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治疗
icon
搜索文档
自带导航,主动敲门,CRISPR有了新型“快递车”
科技日报· 2025-09-23 08:52
CRISPR是一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像"分子剪刀"一样精准地修改导致疾病的基因,为治疗遗 传病、癌症、罕见病等许多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自这项技术诞生以来,科学家 们已经成功在实验室中修复了许多致病基因。然而,一个关键问题始终限制着它的实际应用:如何安 全、高效地把这套"剪刀"送到身体里真正需要它的细胞中去?如果送不到,或者送到了但效率太低,再 先进的技术也无法真正治病。 现在,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基因快递车",不仅能 更高效地把CRISPR工具送进细胞,还能减少伤害,提高基因修复准确率,为未来更多基因疗法的临床 应用铺平了道路。 传统"快递"方式各有短板 要把CRISPR送进细胞,科学家目前主要依赖两种"交通工具":一种是改造过的病毒,另一种是人工合 成的微小脂肪颗粒(脂质纳米颗粒,简称LNP)。病毒就像天生的"潜入高手",能轻松进入细胞,因此 效率较高。但它也有明显缺点:人体会把它当成外来入侵者发起攻击,引发免疫反应,带来安全风险; 而且它能携带的"货物"有限,有时装不下完整的基因编辑工具包。另一种方式,也就是LNP,安全性更 高,不 ...
Cell系列综述:舒易来团队等系统总结耳聋治疗的范式转变——临床基因治疗恢复听力
生物世界· 2025-09-23 08:3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研究院 舒易来 、 李华伟 , 哈佛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陈正一 和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听力研究中心 曾凡钢 合作 (共同一作为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研究院 的 韩双 、 陈紫婷 和 王大奇 ) 在 Cell Press 旗下综述期刊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 Clinical gene therapy restores hearing: a paradigm shift 的综述论文 。 亮点 以腺相关病毒 (AAV) 为载体的基因治疗策略,在动物模型中已被证实对20多种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耳聋有效。 2022 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率先完成临床试验注册,并在中国上海成功实施了 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 ,成为先天性耳聋领域首次基因治疗临 床实践。2023-2025 年期间,全球另有 7 项针对 OTOF 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在 8 个国家注册。截止目前,5 项临床试验已报道通过双 AAV 递送策略成功恢复受试者听力,为遗传性耳聋 ...
CRISPR有了新型“快递车”
科技日报· 2025-09-23 01:36
CRISPR是一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像"分子剪刀"一样精准地修改导致疾病的基因,为治疗遗传病、癌症、罕见病等许多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自这项技术诞生以来,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在实验室中修复了许多致病基因。然而,一个关键问题始终限制着它的实际应用:如何安 全、高效地把这套"剪刀"送到身体里真正需要它的细胞中去?如果送不到,或者送到了但效率太低,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真正治病。 图片由AI生成 现在,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基因快递车",不仅能更高效地把CRISPR工具送进细胞,还能减少伤 害,提高基因修复准确率,为未来更多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 研究发现,这种新型"快递车"进入细胞的效率是普通脂肪颗粒的3倍以上,对细胞的毒性却明显更低。更重要的是,它完成基因编辑的几率也提升了3 倍,并且在修复基因时更加精准,出错的概率大幅下降——精确修复的成功率提高了60%以上。这对于基因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一次错误的编辑就可能 带来新的健康风险。 适合多种疾病的通用平台 这项技术还有一个巨大优势:它是一个"模块化"的平台,就像一个通用运输系统,可以灵活调 ...
自带导航 主动敲门 CRISPR有了新型“快递车”
科技日报· 2025-09-22 23:36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开发新型LNP-SNA递送系统 通过DNA外壳结构提升细胞靶向性和内化效率 实现主动式细胞摄取[3] - 新系统递送效率达传统脂质纳米颗粒的3倍以上 细胞毒性显著降低 基因编辑精准度提升60%以上[3] - 模块化平台可适配多种细胞靶向需求 已成功在皮肤细胞 免疫细胞 肾脏细胞及骨髓干细胞完成验证[4] 传统递送技术局限 - 病毒载体存在免疫原性风险且载荷有限 人工合成LNP存在内体逃逸效率低下的技术瓶颈[2] - 体外编辑方案因操作复杂性和高成本难以规模化应用 行业亟需新型体内递送方案[2] 产业化进展 - 基于球形核酸技术的7款药物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部分适应症涉及癌症治疗领域[4] - 生物技术公司正推动新技术临床转化 目标加速基因疗法临床应用落地[4] 技术价值定位 - 突破核心在于递送系统创新而非编辑工具本身 解决体内精准给药的关键瓶颈[1][4] - 技术突破为遗传病 癌症及罕见病等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范式[1]
张江独角兽,完成超6亿元融资 | 融资周报(2025年第34期)
搜狐财经· 2025-09-17 06:11
1. 一周融资概述 本周上海共发生23起融资,张江有7起,临港有2起。 2. 融资企业动态 (1)8月12日,尧唐生物发布LNP-mRNA介导的体内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研究成果; (2)9月4日,如身机器人入围腾讯2025银发科技伙伴计划。 3. 热点行业聚焦 01 融资综述 加冕研究院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统计,本周(9.8 – 9.14),上海企业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其中有6起披露了融资金额,合计金额约17.31亿元。本期较上 期(18起)多5起融资事件。 从行业分布来看,本周上海融资共涉及11个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最多,有5起;其次是人工智能,有3起。 从行政区域分布来看,本周上海共有9个区发生融资事件。其中,浦东新区融资事件数量位居首位,共计10起;另有5个区各发生2起融资事件,3个区各发 生1起。 (1)9月10日,恒瑞医药子公司首个mRNA基因药物II期临床试验获批; (2)9月11日,中俄医疗技术和装备合作中心在浦东成立; (3)9月12日,阿斯利康长效C5补体抑制剂伟立瑞在华上市。 从融资轮次来看,本周上海融资天使轮最多,有9起;其次是A轮,有7起。B轮的融资金额高达6000万美元。 02 热门 ...
