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盛视科技:成功竞拍人形机器人公司Aldebaran SAS核心资产
机器人圈· 2025-07-11 10:31
盛视科技收购Aldebaran公司机器人资产 - 公司以90万欧元成功竞得Aldebaran SAS司法清算的机器人相关资产,将通过法国子公司接收并运营[1] - 收购标的包括Nao、Plato及Pepper系列机器人的技术成果、品牌等核心资产,旨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并拓展ToC/ToB业务[1] - Aldebaran公司成立于2005年,其产品在教育、科研、商业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在欧洲及全球拥有市场份额[1] Aldebaran公司机器人产品技术价值 - Nao机器人(2006年推出)是全球STEM教育标杆工具,被数千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采用[2] - Pepper机器人(2014年推出)是全球首批能识别人类情绪的商用机器人,应用于商业服务及医疗养老领域[2] 盛视科技机器人业务战略 - 公司已推出巡检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产品,并在口岸、智能交通、智慧机场等场景落地,海外市场覆盖中东多国[4] - 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计划整合Aldebaran原团队,协同技术品牌与场景落地优势实现"1+1>2"效应[4] 行业动态与背景 - 机器人行业2024年面临业绩承压,但AI技术融合带来新机遇[6] - 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量产爆发趋势,价格竞争加剧引发产业重构[6] - 多家机构聚焦具身智能、仿生技术等前沿方向,如微纳感知、复杂地形运动等创新研究[6]
灵巧手赛道进入“战国时代”,谁将脱颖而出?
机器人圈· 2025-07-10 10:14
具身智能灵巧手技术发展态势 - 灵巧手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交互的核心媒介,正迎来关键突破与激烈竞逐[1] - 国内灵巧手技术已形成创新沃土,20余家企业各展所长,技术快速迭代与场景拓展预示行业进入深水区竞争[63] 代表性企业及产品技术亮点 北京因时机器人 - 专注微型精密运动部件研发,产品包括6自由度仿人五指灵巧手,采用直线驱动设计和力位混合控制算法,可模拟弹琴等复杂动作[1][2] - 创始人蔡颖鹏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团队拥有十年机器人技术积累[5] 上海傲意科技 - 推出640克轻量化灵巧手ROH-AP001,搭载高密度点阵触觉传感器,实现工业级仿生结构[5] - 创始人倪华良曾任高通加拿大主任工程师,具备19年电子科技行业经验[8] 帕西尼感知科技 - DexH13灵巧手配置1140颗触觉传感单元,构建高密度触觉感知系统覆盖手指各部位[9] - 创始人师从日本机器人权威菅野重树教授,专注触觉传感器研发8年[11] 浙江强脑科技 - 智能仿生灵巧手可结合脑机接口实现五指独立直觉控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12] - 创始人韩璧丞哈佛博士期间研发全球首个非侵入式脑控义肢[12] 戴盟机器人 - DM-Hand1灵巧手采用全球首款毫米级视触觉传感器,实现自适应抓握力控制[14] - 创始团队含中科院博士和IEEE技术委员会前主席[16] 灵心巧手科技 - Linker Hand科研版达42自由度,单指9自由度,最大负载5kg超越人类手指能力[17] - 创始人周永为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团队来自达闼等知名企业[19] 速腾聚创科技 - 第二代Papert2.0灵巧手具有20自由度,配备14个力传感器实现手眼协同[49] - 创始团队来自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49] 腾讯Robotics X - TRHand灵巧手集成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激光雷达和接近传感器,实现精准状态感知[62] - 实验室负责人张正友为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交叉领域先驱[6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模块化设计成为趋势,如蓝胖子DoraHand支持手指热插拔,降低维护难度[59] - 传感器集成度持续提升,典型产品传感器数量达23-42个[20][59] - 轻量化设计突破显著,最轻产品仅640克[5],850克低成本方案解决价格瓶颈[51] - 自由度创新记录不断刷新,最高达42个[17],拟人化设计涵盖16-25自由度[44][28]
新松多可人形机器人——睿可(rico)系列正式发布,瞄准工业柔性协作痛点
机器人圈· 2025-07-10 10:14
中科新松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 - 公司发布两款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品:睿可系列MR73A轮式人形和MR73B升降人形机器人 [1] - 发布会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领导、高校教授、研究员及公司高管共同出席 [1] - 公司副总裁刘子军强调人形机器人研发是顺应科技趋势、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 [4] - 两款产品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固定工位、单一功能"局限,融合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 [8] - 产品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协作潜力 [8] 产品技术特点 - 产品实现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的深度融合 [8] - 具备灵巧操作和人机协同等技术亮点 [8] -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现场解读具生智能在工业场景的应用优势 [8] 公司战略规划 - 公司将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 [4] - 董事长杨跞表示人形机器人是AI与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将推动人机协同进化 [10] - 公司未来将推动产品进入更多应用场景,构建人机共生未来 [11]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已发布,显示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12]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趋势,价格战加剧 [12] - 2024上半年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融合带来新机遇 [12]
超140亿!2025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融资盘点图片
机器人圈· 2025-07-10 10:14
行业融资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达83起,总金额突破140亿元人民币,超越2024年全年67起110亿元记录 [4] - 第一季度融资37笔总金额超80亿元,占上半年总量近六成,其中美国Apptronik以4.03亿美元(约29亿元)A轮融资成为单笔最高 [6] - 第二季度融资46笔但金额回落至约60亿元,显示资本趋于理性,更关注技术能力与落地节奏 [9] 融资规模特征 - 上半年44起融资超1亿元人民币,占比过半,其中9起达"5亿+"级别,反映资本向产业化核心玩家集中 [12] - 美国Apptronik以4.03亿美元A轮融资居上半年吸金榜首,7月新增大额融资或改变排名 [14] 融资轮次分布 - 早期融资占主导:天使轮23起、Pre-A轮14起、A轮20起,显示多数企业仍处技术研发期 [16] - 中后期轮次初现:C轮、D轮、E轮各1起,部分企业突破量产门槛 [16] - 收并购案例出现,如1X收购Kind Humanoid、Hugging Face收购Pollen Robotics,显示行业成熟度提升 [18] 地域格局演变 - 中国融资84亿元占全球六成,项目数量领先;美国39亿元但单项目资本密度更高 [19] - 法国Wandercraft、德国Neura等非中美企业入局,行业从中美双中心向全球多国参与发展 [19] 资本策略转向 - 从"概念抢位"转向"产业落地竞速",资本结构化投入技术扎实、供应链成熟的团队 [20] - 头部企业加速拉开差距,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完成大额融资 [9][12] 重点融资案例 - 中国头部项目:智元机器人B轮数亿元、银河通用B轮11亿元、宇树科技7亿元 [11][12] - 国际项目:美国RoboForce种子轮1000万美元、法国Wandercraft D轮7500万美元 [10][11]
人形机器人「突围 」2025:进化、共生与商业化
机器人圈· 2025-07-10 10:14
人形机器人技术演进 - 早期机器人功能局限在扫地、送餐、引导等基础任务,新一代人形机器人通过AI算法、机器学习与机械技术结合,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及拟人化交互能力[8] - 2023年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设定2025年批量生产目标,地方政府如北京、深圳配套专项基金,深圳规划培育20家营收超10亿企业及50个10亿级应用场景[9] -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65%,整机成本三年降30%,宇树科技高端型号H1售价65万,大众市场G1型号价格降至9.9万且迅速售罄[11] 商业化落地进展 - 工业领域应用显著: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搬运物料,智元机器人进入3C产线学习精密装配,宇树科技核电巡检机器人将2小时人工检查缩短至10分钟[13] - 家庭服务场景拓展:湖南"湘江1号"可弹奏音乐、搀扶老人,乐聚"夸父"机器人动作自由度从28+提升至40+,执行浇花、晾衣等指令[15] - 2024年行业融资超百亿元,华为、比亚迪等巨头入局,荣耀机器人最高奔跑速度达4m/s[16] 市场与产业规模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27.6亿元(同比+53.33%),预计2025年达53亿元,2028年突破387亿元[16] - 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占据37席,特斯拉Optimus超半数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商[11] - 2025年全国产量预计破万台,但部分项目因商业化路径模糊遭遇资本退出,初创公司仓储机器人故障率达30%导致退货[19] 技术挑战与用户接纳 - 用户心理距离是关键障碍,拟人化交互可增强信任感,但家庭场景中机器人能否满足高情商、高安全性需求仍存疑[17][18] - 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或替代2.5亿工作岗位,制造业工人面临转型阵痛[18] - 量产瓶颈需通过算法优化、结构创新及专用轻量化大模型解决,目标将故障率压降至1%以下[20] 未来发展方向 - 工业规模化应用是首要目标,需参考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合理毛利与技术创新平衡[21] - 具身智能需持续进化,如宇树科技创始人提出"降本靠设计,量产需专属大模型"的技术路径[20] - 行业需从炫技Demo转向解决刚需,避免场景错配(如售价10万级家庭机器人性价比不及人工)[19]
极智嘉正式登陆港交所:市值超220亿港元,港股迎今年最大非“A+H”科技IPO
机器人圈· 2025-07-09 09:15
