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TOP2

搜索文档
理想超充站3037座|截至25年8月7日
理想TOP2· 2025-08-07 10:53
理想超充建设进度 - 超充建成总数从3035座增至3037座[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 目前剩余963座待建[1] - 年度新增进度从57.55%提升至57.63%[1] - 距离年底剩余147天 时间进度为59.73%[1] - 需保持每日新建6.55座才能达成年度目标[1] 新增超充站详情 - 江苏省新增2座4C规格超充站[1] - 常州天宁吾悦广场站:4C×8规格[1] - 无锡喜马拉雅服务公寓站:4C×6规格[1]
从智能汽车到空间机器人: 理想开源星环OS定义未来移动空间
理想TOP2· 2025-08-07 10:53
引言 - 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在上海举行,理想汽车CTO谢炎发表主题演讲,分享理想星环OS的开源之路与未来愿景[1] - 自2024年3月宣布开源以来,星环OS已完成两次重要版本发布并获得行业认可[1] - 演讲探讨了智能汽车向空间机器人演进的技术趋势和解决方案[1] 理想星环OS产生背景 - 空间机器人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需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5] - 智能汽车是空间机器人的早期商业化形态,是实现通用空间机器人的第一步[5] - VLA模型能无缝打通"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是构建通用空间机器人的关键技术[5] - 需要一体化操作系统来融合多模态数据、调度异构硬件资源并承载VLA模型[6] 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 终极目标是实现通用空间机器人,智能汽车的成功证明了其可行性[9] - 技术发展趋势包括:软硬件极致协同、算力资源集中高效利用、系统安全性成为基础前提、拥抱开源开放[11][12] - VLA大模型是核心技术突破点[9] 经典汽车软件方案面临的问题 - 经典方案产生于2000年,解决了ECU数量爆炸式增长带来的集成困难问题[15] - 局限性包括模块化思路导致信息孤岛、协作模式开放但核心代码不开源[18] - 面临四大矛盾:软件快速迭代vs硬件研发周期、AI算力需求增长vs成本控制、系统复杂性vs实时确定性需求、智能化网联化vs安全风险收敛[20] 开源解决方案 - 星环OS包含四大核心部分:AI计算系统(大脑)、智能实时系统(小脑)、通信中间件(神经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免疫系统)[25][26] - 技术架构特点:高度统一、跨域协同、灵活部署、内生安全[30] - 已成功落地量产,运行在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和区域控制器上[33] - 核心价值:降低成本(年产70万台时节省数千万元)、提高效率(缩短33%研发周期)、增强性能[35][41] 开源生态构建 - 开源生态理念是通过开放社区治理构建统一开放的通用智能系统基础底座[39] - 社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社区建设、生态合作和行业影响力[42] - 未来工作重点:繁荣生态构建与核心功能发布[47] - 下半年将进行两次重要版本迭代,覆盖底层基础、核心能力、开发设施和典型应用[48][50] 生态吸引 - 开源目的在于促进行业合作,破解"重复造轮子"困局[52] - 欢迎更多品牌和产业链伙伴加入生态建设,实现互利共赢[52]
理想超充站3035座|截至25年8月5日
理想TOP2· 2025-08-06 10:18
理想超充建设进展 - 超充站总数从3031座增至3035座,单日新增4座 [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剩余需建设965座 [1] - 2025年新增进度从57.37%提升至57.55%,时间进度为59.45% [1] - 需保持日均建设6.52座以实现年度目标 [1] 新增超充站详情 -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站,城市4C规格(4C×6) [1] - **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财富天下站,城市4C规格(4C×4) [1] - **湖南省常德市**:天鹅湾度假酒店站,城市4C规格(4C×6) [1] -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壹加壹幼儿园北侧停车场站,城市4C规格(4C×4) [1] 目标达成测算 - 当前年度剩余148天,需日均建设6.52座以完成目标 [1]
