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面向全球招聘三名院长——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及机械与先进制造学院
生物世界· 2025-08-10 01:00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招聘工科学院院长 核心观点 -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面向全球招聘三个工科学院院长,包括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及机械与先进制造学院 [3] - 校区定位智能化、生态化和国际化,计划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大至12000人 [3] - 校区整合全球顶尖学术和产业资源,旨在培养未来领军人才 [3] 岗位职责 - 监督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包括战略规划和执行 [5] - 招募顶尖教师,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产学研合作 [11] - 拓展教育资源,加强国际伙伴关系以提升学校全球声誉 [11] 应聘要求 - 需在国际上享有学术声誉并具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 [6] - 需与南京大学校训相契合,秉持创新理念推动学科发展 [6] - 需精通普通话和/或英语,拥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和卓越领导才能 [6] - 需身心健康,能够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 [6] 福利待遇 - 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且可协商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7] - 充足的人员配备支持和启动资金以促进团队建设 [7] - 可使用世界一流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专用实验室及高性能共享设备平台 [7] - 有资格获得住房及搬迁补助、VIP医疗服务及子女入读顶级附属学校的机会 [7] 申请方式 - 申请者需将个人简历发送至rcb@nju.edu.cn,邮件主题注明学院名称及姓名 [8] 苏州区位优势 - 苏州拥有2500年历史,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以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 [9] - 汇聚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驱动的研究机构,城市繁华与自然宁静相得益彰 [9]
南京大学面向全球招聘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生物世界· 2025-08-10 01: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南京大学发布招聘启事,面向全球招聘 医学院 和 生命科学学院 院长 。医学院前任院长为 张峻峰 教授 (目前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生命科学学院现 任院长为 张辰宇 教授。 福利待遇 : 具有全球竞争力且可协商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充足的人员配备支持和启动资金,以促进团队建设。可使用世界一流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专用实验室以及高性能共 享设备平台。有资格获得住房及搬迁补助、VIP 医疗服务以及子女入读顶级附属学校的机会。 南京大学医学院 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其历史可追溯至 1925 年,医学院现有教授 142 名,副教授 207 名,并拥有多个世界知名的研究平台,例如国家慢性肾 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基因工程小鼠资源中心以及教育部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起源 于 1914 年,是中国首个大学生物系, 也是国内最早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与教育的机构之一。生命科学学院现有 53 名教授和 47 名 副教授。此外,学院还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平台,其中包括国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应聘要求 : 对高等教育和研究充满热情,遵守中国职业道德和法律。 在国际 ...
Nature子刊:舒易来团队领衔,中韩合作带来基因编辑治疗耳聋新希望
生物世界· 2025-08-09 11:00