传奇科学家乔治·丘奇的抗衰老论文被撤稿!论文作者曾亲自“当小白鼠”,宣称年轻20岁
生物世界· 2025-09-07 04:03
基因治疗研究 - 使用巨细胞病毒(CMV)作为基因递送载体 通过鼻内吸入或注射方式对小鼠进行TERT或FST基因治疗 显著改善健康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并将小鼠寿命延长约40%[5] - TERT基因治疗组和FST基因治疗组小鼠中位寿命分别达到37.5个月和35.1个月 较空白对照组26.7个月分别延长41.4%和32.5%[12][13] - 除寿命延长外 两种基因疗法还显著改善葡萄糖耐量 身体机能 并防止体重减轻和脱发 同时抑制线粒体结构损伤且未发现致癌性副作用[13] 技术机制 - 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能够激活端粒酶延长端粒 在延长健康寿命和逆转衰老方面具有潜力[10] - 卵泡抑素(FST)基因编码分泌蛋白 作为肌生成抑制素的负调节剂 能显著增加肌肉质量并改善老年小鼠肌肉功能[10] - 巨细胞病毒具有较大基因组和整合多个基因的独特能力 且不会将其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 降低插入诱变风险[11] 研究争议 - 论文因图1存在印迹条带过饱和且黑色值不同 图3存在图像重复问题而被撤稿[15] - 罗格斯大学研究监管事务办公室要求撤稿 乔治·丘奇同意撤稿但认为证据薄弱 Elizabeth Parrish和朱桦不同意撤稿[8][20] - 乔治·丘奇表示原始数据集备份不充分可能是粗心大意 试验数据问题微不足道且不影响结论[20] 商业应用 - 研究使用的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高度相似 包括病毒发病机制和蛋白功能等方面[11] - 90%人类已感染或携带巨细胞病毒 在健康成年人中通常无症状 临床试验证实其作为基因治疗递送载体的安全性[11] - 探索同时递送多个基因的大容量基因治疗载体具有重要前景 巨细胞病毒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1]
Nature Materials:程强/魏妥团队开发新型LNP,将mRNA精准送达肺/肝/脾/胸腺/骨骼,实现器官精准先导编辑
生物世界· 2025-09-02 04:03
技术突破 - 开发新型多肽可电离脂质(PIL)材料,结合多肽和可电离脂质优势,拓展可电离脂质化学设计空间[4][8] - 建立多肽可电离脂质驱动的器官靶向平台PILOT,实现器官特异性和可调控mRNA递送,靶向肺、肝脏、脾脏、胸腺和骨骼[4][9] - 采用固相支持合成(SPSS)方法模块化合成了120多种结构多样的PIL,由天然氨基酸与人工烷基化可电离Fmoc保护氨基酸(AIFA)组成[9] 性能表现 - a12Dab4 PIL向肝脏递送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DA批准的LNP中使用的可电离脂质ALC-0315,高mRNA剂量下安全性相当[9] - 肝脏PILOT LNP和肺PILOT LNP分别实现肝脏13.1%和肺部7.4%的先导编辑效率[13] - 构效关系分析表明烷基链类型、AIFA模块数量、侧链长度及N端/C端修饰对PIL效力和器官选择性具有调控作用[10] 靶向策略 - 赖氨酸/精氨酸修饰实现mRNA肺靶向递送[11] - 半胱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修饰实现mRNA肝靶向递送[11] - 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色氨酸修饰及Nα-乙酰化赖氨酸/精氨酸修饰实现mRNA脾脏特异性递送[11] - 赖氨酸-酪氨酸二肽加入显著提升mRNA胸腺靶向递送[11] - 阿仑膦酸(Ale)加入显著提升mRNA骨骼靶向递送[11] 行业意义 - PILOT平台提供可预测方法学用于理性设计器官/组织特异性靶向LNP,改进基于mRNA的基因编辑疗法开发[5][15] - 清华大学团队同期开发多肽编码器官选择性靶向(POST)方法,通过多肽序列与血浆蛋白结合亲和力力学优化实现靶向调控[16] - 该技术突破解决LNP全身给药后肝脏积聚问题,突破肝外组织递送瓶颈[4][7]
和元生物股价跌至7.98元 医疗服务板块表现受关注
金融界· 2025-08-27 17:47
股价表现 - 2025年8月27日收盘价7.98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4.43% [1] - 当日成交量225457手 成交金额1.85亿元 [1] - 主力资金当日净流出2124.37万元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3601.42万元 [1] 公司业务 - 公司属于医疗服务板块 专注于基因治疗领域 [1] - 主营业务包括基因治疗载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拥有多项核心技术 在CAR-T细胞疗法和CRO领域具有业务布局 [1]