李想回应i8为什么没有上市即交付
理想TOP2· 2025-08-06 10:18
生产与交付模式调整 - 理想i8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 从生产到交付控制在7-10天 取消库存推销模式[1] - 调整目的是实现用户定制化选配 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 形成用户-销售-供应链三赢局面[1] 产品设计理念 - 理想i8设计风格被概括为"高级的松弛感"[2] 车主专属服务 - 理想i8车主在超充站享有提前预约权 更优充电价格 能源管理及路径规划服务[3] - 配套VLA车位引导系统和停车费减免权益 服务仅限理想车主[3] 产品配置策略迭代 - 发布一周后快速调整车型配置 原Pro/Max/Ultra三款简化 整合冰箱后排屏等原固定配置为选装项[4] - 调整基于超3万小订用户反馈 用户认为原配置复杂且选装灵活性不足[4] 用户需求响应机制 - 决策核心是用户视角 通过定金用户反馈确定合理配置与价格区间[5] - 执行层面超额满足用户需求 在用户建议基础上增加额外价值点[5] - 用户意见收集渠道包括跨城面谈 车主群代表沟通 定向调研定车用户[6] - 系统调整涉及订购系统 店面终端系统同步更新 导致新方案延迟一周落地[6]
梳理一下本次i8权益调整大家关心的问题
理想TOP2· 2025-08-05 05:38
产品策略调整 - 理想i8 SKU调整为两个版本 MAX版本降价1万元并增配铂金音响 同时提供1万元选装包包含二排电视/流媒体后视镜/8295高性能芯片 调整后售价为33 98万和34 98万 [1] - 此次调整基于98%的MAX Ultra选装率数据 显示消费者对高配版本有强烈偏好 [1] 市场关注问题 - 市场对i8调整后L系列产品线的后续操作策略存在疑问 [3] - 行业关注此次价格调整对毛利率 净利润率和自由现金流的潜在影响 [3] - 近期理想的产品策略变动频繁 引发对其组织能力和决策机制的讨论 [3] 管理层与战略 - 李想多次提及组织能力建设 市场关注理想当前组织水平评估标准 [3] - 近期李想的多个战略判断出现争议 引发对其决策准确性的讨论 [3] - 市场在讨论长期看好理想与接纳其判断失误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行业趋势判断 - 智能车行业面临商业模式争议 短期被视作"不好的商业模式" 但长期潜力待观察 [3] - AI与智能车的结合成为关键 基座模型能力被视为行业主要竞争点 [3] - 市场关注理想在AI+软硬件结合领域的技术水平定位 [3] 竞争格局 - 长期需评估理想相较华为 小米的核心优劣势 [3] - 智能座舱技术潜力被讨论 可能存在市场低估现象 [3] 运营管理 - 近期事件中哪些是公司预期内/外的事项引发关注 [3] - 舆情应对能力被视为影响公司短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孙少军说i8定单6000左右
理想TOP2· 2025-08-04 13:12
订单数据 - i8定单6000左右 其中70%以上为Ultra版本 20%以上为Max版本 Pro版本几乎为0 [1] - 理想上周大定13000左右 [1] 交流渠道 - 提供微信群用于深度交流理想实际经营情况与长期基本面 明确说明不是车友群 [2]
理想辅助驾驶事故率比人驾安全6-7倍左右
理想TOP2· 2025-08-04 13:12
智能驾驶优化指标 - 公司当前优先优化安全性和舒适度,效率排在最后 [1][2] - 使用MPA(事故里程)衡量安全性,目前辅助驾驶下每350-400万公里发生一次事故,人驾为60万公里一次 [1] - 目标是将MPA提升至人驾的10倍(600万公里一次事故),需依赖VLA模型升级 [1] MPI与舒适度改进 - MPI指标包含安全风险和舒适度问题(如急刹导致的接管) [1] - 公司重点提升行车舒适度,理想i8辅助驾驶版本已显著改善体验 [2] - 效率优化需在安全舒适基础上实现,避免危险纠偏动作 [2] 数据对比与目标 - 辅助驾驶安全性当前为人驾的5-6.7倍(400万公里 vs 60万公里) [1] - 事故里程数据将持续迭代,短期目标为300万公里(MPA),长期目标600万公里 [1]
理想超充站3031座|截至25年8月4日
理想TOP2· 2025-08-04 13:12
理想超充建设进度 - 超充建成总数从3030座增至3031座 [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 当前剩余969座待建 [1] - 2025年新增进度达57.37% 时间进度为58.90% 需每日新增6.46座以达成目标 [1] 新增超充站详情 - 最新建成站点位于新疆喀什市欧兰国际酒店 规格为4C×8的城市4C站 [1] 数据追踪维度 - 明确量化建设进度差值(969座缺口)与时间差值(150天剩余) [1] - 动态更新每日需建数量(6.46座/日)与进度百分比变化(57.33%→57.37%) [1]
为什么Thor芯片要保留GPU,又有NPU?