公司上市里程碑 - 极智嘉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全球AMR仓储机器人市场首家上市企业,创造行业资本化里程碑 [2] - 本次IPO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企业H股IPO,也是今年以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非"A+H"科技企业IPO [2] - 开盘价报每股17.00港元,市值超220亿港元 [6] 市场认购情况 - 香港公开发售超额认购133.62倍,国际配售获30.17倍认购,创下港股科技板块最高国际配售倍数纪录 [5] - 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长线基金、科技专项基金及对冲基金踊跃参与认购 [5] - 基石投资者阵容包括国际资本巨头、顶级风投、国资力量与产业龙头 [6]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连续6年蝉联全球最大的仓储履约AMR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服务超800家全球大客户 [12] - 自研大规模多机混合调度系统支持单仓超5000台设备并行协同作业,构筑核心技术壁垒 [14] - 2024年客户复购率达74.6%,关键客户复购率达84.3% [12] 财务表现与增长 - 2024年营收24.09亿元,为港股机器人板块已上市企业中收入规模最大的公司,2021-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45% [12] - 年度订单金额从2021年15.9亿元增至2024年31.4亿元 [12] - 毛利从2021年0.8亿元提升至2024年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18.5%,2024年毛利率达34.8% [13] 商业化进展与未来规划 - 2024年经调整EBITDA亏损收窄至0.25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率低至3.8%,呈现"高规模、高增长、低亏损"特征 [13][14] - 公司定位为"中国创新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成功突围的新标杆",技术实力全球领先 [14] - 未来将深耕机器人技术前沿领域,推动全球化战略版图扩张 [8][14]
智元机器人拟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份,但否认借壳上市
机器人圈· 2025-07-09 09:15
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 - 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和部分要约收购方式,至少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份,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邓泰华[4] - 具体交易方案包括:智元恒岳受让24.99%股份(1.01亿股),致远新创合伙受让5%股份(2016.82万股),并通过要约收购增持37%股份(1.49亿股)[4] - 交易完成后,智元系合计持有29.99%股份及表决权,上纬新材复牌前收盘价7.78元/股,市值31.38亿元[5] 交易性质与业务协同 - 智元机器人明确表示本次收购仅为控股权获取,不构成借壳上市[6] - 上纬新材证券部透露现有部分业务可应用于机器人领域,具体协同方案将在整合后公布[7] - 智元机器人拥有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产品线,覆盖服务、工业、物流等场景,2025年预计出货量达数千台[7] 行业背景与融资动态 - 智元机器人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京东、上汽、高瓴创投等,最新一轮融资由腾讯领投[10][11] - 国产机器人行业融资活跃:宇树科技C轮融资7亿元(估值120亿元),极智嘉通过港交所聆讯,多家企业近期递交招股书[12][13] - 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47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1080亿美元,CAGR达23%[13] 战略意义与市场影响 - 本次交易可能成为科创板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收购案例,也是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事件[9] - 行业面临高研发投入和竞争压力,多数企业仍处亏损状态,商业化落地能力是关键发展因素[13]
麦肯锡重磅报告:2030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关键预测
机器人圈· 2025-07-09 09:15
行业趋势与市场规模 - 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到1083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 [2][16] - 中国自动化行业未来五年将实现跨越式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连续流制造业、离散制造业和工业物联网软件及云服务 [2][16] - 流程工业自动化支出最高,2025年全球相关支出预计达76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2.8%;离散制造业增速更快但基数较低 [16][17] - 工业物联网软件和云服务细分市场增速最快,年增长率达18% [33] 技术发展方向 平台化趋势 - 构建软件定义的智能制造基础软件平台体系架构,实现生产要素数字化孪生和动态组合 [4][42] - 采用模型化数据底座统一数据体系,支持工业应用的模型化开发和部署 [4][43] - 分布式智能调度通过服务中间件实现应用灵活接入和快速集成 [5][44] - 内生型安全管控在开发全环节强化系统和数据安全 [5][45] 敏捷化趋势 - 全生命周期应用工具链覆盖开发到运维全流程,提升工程效率 [6][45] - 虚拟化PLC实现控制功能灵活部署,推动IT/OT融合 [6][46] -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降低编程门槛,生成式AI进一步简化软件开发 [6][47] 智能化趋势 -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解决制造业数据复杂性问题,实现生产全流程优化 [7][48] - 工业AI智能体结合大模型技术,提供确定性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7][52] - 