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搜索文档
年产1000吨, 自然堂要建一座合成生物发酵原料工厂?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9-04 01:44
核心观点 - 自然堂集团启用第五代智能生物发酵原料工厂 标志着公司在核心功效原料自主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融合微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 数据科学与AI技术 实现菌种构造 验证及工业化效率升级 显著提升原料品质稳定性和产能 并成功开发出极地酵母喜默因®等低成本高效能原料[2][4][7] 技术突破 - 第五代发酵技术融合微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 数据科学与AI 推动菌种构造 验证及工业化效率升级 通过高通量实验筛选最优菌株与工艺组合 提升原料品质稳定性与纯度 实现功效成分精准富集[4][7] - 技术整合人工智能 计算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 实现数据驱动智能生产 网络化数据采集与可视化 通过中控室实现少人工干预的生产监控与数据分析 达成更精准智能的发酵控制[7] 产能提升 - 工厂拥有两条平行生产线 单批次产能达20吨 年产能达1000吨 相比传统代加工3-5吨/批 技术支撑下发酵原料批产量跃升至10-15吨/批 实现约5倍大幅提升[4] 原料研发 - 成功自主研发极地酵母喜默因®核心功效原料 其滤液促进基底细胞新生达5.91倍 胶原蛋白增长67.68% 原料成本压缩至进口同类的1/10[4] - 公司已筛选出包括喜默因在内的特色喜马拉雅微生物菌种622株 开发出5种极地酵母类 极地乳酸菌类原料 应用于近20款明星产品[5] 产品应用 - 极地酵母喜默因®成分已应用于自然堂小紫瓶系列 自然堂极地精华露 自然堂雪肌美白精华等产品 其中小紫瓶精华液第六代添加17.5%该成分 极地精华露整瓶93%为喜默因®发酵滤液[5] 行业背景 - 国家发布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方案 致力于打造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 竹子和一碳资源等非粮资源利用的能源与材料体系[9] - 行业聚焦生物质清洁预处理 非粮糖 化学品 材料 生物甲醇 燃料乙醇 SAF等重要方向 推动非粮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技术开发及商业化应用[9]
日本三大化工巨头联手,成立新公司!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9-03 00:56
日本三大化工巨头合作成立乙烯减碳企业 - 旭化成、三井化学和三菱化学共同成立Setouchi Ethylene LLP 聚焦日本西部地区两座乙烯生产设施的减碳技术与产能优化研究 计划2030年前实现绿色转型 [2] 乙烯生产现状与减排压力 - 乙烯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 生产过程碳排放占全球工业排放1.8% [5] -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乙烯生产国 当前产能约1000万吨/年 传统工艺碳强度较欧美领先水平高出20%-30% [5] - 日本经济产业省要求2030年化工行业实现减排40% [5] - 乙烯是合成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基础树脂的核心原料 进而加工成尼龙、聚碳酸酯、聚酯等高性能工程塑料 [5] 绿色转型技术路径 - 计划将原料从传统石油资源转向生物质基原料 引入低碳燃料 优化生产框架 包括可能的产能削减 [6] - 旭化成开发木质素裂解技术 可将造纸废料等生物质转化为乙烯原料 试点数据显示生物质占比20%时碳排放降低35% 成本较传统生物乙醇路线低15% [6] 生物基乙烯技术特点 - 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如农林废弃物、能源作物和工业废弃物 通过生物转化与化学转化工艺制备 [7] - 生物质→生物乙醇→生物质乙烯路径CO2排放为0.8-1.2 kgCO2/kg产品 较石化路线减碳60% [7] - 原料成本占总成本60-70% 价格波动大 工艺能耗比石化路径高20-30% 单套装置规模小经济性差 [7] - 存在生物质预处理能耗高 发酵转化受限于工业菌种和酶制剂 分离纯化成本高 催化选择性待提高等技术瓶颈 [7] 全球企业布局动态 - Braskem是全球第六大石化公司 北美最大PP生产商 首个规模化生物基PE生产商 利用甘蔗发酵生产乙醇再脱水制乙烯 [8] - Braskem自2010年投产以来已生产超过120万吨生物基PE 2023年投资8700万美元将巴西生物基乙烯产能从20万吨/年增至26万吨/年 [8] - Braskem与泰国SCG化学成立合资公司Braskem Siam 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生物基乙醇、乙烯和聚乙烯 [9] - 陶氏化学推出全球首款生物基聚烯烃弹性体ENGAGE™ REN系列和生物基EPDM产品NORDEL™ REN 三菱化学也有相关产品 [10] - 中国石化2024年9月成功实现国内首款生物基聚烯烃产品破冰销售 首批产量2500吨 [10] - 中国对乙烯新项目实施80万吨规模准入门槛 但对生物质发展持积极鼓励态度 安徽丰原集团通过收购秸秆生产混合糖再制生物乙醇和生物基乙烯 [10] 技术路线分类 - 生物基乙烯合成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发酵、热化学转化、酶催化及微生物合成四大类 [11] - 中石化采用生物质轻油裂解制烯烃技术 三井化学从Neste购买生物基石脑油生产生物基石化产品 巴斯夫拥有乙醇脱水制乙烯技术 [11]
标准 |《生物燃料乙醇》,《生物燃料制备用秸秆糖化发酵技术规范》等两项团标发布!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9-02 02:48
