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LP1减重宝典
icon
搜索文档
每天一杯茶一个苹果竟能防糖尿病?12年50万人数据揭秘黄酮类物质的神奇功效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6 10:12
全球糖尿病现状 - 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突破4.15亿,其中90%为2型糖尿病,每年导致超过400万人死亡 [6] - 2型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痴呆和癌症的发病风险,给全球医疗体系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6] 黄酮类物质与糖尿病预防 - 英国生物银行历时12年、追踪50万人的大规模队列研究首次证实,增加黄酮类物质摄入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7] -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茶叶、苹果、浆果、黑巧克力及红酒中,较高摄入人群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低摄入人群 [7] - 研究首次在人群水平证实黄酮类物质的保护作用,为公共卫生膳食指南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7] 黄酮类饮食机制研究 - 研究采用新型黄酮饮食评分(FDS)评估富含黄酮类食物的整体饮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关系 [9] - 潜在生物学机制包括炎症水平、胰岛素敏感性及肠道菌群变化等中介因素 [9] - 系统评估了不同食物来源(如茶叶、苹果、浆果)及黄酮亚类(如黄酮醇、黄烷酮、花青素)与糖尿病发病率的独立关联 [9]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涵盖50余万名40-69岁中老年人的健康数据 [10] - 创新开发“黄酮饮食评分系统”(FDS),纳入10种关键食物,排除果汁但特别纳入黑巧克力 [10] - 基线评估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多维数据,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11] 关键研究发现 - 每日摄入约6份富含黄酮类食物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比低摄入组显著降低28% [12] - 花青素、黄烷-3-醇、黄酮醇等成分的糖尿病预防效果显著,风险降幅达19%-28% [12] - 每日饮用4杯茶可降低21%风险,1份浆果降低15%风险,1个苹果带来12%保护效果 [12] 饮食模式建议 - 高FDS饮食模式人群患2型糖尿病风险显著降低28%,红茶、绿茶、浆果和苹果预防效果最显著 [13] - 保护作用不受遗传因素或其他已知糖尿病风险因素影响,具有独立稳定性 [13] - 建议公众增加茶饮、浆果和苹果的日常摄入量,作为简单有效的糖尿病预防策略 [13]
司美格鲁肽:可能改写抗衰领域的创新药物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6 10:12
司美格鲁肽的医学突破 - 司美格鲁肽类药物被评价为历史上最重要、最大的医学突破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包括治疗肥胖、睡眠呼吸暂停、心力衰竭、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 [4] - 该药物通过改善心血管代谢健康,具有超出最初想象的深远益处,即将革新心血管护理并显著增强心血管健康 [4] - 司美格鲁肽迅速成为社会公众文化用语,与伟哥和肉毒素并列 [4] 抗衰老潜力研究 - 司美格鲁肽在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之外,展现出抗衰老潜力,能通过改善健康状况延缓衰老 [6] - 2025年7月medRxiv预印本平台发布的研究首次通过随机临床试验证明GLP-1受体激动剂可调节HIV相关脂肪增生成人的表观遗传衰老标志物 [7] - 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显著减缓多个表观遗传时钟:PCGrimAge每年老化速度减少3.08年,DunedinPACE下降0.09个单位,PhenoAge每年减少4.90岁,OMICmAge每年减少2.20岁 [10] 器官功能改善 - 司美格鲁肽组在多个器官时钟上显示显著改善:血液(-4.37岁)、大脑(-4.99岁)、炎症系统(-5.01岁)、心脏(-4.34岁)、肾脏(-4.20岁)、肝脏(-4.19岁)和代谢系统(-4.72岁) [11] - 中央肥胖与表观遗传衰老的相关性强于全身炎症,支持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干预并逆转中心脂肪和炎症状态加速生物老化的假设机制 [11] - 司美格鲁肽可能破坏脂肪组织中的"致肥胖表观遗传记忆",进一步延缓衰老 [12] 临床应用效果 - Select试验涉及17,600余名患者,显示服用2.4毫克司美格鲁肽的群体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 vs 3.1%),尤其在心血管疾病和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方面 [13] - 无论体重是否减轻,司美格鲁肽都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降低身体炎症水平,并显著降低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13] - 作为NHS处方药,司美格鲁肽以Wegovy和Ozempic品牌上市,通过模拟GLP-1激素帮助患者产生饱腹感,减少饥饿 [14] 药物机制与市场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 [22] -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司美格鲁肽在对抗衰老相关疾病方面的潜力,预示着长寿生物技术在全球卫生系统的实际应用 [14] - 该药物不能替代健康饮食和运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如恶心、肠胃不适等 [14]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颠覆认知:低碳水饮食未必能减肥,错误选择或致体重反弹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5 10:19