基因治疗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与韩国首尔大学合作研发PAM灵活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成功纠正人源化MPZL2小鼠模型的东亚创始突变(c.220C>T),恢复听力并维持至少20周[3][9][11] - 研究团队开发ABE8eWQ SpRY:sgRNA3治疗体系,实现低旁观者编辑和脱靶效应,拓宽单碱基编辑技术在遗传病中的应用范围[9][11][13] - 此前团队通过AAV-ie介导的基因替换策略恢复Mpzl2基因敲除小鼠听力,成果发表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4] 遗传性耳聋疾病现状 - 全球5%人口(4.3亿人)患致残性听力障碍,其中先天性耳聋患者2600万,新生儿发病率1-3‰,中国每年新增3万聋儿[6] - 60%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已知耳聋基因超200个,MPZL2突变占东亚轻度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的17.3%,仅次于STRC基因(55.8%)[7][8] - MPZL2基因c.220C>T突变在东亚临床队列中占比15.5%(24/155例),95.8%患者携带该突变[8] 基因治疗临床进展 - 复旦大学团队完成全球首例OTOF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采用双AAV载体递送系统突破大基因递送限制,成功恢复10余名患者听力和言语[21][23] - 基因治疗在噪声言语与音乐感知中表现优于人工耳蜗,听觉皮层功能重建证据发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及JAMA Neurology[29] - 团队研究成果获《柳叶刀》封面导读,国际评价为"耳聋治疗的范式转变",相关技术方案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等顶级期刊[24][28] 技术攻关与创新 - 攻克OTOF基因治疗两大挑战:双AAV载体拆分递送解决基因容量限制,自主开发微创内耳递送路径和给药装置[23] - 听觉皮层激活研究显示基因治疗后前颞叶、颞顶叶区域功能显著提升,证实听觉通路重建[28][29] - 团队在Nature Reviews Genetics发表综述,系统论述耳聋基因治疗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24]
Immunity:黄波团队利用生物机械力信号强势扩增干性 CAR-T 细胞,有望颠覆实体肿瘤细胞治疗
生物世界· 2025-08-09 11:00
CAR-T细胞疗法突破 - 传统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存在两大难题:难以突破肿瘤组织屏障和瘤内存活时间短[3] - 黄波团队利用生物力学信号成功解偶联CAR-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程序,仅需4.5天即可培养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AR-T细胞[3] - 新型干细胞样CAR-T细胞展现出强大的肿瘤浸润能力和长期生存本领,在多种实体瘤模型中表现卓越[3][8] 生物力学机制 - 生物力学信号通过β2整合素介导的机械力感受通路实现CAR-T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解偶联[8] - 在3D纤维蛋白凝胶中,β2整合素磷酸化导致YAP蛋白失活,解除对MafG的抑制,从而激活SOX2、NANOG等干性基因表达[8][9] - 同时β2整合素激活MAPK信号通路促进CAR-T细胞增殖,实现增殖与干性维持的双重效果[8] 技术优势 - 新型制备方法无需添加昂贵外源因子,细胞用量低,有望大幅降低CAR-T治疗成本[8] - 制备周期仅需4.5天,完全满足临床需求[3][7] - 该方法已在人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胰腺癌等多种荷瘤小鼠模型中验证有效[8] 研究背景 - 黄波团队自2008年起开展生物力学在肿瘤和免疫领域的研究,前期发现柔软性是干性细胞的基本特征[6][7] - 团队曾证实肿瘤再生细胞(TRC)在软凝胶中能大量扩增,而在硬环境中进入休眠状态[6] - 前期研究为本次CAR-T细胞制造方法的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6][7]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7篇Cell论文:AI挖掘代谢酶、新型类全能细胞、癌症恶病质、细胞命运调控、大片段DNA编辑等
生物世界· 2025-08-09 08:00
华人学者Cell期刊研究亮点 - 本周Cell期刊上线9篇研究论文,其中7篇来自华人学者 [2] - 研究领域涵盖皮肤机械力抵抗机制、大片段DNA编辑、复合型转座子功能、癌症恶病质治疗、类全能细胞诱导、高加索人群遗传历史和AI挖掘代谢酶 [2] 皮肤机械力抵抗机制 - 发现皮肤上皮细胞中进化形成的Slurp1基因机制可适应陆地运动机械应力 [4] - SLURP1基因突变导致掌跖角化病(PPK),表现为手掌脚掌角质层异常增生 [7] - 基因敲除小鼠实验显示降低机械压力可完全逆转PPK表型 [7] - SLURP1通过维持SERCA2b钙泵活性调控细胞质钙水平,抑制pPERK-NRF2信号通路 [7] 大片段DNA精准编辑技术 - 开发新型PCE技术实现kb到Mb级别DNA精准无痕编辑 [9] - 该技术可进行多基因叠加和基因组结构变异操控 [12] - 在作物改良和遗传病治疗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12] - 可推动人工染色体构建和合成生物学发展 [12] 复合型转座子的增强子功能 - 首次揭示二价染色质对SVA转座子的协同调控机制 [17] - 证明SVA具有RNA依赖性增强子活性 [17] - 在造血系统分化和衰老相关髓系造血中起重要作用 [17] 癌症恶病质治疗突破 - 