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TOP2

搜索文档
李想对Thor-U芯片500 TOPS算力的回应
理想TOP2· 2025-07-27 15:27
芯片算力与精度关系 - 芯片算力与推理模型精度直接相关,精度越高TOPS越低,精度越低TOPS越高 [2] - 低精度推理模型可提升模型吞吐率,降低推理延迟,使反应速度更快 [2] - 理想汽车VLA模型采用INT8与FP8混合精度推理,Thor-U芯片在此格式下提供700 TOPS算力 [2][3] - 特斯拉FSD同样采用INT8格式 [5] 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表现 - 英伟达Thor-U芯片在FP8精度下算力为700 TOPS,Thor-X为1000 TOPS [3][5] - 在FP16精度下,Thor-U算力降至350 TOPS,Thor-X降至500 TOPS [5] - 在FP4精度下,Thor-U算力可达1400 TOPS,Thor-X可达2000 TOPS [4][5] 理想汽车技术优化方向 - 理想汽车计划将VLA模型精度逐步优化至FP4,以释放Thor-U芯片1400 TOPS的潜在算力 [2][5] - 低精度推理模型对工程能力要求极高,并非所有企业均可实现 [2] - 公司当前通过混合精度(INT8/FP8)平衡算力与推理效率 [2][3] 行业技术对比 - 英伟达Thor芯片实际交付算力与宣传存在差异,例如Thor量产版本实际可释放算力约为500 TOPS(FP16精度) [1][5] - 不同厂商对芯片算力的应用策略不同,理想选择混合精度优化,特斯拉则采用单一INT8格式 [2][5]
理想超充站2942座|截至25年7月25日
理想TOP2· 2025-07-26 10:08
超充网络建设进展 - 超充建成总数从2928座增至2943座后调整为2942座 净增14座 [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 当前剩余1058座待建 [1] - 年度新增进度从52.84%提升至53.45% 剩余159天需日均建设6.65座才能达标 [1] - 当前时间进度56.44% 建设速度略滞后于时间进度 [1] 新增超充站分布 - 单日新增15座 覆盖7个省份 其中高速服务区占比53%(8座)城市站点占比47%(7座) [1][3] - **高速服务区站点**: - 甘肃省连霍高速新增3座5C站(甘泉服务区双向+百花服务区) 单站配置4个5C桩 [1] - 江苏省启扬高速新增4座混合站(掘港/袁庄服务区双向) 含7个2C桩+1个5C桩 [3] - **城市站点**: - 北京/深圳/武汉等6座4C站 单站配置4-6个4C桩 [1] - 青岛/咸阳新增2座混合站 含3个2C桩+1个5C桩 [3] 超充站规格动态 - 5C超充桩主要部署在高速服务区(如连霍高速4C×5配置) [1] - 城市站点以4C为主 部分混合站采用2C+5C组合(如青岛城阳曲阳大厦) [3] - 北京顺义区1座5C站(研发总部园区)因不对外运营被移除 [3]
理想与供应链四种合作模式
理想TOP2· 2025-07-26 10:08
理想供应链合作模式 - 自研自制模式:设计与生产均由公司自主完成,例如i8后电驱系统,已投资建成年产能100万台电驱的产线[1][6] - 自研锁定关键技术但不自制:与汇川成立合资公司"汇想"生产前电驱,实现双赢合作[2][8][9] - 深度合作定义前沿技术:投入数百人与宁德合作研发麒麟电池,与欣旺达成立1700人规模事业部实现高度融合[3][11] - 战略合作优化产品定义:与地平线合作升级芯片存储器,与禾赛定制激光雷达提升性能[4][12] 供应链管理逻辑 - 根据技术战略价值、供应链发展阶段和资本投入密度决定介入深度[13] - 核心技术环节采用"重度介入"模式,如自研自制或合资生产[13] - 成熟技术或高资本投入环节采用"轻度介入"模式,如自研设计委托代工[13] - 关键领域保持"自研"与"外采"双路径并行形成良性竞争[13] 核心技术突破 - 碳化硅功率模块使i8后电驱续航增加47公里,高度降低40毫米改善空间[10] - 