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

搜索文档
西藏药业: 转型再出发 双路径发力构建新增长曲线
中国证券报· 2025-09-28 21:38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2025年再次努力转型 大方向是新质生产力 小方向是创新药[1] - 公司以新媒体营销与创新药研发为双轮驱动 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 - 公司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包括内源性增长和外源性增长双路径发力[3] 财务表现 - 公司过去10年(2015年-2024年)营业收入从5.21亿元增至28.07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34%[2] - 公司过去10年(2015年-2024年)净利润从0.92亿元增至10.51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63%[2]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45%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9.45%[3]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长2.23% 扣非净利润增长3.69%[3] 投资与并购 - 公司拟以6000万美元投资Accuredit Therapeutics Limited 将持有其40.82%股权[1] - Accuredit核心资产为锐正基因 主要从事基因编辑技术研究[1] - 并购锐正基因是公司外源性增长的重要抓手 开启从0到1的创新探索[3] 产品管线 - 核心产品包括生物制品一类新药新活素 藏药诺迪康 国际心血管药物依姆多[2] - 诺迪康和金罗汉两个产品已具备重新爆发和增长机会[3] - 计划推进新活素的海外临床研究 尝试海外市场[3] 锐正基因技术平台 - 锐正基因聚焦基于非病毒载体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开发[5] - 建立产业级端到端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平台 拥有基因编辑和递送专利技术[5] - 碱基编辑器已获美国专利[5] - 通过基因可逆性技术和高饱和剂量脱靶检测提升安全性[6] 研发进展 - 主要在研产品ART001针对ATTR 已在中国和美国获批IND[5] - ART001正在中国开展I/IIa期临床试验[5] - ART001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认定和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5] - ART002尚未取得临床批件[5] 行业前景 - 基因编辑技术效果不可逆 安全性是核心关注点[6] - 国际上需等待2年到5年临床数据验证安全性[6] - 安全性得到确认后可应用于多种大病种 慢病领域应用较谨慎[6]
转型再出发 双路径发力构建新增长曲线
中国证券报· 2025-09-28 20:45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计划在2025年进行战略转型 聚焦新质生产力和创新药方向[1] - 公司通过内源性增长和外源性增长双路径发力 以新媒体营销和创新药研发为双轮驱动[1] - 公司已基本完成从1到10的内源性增长目标 正为实现从10到100的规模化增长奠定基础[1] 财务表现 - 公司过去10年(2015年-2024年)营业收入从5.21亿元增至28.07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18.34%[2] - 同期净利润从0.92亿元增至10.51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27.63%[2]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45%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9.45% 较2023年112.49%的增速大幅放缓[2]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长2.23% 扣非净利润增长3.69%[2] 投资布局 - 公司以6000万美元投资Accuredit Therapeutics Limited 获得40.82%股权[1] - Accuredit核心资产为通过VIE架构控制的锐正基因 主要从事基因编辑技术研究[1] - 锐正基因成立于2021年 聚焦基于非病毒载体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开发[4] 产品管线 - 公司核心产品包括生物制品一类新药"新活素"、藏药"诺迪康"、心血管药物"依姆多"及多个国家级中药品种[2] - 锐正基因主要产品ART001针对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 已在中美获批IND 正在中国开展I/IIa期临床试验[4] - ART001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认定和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 ART002尚未取得临床批件[4] 技术优势 - 锐正基因建立产业级端到端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平台 开发出系列基因编辑和递送专利技术[4] - 碱基编辑器已获美国专利 通过基因可逆性技术和高饱和剂量脱靶检测提升安全性[4][5] - 基因编辑技术特点为效果不可逆 安全性是核心关注点 需2-5年临床数据验证[5] 增长战略 - 公司计划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包括内源性增长和外源性增长两个维度[3] - 内源性增长侧重稳定新活素基本盘 重塑现有产品价值 诺迪康和金罗汉产品已具备重新爆发机会[3] - 外源性增长通过研发投入、并购及创新产品布局 计划推进新活素海外临床研究[3] 管理团队 - 锐正基因CEO王永忠曾任苏桥生物CEO、先声药业总裁、康弘生物CEO及美国健赞公司科学家[4] - 公司看重锐正基因的国际化视野可赋能海外拓展 其研究方向紧跟生物医药前沿趋势[4]
