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想TOP2
icon
搜索文档
急招+快速面试|理想汽车AI应用高级产品经理
理想TOP2· 2025-09-16 15:04
公司AI产品战略方向 - 专注于LLM和AIGC技术在座舱、手机等多终端C端AI应用开发 负责交互方案规划与落地实施[3] - 要求产品经理具备海外AI市场研究能力 通过竞品分析和用户反馈实现创新性产品设计 追求行业领先体验[3] - 需主导AI应用从0到1再到N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及上线全流程[2][3] 团队与资源支持 - 团队氛围开放坦诚 鼓励快速行动与创新 所有想法均可获得直接市场反馈验证[2] - 提供充分自主权 允许产品经理全程主导从构思到落地的完整产品实现过程[2] - 领导者具备10年AI行业经验 倾向建立产品技术深度交流与共同解决难题的伙伴关系[2] 人才能力要求 - 需具备3年以上AI产品应用经验 拥有万级DAU场景的C端大模型实战经验及闭环落地能力[4] - 要求优秀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用户核心需求有敏感洞察和深刻理解[6] - 需具备主导复杂项目的推动能力 能全局性统筹协调复杂业务并系统性解决问题[5][7][8] 行业技术聚焦 - 明确要求熟悉主流AI对话产品 深入理解LLM和AIGC核心能力 并对AI行业发展有深度认知[3] - 强调需主动洞察行业前沿变化 具备协调资源跟进AI技术演进的能力和手段[7]
大模型方向的座舱产品经理认为理想座舱是行业绝对的标杆
理想TOP2· 2025-09-16 15:04
理想汽车座舱智能化优势 - 理想汽车在座舱智能化方面树立了行业绝对标杆 包括MindGPT-40语音大模型 Duplex全双工技术 理想同学整体交互体验 小同桌功能 任务大师 桌面大师 agent助手和思维链可视化表达等创新功能 [1][2] - 小同桌功能并非简单闲聊对话 而是具备专业产品和技术深度的交互系统 [2] - 任务大师能精细化打通整车各类软硬件信号 支持用户口语化创建和执行任务 体验细节优于竞品 [3] 产品功能与技术实现 - 理想座舱交互实现效率显著高于友商 相同功能理想仅需极短时间实现 而竞品往往需要10-20秒才能完成 [1][7] - 理想同学记忆能力在OTA8 0中得到优化 支持单指令设置工作地点等场景 相比传统多轮交互方式节省近10-20秒操作时间 [6][7] - OTA更新说明文档详细程度超越多数新势力车企 体现产品精细化程度 [6]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从业者在座舱交互领域主要对标理想和小米 语音交互方面曾重点关注小鹏和蔚来 [4] - 小米在AI领域投入达到T0级别 小鹏和蔚来正在进行深度自我革命以维持市场地位 [5] - 多数车企存在决策链路长 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功能落地比理想慢1-2年 且后续更新能力较弱 [5] 技术投入与商业化挑战 - AI研发投入短期内财务收益较小 用户更易为冰箱 彩电 大沙发等可见配置付费 而非隐形AI功能 [5] - NOMI等AI功能单独售价达数千元 但在当前价格战环境下商业化面临挑战 [5] - 理想需要同时维持增程路线 拓展纯电市场并保持利润 面临多重战略压力 [6] 组织能力与执行效率 - 理想产品优势源于团队能力 扁平化组织架构 资源倾斜以及决策者的前沿思路 [3] - 行业普遍存在决策拍脑袋 资源不足 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 导致持续落后于技术迭代速度 [5] - 简单接入大模型(如DeepSeek)而不优化底层交互 对用户体验提升毫无意义 [3]
理想主动安全负责人如何评价特斯拉FSD?
理想TOP2· 2025-09-16 15:04
9月2日表示: 理想主动安全负责人杨杰25年9月16日表示: 最近一直在开FSD,因为开它只能盯着前面,可以有大把的时间欣赏它开的有多好,也有一些浅薄的 感受。 基础能力建设,是体验提升的基石。没有什么弯道超车。 对于开车这件事儿,就是三点: 1.看得足够远,能给自己更从容更长时间的规划。 2.猜得够准,结合道路环境和参与者的各种对外信息:灯光,甚至眼神。 3.控得够精细,无论是舒适度还是紧急避险,能做到一把到位。 时隔这么久,FSD一上手就还是感觉不一样。 同时,过去这么久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 加微信,进群深度交流理想长期基本面。不是技术群,不是车友群。 ...