发现癌症炎症导致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引发恶病质 [19] - 脑-肝迷走神经轴紊乱导致肝脏HNF4α耗竭 [22] - 靶向干预右侧颈迷走神经可缓解恶病质症状 [22] - 与化疗协同可改善生存率 [22] 类全能细胞研究进展 - 通过化学小分子诱导获得胚胎始源细胞(EFC) [24] - EFC可独立完成从8-16细胞到器官发生的全过程 [26] - 突破转基因依赖限制,为发育研究提供新工具 [26] 高加索人群遗传研究 - 分析230个古代DNA样本揭示5000年遗传连续性 [29] - 建立跨越青铜时代到中世纪早期的DNA序列 [31] - 显示南高加索地区人群高流动性下的遗传稳定 [31] AI辅助代谢酶发现 - 开发BEAUT工作流程预测60万种胆汁酸代谢酶 [33] - 发现首个独特骨架修饰胆汁酸3-acetoDCA及其合成酶ADS [33] - 3-acetoDCA可调控肠道菌群组成 [33] - 提供研究微生物代谢酶的新框架 [36]
Science重磅:破解阿尔茨海默病抗体药的脑出血副作用——突破血脑屏障,靶向递送抗Aβ抗体
生物世界· 2025-08-09 04:06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现状 -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严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情绪调节障碍及运动能力丧失,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2] - 国际制药巨头如辉瑞、强生、罗氏投入百亿美元资金研发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但鲜有成功 [2] - 2021年6月7日,FDA加速批准卫材和渤健合作开发的抗体药物Aducanumab上市,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个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 [3] 现有药物的局限性与争议 - Aducanumab通过清除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发挥作用,但相当比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脑出血(ARIA) [3] - FDA后续批准的两款抗体药物Donanemab(礼来)和Lecanemab(卫材/渤健)同样存在ARIA副作用问题 [3] - 这些药物通过注射全身给药,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的比例很小,抗体主要在血管内淀粉样蛋白周围聚集,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管损害和出血 [6] Denali Therapeutics的创新技术 - Denali公司开发了利用转铁蛋白受体(TfR)的抗体转运载体ATV cisLALA,将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突破血脑屏障递送到大脑 [4] - ATV cisLALA增强了抗体在大脑中的分布及与淀粉样蛋白斑块的结合,且不会引发ARIA副作用 [4] - 该技术通过受体介导的转运策略,利用TfR将药物递送到大脑,此前已开发过增加蛋白药物大脑暴露的运输载体 [6] ATV cisLALA的技术优势 - ATV cisLALA具有不对称Fc突变(L234A/L235A),在降低TfR相关血液学风险的同时保留诱导小胶质细胞吞噬Aβ及减少淀粉样蛋白斑块的能力 [7] - 该载体通过毛细血管穿透血脑屏障,抗体在脑实质中广泛分布,动脉中定位显著降低,而传统抗Aβ抗体集中于动脉周围血管空间易引发ARIA [9] - 在5xFAD小鼠模型中,ATV cisLALA:Aβ几乎完全消除了ARIA样病变和血管炎症反应 [9] 与传统药物的递送机制对比 - 传统抗Aβ抗体通过脑脊液和血管周围间隙(PVS)进入大脑,易在血管淀粉样蛋白处引发炎症和ARIA [11] - ATV递送的抗Aβ抗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脑屏障,利用TfR介导的转运增强脑实质分布,增加与淀粉样蛋白斑块的结合,减少ARIA副作用 [11] - Denali的TfR方法还可用于递送反义寡核苷酸(ASO)靶向tau蛋白,有望同时清除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两种关键毒性蛋白 [11] 研发进展与未来计划 - Denali公司正在推进IND申报前研究,计划明年进行临床试验 [4] -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12]
Cell:沈西凌团队揭开癌症患者暴瘦的原因,并提出治疗方法