科创板IPO过会,百奥赛图港股大涨
36氪· 2025-09-26 01:57
IPO进展 - 科创板IPO于9月24日获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批准 拟募集资金11.85亿元 主要投资药物早期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 [1][4] - 若成功登陆科创板 公司77.81%股份将在A股上市流通 22.19%股份在H股流通 [2] - 港股股价在IPO过会后次日盘中涨超10% 收盘涨5.73%至29.5港元/股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6.21亿元 同比增长51.27% [2] - 归母净利润4799.9万元 同比扭亏且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2] - 临床前产品与服务业务营收458.1万元 同比增长56.9% 毛利率保持约70%高位 [2] - 经营现金流净额2.03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587.1% [3]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35.56% 2024年实现净利润3354.18万元 成功扭亏 [5] 业务构成 - 专注基因编辑技术创新与应用 形成四大技术平台:基因编辑模式动物制备 创新模式动物繁殖与供应 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及抗体药物发现 [4] - 推动"千鼠万抗"计划 利用RenMice小鼠平台大规模发现全人候选抗体分子 [10] - 开发肿瘤 自身免疫 心脑血管等疾病领域创新型小鼠模型 [10] - 加强海外制药公司业务联系 拓展海外CRO业务 [10]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6.99亿元 4.74亿元 3.24亿元 占营收比例从130.96%降至33.04% [6] - 截至2024年底拥有研发人员337人 占员工总数30.78% [6] 募资用途 - 药物早期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投资4.54亿元 占募资总额38.28% [5] - 抗体药物研发及评价项目投资3.16亿元 占比26.70% [5] - 临床前研发项目投资1.65亿元 占比13.92% [5] - 补充流动资金2.5亿元 占比21.10% [5] 公司治理 - 沈月雷与倪健合计控制27.0291%表决权 为公司共同控股股东及实控人 [6] - 创始人沈月雷带领团队将基因敲除模式动物研发周期从14-18个月缩短至7-9个月 服务哈佛大学医学院 GSK等国际机构 [9]
自带导航 主动敲门 CRISPR有了新型“快递车”
科技日报· 2025-09-22 23:36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开发新型LNP-SNA递送系统 通过DNA外壳结构提升细胞靶向性和内化效率 实现主动式细胞摄取[3] - 新系统递送效率达传统脂质纳米颗粒的3倍以上 细胞毒性显著降低 基因编辑精准度提升60%以上[3] - 模块化平台可适配多种细胞靶向需求 已成功在皮肤细胞 免疫细胞 肾脏细胞及骨髓干细胞完成验证[4] 传统递送技术局限 - 病毒载体存在免疫原性风险且载荷有限 人工合成LNP存在内体逃逸效率低下的技术瓶颈[2] - 体外编辑方案因操作复杂性和高成本难以规模化应用 行业亟需新型体内递送方案[2] 产业化进展 - 基于球形核酸技术的7款药物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部分适应症涉及癌症治疗领域[4] - 生物技术公司正推动新技术临床转化 目标加速基因疗法临床应用落地[4] 技术价值定位 - 突破核心在于递送系统创新而非编辑工具本身 解决体内精准给药的关键瓶颈[1][4] - 技术突破为遗传病 癌症及罕见病等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范式[1]
百奥赛图IPO:募资缩水超7亿,要融资11.85亿,实控人外债不低
搜狐财经· 2025-09-22 12:39