生产全过程仿真与智能优化构建闭环系统,快速响应复杂生产需求 [7][51] 政策与竞争环境 - 中国出台《"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目标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13] - 国产化替代加速,DCS国产化率超60%,小型PLC国产化率超20%,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从2023年15%提升至2025年25% [38] - 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自动化需求,全球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已降至0.7%,预计2030年8亿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取代 [34][35] 企业转型建议 - 构建"数据中台+业务前台"架构,统一数据模型和标准,实现敏捷开发 [54][55] - 分段投资优先解决高成本场景,如预测性维护和能耗优化,ROI周期控制在12-18个月 [55][56] - 全面拥抱AI技术,从工具级向系统级升级,构建数据-算法-应用闭环 [58] - 培养复合型人才团队,设置数据资产管理员、AI算法工程师等新岗位 [58]
【早鸟票倒计时2天】IRCTC 2025特邀嘉宾(二)重磅揭晓!
机器人圈· 2025-07-09 09:15
会议概况 -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将于2025年7月22-24日在齐齐哈尔市举办,主题为"具身智能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融合与突破" [1] - 大会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发起,联合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权威机构支持 [1] - 会议聚焦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产业化路径与标准化建设,涵盖仿生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热点方向 [1] 特邀嘉宾 - 刘进长: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原研究员,科技部专业技术二级专家,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 [3][5] - 李贻斌: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6] - 陈殿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护理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 [9][10] - 王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控制和自主灵巧作业研究 [11][13] - 宋锐: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14][15] - 张建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医疗康复及特种机器人研究,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 [17] - 王斌锐: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仿生机器人、智能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发表高水平论文1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18][19][20] 会议注册 - 注册费用:学生参会1500元(早鸟价1200元),普通参会2800元(早鸟价2500元),企业代表3800元(早鸟价3500元) [22][35] - 注册方式: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线注册或通过"机器人科学网"PC端报名 [22][24] - 注册截止时间:2025年07月21日17:00 [25] 会议征文 - 征文截稿延期至7月12日 [1] - 征文主题包括仿生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 [29] 会务联系 - 会务组联系人:王伟(13810233376)、张新学(13305713232)、张利梅(13810170353) [36] - 商务合作联系:18355423366(微信同号) [38]
Science Robotics|耶鲁大学开源视触觉新范式,看出机器人柔性手的力感知
机器人圈· 2025-07-08 10:36
机器人视触觉传感技术突破 - 耶鲁大学提出" Forces for Free "( F3 )新范式,仅用标准 RGB 摄像头和优化柔性手爪即可实现精准力感知,硬件成本接近零 [1][2] - 系统能完成小孔插销(精度0.2N)、曲面擦拭(恒力1N)和书法写作等精细力控任务,平均力误差低至0.15N [14][15][17][19][21] - 相比传统F/T传感器(昂贵且笨重)和触觉传感器(易磨损),该方案通过软件算法解锁力感知能力 [2][5] F3柔性手设计优化 - 基于开源T42手爪改进,通过等长连杆设计和90°关节角优化运动学可操纵性,远离奇异构型确保形变可见性 [6][9] - 采用滚珠轴承替代金属销钉,将内部摩擦力从4.0N降至0.6N,减少迟滞效应提升力估算精度 [7][9] 视觉力感知算法架构 - CNN-Transformer模型处理20帧历史图像序列,通过时空关联解决"同形不同力"问题 [10][11] - 集成SAM视觉基础模型分割手爪区域,消除背景干扰并增强抗遮挡能力 [11][13] 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 当前支持二维力感知(10Hz响应),未来可扩展至三维力/力矩估算及多指灵巧手应用 [22] - 完整开源方案包含硬件设计、算法代码和数据集,显著降低研究门槛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