截至9月15日20点, 理想i8交付4653辆
理想TOP2· 2025-09-15 15:32
交付进度更新 - 截至9月15日20:00 理想i8已交付车辆达4653台[1] - 已匹配车辆的小订时间截止点为7月17日10时53分16秒[1] - 特殊延迟交付比例不足总订单量1% 主要因改配、指标或贷款问题导致[1] 交付时间安排 - 8月12日前小订转大定用户均将在十一前完成车辆交付准备[1] - 当前新订单预计交付时间已排至11月中旬[2] - 订单匹配后App显示运输状态 交付专家将主动联系车主[1] 产能与需求状况 - 公司呼吁潜在客户参考已提车用户评价加速决策[2] - 建议用户尽快锁单以锁定年内产能[2] - 交付时间预期准确 提前交付可能性较低[1]
理想很在意MEGA NPS是如何执行的?
理想TOP2· 2025-09-15 15:32
公司运营流程 - 北京工厂于8月完成机动车出厂预查验系统打通工作 实现车辆免查验上牌功能[4][5] - 常州工厂已具备免检和免查验双重资质 而北京工厂此前仅支持免检[4] - 免检指车辆上牌时无需进行灯光、排放等物理检测 免查验指无需现场核对车架号及三证[4] 产品服务 - 公司MEGA车型在8月上旬尚未支持异地免查验上牌 需前往注册地车管所现场查验[2][4] - 交付团队初期无法确认异地牌照办理流程 需通过内部公告部门核实政策细节[2][4] - 客户最终在8月完成新疆注册昆明提车的异地牌照办理 全程无需车辆移动5000公里[2][5] 行业政策 - 机动车免查验为近年推行的便民措施 需整车厂完成出厂预查验系统对接[4] - 乘用车普遍实现免检资质已超过10年 但免查验仍需工厂单独申请对接[4] - 车管所政策允许免查验车辆在非注册地直接上牌 但需厂家系统支持[2][4]
字节跳动这篇论文对理想有帮助的
理想TOP2· 2025-09-15 15:32
25年9月11日字节跳动发布 Harnessing Uncertainty: Entropy-Modulated Policy Gradients for Long-Horizon LLM Agents 对理想的帮助之处在于,理想要做agent,大概率会参考的,一样会遇到类似 学习信号的强度(梯度 大小)与模型决策时的不确定性(熵)存在一种天生的、有害的耦合关系的问题 实际和人类学习挺像的,只要结果正确,就容易过渡强化其步骤正确性(类比销量高了,做啥都是对 的),遇到一个错误的路径,如果非常自信,容易不反思,无法矫正错误。迷茫探索时遇到错误,容 易畏手畏脚,不敢继续探索。 本应该被大力强化的自信且正确的步骤,只得到了微调 。本应该被严厉惩罚的自信且错误的步骤, 也只得到了微调 。而那些本应被谨慎对待的不确定的探索步骤,却承受了最剧烈的奖惩,导致训练 非常不稳定 。 字节这篇论文给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 以下为更细化论述: 本质是在讲 解决一个当前LLM Agent训练中的核心困境:如何在最终结果"非成即败"(即稀疏奖励) 的漫长任务中,知道该奖励或惩罚哪一步决策 。 在传统的强化学习中,智能体(Agent) ...