核心观点 - 百奥赛图科创板上市将上会 保荐机构为中金证券 公司为临床前CRO及生物技术企业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提供模式动物及临床前研发服务 与全球前十制药企业均有合作[1] - 实控人表决权比例较低且存在大额偿债压力 募资规模较首版缩水7.08亿元 研发投入及人员持续缩减 面临专利侵权诉讼索赔100万元[1][3][5][6][7][8][13][15] - 公司收入保持增长并于2024年实现扭亏 但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应收账款及存货规模持续走高 相关减值损失侵蚀利润[16][19][20][21]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沈月雷、倪健夫妇合计控制公司27.03%表决权 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强化控制[3][4] - 实控人存在大额偿债压力 2024-2025年需偿还借款本息及纳税合计1.13亿元 其中2025年为偿债高峰金额达7,943.61万元[5][6] - 实控人持股比例较低 若通过减持H股或质押方式偿债可能导致控制权进一步稀释[5] 融资与募投项目 - 本次IPO拟募集资金11.85亿元 较首版招股书募资规模18.93亿元缩水7.08亿元[7][8] - 募投资金主要用于药物早期研发服务平台建设(4.54亿元)、抗体药物研发及评价(3.16亿元)、临床前研发(1.65亿元)及补充流动资金(2.5亿元)[7][8] - 药物早期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建筑工程款占比70.70% 抗体药物研发及评价项目中工程建设费用占比68.40%[9][10][11] - 公司于2022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募资约5亿元 本次为二次融资[9] 研发投入与人员 - 研发费用持续下滑 2022-2024年分别为6.99亿元、4.74亿元、3.24亿元 研发费用率从130.96%降至33.04%[11][12] - 2024年研发费用率33.04%略低于行业均值38.42% 但高于南模生物(19.67%)、药康生物(12.69%)及昭衍新药(4.6%)[12] - 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减少 从2022年627人降至2024年337人 占比从47%降至30.78%[13][14] - 公司拥有192项发明专利 其中境内97项、境外95项 核心技术包括ESC/HR、CRISPR/EGE、SUPCE及RenMice平台[14][15]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2022-2024年分别为5.34亿元、7.17亿元、9.8亿元 同比增长50.58%、34.28%、36.76%[16] - 2024年实现净利润0.34亿元 扭亏为盈 2022-2023年分别为亏损6.02亿元、3.83亿元[16]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51.27% 净利润0.48亿元同比增长194.72%[16] -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2022-2024年分别为58.9%、67.73%、65.28% 显著高于行业均值17.33%、24.26%、30.53%[16][19] - 2024年末货币资金4.04亿元 短期借款1.81亿元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0.71亿元 长期借款1.56亿元[19] 资产质量与运营风险 - 应收账款余额持续增长 2022-2024年分别为1.15亿元、1.54亿元、2.50亿元 坏账准备分别为706.80万元、1,139.57万元、2,089.15万元[19][20] - 存货规模2022-2024年分别为1.08亿元、0.98亿元、1.1亿元 跌价准备分别为346.59万元、957.31万元、675.59万元[20] - 信用减值损失主要来自应收账款 2022-2024年分别为138.44万元、431.28万元、945.22万元[21] - 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来自存货跌价 2022-2024年分别为338.74万元、942.20万元、613.37万元[21] 法律风险 - 2024年9月因RenNano平台涉嫌专利侵权被和铂医药起诉 索赔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100万元[15] - 公司认为赔偿金额较小且具备支付能力 预计不会对生产经营及上市产生重大不利影响[15]
基因编辑技术为唐氏综合征治疗提供新思路
人民日报· 2025-09-14 20:29
据新华社东京电(记者钱铮)日本三重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交叉 学科》上发表成果说,他们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去除了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余的21号染色体,并确认 了相关结果。这项技术如果发展成熟,将有助研究人员未来找到唐氏综合征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和改善方 法。 本项研究中,团队从唐氏综合征患者皮肤中提取成纤维细胞并以此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 胞)。接着,他们应用染色体工程学培育出3种iPS细胞,这3种iPS细胞分别被删除了3条21号染色体的其 中一条。以对这些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基础,研究人员提取出每条21号染色体所特有的供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识别的序列。以提取的这些序列信息为基础,研究团队构建起可将目标21号 染色体从多个点位切割的CRISPR/Cas9系统。用这一系统处理唐氏综合征患者的iPS细胞,能以高至 37.5%的准确率去除目标21号染色体。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已去除多余染色体的iPS细胞,包括其基因表 达模式、细胞增殖速度以及对活性氧的处理能力等。结果发现,这些细胞的特性已恢复正常。研究人员 还确认,iPS细胞以外的分化细胞、如成纤维细胞以及非 ...
