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糖尿病治愈新希望:CRISPR基因编辑细胞在人体内分泌胰岛素,且无需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生物世界· 2025-09-06 04:05
核心观点 - Sana Biotechnology公司使用CRISPR-Cas12b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同种异体胰岛β细胞移植无需免疫抑制药物 细胞在患者体内存活12周并持续分泌胰岛素 为1型糖尿病提供潜在治愈方案[2][7][9] 1型糖尿病治疗现状 - 1型糖尿病由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 患者需终身监测血糖并多次注射胰岛素 仍面临低血糖昏迷风险[4] - 目前唯一避免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是移植死者捐赠的胰岛细胞 但细胞来源稀缺且需终身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存在感染和癌症等副作用风险[5] 干细胞技术进展 - Vertex公司使用胚胎干细胞分化胰岛 移植12名患者中10名1年后不再需要注射胰岛素 计划明年申请疗法上市[6] - 瑞普晨创公司使用化学重编程技术将患者脂肪细胞重分化为胰岛 1名患者移植后1年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6]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Sana公司使用CRISPR-Cas12b敲除捐赠者胰岛细胞的HLA I和HLA II 防止免疫识别 并通过慢病毒过表达CD47蛋白阻止免疫细胞攻击[7] - 对1名42岁患者注射8000万个基因编辑细胞(低剂量安全性测试) 无需免疫抑制药物下细胞存活12周并持续产生胰岛素 后续显示存活达6个月[9] 行业发展方向 - 基因编辑"免疫隐身"技术有望应用于干细胞 引导分化为胰岛细胞 实现一次治疗终生有效[9] - Vertex、Sana等公司计划明年开展相关人体临床试验[9] 技术争议与局限 - 独立研究团队未能重复CD47的保护效果[10] - 当前研究仅1例患者 细胞数量少(8000万个)且观察时间短(12周) 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10]
南昌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这款国产降糖药,可发挥多种抗衰老作用
生物世界· 2025-09-06 01:00
2型糖尿病与衰老机制关联 - 全球2型糖尿病患病率正以惊人速度上升 预计到2045年将有约7亿人受影响[3] - 衰老细胞通过分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加速糖尿病进展 并诱发慢性低度炎症[3] - 糖尿病病理微环境会促进细胞衰老 延缓衰老对改善糖尿病及其他年龄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3] 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葡萄糖重吸收发挥降糖作用[3] - 增强脂质代谢和酮体生成 促进体重减轻 并模拟热量限制从而可能发挥抗衰老作用[3] - 模拟热量限制效果而无需严格饮食控制 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可行的抗衰老替代策略[4] 恒格列净临床研究设计 - 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纳入150名2型糖尿病患者[8] - 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口服恒格列净10毫克/天或安慰剂治疗26周时间[8] - 旨在评估恒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衰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并探究其对免疫功能和代谢途径的作用[6] 恒格列净临床研究结果 - 治疗组端粒长度显著增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和β-羟基丁酸水平同样显著提升[8] - 显著改善葡萄糖代谢 并增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中颗粒酶B的表达[8] - 诱导多种代谢物变化 包括增加硫胺素水平和增强硫胺素代谢[8] SGLT2抑制剂的抗衰老潜力 - 临床前研究显示SGLT2i可延长早衰小鼠模型寿命并减轻内脏脂肪组织衰老负担[6] - 在9种经FDA批准上市的抗衰老潜力药物中 SGLT2i获得最高评分[6] - 恒格列净通过影响IGF-1系统 葡萄糖代谢 免疫系统和血清代谢组学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衰老作用[5]
深圳大学最新Cell子刊:双管齐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生物世界· 2025-09-05 10: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类风湿关节炎 (RA) 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性滑膜炎和进行性软骨破坏。RA 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炎药物。尽管这些疗法能够缓解症状,但 对许多患者而言往往效果不佳,且常伴有不良反应。 尽管 RA 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巨噬细胞 在疾病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 RA 受累关节中占主导地位的 M1 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促炎细 胞因子和活性氧 (ROS) 加剧滑膜炎和软骨损伤。鉴于巨噬细胞表型具有动态性且受局部微环境影响,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靶向促炎细胞因子或 ROS 来诱 导 M1 向 M2 极化。然而,抑制单个细胞因子并不足以消除炎症,因为炎症是由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驱动的。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 董海峰 教授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Biomaterials 上发表了题为 : Cerium-vanadium nanozyme/DNAzyme system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rapy throug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cavenging and inflammat ...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05 10:30