低碳水饮食研究核心发现 - 哈佛大学研究颠覆传统认知:低碳水饮食减重效果不取决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而是由食物质量决定,以动物蛋白和精制脂肪为主的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体重反弹[4][7] - 高质量低碳水饮食应包含植物性蛋白、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和全谷物,此类饮食结构能显著减缓体重增长,而红肉和加工食品为主的低碳水饮食与体重增加相关[5][7][8] - 研究覆盖12万余名受试者,追踪时间长达24年,数据来自《JAMA Network Open》发表的大规模观察性研究[4][7][12] 饮食效果与体重关联性 - 植物性低碳水饮食对超重人群(BMI 25-30)效果最显著,但对肥胖人群(BMI>30)和正常体重人群(BMI<25)影响有限[9][10] - 超重人群采用优质低碳水饮食可优化代谢功能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研究存在局限性,数据依赖自我报告且样本以白人健康专业人士为主[10][11] 科学减重实践指导 - 低碳水饮食需优先选择豆类、坚果、鱼类等优质蛋白及不饱和脂肪酸,避免单纯减少主食摄入[5][8][11] - 个性化营养搭配成为未来趋势,食物质量取代碳水数量成为健康饮食新标准,需根据个体代谢差异制定方案[8][11] 研究影响与行业启示 - 研究结论修正了公众对低碳水饮食的认知误区,强调宏量营养素质量比数量更关键[7][8] - 预计将对全球饮食指导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营养科学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11][12]
降低58.4斤!替尔泊肽减重效果超越胃部切除手术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5 10:19
替尔泊肽的减重效果 - 替尔泊肽在84周的中国研究中帮助患者平均减重29.2公斤,通过激活GIP和GLP-1受体减少热量摄入并调节脂肪代谢 [4] - 在SURMOUNT-3研究中,替尔泊肽组72周平均减重21.1%,84周总平均减重26.6%(29.2kg),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3.8%(4.1kg) [9] - 中国SURMOUNT-CN研究显示,10mg和15mg组52周体重分别降低14.4%和19.9%,腰围减少11.9cm和16.4cm [10] 替尔泊肽的临床试验进展 - 2022年5月获FDA批准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每周注射一次 [6] - SURMOUNT系列III期临床试验包括4项全球研究、1项中国研究和1项日本研究,共招募超5000名肥胖或超重患者 [6] - SURMOUNT-CN研究针对中国人群调整BMI标准(≥28kg/m²或≥24kg/m²有合并症) [9] 替尔泊肽与减重手术对比 - 替尔泊肽84周减重26.6%的效果优于袖状胃切除术1年平均25.2%的减重率 [12] - 胃袖状切除术在中国代谢减重手术中占比达83% [12] GLP-1药物机制 - GLP-1药物通过激活受体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延缓胃排空,实现降糖减重 [20]
《Nature》权威发布减肥如何重塑你的脂肪生态系统?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5 10:19
肥胖与代谢疾病研究 - 全球超过10亿人受肥胖困扰,脂肪组织异常堆积是代谢疾病(如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的主要推手,减重可快速改善相关指标 [6] -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团队通过单细胞核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分析70名受试者的171,247个脂肪细胞,揭示肥胖时脂肪组织病变及减重后的逆转机制 [7] 脂肪组织重塑机制 - 肥胖者腹部皮下脂肪中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异常聚集,成熟脂肪细胞减少,减重后缓解 [8] - 巨噬细胞比例在肥胖时从14%增至31%(尤其是脂质相关亚型),减重后降至18%,但部分代谢激活未完全逆转,提示表观遗传记忆 [10] - 肥胖脂肪细胞中"应激型"(AD3)和"纤维化型"(AD6)增加,"脂质合成型"(AD5)减少,减重可逆转此现象并提升脂肪酸/支链氨基酸分解功能 [12] 多细胞协同变化与衰老 - 脂肪前体细胞(APCs)在肥胖时"应激型"(APC3)占比上升,减重后下调缺氧和抗成脂信号(如WNT) [14] - 血管细胞出现应激亚群(表达APOLD1等基因),减重降低其比例;空间分析显示应激区富集CXCL2、IL6等促炎因子 [14] - 减重可下调细胞衰老标志物(如CDKN1A/p21),缓解脂肪、前体及血管细胞的衰老特征 [16] 研究意义与临床价值 - 研究为肥胖及减重过程中的脂肪组织微环境变化提供全新解释,指导临床精准干预和代谢健康管理 [18] - 相关成果与《柳叶刀》等权威期刊发布的减重手术、药物研究形成互补,推动肥胖治疗的科学理解 [22]