5C超快充麒麟电池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11] - 与三安半导体合资成立斯科公司掌握碳化硅芯片自研能力,已注资5亿元[9] 供应链安全策略 - 电驱动采用全资子公司与合资公司并行供货,同时外采部分总成[14] - 电芯研发聚焦5C超充等前沿技术,制造委托宁德时代和欣旺达[14] - 供应商数量计划从500家逐步收敛实现聚量增效[14] 合作共赢成果 - 与汇川合作使联合动力业务规模与技术影响力显著提升[9] - 欣旺达事业部实现企业文化与工作流程高度融合,共享整车数据[11] - 地平线芯片和禾赛激光雷达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升级[12]
结构化回应看好乐道L90人士对理想i8所有主流槽点
理想TOP2· 2025-07-24 14:59
产品设计理念与空间优化 - 公司为提升三排乘客体验(头部/膝部空间/视野)主动放弃前备箱设计,通过X向空间优化实现三排腿部空间比L90多3cm,后备箱纵向空间多2cm [3][4] - 更短的车身长度(比L90短6cm)通过结构优化仍实现同级空间表现,三排宽度优于L90但高度略低,源于风阻系数平衡 [4][5] - MPV化造型设计旨在降低风阻(提升续航)同时改善三排乘坐舒适性,该理念与行业传统SUV形态形成差异 [13] 纯电技术性能表现 - 四驱i8整备质量2610kg(电池97.8kWh)对比四驱L90(85.1kWh)非电池部分重量差101kg,轻量化水平差异需结合具体配置评估 [12] - CLTC工况下i8车端能耗13.6kWh/100km优于L90后驱版14.1kWh/100km,高速场景能耗优势随车速提升进一步扩大 [8] - 能耗限值比显示i8能源效率(79.85%)居行业前列,优于Model Y低配(81.11%)及乐道L90四驱(92.74%) [10][11] 安全与功能配置策略 - 短车头设计通过强化A柱复合结构(CBS材料)及新增门内支撑梁保障碰撞安全,延续MEGA已验证的安全标准 [14][15] - ADB大灯缺失源于成本分配优先级考量,历史显示公司倾向待技术成熟后迭代(参考电动门/零重力座椅演进路径) [16][17] - 冰箱电动关闭功能暂缺因儿童防夹设计限制,未来可能通过算法升级实现 [16] 动力系统与能效表现 - 四驱i8电机功率400kW在比L90四驱重225kg情况下百公里加速仍快0.2秒,体现动力系统调校优势 [10] - 标准测试显示i8 CLTC续航720km,实际高速续航达成率预计更高,风阻系数优化贡献显著 [3][8] - 行业能效排名中公司多款车型(i6四驱/两驱、i8、MEGA)包揽能耗限值比前六名,反映系统级能效管理能力 [11]
理想超充站2928座|截至25年7月24日
理想TOP2· 2025-07-24 14:59
理想超充建设进展 - 超充站总数从2918座增至2928座,单日净增9座[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剩余需建设1072座[1] - 2025年新增进度达52.84%(年初至今),时间进度为56.16%,剩余160天需日均建设6.7座以达成目标[1] 新增超充站分布与规格 - **北京市朝阳区**:中国石化华运达加油站(城市4C站,8个4C充电桩)[1] -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乌玛高速双向服务区各1座(高速5C站,4个4C充电桩/5个5C充电桩)[1] - **河北省保定市**:京港澳高速双向涿州服务区(高速5C站,含3个2C+1个5C充电桩)[1] -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国际大酒店(城市4C站,6个4C充电桩)[1] -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名士华庭(城市4C站,8个4C充电桩)[1] - **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环道停车场(城市4C站,8个4C充电桩)、渝北区长福路(城市4C站,6个4C充电桩)[1][3] 恢复运营站点 - **北京市顺义区**:理想超充研发总部园区站(非对外5C站,含3个2C+1个5C充电桩)[3]
