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Cell子刊:对大脑进行精准电刺激,快速持久缓解抑郁症
生物世界· 2025-08-20 04:43
脑深部刺激(DBS)研究进展 - 脑深部刺激(DBS)是治疗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症)的有前景干预手段 但最佳刺激参数和神经环路机制仍需探索 [3]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团队开发出靶向前扣带回(ACC)的新型抑制性DBS(i-DBS)策略 仅需2小时短时刺激即可快速缓解抑郁症状并维持数天 [4] - i-DBS通过抑制ACC神经元活动产生抗抑郁效果 而兴奋性DBS(e-DBS)会诱发健康小鼠欣快感缺失 [5] 关键实验发现 - 研究系统性优化DBS参数(波形 脉冲宽度 频率) 确定可双向调控ACC神经元活动的配置 [4] - 抑制ACC能快速(2小时)且持久(数天)产生抗抑郁样行为 激活ACC则引发欣快感缺失 [5][6] - 逆向活动标记显示ACC-DBS对全脑情绪调控网络具有广泛抑制作用 [5] 研究意义 - 为DBS参数优化建立原则性框架 靶向抑制ACC可能是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潜在策略 [8] - "短时-长效"刺激范式可减少患者对设备的依赖并降低副作用风险 [4] - 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子刊Neuron 提供抑郁症治疗的全新思路 [3][8]
Nature子刊:武汉大学普颖颖团队等揭示细菌新型细胞器保护mRNA的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20 04:4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真核细胞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形成无膜结构(如应激颗粒、P小体)调控mRNA的储存、翻译或降解[3] - 细菌缺乏膜包裹的细胞器 其应激颗粒等无膜结构如何影响mRNA动态变化尚不明确[4] -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因休眠而耐受抗生素的小亚群 可逃逸宿主免疫清除 导致感染复发与慢性迁延[7] - 持留菌至少与20%的慢性感染密切相关 对疾病迁延与治疗失败构成持续性威胁[7] 核心研究发现 - 研究团队首次揭示大肠杆菌持留菌的关键无膜细胞器——aggresome(细菌应激颗粒)通过静电排斥机制选择性保护mRNA完整性[4] - aggresome的动态组装与解聚直接调控休眠深度与复苏时序[7] - 长期应激压力导致ATP耗尽 增加细胞内aggresome的形成、聚集及特定mRNA的富集[8] - 较长的mRNA转录本在aggresome中积累得比在细胞质中多[8] - 因表面负电荷产生的静电排斥作用 mRNA核糖核酸酶被排除在aggresome之外[8] - aggresome内mRNA储存促进翻译快速重新激活 缩短大肠杆菌去除应激压力后生长过程中的迟缓期[8] 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 发现深化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理解[4] - 为靶向持留菌的新型抗菌策略提供了理论突破口[4] - mRNA在aggresome中的储存有助于细菌在应激压力下的存活和复苏[9]
Nature子刊:上海交大王宏林团队揭示牛皮癣复发之谜
生物世界· 2025-08-20 04:43
疾病背景与市场影响 - 银屑病为慢性免疫介导皮肤病 全球患者数达1.25亿人 对患者身心造成显著影响[3] - IL-23是银屑病核心致病细胞因子 中和IL-23可缓解症状 但停药后易复发[3] 关键研究发现 - 首次鉴定IL4I1+CD200+CCR7+树突状细胞(CCR7+ DC)为银屑病中IL-23主要细胞来源 该细胞同时表达IL-23A和IL-12B亚基[4][7] - CCR7+ DC通过空间有序的"17型模块"驱动疾病复发 招募产生IL-17的CD161+ T细胞并激活角质形成细胞[7][8] - 小鼠模型中CCR7+ DC缺失完全抑制IL-23生成 强制表达IL-23a则引发银屑病样皮肤病变及关节炎[8] 临床意义与治疗方向 - 研究结果为开发靶向CCR7+ DC的疗法提供细胞层面框架 可能实现持久缓解慢性炎症[4][8] - 靶向操作CCR7+ DC可引发αβT细胞驱动的银屑病样病理反应 证实其作为致病性枢纽的地位[7][8]
不睡觉为什么会死?Nature论文揭示,答案在于线粒体
生物世界· 2025-08-20 04:43