生物世界· 2025-08-09 04:06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据统计,50%-80% 的癌症患者会遭受 癌症相关恶病质 ( Cancer-associated Cachexia, CAC) 的困扰,这是一种 以不可控制的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和肌肉 消耗为特征的衰弱综合征,其会导致癌症治疗抵抗,增加癌症患者的死亡率。该综合征导致了近三分之一的癌症相关死亡,且目前无法治愈或逆转的方法。 2025 年 8 月 7 日,德克萨斯大学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 沈西凌 教授团队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 Vagal blockade of the brain-liver axis deters cancer-associated cachexi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癌症诱导的炎症导致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引发恶病质表型,而阻断迷走神经能够可恢复癌症相关恶病质小鼠模型的进食,减轻恶病质并延长其生存 期。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在 癌症相关恶病质 ( Cancer-associated Cachexia, CAC) 小鼠模型中发现,癌症诱导的全身性炎症会改变 迷走神经张力 ( vagal tone ) 。这种迷走神经功能 ...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新突破:邓宏魁团队首次实现利用人iPSC制备内分泌细胞类型完备具有低血糖防护功能的胰岛
生物世界· 2025-08-09 04:06
干细胞来源胰岛研究进展 - 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胰岛(CiPSC-胰岛)成功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患者1年内无需外源胰岛素且恢复血糖控制[2] - 研究首次构建内分泌细胞类型完备的人多能干细胞来源胰岛(含α、β、δ、ε和γ五种亚型),解决细胞类型及功能不全难题[3][4] - 完备胰岛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实现双向血糖调节:高血糖逆转后低血糖发生率仅3%(对照组59%),并恢复缺陷性反向调节反应[4][10] 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 - 建立首个可精确调控五种内分泌细胞比例的胰岛制备体系,通过工程化定制重现天然胰岛功能[8] - 研究确立控制内分泌亚型相对丰度的策略,为移植后血糖稳态校准及低血糖防护提供基础[6] - 该进展为干细胞来源胰岛的临床转化提供安全保障,加速糖尿病细胞治疗应用进程[8] 研究团队与成果 - 北京大学/杭州瑞普晨创团队完成研究,孟高帆、顾佳斌等为共同第一作者,邓宏魁、孟高帆为通讯作者[9] - 成果发表于Cell Stem Cell,实现β与非β细胞成分平衡以增强低血糖保护作用[10]
太极阴阳:北京大学王凯团队血管类器官研究登上Cell Stem Cell封面
生物世界· 2025-08-09 01:00
血管类器官研究突破 - 血管类器官(VO)已成为研究血管发育、疾病和再生医学的重要模型,通过人多能干细胞(hPSC)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EC)和血管壁细胞(MC),可构建功能性三维血管网络 [2] - 独立控制内皮细胞和血管壁细胞仍具挑战性,限制了血管类器官在研究和临床转化中的潜力 [2] 研究方法与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了通过正交激活转录因子ETV2和NKX3-1快速生成血管类器官的新方法,可在5天内从iPSC大量生成尺度均一的血管类器官 [3][8] - 该方法无需细胞外基质(ECM)包埋,生成的血管类器官在接触ECM后进一步成熟,形成更大且结构更完善的血管 [8] - 单细胞RNA测序显示,转录因子激活时间调控血管谱系异质性:短时激活ETV2(1天)更易获得动脉样iEC,长时激活(3天)促进静脉样或高血管新生潜能的iEC [8] 应用潜力与实验结果 - 血管类器官在体内植入免疫缺陷小鼠后形成有血液灌注的血管,并在下肢缺血模型和胰岛移植模型中促进血管重建 [9][10] - 该技术平台具有广泛潜力,可用于血管建模、疾病研究和再生细胞治疗 [13] 研究核心突破 - 通过正交激活转录因子从iPSC快速生成血管类器官 - iEC和iMC同时分化驱动成熟且功能正常的血管形成 - 转录因子激活时间调节血管细胞身份和异质性 - 血管类器官可在缺血和移植模型中植入并重建血管系统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08 10:4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磁电传感 技术 有望用于 柔性传感器 ,能够以极低的能耗实现对电场和磁场的精确检测。然而,其实际应用受到弱磁电效应和整体性能有限的制约,尤其是在机 械应变的情况下。 2025 年 8 月 7 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明杰 教授、 赵立东 教授以及 李景 准聘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 Strain-coupled, crystalline polymer-inorganic interfaces for efficient magnetoelectric sens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表面官能化的铁磁单层与铁电聚合物之间的共结晶策略制备出一种机械强度高、节能的磁电传感器, 所得复合薄膜的磁电容系数高达 23.6%, 能够 实现超快磁电检测, 比传统传感器快近 10 倍,且可通过腕戴式器件实现与标准高斯计相媲美的磁场检测精度。 该研究为柔性可穿戴设备集成热电冷却器等多功 能材料开辟了新途径,有望推动磁电传感技术在医疗监测、物联网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设置 星标 ,不错过精彩推文 开放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