辩证看待李想说加快技术平台和产品更新迭代速度
理想TOP2· 2025-09-14 12:25
公司战略与产品迭代 - 公司将加速技术平台和产品更新迭代速度 目标是2026年在整车产品力和人工智能体系化能力上超过2022年L9的领先程度 [1] - 产品换代周期将从原计划四年缩短 具体加速程度尚未明确 [1] - 公司资源将优先投向更先进的模型开发 而非现版本细节打磨 [2] 技术开发优先级 - 采用以终为始的开发思路 优先投资未来先进技术而非现有版本优化 [2] - 在自动泊车等L2级功能上投入相对较少 资源倾向用于高阶AI模型开发 [2] - VLA模型开发优先级高于VLM 资源分配基于终局目标考量 [2] 市场竞争与产品表现 - L系列在5月焕新后6-8月出现连续销量下滑 市场反馈促使公司加速迭代 [3] - 在规则明确场景下鸿蒙自动泊车体验优于理想 而在AI推理场景下理想体验更佳 [3] - 公司对纯汽车维度产品细节打磨的重视程度将取决于后续市场反馈 [3] 技术路线比较 - 鸿蒙系统在规则驱动型功能上表现更好 理想在AI推理型功能上更具优势 [3] - L4级技术开发与L2级产品打磨存在本质差异 后者技术复用性有限 [3] - 公司更注重开发具备面向陌生环境推理能力的AI系统 [3]
对理想i8 HUD体验的不同评价
理想TOP2· 2025-09-14 12:23
HUD设计差异 - i8的HUD存在黑框明显且显示模糊的问题 与L系列存在明显差距[1] - MEGA的HUD采用半透黑色背景设计 在观看车外白色物体时具有更好的可读性[1] - i8和MEGA的HUD投射距离超过2米 L系列投射距离约1.5米 存在显著差异[1] 用户视觉体验差异 - 近视用户偏好较近的HUD投射距离 非近视用户则更适应远距离投射[1] - 45岁以上老花眼用户对L7的近距离HUD出现失焦现象 但i8的远距离设计能有效缓解该问题[2] - 流媒体后视镜因切焦困难导致实用性受限 部分用户选择继续使用光学后视镜[2] 产品设计取舍 - 远距离HUD使行驶过程视觉更顺畅 减少眼睛焦距调节需求[1] - 近距离HUD可能更适合特定视力条件的用户群体 体现产品设计的差异化定位[1] - HUD设计涉及光学投射距离与用户视力条件的匹配 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视觉特性[1][2]
有助于出海 | 理想新翻译框架既提高翻译质量又降低响应延迟
理想TOP2· 2025-09-13 11:50
研究背景与目标 - 流式语音翻译旨在实现机器像人类同传员一样边听边翻译 解决长时流式语音翻译中的关键挑战[3][6] - 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模块耦合复杂性、决策视野受限、策略学习复杂 需实现持续低延迟高质量输出[6] 技术架构与流程 - 采用单一语音大模型集成语音分割、策略决策和翻译生成三大任务 通过语音思维链机制实现端到端流式管理[7][9][10] - 工作流程包括语音输入编码、多阶段生成中间结果、智能决策输出时机和动态截断 确保语义对齐与低延迟[12] 核心创新点 - 统一模型端到端架构避免传统级联错误 系统结构简化且整体性能提升[10] - 语音思维链机制扩展自大语言模型CoT 实时生成中间结果并智能截断防止信息堆积[11][12] - 流式语音思维链训练方案增强低延迟生成能力 基于部分语音输入预测转录和译文[15] 实验性能表现 - 在句子级实验和流式实验中均领先 所有延迟区间下翻译质量相比之前方法平均提升2个BLEU分数[21][23] - 以平均减少500毫秒响应延时达到相同翻译质量 实现低延迟与高准确度兼得[23] 产学研合作与开源 - 理想汽车作为合作方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积累支持 展示产学研深度融合潜力[24] - 论文、代码和数据集已在GitHub和Hugging Face开源 推动社区进一步研究发展[25][26]
理想i8目前已交付4000+,下周应该有机会交付2000以上(不必然)
理想TOP2· 2025-09-13 11:50
用户年龄分布 - 30岁以下用户占比9% [2] - 31-35岁用户占比34% [2] - 36-40岁用户占比31% [2] - 41-45岁用户占比17% [2] - 45岁以上用户占比10% [2] 区域销售表现 - 理想汽车销量前15城市包括北京 上海 杭州 深圳 成都 广州 苏州 常州 宁波 武汉 郑州 南京 西安 重庆 佛山 [3] 社群运营 - 通过微信社群开展理想汽车长期基本面深度交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