可提供硬件与软件的深度集成优化 提升HyperOS和HyperAI生态系统体验[8][9][11] - 开发智能手机SoC获得的专业技术可延伸至智能手表、电动汽车等其他产品线[11] 供应商关系 - 小米智能手机目前同时采用高通和联发科芯片[12] - 公司明确表示将继续与高通和联发科保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采用双解决方案并行策略[13] - 已向合作伙伴保证自研芯片不会影响现有合作关系[13]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105.41亿 北水无惧巨额配售 全天抢筹地平线机器人(09660)超8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10:07
北向资金整体流向 - 9月26日港股市场北水成交净买入105.41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净买入73.66亿港元,港股通(深)净买入31.74亿港元 [1] 个股资金净买入情况 - 阿里巴巴-W(09988)获净买入24.12亿港元,月初至今北水累计净买入额超685亿港元 [4] -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获净买入8.63亿港元 [5] - 腾讯控股(00700)获净买入7.92亿港元 [5] - 小米集团-W(01810)获净买入6.05亿港元 [5] - 晶泰控股(02228)获净买入1.9亿港元 [6] - 山高控股(00412)获净买入1.3亿港元 [6] - 理想汽车-W(02015)获净买入1.14亿港元 [6] 个股资金净卖出情况 - 中芯国际(00981)遭净卖出1.45亿港元 [6] - 华虹半导体(01347)遭净卖出2.12亿港元 [6] - 小鹏汽车-W(09868)遭净卖出2.91亿港元 [6] 个股交易数据明细 - 阿里巴巴-W单日买入额57.20亿港元,卖出额53.42亿港元,买卖总额110.62亿港元 [2] - 小米集团单日买入额48.75亿港元,卖出额26.01亿港元,买卖总额74.76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单日买入额28.58亿港元,卖出额27.40亿港元,买卖总额55.98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单日买入额20.76亿港元,卖出额10.32亿港元,买卖总额31.08亿港元 [2] - 地平线机器人单日买入额11.37亿港元,卖出额7.05亿港元,买卖总额18.42亿港元 [2] 行业与公司动态 - 阿里巴巴3800亿元资本支出计划被小摩视为需求指标,阿里云被视为数字化营运及生成式AI最大受益者之一 [4] - 地平线机器人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6.39亿股,每股作价9.99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63.39亿港元用于扩大海外市场业务及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5] -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以"智·向远大"为主题,围绕智能化和国际化两大增长引擎全面开放AI [5] - 小米新品发布会后股价重挫逾8%,野村指出缺乏芯片及电动车计划更新,大摩认为新产品可能加速高端市场份额增长 [5] - 晶泰控股被广发证券定位为AI驱动药物研发第三方服务商,商业模式具可持续性且潜在市场空间大 [6] - 美国政府计划要求芯片企业本土产量与进口量保持1:1比例,长期不达标将缴纳关税 [6]
“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小米押注造车与造芯 雷军为何仍陷“内耗”?
搜狐财经· 2025-09-26 09:51
公司转型战略 - 小米集团于五年前启动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 明确投入千亿资金攻坚核心技术[4] - 公司同步启动造车与造芯两大战略项目 每个项目需投入五六百亿元 押上前十年积累的全部资金[4] - 通过持续五年研发投入 公司在芯片设计 电动汽车和手机高端化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12] 汽车业务进展 - 小米SU7 Ultra作为对标保时捷与特斯拉的核心产品 零百加速1.98秒 最高时速350km/h 性能参数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和特斯拉Model S Plaid[7] - SU7系列累计交付超30万辆 Ultra版开启预售10分钟内订单突破6900台 2小时订单超1万台[7] - 为防范开发风险 采用SU7与YU7双轨并行开发策略 YU7承担后备救场角色[9] 芯片技术突破 - 玄戒O1芯片采用3纳米制程 在CPU多核性能和GPU跑分上超越苹果A18 Pro 高负载时机身温度低3-5℃[9] - 