关于Thor/VLA 一些信息线索
理想TOP2· 2025-07-22 13:22
理想汽车芯片供应问题 - 理想汽车原定2025年3月推出的增程L系列改款车型因英伟达Thor芯片交付延期推迟至5月[1] - 英伟达Thor芯片最初承诺2024年底量产但多次延期交付且存在工程和设计问题[1] - Thor芯片实际算力从宣传的700TOPS缩水至不足500TOPS导致理想汽车部署30亿参数VLA模型难度增加[1] - 早期Thor芯片未通过车规认证且存在大量Bug导致模型运行效率低下[2][3] 车企与英伟达合作矛盾 - 英伟达拒绝理想汽车提出的驻场支持和问题解决排期要求且关键时期对接负责人缺席[2][3] - 英伟达要求理想汽车公开模型数据被行业人士称为"霸王条款"[3] - 合约缺乏延期惩罚和Deadline条款被车企工程师评价为"流氓协议"[3] 车企自研芯片进展 - 理想汽车加快自研芯片上车进度计划提前至2026年一季度交付[2] - 蔚小理首颗自研芯片研发成本在3-4亿美元之间且持续追加投入[2] - 理想汽车已启动第二颗芯片研发以应对AI技术快速迭代需求[2] - 自研芯片可更快解决NPU带宽不足和算法时延等部署问题[2] 技术部署现状 - 理想汽车在Thor芯片上行业首发了"满血版"智驾全功能[3] - 30亿参数VLA模型部署仍在推进且早期测试已展开[3] - AI技术在汽车应用速度超预期但芯片设计存在适配滞后问题[2]
理想超充站2916座|截至25年7月22日
理想TOP2· 2025-07-22 13:22
理想超充建设进展 - 超充建成总数从2908座增至2916座 单日新增8座 [1] - 距离2025年底4000+座目标剩余1084座 [1] - 2025年新增进度达52.31% 时间进度为55.62% 需日均建设6.69座才能达成目标 [1] 新增超充站点分布 - 北京市朝阳区科汇时代中心新增城市4C站 配备4C×6规格 [1] - 江苏省南京市新增2座城市4C站 分别位于悦斯荟购物中心和毅达汇创中心 均为4C×6规格 [1] - 内蒙古呼和浩特邻里荟B座新增城市4C站 规格4C×6 [1] - 四川省成都新都富森美家居新增城市4C站 规格4C×6 [1] - 天津市河东区东兴路新增城市4C站 规格4C×6 [1] - 重庆市江津区先锋服务区双向新增高速服务区5C站 含2C×6和5C×2混合规格 [1] 超充技术规格 - 城市站点统一采用4C标准 单站配置6个充电桩 [1] - 高速服务区采用5C标准 混合配置2C×6和5C×2充电桩 [1]
可以留意一下10位业内人士如何看VLA
理想TOP2· 2025-07-21 14:36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现状 - BEV感知方案已完全成熟并广泛应用于量产车型 基于BEV的动态感知、静态感知、OCC感知均实现技术落地 [16][24] - 端到端方案仍处于验证阶段 实际效果未显著超越传统两阶段模型 存在数据收集难度大、训练成本高等实操问题 [11][31] - 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是corner case处理能力 非结构化道路、复杂路口等场景通过率不足99% [16][24] 新兴技术路线争议 VLA/VLM技术 - **看好派**:认为VLA通过大模型推理能力实现场景理解 可突破传统规则引擎的迭代瓶颈 是下一代技术重点方向 [2][28] - **质疑派**:指出当前VLA基座多依赖开源模型魔改 缺乏专用预训练体系 且车端算力限制导致性能与延迟难以平衡 [1][27] - **中立派**:认为对话功能仅提供情绪价值 控车逻辑需独立设计 量产可行性存在但效果待验证 [3][18] 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 **世界模型**:三大应用场景包括预训练、仿真数据生成、端侧推理 