理想TOP2· 2025-08-02 14:46
纯GPU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 纯GPU可实现低级别自动驾驶,但存在延迟、功耗和效率等明显短板,难以满足L3及以上级别需求 [4][6] - 早期测试案例显示,基于英伟达GTX1080GPU的方案在60公里/小时车速下,80毫秒延迟导致车辆前进1.33米,存在安全隐患 [5] - 特斯拉早期采用NVIDIA PX2 GPU,后转向自研NPU(FSD芯片)以优化能效 [6] GPU、NPU、TPU的架构与原理对比 - GPU设计初衷为图形渲染,以英伟达GTX1080为例,含2560个流处理器,但执行神经网络计算时30%-40%硬件资源闲置 [8][9] - NPU专为神经网络设计,如华为昇腾310B含2048个MAC单元,数据流转路径比GPU减少60%以上 [10][14] - TPU采用脉动阵列架构(如TPU v2的512x512阵列),数据复用率比GPU高3倍以上,专为TensorFlow优化 [12][28] 自动驾驶芯片的混合架构设计 - 英伟达Thor芯片同时集成GPU和NPU,NPU处理YOLOv8模型单帧图像耗时5毫秒,GPU处理100万点云数据耗时3毫秒,协同效率提升40% [32][33] - 混合架构降低硬件成本25%,减少50%电路板空间占用,并保留GPU以兼容传统算法(如SLAM),节省18个月适配时间 [33][34] 能效与成本数据对比 - NPU能效显著优于GPU:华为昇腾310B能效比2.75TOPS/W,是英伟达Jetson AGX Xavier(1.07TOPS/W)的2.5倍 [36] - 特斯拉FSD芯片NPU部分能效比5.76TOPS/W,相同算力下功耗仅为纯GPU方案的1/4.8 [36] - 量产10万台时,NPU单位研发成本30美元/台,GPU为80美元/台;144TOPS算力下,NPU方案硬件成本仅为纯GPU方案的12.5% [37] 技术发展趋势 - 纯GPU方案在L4级自动驾驶中面临瓶颈:处理5-10GB/秒数据需多颗GPU协同,功耗达320W,使电动车续航减少30% [6] - 未来主流方案为NPU+GPU混合架构,兼顾神经网络处理效率与通用计算兼容性,综合优化延迟、能耗及成本 [40]
理想超充站3030座|截至25年8月2日
理想TOP2· 2025-08-02 14:46
理想超充建设进展 - 超充建成总数从3014座增至3030座,两日内新增16座 [1][2]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目前剩余970座待建 [1] - 年度新增进度从57.24%提升至57.33% [1] - 距离年底剩余151天,需日均建设6.42座才能达成目标 [1] 超充站地域分布特征 - 广东省新增站点占比最高,覆盖东莞/佛山/深圳/江门/中山5个城市 [1][2] - 长三角地区新增上海虹桥品汇5C站(6个充电桩)和无锡江阴金悦酒店5C站(8个充电桩) [1][2] - 中西部地区新增站点包括贵州铜仁/河南三门峡/四川泸州等 [2] 超充站技术规格 - 新增站点以4C规格为主(14座),单站配置4-8个充电桩 [1][2] - 5C规格站点占比12.5%,单站配置6-8个充电桩 [1][2] - 城市枢纽型站点占比18.75%,包括上海虹桥品汇和肇庆火车站停车场 [1][2]