5年新生!邦耀生物全球首例CRISPR治愈β0/β0型重度地贫患儿健康生活超5年
生物世界· 2025-08-21 04:03
核心观点 - 公司成功完成亚洲首例基因编辑治疗地中海贫血症临床试验 全球首例CRISPR治愈β0/β0型重度地贫患者连续5年摆脱输血依赖 标志着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血液疾病的重大里程碑[1] 临床突破案例 - 7岁β0/β0型重度地贫患者希希接受BRL-101基因编辑治疗后56天彻底摆脱输血依赖 5年后12岁时血红蛋白维持在140g/L正常范围 治疗过程无严重合并症[6][8] - 另一例同期接受治疗的8岁地贫患儿望望同样实现痊愈 血红蛋白达140g/L水平[6] - 全球首例β0/β0型地贫治愈案例采用电转递送技术 避免病毒载体随机插入导致的安全风险[10] 技术原理与优势 - BRL-101疗法通过CRISPR编辑BCL11A位点修饰造血干细胞 实现一次性给药终身治愈 突破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困境[10] - 公司2019年和2022年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研究被美国FDA引用 作为CRISPR疗法安全性的佐证依据[10] - 非病毒电转递送技术相比病毒载体具有更高安全性 避免随机插入突变风险[10] 研发历程与临床进展 - 2019年奠定基因治疗理论基础 2020年完成全球首例β0/β0地贫治愈 2022年获NMPA临床试验批件 2024年完成1期临床研究治愈15例患者 2025年推进2期关键性临床[14] - 治疗范围从地贫扩展至镰刀型细胞贫血病(BRL-102) 2024年完成中国首例外籍镰贫患者治疗[14] - 临床合作网络覆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解放军923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20余家知名医疗机构[14][17] 行业认可与影响力 - 研究成果连续入选ASGCT EHA ASH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获2024年中国罕见病领域首个金蜗牛产业推动奖[15] - 被纳入《中国地贫防治蓝皮书》《共同富裕下的中国罕见病药物支付》等权威报告[15] - 公司拥有100多项专利 5个项目获批IND进入注册临床 19个项目开展临床试验[17] 企业技术平台 - 搭建基因编辑技术 造血干细胞 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 通用型细胞 增强型T细胞五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平台[17] - 配备7000平米GMP中试基地和近100人运营团队 保障研究成果快速转化[17] - 在Nature Cell Nature Medicine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17]
先导编辑与碱基编辑双线出击 基因编辑治疗脑疾病曙光初现
科技日报· 2025-08-20 00:31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美国哈佛大学与杰克逊实验室联合团队运用先导编辑技术在小鼠模型中实现85%的儿童交替性偏瘫致病基因突变修正率 [1][2] - 经过治疗的小鼠癫痫发作频率显著降低 生存期延长两倍多 运动与认知能力明显改善 [2] -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团队通过碱基编辑技术成功逆转MEF2C突变小鼠行为异常 恢复多个脑区蛋白水平 [1][2] 技术优势与验证 - 基因编辑技术具备精准修复能力 可避免外源基因过量表达及错误神经元表达引发的副作用 [3] - 先导编辑技术通过单次脑部注射实现治疗 检测到微乎其微的脱靶效应 安全性与可行性获验证 [3] - 同步修正5种突变(包括4种最常见AHC致病突变)证明技术广泛适用性 [3] 临床转化挑战 - 脑部治疗需依赖腺相关病毒9载体突破血脑屏障 但高剂量可能引发致命免疫反应 [4] - 科学家正改良病毒载体以实现低剂量高效递送 并探索非病毒递送方案 [4] - 碱基编辑疗法治疗雷特综合征的人体临床试验预计需3-5年时间启动 [4] 行业发展瓶颈 - 基因疗法研发周期漫长且生产工艺复杂 导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面临资本寒冬 [5] - 投资者对基因疗法领域望而却步 资金支持成为实验室外最大阻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