港股异动 午前涨超5% 中期股东应占溢利4799.9万元 公司基因编辑技术价值凸显
智通财经· 2025-09-03 04:11
核心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六个月收益达人民币6.21亿元 同比增长51.3% [1] - 股东应占溢利4799.9万元 实现同比扭亏为盈 [1] - 每股盈利0.12元 [1] 业务板块表现 - 临床前产品与服务业务收入人民币4.58亿元 同比增长56.9% 毛利率约70% [1] - 抗体发现业务收入人民币1.63亿元 同比增长37.8% 毛利率约90% [1] 技术优势与竞争壁垒 - 以全球领先基因编辑技术为基石 构建创新动物模型和抗体分子转让开发双引擎增长模式 [2] - 凭借RenMice系列全人抗体小鼠平台及"千鼠万抗"计划形成技术专利双重护城河 [2] - 全球化专利网络构筑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2]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 开创区别于传统CRO与药企的平台型创新biotech发展路径 [2] - 加速确立"全球新药发源地"行业地位 [2] - 长期成长价值与投资吸引力持续提升 [2] 二级市场表现 - 股价午前涨超5% 截至发稿涨4.83%至24.76港元 [1] - 成交额744.04万港元 [1]
百奥赛图-B午前涨超5% 中期股东应占溢利4799.9万元 公司基因编辑技术价值凸显
智通财经· 2025-09-03 04:0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益6.2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1.3% [1] - 股东应占溢利4799.9万元人民币 实现扭亏为盈 [1] - 每股盈利0.12元人民币 [1] 业务板块分析 - 临床前产品与服务业务收入4.5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6.9% [1] - 该业务毛利率维持在70%高水平 [1] - 抗体发现业务收入1.6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7.8% [1] - 抗体发现业务毛利率达90% [1] 技术优势与竞争壁垒 - 建立RenMice系列全人抗体小鼠平台及"千鼠万抗"计划 [2] - 形成全球化专利网络构筑技术护城河 [2] - 创新动物模型与抗体分子转让开发构成双引擎增长模式 [2]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 开创平台型创新biotech差异化发展路径 [2] - 区别于传统CRO与药企的商业模式 [2] - 加速确立"全球新药发源地"行业地位 [2]
港股异动 | 百奥赛图-B(02315)午前涨超5% 中期股东应占溢利4799.9万元 公司基因编辑技术价值凸显
智通财经网· 2025-09-03 04:05
股价表现 - 百奥赛图-B午前涨超5% 截至发稿涨4.83%报24.76港元 成交额744.04万港元[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益6.2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1.3%[1] - 股东应占溢利4799.9万元人民币 同比扭亏为盈[1] - 每股盈利0.12元人民币[1] 业务板块表现 - 临床前产品与服务业务营业收入4.5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6.9% 毛利率约70%[1] - 抗体发现业务营业收入1.6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7.8% 毛利率约90%[1] 商业模式与技术优势 - 构建以创新动物模型和抗体分子转让开发为核心的双引擎增长模式[2] - 拥有RenMice系列全人抗体小鼠平台和"千鼠万抗"计划[2] - 形成全球化的专利网络 构筑技术专利双重护城河[2] 行业定位与发展前景 - 开创区别于传统CRO与药企的平台型创新biotech发展路径[2] - 加速确立"全球新药发源地"行业地位[2] - 长期成长价值和投资吸引力持续提升[2]
武汉科学家找到油菜白菜等作物“患癌”的关键基因
长江日报· 2025-09-02 00:28
核心研究成果 - 科研团队鉴定出导致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关键感病基因GSL5 该基因被根肿菌效应蛋白劫持以关闭植物抗病通路[1] -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GSL5基因 使植物重启抗病通路并创制出广谱高抗或免疫的新种质[2] - 田间试验证实敲除GSL5基因对油菜生长发育和油菜籽产量无负面影响[2] 技术突破意义 - 打破传统种间杂交抗病育种模式 开辟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抗性的生物育种新途径[2] - 实现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广谱抗性改良和高效持久防控技术的重大突破[2] - 为保障我国优异基因和种源自主可控提供核心科技支撑[2] 病害经济影响 - 根肿病造成我国每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严重威胁食用油及蔬菜供给安全[1] - 该病害是由根肿菌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 具有抗源单一和抗性丧失快等防控难点[1] 学术认可 - 研究成果获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