研究背景与目标 - 全球气候变暖推动二氧化碳替代化石燃料原料生产烯烃等商品化学品成为长期目标[2] - 常规高温氢气异裂解离过程导致产物多为混合碳链结构且选择性调控复杂[2] 技术突破与机制 - 研究团队开发金-二氧化钛复合结构在365纳米波长辐照下实现常温氢气异裂解离[3] - 光生电子-空穴对在金纳米颗粒与界面金-氧-钛骨架间形成界面电偶极驱动反应[3] - 光诱导钛氧化物包覆层增强金纳米颗粒异裂氢解离能力[3] 反应性能与转化率 - 流动反应装置中亲核氢物种实现二氧化碳向乙烷>99%转化率[3] - 串联光催化乙烷脱氢反应在1500小时持续辐照下维持乙烯>99%选择性[3] 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 研究为精准调控碳碳偶联和二氧化碳定向转化提供新策略[3] - 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彰显技术突破性[2][3]
Nature:邓彦翔/周畹町团队将空间多组学技术扩展至DNA甲基化领域
生物世界· 2025-09-05 08:00
技术突破 - 开发新型DNA甲基化空间多组学技术Spatial-DMT 可在同一组织切片同时绘制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空间图谱并达到近单细胞分辨率 [2][5] - 该技术首次实现对DNA甲基化的直接空间定位 填补了表观遗传层面的技术空白 [5] - 技术应用范围扩展至哺乳动物胚胎发生过程及出生后脑部 生成高质量DNA-RNA双模态组织图谱 [2][5] 科学价值 - 揭示DNA甲基化与转录协同作用的空间机制 定义细胞身份并驱动发育程序 [2][5] - 重建哺乳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动态变化 展现序列/细胞类型/区域特异性甲基化介导的转录调控细节 [6] - 提供对组织发育和疾病过程中基因调控的更全面理解 尤其适用于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和衰老研究 [4][7] 行业意义 - 空间多组学技术实现对原位组织微环境中分子特征的分析 显著提升对生物体复杂性的原位理解能力 [5] - 技术突破将空间组学范围扩展至DNA胞嘧啶甲基化领域 推动组织生物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5][7] - 解决了传统单细胞甲基化组分析缺失空间信息的关键限制 为发育和疾病机制研究提供新工具 [5]
中国博后一作Nature论文:揭开Cas9的新功能——感知crRNA丰度,守护免疫基因深度
生物世界· 2025-09-05 08: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CRISPR-Cas 系统 是细菌和古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获得性免疫机制,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 " 分子记忆 " 和 " 精准切割 " 抵御外源 噬菌体和 核酸的入侵。该系统由两大关键组成部分构成:一是 CRISPR 阵列 , 作为免疫记忆库,存储着既往入侵噬菌体、质粒或其他外源核酸的片段 ( 记忆 称为 spacer ) ;二是 Cas 蛋白 ,作为效应分子,负责识别并切割与 spacer 匹配的外源 入侵者 。典型的单效应核酸酶包括 Cas9 、 Cas12 以及 Cas13 ,其 系统结构相对简 单 ,分子机制被 充分 解析, 并 被开发为突破性的基 因编辑、 表达调控以及疾病治疗的 工具,极大推动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 重要的是, Cas9 的已知效应功能均依赖两条小 RNA—— crRNA 与 tracrRNA —— 共同形成 靶向 复合 物;不携带 RNA 的 apoCas9 被认为处于惰性、不具备内源生物学功能。 CRISPR-Cas 介导的免疫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适应阶段 ( Adaptation ) , 当噬菌体或质粒首次 入侵时, Cas1-Cas2 复合物 ...
Cell Reports:王轲/金力/李辉团队破译史前黄土高原人群基因密码,揭示南方基因的“远程输入”
生物世界· 2025-09-05 08: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考古 人类学 研究 依据出土 器物、 考古 遗址的 相似性, 推测 文化 交流的范围和方向。而 基因 作为 人 群 " 血脉的档案 " , 则 直接揭示 史前 人群 间 的真实互动。 近日,复旦大学 王轲 / 金力 / 李辉 团队在 Cell Reports 期刊 发表了题为: Ancient genomes from the Yellow River Bend reveal long-distance popula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Steppe, and southern Chin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 古 DNA 破译了史前黄土高原上,北方草原、中原与南方人群远距离互动的 遗传 历史,为多元 史前 文明汇聚 碰撞 于此提供了确凿的遗传学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 Cell Reports 期刊 同期配发了 对于论文通讯作者 王轲 博士的个人专访,聚焦青年科学家 成长 及其 对于古 DNA 业界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 黄河 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在陕北形成一个巨大的 " 几 " 字形弯道,这里既是农耕文明 区 ...