两项团体标准发布 - 生物燃料乙醇标准T/CITS 506-2025于2025年8月5日发布并实施 规定了生物燃料乙醇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内容 适用于生物质和含碳工业尾气等原料经生物发酵制得的燃料用乙醇[2][3] - 生物燃料制备用秸秆糖化发酵技术规范T/CIET 1606-2025于2025年8月14日发布并实施 规定了秸秆糖化发酵的基本要求、工艺流程、过程控制与监测、质量控制及安全与环保要求 适用于秸秆糖化发酵制备醇基生物燃料[3][5] 主要起草单位 - 生物燃料乙醇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国投先进生物质燃料(海伦)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师范学院、通标中恒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2][3] - 秸秆糖化发酵技术规范起草单位包括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广西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熵燃数能科技有限公司、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途邦认证有限公司[4][5] 行业活动信息 - 2025年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聚焦生物质清洁预处理、非粮糖、化学品、材料、生物甲醇、燃料乙醇、SAF等重要方向 旨在推动非粮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技术开发及商业化应用[6]
郑裕国院士团队汤晓玲、柳志强教授实现L-蛋氨酸高效生物合成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9-02 02:48
文章核心观点 - L-蛋氨酸高效生物合成技术取得突破 通过"动态网络刚性化-局部柔性调控"策略显著提升关键酶稳定性和活性 为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3][4][8] 技术路线创新 - 建立发酵-酶法合成L-蛋氨酸技术路线 通过高效细胞工厂构建发酵生产前体氧琥珀酰L-高丝氨酸 耦联巯基转移酶实现L-蛋氨酸合成 [3] - 创新提出"动态网络刚性化-局部柔性调控"策略 结合共识序列分析与结构导向设计精准锚定突变热点 [3] - 采用多序列比对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分布与自由能变化 锚定20个潜在突变位点覆盖底物结合口袋 二聚体界面及催化核心区域 [4] - 利用AlphaFold v2.0预测三维结构 结合分子对接与10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F115-G130环区柔性过高是影响稳定性关键区域 [5] 酶性能提升数据 - 单点突变体T59I在5%甲硫醇钠浓度下半衰期从野生型3.3小时提升至9.8小时 酶活提升28% [4] - 单点突变体A241T半衰期延长至11.2小时 酶活提升25% [4] - 单点突变体T119Y半衰期提升3.3倍达10.8小时 [5] - 三突变体T59I/T119Y/A241T在5%甲硫醇钠浓度下半衰期提升至20.6小时 酶活提升36% [8] - 三突变体在10%甲硫醇钠浓度下半衰期达7.2小时 酶活提升39% [9] 工业化应用进展 - 筛选LX-1000EPN环氧树脂作为固定化载体 固定化酶前10批次活性保持90%以上 30批次后仍保留60%以上活性 [10] - 放大实验以100 g/L以上底物合成L-蛋氨酸得率达92.8% [10] - 国家发布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方案 致力于打造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 竹子和一碳资源等非粮资源利用的能源与材料体系 [11] 行业活动信息 - 2025年11月27-29日在杭州举办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聚焦生物质清洁预处理 非粮糖 化学品 材料等重要方向 [12]
合成生物A股突发!688089,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31 08:39
交易终止公告 - 嘉必优于2025年8月29日宣布终止收购欧易生物63.21%股权的交易计划 [2][4] - 终止原因为未就交易核心条款达成一致且综合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变化 [4][6] - 公司表示不承担违约责任且经营活动不受重大影响 [6] 交易方案细节 - 最初拟收购欧易生物65%股权后调整为63.21%股权 交易对方从14名减至13名 [7] - 调整后方案为发行2977.29万股(每股19.29元)加现金支付 总交易价格8.306亿元 [7] - 资产评估增值率达441.23% 交易完成将新增商誉7.21亿元 占2024年9月末总资产的43.3%及净资产的47.21% [7] 股价表现与时间线 - 自2024年10月29日公告重组后 股票复牌日(11月12日)录得20%涨停 截至2025年8月30日股价累计上涨近40% [2] - 2025年3月20日通过调整后重组议案 4月9日收到交易所问询函 6月11日再次调整业绩补偿条款 [7][8] - 最新股价报28.82元/股 总市值49亿元 [2] 公司业务与财务 - 嘉必优为微生物合成法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企业 主要产品包括ARA、藻油DHA等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8] - 欧易生物为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 处于嘉必优产业链上游 [8]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17.6%) 归母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59.01%) [8]