速递|银诺医药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中信中金为联席保荐人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4 09:51
公司核心产品及管线进展 - 银诺医药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已于2025年1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并于2月开始商业化,是中国首款获批的国产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 [2] - 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单药疗法及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两个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已获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 [4] - 依苏帕格鲁肽α针对肥胖和超重的适应症于2024年3月在中国启动IIa期试验,预计2024年底前获得IIa期主要终点结果 [3] - 依苏帕格鲁肽α针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已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许可(IND),计划在中美及英国开展多中心试验 [3][6] 其他候选药物研发进展 - YN014(靶向大麻素受体)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预计2024年Q4或2025年Q1向NMPA及FDA提交IND申请 [3] - YN401(B细胞特异性靶点)针对1型糖尿病(T1D),预计2025年向NMPA提交IND申请 [3] - YN209(肝脏特异性靶点)针对MASH,预计2025年下半年向NMPA提交IND申请 [3] - YN203(GCGR靶点)针对2型糖尿病,预计2026年下半年向NMPA提交IND申请 [3] - YN202(GHS-R靶点)针对肥胖和超重,预计2026年下半年向NMPA提交IND申请 [3] 财务数据 - 2023年其他收入和收益为1685万元,2024年为2006万元 [6] - 2023年研发支出为4.92亿元,2024年为1亿元 [6] - 2023年行政开支为2.56亿元,2024年为8446万元 [6] - 2023年净亏损7.33亿元,2024年净亏损1.75亿元 [6]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GLP-1疗法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47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338亿美元 [3] - 中国GLP-1疗法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4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8年的207亿元人民币 [3]
听说比司美格鲁肽更强的减肥神器替尔泊肽也上市了?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4 09:51
替尔泊肽的研发与批准 - 替尔泊肽由礼来公司研发,起源于2010年初的实验室研究,专注于GLP-1和GIP受体的双重激动剂作用 [4] - 替尔泊肽于2022年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2023年11月获批用于肥胖治疗 [4] - 2024年5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7月获得减重适应症批准 [5] 替尔泊肽的作用机制 - 替尔泊肽是一种双重激动剂,作用于GLP-1和GIP两种肠道激素,通过激活GIP受体显著提高胰岛素分泌并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6] - 分子设计基于GIP序列改良,GIP活性约为GLP-1的10倍,双重激动作用包括减缓胃排空、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体重管理 [6] 替尔泊肽的疗效对比 - 在SURMOUNT-1期3临床试验中,15mg替尔泊肽治疗的患者平均体重减轻22.5%,成为首个在3期试验中减重超过20%的药物 [9] - SURMOUNT-3期临床试验显示,肥胖或超重患者平均体重减轻26.6%,创下药物减重效果新纪录 [9] -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68周治疗中替尔泊肽减重15.7%,司美格鲁肽为9.6%;无糖尿病肥胖患者中替尔泊肽减重22.5%,司美格鲁肽为15% [9] 替尔泊肽的长期疗效数据 - 研究分析18,000多名美国成年人电子健康记录,替尔泊肽在各项体重减轻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司美格鲁肽 [10] - 一年内81.8%替尔泊肽患者减重5%以上(司美格鲁肽66.5%),62.1%减重10%以上(司美格鲁肽37.1%),42.4%减重15%以上(司美格鲁肽18.1%) [11] - 3个月替尔泊肽组减重5.9%(司美格鲁肽3.6%),6个月减重10.1%(司美格鲁肽5.8%),12个月减重15.3%(司美格鲁肽8.3%) [13] 替尔泊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 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胃肠道不适,与司美格鲁肽类似 [15] - 最高剂量替尔泊肽患者33%报告恶心(司美格鲁肽44%),23%报告腹泻(司美格鲁肽31%) [15] - 专家表示替尔泊肽双重作用可能导致更少、更温和的症状,患者耐受性更好 [15] 礼来公司的产能与市场策略 - 礼来宣布追加53亿美元投资,总投资额增至90亿美元用于扩产替尔泊肽,这是公司150年历史上最大的产能投资 [17] - 自2022年起,礼来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治疗领域的肠促胰素类注射药物全球产能已实现翻倍增长 [17] - 替尔泊肽以较好的疗效和较低价格成为许多患者的理想选择 [17]