该芯片已搭载于小米15SPro 小米平板7Ultra及小米手表S4十五周年纪念版实现商用[11] - 咨询机构Counterpoint评价玄戒O1能效比表现证明公司掌握高端SoC设计核心能力[9] 手机高端化策略 - 小米17系列跳过16代直接命名17 寓意高端化五年成果 推出标准版 Pro和Pro Max三款机型对标苹果产品线[11] - 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 采用第三代3nm工艺 影像与充电参数向iPhone 17 Pro Max看齐[12] - Pro系列搭载创新妙享背屏 支持后置主摄自拍及实时预览 形成差异化特色[12] 生态协同建设 - 澎湃OS系统深化与小米汽车 智能家居的生态联动 构筑高端化独特支撑[12] - 公司通过拆解三辆特斯拉Model Y进行逆向学习 实施跟随式创新策略[9] 行业竞争环境 - 行业存在对参数优势是否转化为用户心智性能标杆的质疑 特斯拉凭借三电机驱动技术和4680电池构建持续性能输出能力[7] - 保时捷依托纽北赛道数十年运营形成超高品牌认知度 特斯拉具备成熟生态体系[7] - 3纳米制程良率控制存在世界级难题 从实验室突破到大规模量产可能导致成本激增数倍[11] 资本市场表现 - 发布会次日港股小米集团股价短线走低 盘中一度跌超5% 反映投资者关注技术可持续性[13] - 行业观察指出参数可快速追赶 但生态与品牌信任需要长期沉淀[13]
港股新能源车表现分化:小米跌超8% 小鹏涨超5%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09:5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收盘26128.20点 下跌356.48点 跌幅1.35% [1] - 恒生科技指数收盘6195.11点 下跌184.08点 跌幅2.89% [1] - 南向资金净买入105亿港元 连续三日超100亿港元 [8] 新能源汽车板块 - 小米集团-W股价下跌8.07%至54.65港元 雷军称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得最惨车企 [4] - 摩根士丹利维持小米集团"增持"评级 目标价62港元 强调小米17系列销售可能超预期 定制服务为电动汽车业务关键竞争优势 [3] - 理想汽车-W下跌超1% 发布纯电SUV新车型i6 定价25万至30万元区间 [3] - 小鹏汽车-W逆势上涨超5%至90.80港元 公布人形机器人专利 与阿里云签署后量子安全技术合作协议 [6] 板块个股表现 - 科网股普跌:阿里巴巴 京东 快手跌超3% 腾讯控股跌近1% [8] - 风电股走强:瑞风新能源涨6% [8] - 生物医药概念走弱:荣昌生物跌超4% [8] 机构后市展望 - 多家机构认为当前调整属技术性回调 中长期向好趋势未改 [10] - 港股流动性周期和盈利周期处于改善通道 美国就业数据低于预期提升降息预期 缓解宏观流动性压力 [10] - 内外资对港股关注度提升 流动性改善 估值修复空间及企业盈利回升支撑中长期慢牛行情 [10]
来聊聊小米的高级选装和真正的高级定制到底有什么区别
新浪财经· 2025-09-26 09:29
小米汽车定制化服务 - 公司提供高级选装和真正高级定制两种服务模式[1] - 高级定制服务月产能上限为40台[1]
每经热评 | 小米最需要改变的,或许是“雷军”这个符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09:21
雷军个人IP与小米品牌战略 - 雷军年度演讲通过讲述与凡客陈年等个人故事 将造芯造车手机高端化三大战略转化为工程师奋斗叙事 强化个人IP与品牌绑定[1] - 雷军在各大社交平台拥有数千万粉丝 发布会观看量常超1亿人次 为小米节省巨额广告费用[2] - 雷军个人营销模式在品牌初创期所向披靡 但随业务复杂化显现局限性[2] 个人IP绑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 2025年小米SU7严重车祸事件中 公众直接要求雷军本人表态而非企业回应 雷军称该月为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3] - 产品宣传出现169元车规级纸巾盒等争议 公司开除员工王腾时舆论首先联想其与雷军关系[3] - 9月26日小米集团股价收盘大跌8.07% 部分网友对雷军故事出现审美疲劳[4] 企业转型与品牌战略调整方向 - 小米正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企业转型 需实现从个人魅力到系统能力的过渡[3] - 可参考苹果从乔布斯到产品魅力的转型 或华为轮值CEO制度培养多元化高管代表[4] - 需构建不依赖个人的品牌应急管理系统 打造多元化发言人矩阵 让技术产品消费者更多发声[4] 战略进化路径 - 企业家IP与品牌松绑是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系统能力的进化 保障雷军淡出后品牌持续传承[5] - 最终目标使小米从"雷军的小米"转变为"科技的小米" 实现"伟大公司赢得人心"的愿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