睡眠行为的生物学起源 - 睡眠压力源自特定脑细胞中线粒体的ATP过剩 睡眠不仅是大脑的休憩 更是身体能量供应系统必不可少的维护过程[4] - 睡眠剥夺导致果蝇特定神经元(dFBN)中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和ATP合成相关蛋白质的基因显著上调 对能量代谢系统产生巨大冲击[6] - 线粒体动力学(分裂/融合)是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和睡眠需求的关键开关 分裂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睡眠 融合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延长睡眠[6][9] 线粒体功能与睡眠机制 - 清醒时dFBN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ATP消耗减少 线粒体电子漏增加 导致神经元内ATP浓度升高[9] - 线粒体碎片化 线粒体-内质网接触点增加和线粒体自噬增强是对ATP过剩及潜在氧化压力的反应[9] - 人为解偶联电子传递链与ATP合成可降低睡眠需求 光控质子泵直接合成ATP则增加睡眠需求[9] 进化与代谢关联 - 有氧呼吸优化细胞内电子转移效率 释放前所未有的能量产出 为寒武纪大爆发和神经系统出现奠定基础[3] - 体型较小动物每克体重消耗更多氧气 睡眠时间更长且寿命更短 线粒体疾病患者常感极度疲劳和困倦[10] - 睡眠压力是需氧代谢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高效能量生产需付出额外维护成本 睡眠是关键维护期[11]
运动要趁早!我国学者Nature子刊论文证实,生命早期的运动可延缓衰老、延长健康寿命
生物世界· 2025-08-20 00:00
全球身体活动不足现状 - 全球有14亿成年人(占成年人口27.5%)未达到推荐身体活动水平 [3] - 81%的11-17岁青少年未达到推荐身体活动水平 [3] - 中国青年人口占全球六分之一 缺乏运动及久坐问题尤为突出 [3] 生命早期运动研究的核心发现 - 生命早期运动可带来持久健康益处 包括延缓衰老和延长健康寿命 [4][6] - 研究通过小鼠实验证实 早期3个月运动即可产生终身健康改善 [4][6] - 运动未延长总体寿命但显著延长健康寿命 效果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中均存在 [7][9] 健康改善的具体表现 - 增强老年瘦体重并降低循环胰岛素水平 [4] - 减缓心血管衰老和改善肌肉骨骼健康 [4] - 减少全身炎症和虚弱程度 [7][9] - 提高骨骼肌脂肪酸利用率 [7][9] 潜在机制与研究意义 - 骨骼肌脂肪酸代谢增强被确认为健康益处的核心机制 [9] - 研究揭示了关键发育期运动对终身健康轨迹的塑造作用 [9] - 早期运动干预对优化长期健康结果具有重要性 [9]
华中科技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19 08:00
卵巢癌治疗研究 - DNA损伤反应抑制剂(DDRi)在抗肿瘤中表现出活性,但存在淋巴细胞毒性问题,尤其在联合治疗时更明显[3] -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研究发现PARPi和WEE1i序贯治疗比单药或联合治疗更有效,能根除癌症并增强抗肿瘤免疫[4][6] - 序贯治疗方案下T细胞存活率更高,且T细胞从DNA损伤中恢复速度快于癌细胞[6] - 在卵巢癌小鼠模型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联合序贯治疗比单药更有效[6] - PARPi和WEE1i序贯治疗保护T细胞免受DNA损伤,同时激活癌细胞cGAS-STING通路[7]
最新研究显示,早上一杯咖啡,可以显著改善情绪
生物世界· 2025-08-19 08:00
咖啡消费市场概况 - 全球每天消费30亿杯咖啡 80%成年人每天至少饮用一种含咖啡因饮料[3] - 咖啡消费群体包括野生动物 例如蜜蜂和大黄蜂偏好含咖啡因植物花蜜[3] 咖啡健康效益研究 - 多项研究显示常喝咖啡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3] - 咖啡饮用与降低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癌症风险存在关联[3] 咖啡因对情绪影响研究 - 咖啡因摄入显著提升积极情绪 使人感觉更快乐更有热情[4][6] - 咖啡因摄入减少消极情绪 降低悲伤或心烦意乱感受[4][6] - 积极情绪提升效果在早晨醒来后2.5小时内最显著[4][6] 研究实验设计 - 研究覆盖236名年轻人 进行为期4周追踪[6] - 参与者每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7次问卷调查 报告情绪状态及90分钟内咖啡因摄入情况[6] 作用机制分析 - 咖啡因通过阻断腺苷受体促进清醒感 增加大脑多巴胺活动[7] - 多巴胺活动增强与情绪改善和警觉性提高存在关联[7] 研究普适性发现 - 咖啡因对情绪的影响在不同摄入量群体中表现一致[6] - 抑郁症状 焦虑或睡眠问题人群未呈现差异化反应[6]
中山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19 08:00