Cell 子刊重磅揭示:早餐吃得丰盛,全天更易控饥饿,减肥变得更简单!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4 09:51
热量分配时机对减肥的影响 - 研究比较两种热量分配方式:"早餐多吃型"(早餐45%、午餐35%、晚餐20%)和"晚餐多吃型"(早餐20%、午餐35%、晚餐45%),每种持续4周 [6][7] - 两种方式减重效果相似,受试者平均减重3.3公斤,但"早餐多吃型"显著降低饥饿感并改善食欲控制 [11][12] - 早餐摄入充足可延长饱腹感,减少全天进食冲动,机制包括胃排空减慢及饱腹激素(PYY、GIP、GLP-1)分泌增加 [13][14] 生物钟与饮食规律的协同效应 - "早餐多吃型"更符合人体生物钟,顺应白天能量需求高的自然规律 [15] - 研究未发现两种饮食在能量代谢上的显著差异,但强调时间分配对减肥可持续性的潜在影响 [15] 减重手术与药物研究动态 - 《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68%患者通过减重手术实现体重减半,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 [22] - 《柳叶刀》发布七大减肥药对比分析,评估疗效强弱 [24] 平台定位与内容方向 - 聚焦肥胖及代谢领域国际学术进展,目标用户为医学减重临床及教研人员 [2][25] - 通过公众号及电子杂志形式传播前沿科学成果 [27][28]
Nature子刊重磅!"过5不食"不仅减肥,更成代谢健康新利器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3 09:07
限时进食(TRE)的代谢健康影响 - 核心观点:限时进食(TRE)从流行趋势转变为具有循证医学价值的健康策略,能显著改善代谢健康,包括减少腹部皮下脂肪、降低血糖水平,并展现出抗衰老潜力 [6] - 早期TRE组(上午10点前进食)在减少皮下脂肪方面表现突出,比对照组多减少5% [11] - 早期TRE组空腹血糖下降6 mg/dl,夜间血糖降低7 mg/dl,但伴随更高的血糖波动性(全天变异性高3.0%) [12] 不同进食时间窗口的效果差异 - 内脏脂肪(VAT)变化在各组均不显著:早期TRE组减少4%,晚期TRE组减少6%,自选时间组减少3% [9][10] - 早期TRE组平均减重2.9公斤,每日减少307千卡热量摄入,代谢改善效果最佳 [14] - 进食时间选择对健康效益有重要影响,早期进食模式在多项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 [13][15] 热量限制的抗衰老机制 - 70%热量限制使血清石胆酸(LCA)浓度从0.3μM升至1.1μM,外源性补充LCA可完全模拟热量限制效果 [16][17] - LCA通过激活AMPK蛋白激酶,抑制TORC1促衰老通路,增强FOXO和NAD+活性,激活长寿蛋白sirtuins [16] - LCA显著增加氧化型肌纤维数量,抑制肌肉萎缩,提升肌肉干细胞活性,加速组织再生 [17][18] 研究数据与临床意义 - 研究覆盖197名BMI≥25的30-60岁成年人,分为常规饮食组(49人)、早期TRE组(49人)、晚期TRE组(52人)和自选时间组(47人) [8] - 在1215种代谢物中,695种在热量限制后发生显著变化,LCA是核心介质 [17] - 所有干预方式均表现良好耐受性,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为临床应用提供保障 [14]
《自然·代谢》重磅:生酮饮食为何真能瘦?复旦科学家破解肠道微生物与胆汁酸协同阻断能量吸收新机制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3 09:07
生酮饮食减重机制研究 - 生酮饮食通过改变特定肠道菌群丰度,降低胆盐水解酶(BSH)水平,导致血液中牛磺脱氧胆酸(TDCA)和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显著升高,从而抑制肠道碳酸酐酶1表达,直接阻断卡路里吸收过程 [7][12] - 在416名健康参与者临床观察中,低血浆TDCA和TUDCA水平与高BMI及空腹血糖显著相关,25名生酮饮食受试者平均减重5.27kg,其血浆TDCA和TUDCA水平显著升高 [14] - 小鼠实验显示生酮饮食(脂肪占比75.1%)连续7周后,体重和空腹血糖显著降低,22种代谢物水平上调,其中6种牛磺酸偶联胆汁酸(BAs)变化最显著 [11] 肠道菌群与减重关系 - 生酮饮食显著降低肠菌α多样性,减少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变形菌门丰度 [12] - Lactobacillus murinus ASF361菌株对宿主体重和血糖影响最显著,会降低血清TDCA和TUDCA水平 [12] - 将生酮饮食小鼠肠菌移植到受体小鼠体内也能实现减重效果,证实肠道菌群变化与减重直接相关 [16] 潜在治疗靶点发现 - TDCA和TUDCA能显著降低正常饮食小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同时改善糖耐量 [11] - 研究支持TDCA和TUDCA作为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15] - 该发现为生酮饮食减重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并可能开发新型减肥药物 [7][15] 全球肥胖现状 - 全球近9亿人患有肥胖症 [19] - 《柳叶刀》研究显示68%减重手术患者术后体重减半 [20] - 权威机构持续关注各类减肥方式和体重管理方案 [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