2.3亿元!恩和生物4000吨合成生物新项目开工!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31 08:39
项目概况 - 内蒙古鄂托克旗首个合成生物项目奠基仪式于8月28日举行 由鄂尔多斯市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 该公司为杭州恩和生物与鄂尔多斯电冶集团合资成立 [2] - 项目总投资2.3亿元 一期建成后年产4000吨生物基丙酸钙产品 将成为全球清洁标签系列产品单品最大生产企业 [4] - 项目以工业生物制造技术为核心 聚焦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化跃迁 二期将深化生物与化工融合 [4] 技术优势 - 依托恩和生物在生物设计、高通量筛选及AI等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2] - 结合鄂尔多斯电冶集团在能源、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深厚产业资源 [2] - 采用高效、绿色、低碳的工业生物制造技术 [4] 战略合作 - 5月恩和生物与珀莱雅达成战略合作 为珀莱雅首次与合成生物学企业战略级合作 双方将整合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及生物制造三大核心技术 在功效原料创新、医美材料研发及绿色智造体系构建等领域深度协同 [5] - 7月成立合肥伊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元 由伊利股份旗下私募基金与恩和生物等共同持股 经营范围包括生物基材料制造、研发和销售等 [6] 行业定位 - 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基地 [2] - 项目建成后将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4] - 二期项目将打造未来生物制造新高地 [4]
研发投入逆增15%!华熙生物合成生物布局深化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28 14:0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 扣非净利润1.74亿元 营收和净利润未实现增长 [2]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1.83亿元 同比下降18.44% 归母净利润1.19亿元 同比增长20.89% 扣非净利润0.92亿元 同比增长8.75% 净利润率首次实现同比和环比回升 [2] 战略调整 - 2025年3月公司战略从规模扩张升级为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效益型发展模式 董事长亲赴业务前线统筹品牌传播 [3] - 原料与医疗终端业务持续稳健增长 护肤品与营养科学板块经过重塑后焕发新活力 形成核心业务稳中有进 转型板块蓄势突破的格局 [3] 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逆势增长15.25% 重点投向合成生物技术 重组胶原蛋白产业化和微生态制剂三大领域 [4] - 合成生物技术实现菌株改造效率提升30% 微生态制剂已申请5项专利 重组胶原蛋白处于中试阶段 [4] - 研发投入覆盖四大领域:原料研发聚焦新生物活性物开发 药械研发聚焦透明质酸新医学应用 皮肤科学创新研发开展34个项目 营养科学创新研发开展17个项目 [4] 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 - 全球领先合成生物制造平台应用于三大板块产业转化 打通底层研发资源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研发链路 [6] - 无菌级HA生产线完成工艺验证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产业化基地正推进 目标突破生物制造放大瓶颈 [6] - 孵化的华熙唐安生物科技实现肝素聚糖体外全酶法精准合成 技术全球领先 是国内唯一掌握全天然结构抗凝血肝素聚糖生物合成的企业 [6]
155亿!丰原绿色零碳生物制造项目落户!氨基酸、生物材料、生物能源三大版块!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28 14:07
项目投资 - 丰原集团与内蒙古开鲁县签订绿色零碳生物制造产业基地项目 总投资155亿元[2] - 项目涵盖氨基酸系列产品 生物材料 生物能源三大板块[2] - 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60亿元 利税30亿元 安置就业3500人[2] 技术优势 - 公司掌握以淀粉糖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制造技术[4] - 掌握以秸秆制糖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制造技术[4] - 拥有四大创新平台技术:秸秆纤维素制糖联产黄腐酸技术 三大生物基材料平台技术 三大生物能源制造技术 生物基材料下游开发应用技术[4] 战略布局 - 项目位于内蒙古通辽市 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4] - 合作将增强开鲁县在绿色制造和生物经济领域的竞争力[4] - 项目完美契合国家"双碳"目标[4] 产品体系 - 公司重点发展生物化学品 生物材料 生物能源 生物医药四大类生物基绿色产品[4] - 生物基材料应用涵盖生物纤维 生物塑料 绿色建材 油漆涂料 胶粘剂 生物皮革 发泡材料 弹性体等领域[4]