核心观点 - 三级淋巴结构(TLS)是抗肿瘤免疫反应和临床结局的关键决定因素,但其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意义及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3] - FOLFOX-HAIC治疗后TLS的增强形成塑造了HCC的抗肿瘤微环境 [4] - FOLFOX-HAIC疗法可显著提高HCC生存率,疾病缓解率在25%-46%之间,与免疫治疗或靶向激酶抑制剂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6] - FOLFOX-HAIC疗法促进HCC组织中TLS形成,与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及无进展生存期延长相关 [6] - 肿瘤内TLS可预测经HAIC治疗的HCC患者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8]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HAIC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可靠预后生物标志物 [10] 机制研究 - HAIC诱导表达淋巴毒素-β(LTβ)的中央记忆T细胞(TCM)样CD4+ T细胞,通过LTβ-LTβR信号轴激活MMP2+成纤维细胞和FOLR2+CCL4+巨噬细胞,驱动TLS形成 [7] - CXCL12-CXCR4信号轴在将上述细胞招募至HAIC处理的肿瘤中起关键中介作用,促进TLS形成并增强抗肿瘤免疫 [7] - TCM样CD4+ T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相互协作诱导TLS形成 [8] - CXCL12-CXCR4信号轴在肿瘤内TLS发育中发挥关键趋化作用 [8]
Nature子刊:IL-10-mRNA 纳米颗粒,重编程肿瘤免疫,提高癌症免疫治疗效果并防止复发
生物世界· 2025-08-19 04:04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早期临床试验显示皮下注射重组IL-10在部分肿瘤类型中初步有效,但大规模试验中效果未获一致验证,可能与肿瘤内IL-10积累不足有关 [2] - 哈佛大学团队开发IL-10-mRNA纳米颗粒(IL-10-mRNA@NP),通过静脉注射系统性重编程肿瘤免疫,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显著提升疗效并诱导持久免疫记忆 [3][4] IL-10-mRNA@NP的作用机制与效果 - IL-10-mRNA@NP可持续维持肿瘤原位IL-10生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增殖、树突细胞活化及MHC-I类分子上调表达 [5] - 在中晚期肝细胞癌模型中,联合治疗使43%小鼠肿瘤完全清除,中位生存期较单独ICB组延长6倍,并对肿瘤再攻击提供100%防护 [5] 临床前模型验证 - IL-10-mRNA@NP在多种临床前模型中触发强效免疫监视,同时减轻全身毒性反应 [4] - 联合疗法在免疫抑制性中晚期肝细胞癌模型中诱导长期免疫记忆效应,突破重组IL-10的临床试验瓶颈 [7]
Cancer Cell:卞修武/陈图南/冯华/李飞/王玉海等揭示长距离神经信号促进致命脑肿瘤进展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19 04:02
胶质母细胞瘤研究进展 -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原发性脑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 [6] - GBM细胞并非被动存在,而是积极参与神经回路,与神经元存在复杂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生长 [6] - 神经元活动通过释放NLGN3、BDFN、IGF-1和SEMA4F等因子驱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和侵袭 [6] 神经元-胶质瘤连接机制 - 研究绘制了神经元-胶质瘤细胞全脑连接图谱,首次系统揭示远距离胆碱能神经元调控GBM进展 [4] - 局部输入主要为谷氨酸能,长距离连接则表现出多样化神经递质特征,基底前脑胆碱能投射在不同部位均保守出现 [7] - 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通过毒蕈碱受体CHRM3以回路特异性方式促进GBM进展 [7] 治疗发现 - 抗胆碱能药物东莨菪碱能够抑制GBM生长,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则会使病情加重 [4][7] - 谷氨酸能和胆碱能信号汇聚增强神经胶质瘤钙瞬变,但时间转录控制不同 [7] - 同时阻断谷氨酸能和胆碱能信号通路会产生累加的抗肿瘤效果 [7][10] 研究意义 - 揭示了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瘤之间连接的复杂性 [8] - 突显长距离神经调控通路作为GBM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8] - 为"癌症神经科学"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研究方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