Cell子刊:天津医科大学李祥春/陈可欣团队开发AI大模型,对原发灶不明癌症进行分类和定位
生物世界· 2025-09-05 04: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准确的肿瘤类型定位对于确定恰当的治疗策略、优化临床结果以及使患者能够接受靶向治疗和临床试验至 关重要。明确肿瘤类型及其原发部位,能让肿瘤科医生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分子分析方面的最新进展改进了癌症分类,并推动了个性化医疗的发展。然而,尽管有这些创新,诊断复 杂癌症,尤其是转移性肿瘤,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挑战。 原发灶不明癌症 (CUP) 是肿瘤学中最具挑战性的临床情况之一。CUP 指的是尽管进行了广泛的诊断努 力,包括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和分子检测,但原发部位仍无法确定的转移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CUP 占 所有癌症的 3%-5%,这些癌症通常具有侵袭性,对治疗有抗性,并且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在 6-16 个 月之间。由于原发部位未知,治疗通常采用经验性化疗,其效果不如针对特定部位的疗法。因此,确定肿 瘤的组织来源对于扩大治疗选择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尽管病理学,包括免疫组化、肿瘤形态学和临床发 现,在确定原发肿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传统方法在高度转移性或低分化 CUP 病例中往往效果不佳。 这些局限性,再加上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凸显了对更可靠诊断方法 ...
刷新认知!复旦大学最新《柳叶刀》论文,证实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衰患者死亡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9-05 04:00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中国进行了一项历时三个冬季 (流感季) 的务实、多地区、平行组、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随机对照优效性试验。参与医院分布于全国 12 个省份的县级行政区,若被分配至 干预组 ,这些医院需具备提供床旁服务的能力,可在足够数量的患者出院前为其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分配到 对照组 (常规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每年流感季, 流感病毒感染 都是 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病情加重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因此, 流感疫苗接种 被广泛推荐用于预防易感人群 (包括心力衰竭患 者) 的死亡和严重疾病。然而,支持这一做法的随机临床证据有限,实际上,在世界许多地区,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比例很低,接种流感疫苗的心衰患者比例就更 低了,在我国甚至不足 1%。 那么,在中国,流感疫苗接种能否改善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后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的预后呢? 2025 年 8 月 30 日,复旦大学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Craig Anderson 教授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 杜昕 教授团队等,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柳叶 刀 》 (The Lancet) 发表了题为: Influenza vaccination to ...
曹雪涛院士出任主编,免疫与炎症期刊Immunity & Inflammation首期上线
生物世界· 2025-09-05 04:00
期刊背景与定位 - 由中国免疫学会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完全开放获取英文期刊 聚焦免疫与炎症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进展[2] - 由曹雪涛院士和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Jules A Hoffmann教授担任主编 国内外一流免疫学家组成副主编团队[2] - 编辑委员会由来自15个国家的100多位杰出专家组成 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及免疫治疗 先天免疫等领域的先驱[5][6] 学术内容与研究方向 - 期刊致力于发表质量卓越的原创研究 综述 简报和研究亮点 涵盖基础 转化和临床研究[6] - 特别关注炎症双重性质研究 炎症驱动疾病和新型抗炎干预措施 免疫调节开创性发现[6] - 重点收录单细胞免疫组学 计算建模等前沿技术研究 这些技术已彻底改变免疫研究并加速疗法开发[6] - 鼓励多学科跨学科研究 包括利用最新人工智能和数字健康技术的研究 以及讨论理论方面或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6] 首期内容与学术价值 - 2025年9月4日上线首批4篇文章 包括社论 NF-κB综述论文 逆转肺纤维化研究论文及亮点评述[4] - 期刊旨在促进开创性发现 将基础洞见与医学创新相连接 架起基础洞见与治疗革命之间的桥梁[5][6] - 致力于坚守科学伦理 诚信 透明和可重复性的最高标准 提供高效 公平 包容和专业服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