川宁生物,半年净利4.55亿!生物发酵项目总投资已逾80亿元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27 13:3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49亿元,同比下降26.50% [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5亿元,同比下降40.64% [2][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91亿元,同比下降49.32% [3] - 基本每股收益0.20元,同比下降41.18% [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59%,同比下降4.84个百分点 [3] - 总资产101.59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3.74%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7.68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1.64% [3] 产品收入结构 - 硫氰酸红霉素收入占比38.30% [2] - 头孢类中间体收入占比26.03% [2] - 青霉素类中间体收入占比34.56% [2] - 其他产品收入占比1.11% [2] 研发战略方向 - 传统抗生素中间体和辅酶Q10的合成生物学改造,通过基因编辑和代谢工程技术提升产品效价并降低成本 [4] - 已产业化产品(红没药醇、角鲨烷、肌醇等)的技术提升与降本增效,优化菌种性能和发酵工艺 [4] - 利用新疆资源禀赋开发C1/C2资源生物制造路线,生产单细胞蛋白及化学品 [4] - 聚焦体量较大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类产品开发 [5] 业务概况与产能 - 公司坚持"生物发酵"与"合成生物学"双轮驱动战略 [5] - 生物发酵项目占地1319亩,总投资超80亿元,年产能约16000吨,产品包括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青霉素类中间体等 [6] - 合成生物学项目占地591亩,总投资10亿元,一期建设柔性生产线2条,已实现红没药醇、角鲨烷、肌醇等多个产品的产业化生产 [6]
估值近50亿!合成生物“黑马”冲刺港交所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27 13:38
上市申请与融资情况 - 公司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由中信证券与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2] - 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包括2021年2月3.19亿元A轮融资 2022年8月5.85亿元B轮融资 2024年7月4.26亿元C轮融资及12月4500万元C+轮融资[2] - 2024年C轮及C+轮融资每股成本均为16.91元 投后估值达48.71亿元[2] - 融资历史显示估值持续增长:A轮投后估值16.69亿元 B轮投后估值35.78亿元 C轮投后估值48.26亿元 C+轮投后估值48.71亿元[3] 业务定位与技术平台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技术企业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生物药物 专注于治疗选择有限且制造工艺复杂的目标病症[5] - 战略重点包括替代源自动物器官/血液/尿液的传统生化提取产品 以及对现有治疗手段进行升级[6] - 技术模式从源头避免病毒污染风险、伦理争议和供应不稳定性 有望生产纯度更高、疗效更优、成本更可控的创新药物[6]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3年收入693万元 2024年收入616万元 2025年上半年收入4199万元[6] - 同期亏损总额分别为1.60亿元、3.64亿元和1.83亿元[6] - 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3年1.325亿元 2024年2.507亿元 2025年上半年1.11亿元[6] - 核心产品研发开支占比从2023年44.4%下降至2024年34.7% 反映管线扩展带来的运营开支增长[6] 产品管线与治疗领域 - 已建立四大治疗领域: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及重组生物制药替代传统生化制品[7] - 四大治疗领域临床可触及市场规模预计2033年合计超过500亿元[7] - 自研管线包括七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及五项临床前资产 三款核心产品KJ017、KJ103和SJ02享有全球知识产权保护[8] - 共持有9项授权专利和10项专利申请[8] 核心产品进展 - KJ017(重组人透明质酸酶)在中国完成III期临床试验 2024年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计划2026年上半年向FDA和EMA提交临床试验申请[8] - KJ103(重组IgG降解酶)在中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 获批准开展用于肾脏移植脱敏和抗GBM病的II期临床试验[8] - SJ02(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预计2025年底在中国商业化上市[9] 市场合作与行业前景 - 已与荃信生物、尚健生物等多家药企建立正式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开发皮下抗体制剂[2] - 正与十余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业务磋商[2] - 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趋于谨慎 公司表现可能成为检验市场对创新生物技术企业信心的旁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