目前数据生成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6][33] - **强化学习**:仿真精度是核心瓶颈 若能解决sim2real域差距 配合端到端架构将实现性能飞跃 [6][32] - **扩散模型**:适配多模态轨迹生成特性 地平线DiffusionDrive方案已实现实时性突破 [7][26]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数据闭环能力成为竞争焦点 头部公司重点构建AI驱动的数据流水线 涵盖采集、清洗、标注全流程自动化 [20][22] - 仿真技术呈现两极分化:L4企业侧重世界模型构建安全验证体系 L2+厂商聚焦VLA提升泛化能力 [18][30] - 芯片算力制约技术落地 7B参数以下模型成主流 量化加速与轻量化算法需求迫切 [27][28] 学术与产业协同 - 学术界研究滞后于产业落地 BEV从论文发表到量产应用耗时2年 当前VLA等技术尚未形成理论共识 [31][9] - 产学研割裂问题突出 工业界数据壁垒导致学术界缺乏真实场景验证数据集 [13][31] - 3D高斯等新型表征方法有望重构世界模型架构 球谐函数替换等基础研究具备潜力 [6][33] 技术路线选择建议 - 短期优先完善一站式端到端方案 长期需突破鲁棒性瓶颈以实现L4 [18][26] - 平价车型可采用BEV+蒸馏方案过渡 等待芯片成本下降支撑大模型部署 [24][26] - 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技术互通 建议选择迁移性强的研究方向 [34][22]
理想超充站2908座|截至25年7月21日
理想TOP2· 2025-07-21 14:36
理想超充建设进展 - 超充建成总数从2901座增至2908座 单日新增7座 [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 当前剩余1092座待建 [1] - 年度新增进度从51 65%提升至51 96% 时间进度为55 34% [1] - 需保持日均建设6 70座才能达成年度目标 [1] 新增超充站分布及规格 - 广东省江门市新增城市4C站 配备6个4C充电桩 [1] - 广东省中山市新增城市4C站 配备6个4C充电桩 [1] - 江苏省扬州市新增城市4C站 配备8个4C充电桩 [1] - 四川省成都市新增2座高速服务区5C站 各含3个2C桩+1个5C桩 [1] - 四川省成都市新增城市4C站 配备6个4C充电桩 [1] - 浙江省宁波市新增城市4C站 配备6个4C充电桩 [1]
将理想i8销量预期从从6-10K提升至7-12K
理想TOP2· 2025-07-20 11:01
销量预期调整 - i8销量锚点从原先6-10K修正为7-12K 主要基于MEGA月销预期提升至3000+且i8可达其2.5-3.5倍 [1][2] - MEGA产能7月3000台 8月提升至3300台 为连续月销3000+提供支撑 [2] 产品力升级 - 内饰视觉精致度超越L9/MEGA 配置接近L9标准 包括二排零重力座椅 21.4寸屏幕 流媒体后视镜 [2] - 座椅包裹感显著强化 新增一排电动出风口 主驾语音播放 注意力检测硬件 [2] - 空间从与L9持平调整为略大 地板纯平设计优于L9 [1][2] 价格定位与竞争力 - i8定价为MEGA的70% 但产品力达90% 是L9的85%价格却具备110-115%产品力 [2] - 定位35万价位段"产品力之王" 对纯电用户而言是L8全面升级版 [1][2] 用户画像与市场影响 - 核心目标为二胎/多孩家庭及需父母同乘场景 用户注重三排车二排独立性与后仰幅度 [3] - 潜在客户50%+来自油车用户 拓宽了新能源换购基本盘 [3] - 将分流L789订单 但2025年L系列大改款可能通过提升高速纯电续航和充电速度夺回份额 [3] - MEGA预算充足用户仍优先选择MEGA 预算受限者可能转向i8 L9用户也存在分流可能 [4] 销售策略 - 当前小定阶段未刻意冲量 销售策略相对佛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